2019新闻与传播硕士MJC考研内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348.72 KB
- 文档页数:5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反转
2.传媒产业
3.MCN
4.内爆
5.文化折扣
二、简答题
1.请简述AI技术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2.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威廉·诺德豪斯强调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请谈谈上述观点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当前很多政府部门都注重加强新媒体建设,许多政府部门相继开设“政务抖音号”,请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2.请结合网络治理案例,谈谈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专业主义
2.数字经济
3.个性化新闻
4.使用与满足
5.搭便车问题
二、简答题
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2.请简述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简述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
1.结合两三个理论,谈谈新闻业的危机。
2.有人认为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基础经济学理论,请针对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019中传MJC考研--新闻传播学基础要点(2)考研新闻传播学有许多基础内容,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快的向前进,下面凯程考研果酱为大家整理一些新闻传播学基础要点之新闻评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
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
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
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
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周密的采访计划。
新闻采访跟其它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有: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公开性。
采访活动的方法有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开调查会、出席记者招待会、阅读文字材料等。
采访的活动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等。
新闻记者因分工和采访习惯不同,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摄影及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MJC)考研经验分享中传的mjc本来有九个方向,去年新增了一个体育传播,共十个,每个方向所属院系不同,有新闻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等等。
其中,电视学院复试要有拍摄的作品,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
我报考的是01新闻实务方向,一直很火的一个方向,最火爆的是电视学院的几个方向。
信息获取渠道: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各个学校的研招网,研究生院的官网(获取专业开设情况,各个学校每年的招生简章,看招生计划以及参考书目,没给参考书目的自己去网上搜经验贴)考研帮app(各种真题,笔记,经验贴)公共课复习:英语(82分):其实对于这个分数我并不满意,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客观题只错了三个完型(1.5分),所以我对英语的期待还是比较高的,总结原因的话应该是写作的分数很低。
英语的复习我主要分为单词,阅读,写作三个大的部分。
单词书用的新东方的大绿本,采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背诵。
每天早上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背单词,同时,手机里安装了扇贝app,回寝室的路上,吃早饭等闲暇时间我都会用手机背单词。
阅读,好多人推荐的张剑100篇我并不推荐,做了几篇觉得题型跟真题比相差很多,如果后期没有题做用来保持手感的话可以。
虽然考英语二,但英语一的真题还是要做的。
英语一的单词量大一些,且句子更复杂,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一的真题我做了三遍。
第一遍做完了不看答案。
第二遍就要特别精了。
做完对答案,然后把自己做起来有难度的文章整篇翻译下来,找出自己的错误点。
通常我会选择后两篇阅读来翻译,这样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而且也顺便练了翻译,一举两得。
因为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所以大概只翻译了十几篇阅读。
写作:买了王江涛的写作高分,但没背几篇。
总结了一些考试常用的词语和加分句式,练习了几篇就去考试了,所以写作的分数也是真的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可言。
政治(61分):关于政治我给大家的是血淋淋的建议。
后期一定要多练手!!!尤其是最后一个月!!!我从九月份开始复习政治。
考研新闻学知识点及传播理论总结在考研的道路上,新闻学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学科领域。
其中,新闻学的知识点以及传播理论是考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
一、新闻学知识点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征。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新鲜性强调新闻要报道最新的事件和信息。
及时性则要求新闻能够迅速地传递给受众。
公开性意味着新闻应该面向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
时新性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其新闻价值越高。
显著性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独特性。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与受众在地理、心理、利益等方面的接近程度。
趣味性则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吸引受众的新奇、有趣的特点。
3、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具有经济属性。
其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
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让公众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各种情况。
引导舆论是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行为。
服务社会体现在为公众提供各种实用的信息和帮助。
提供娱乐则是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4、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础环节,要求记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闻素材。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确定采访主题、了解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等。
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倾听和观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写作则是将采访获取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新闻报道。
写作时要注意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客观准确。
5、新闻编辑新闻编辑是对新闻稿件进行选择、修改、编排的工作。
编辑要根据新闻价值和媒体的定位,对稿件进行筛选和优化。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考什么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功底、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以及新闻传播技能技巧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和新闻传播实务的操作为命题主要方式。
专业课考试分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两部分实施,分别命题和计分,每部分各150分。
三、考试内容专业课一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传播起源2.新闻传播的本源3.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的定义(二)新闻传播过程1.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2.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三)新闻传播的要求1.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2.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3.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4.新闻传播的要求5.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四)新闻传播者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权利4.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五)新闻传播受众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2.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3.受众的权利与责任(六)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1.新闻媒介的演进2.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和功能4.新闻传播的现代化(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八)新闻传播效果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2.传播致效的原则与方法传播致效的原则传播致效的方法3.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九)新闻传播调控1.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条件2.新闻传播自由3.新闻传播调控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专业课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实务与传播实务两个方面的主要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一、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这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思考问题、回忆过去、自我反思时,都是在进行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方式,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归属感,会形成特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前者又可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二、传播模式1、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5W 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说明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
2、循环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并且打破了传统的直线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并且认为传播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19考研中传MJC考点--中国的新闻改革中国新闻在30年内实现了四次跨越: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
基本上是“复旧”,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话题。
基本成就:第一,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第二,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第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第四,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作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这是从1983年开始的。
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在学术上表现为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
新闻界巨变:首先,媒介结构发生变化。
一大批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报纸、频道纷纷创办。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没接结构,横向看,报纸、电视、广播三足鼎立,纵向看,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其次,媒介内容的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再次,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这是从1992年开始的。
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
逐步形成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带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以及传媒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到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
考研新闻传播学热点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热点知识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热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新媒体与社交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趋势。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和机遇。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考研中,关于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其传播特点、影响、社会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例如,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这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此外,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形成、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问题。
二、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新闻机构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和内容定制。
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分析视角,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偏差、算法偏见等。
考研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在利用大数据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保障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
三、短视频与直播短视频和直播的迅速崛起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热门现象。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直播则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强的优势,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考研知识点中,需要关注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创作、传播模式、盈利方式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的创作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有效信息,直播中的互动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和参与度,以及短视频和直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融合等。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吸引着众多学子。
对于准备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同学来说,掌握理论核心知识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重要的领域。
新闻学侧重于新闻的采集、写作、编辑和传播,而传播学则更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效果、受众和社会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传播”这个核心概念。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要素需要我们了解。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他们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对传播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讯息是传播的内容,它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等各种符号。
媒介是传播的渠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反馈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回应,它对于传播的效果和调整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着,我们来谈谈传播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这一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影响公众认知和舆论方面的强大力量。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个人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结果是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2019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必知】19年北大【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新招生目录招生人数18年真题关于最新的招生情况:北大此学院在总人数由75人上减少了5人共招70人,且推免由去年的33人减少了3个名额2019年推免30人.新闻学:2018年招7人推免3人2019年招5人推免3人总比去年少2人传播学:2018年招18人推免9人2019年招15人推免7人总人数少3人统招人数改变新闻与传播学:2018年招50人推免20人2019年招50推免20人关于2019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硕部分明显在总人数上在缩减,大部分靠院校的直接推免,甚至北大在艺术学院取消的学硕的招生,基本上专硕很少有变动,从这些也能大致的看出北大对于专硕,有小范围的扩招,这和北大结合市场紧密有很大的关系,更加看重考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从从业角度来讲,专硕的实际上手能力更快能最快的适用于工作市场的反映要高于学硕。
从学术深究的角度我觉得北大有意在“精”化学术,走的“精简”的路子能留下的都是真的能力最强最好的。
各有其优点,至于方向的选择还是要看大家的从业规划!(个人观点哈哈哈...............)关于近年复试分数:参考书:《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人大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视角》,陈昌凤,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人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童兵,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郭庆光,人民大学出版社(对于新闻学学生来说,传播学理论是必修课)《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科时的必修课,很重要)《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蓝鸿文,人民大学出版社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同时呢多关注时事热点,包括相关的杂志期刊等.给大家看下2018年最新的考研真题:结合着自己的备考,看看答题做题到什么程度,这对于大家后期这些时间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一、名词解释1.林乐知2.苏报案3.中俄通讯社4.福泽谕吉5.舆论监督二、简答题1.马克思1849年之前办报实践和思想2.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新闻改革和影响3.简述《世界新闻报》事件和启示4.简述大跃进时期我国新闻报道三、论述1.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实践新变化2.国际新闻传播秩序现状和对策【新闻传播专硕MJC(含健康传播)】一、名词解释1.知识付费2.信息流广告3.沉浸式传播flix1.“宣传”与“公共关系”的联系与区别2.十九大“高度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理解论述3.焦点小组访谈法适用于解决什么样问题,执行?三、论述题1.什么是AR?智能化?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2.“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特点?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局限性?【新媒体】1.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重构与解构理论与实例2.新媒体麦克卢汉“媒介与信息”理解3.大数据和网络营销中如何平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的矛盾?4.互联网跟帖群组管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谈对网络信息管理的看法【传播学】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策略传播2.危机传播与风险交流3.后人类主义4.文化领导权5.文本分析6.第三人效果二、简答题(60分,每题15分)1.拉斯韦尔与默顿的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
2019中传MJC考研“媒介与社会”精要要
点
考研新闻与传播硕士不是统考科目,因此没有统一的题目,这就要求考生熟悉报考院校的出题方式,考查知识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凯程考研特分享给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生们的复习重点——媒介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传播媒介的界定
2.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效果与效果研究
2.媒介与说服
3.媒介与议程
4.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2019中传MJC考研传播学-框架理论凯程考研果酱菌整理了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传播学:框架理论基本要求。
框架理论是新闻与传播考研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果酱菌在读大学期间,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必背的传播理论中就有框架理论,之后会继续整理传播学经典理论,希望2018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中传艺术考研。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G·贝特森《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搞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
在这里,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E·戈夫曼《框架分析》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个人框架: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用的准则“。
组织框架:它指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理解新闻框架: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深度的学科,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其核心理论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考研新闻传播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知识的总结。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从类型上划分,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信息处理活动,比如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等。
人际传播则是在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传播形式。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传播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共识性。
组织传播发生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注重研究传播的效果和功能。
批判学派则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的态度,关注传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媒介环境学派着重研究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四、受众研究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
“魔弹论”曾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五、传播效果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媒介能够影响公众关注的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复习经验总结(韩rz)徐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凯程的一位成功学员,是我凯程集训营VIP 学员,韩rz同学。
我跟rz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因为我们在复试的时候,做了几次模拟面试。
那么首先请你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大家认识一下,好吧?韩rz:大家好,我叫韩rz,本科是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新闻的专业,我考入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硕士,方向是国际广播电视,是今年新开的一个方向。
我的初试成绩是357分,政治59分,有点低,不大好意思跟大家讲。
英语考的还算挺好的,英语80分。
专业课一是105分,专业课二是113分,总体来说是一个不是很高的成绩,但是我非常非常感谢集训营可以让我这样一个不是特别高的分数的这样一个学员,可以最终考入中传。
徐老师:好,要给大家提醒这么几点,我们刚才和高巧玉(音)同学也录了一段视频,巧玉在视频里说,有一位同学和她正在相互提问,这位同学是谁呢,就是rz。
刚才我们在视频里说,你们考完之后都非常的兴奋,知道录取的真的是一个喜事啊。
韩rz:对对对徐老师:然后她们两个人就手拉手结伴跑到厦门深海去玩。
在他们结束旅游之后,可能后边还有旅游是吧。
中途我就说你们来给同学们讲一讲经验,他们两个都很快答应下来,也很愿意把自己的经分享给大家,专门坐飞机过来。
我想大家听完之后也特别的感动,所以接下来要认真听,看师姐们是怎样讲述自己的考研故事的。
那么,rz是什么时候来凯程的?韩rz:我来凯程比较早我是大概去年12月份的时候,是从网站首先就知道了我们这个集训营的信息,就比较感兴趣,首先就联系了我们这边的课程顾问。
之后正式地就是一月份的时候,是来这边上了一个寒假集训营。
当时这个集训营大概有13天左右,这13天我就觉得收获很大,因为突然感觉在大学里边已经很散漫了,散漫很多年之后,忽然找到了自己当初要备考高考的感觉。
然后当时就觉得很有这样一种动力,很希望能继续和身边这些很拼搏的人,可以一起完成我们这个梦想。
新闻传播学考研知识点归纳一、新闻媒体与社会1.新闻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历史发展:新闻媒体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需要掌握各类媒体的特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如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功能,并了解媒体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二、新闻传播理论1.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各类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信息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等。
还需了解传统传播理论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发展。
2.传播效果理论:包括媒介效应、观众接受与反应、信息辐射等理论,了解媒介对观众的影响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失真。
3.传播模式与策略:了解传播的各种模式(如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和策略(如激励策略、行动策略等)。
三、新闻与传媒法律法规1.新闻自由与监管: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媒体的法律地位,以及新闻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机构。
2.意识形态与媒体:了解媒体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媒体的意识形态及其影响力,并了解媒体的舆论导向与言论自由矛盾的关系。
3.传媒法律法规:了解有关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互联网管理法等。
四、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1.媒介经济学:了解媒体的经营特点,媒体经济模式和盈利方式,如广告、赞助、订阅等渠道的运作。
2.媒介管理与市场竞争:掌握媒体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包括媒体经营策略与规划、市场调查与营销。
3.媒介融合与跨文化传播:了解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现象,不同文化间的媒介传播与交流,及其对媒介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五、新闻采编与写作1.新闻采编基本原则:包括客观、真实、准确、全面等原则,还需掌握常规新闻稿件的编写格式。
2.新闻语言与写作:了解新闻写作的具体技巧和语言特点,如新闻标题的撰写、段落结构的安排、信息的层次安排等。
3.新闻素质与伦理规范:了解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如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能力、写作技巧,以及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与热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应对信息传播的种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点与热点是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热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考研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一)新闻学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征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3、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如保护消息源、避免虚假报道、尊重隐私权等。
(二)传播学1、传播的模式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传播效果研究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等不同阶段的理论。
3、受众研究受众的类型、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媒介研究1、传统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2、新媒体新媒体的定义、类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
二、新闻传播学的热点(一)社交媒体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舆论生态。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迅速,舆论容易形成和扩散。
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防范网络谣言和负面舆论的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短视频与信息传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研究的重点。
(三)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写作、编辑、分发等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自动化新闻写作、智能推荐算法等。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算法偏见、新闻真实性的挑战等。
2019年西南大学新闻与传播MJC专硕考研经验贴前言经验贴仅仅是别人过往经历的陈述,要批判性地吸收。
成功的人似乎都会有很多经验,但这更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上岸之后侃侃而谈,但是备考的时候其实是很挣扎又迷茫的,不会像帖子里那么自如。
经验贴只是别人在陈述自己的过去,具体到每一个考生则需要自己再去探索。
总而言之,经验贴很多,但是最应该关注的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备考方法,以及是否有相似的背景。
考研政治政治宜早不宜晚,七月就可以开始复习了。
我使用的是肖秀荣全套教材,附赠网课,不需要额外报补习班。
我的复习模式是“1+2+1”:看1遍大纲+背2遍大纲+背预测卷。
一个靠谱的预测卷很能加分,但是不要把宝都押在预测卷不复习其他部分,万一预测卷不准就很难办了。
考研英语二单词每天背诵,我用的是新东方的绿皮书,买了大小两本,小的便于携带,大本会有一些句子,有助于理解词汇。
单词量决定了阅读你是否看得懂,所以没啥捷径,背吧!真题方面,我是从2005年开始做的,用的是《考研真相》。
一篇阅读大概4天全部弄完,第一天做阅读对答案,记下生词背诵(第一遍真题可以不用在意时间,因为正确率才是最最最重要的,正确率上升了速度在训练之后也能慢慢加上来);第二天全文逐字逐句翻译,长难句拿出来分析;第三天分析每道题答案,题型是什么、文中对应点以及梳理文章逻辑思路;第四天看新东方唐迟老师的阅读视频。
在经过自己思考之后,再看视频可以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
作文方面,我用的是潘赟的《9步搞定考研英语高分作文》,里面都是模板,但还是比较灵活,9个模块怎么写句子里面都很清晰,作文一定要亲自写!不要觉得背了就会,要写动笔!!动笔!总之,考研英语是有一定套路和技巧的,掌握了就能比较轻松!专业课复习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专业课可能是最头疼的了。
其实我也不例外,刚开始是自己复习,但还是觉得效率太低了,后来在同学推荐下报了新祥旭考研的专业课一对一课程。
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考研新闻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热门的考研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地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新闻传播学考研中一些常考知识点的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2、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是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消除。
信息具有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3、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2、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会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则倾向于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会进一步导致“少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减弱,“多数派”意见的影响力增强,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4、知识沟理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三、新闻学的基本概念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3、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一般包括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传播的基本过程编辑:凯程中传考研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信源。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
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019新闻与传播硕士MJC考研内容总结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专业课入学考试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功底、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以及新闻传播技能技巧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和新闻传播实务的操作为命题主要方式。
专业课考试分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两部分实施,分别命题和计分,每部分各150分。
三、考试内容
专业课一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1.新闻传播行为和新闻传播起源
2.新闻传播的本源
3.新闻的特征和新闻的定义
(二)新闻传播过程
1.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三)新闻传播的要求
1.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2.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3.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4.新闻传播的要求
5.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四)新闻传播者
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权利
4.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五)新闻传播受众
1.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2.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3.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六)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
1.新闻媒介的演进
2.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3.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4.新闻传播的现代化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
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八)新闻传播效果
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2.传播致效的原则与方法传播致效的原则传播致效的方法
3.影响传播致效的因素
(九)新闻传播调控
1.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条件
2.新闻传播自由
3.新闻传播调控
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
专业课二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实务与传播实务两个方面的主要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公关、广告、新媒体等实务环节的涵义与适用范围,熟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一)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的诠释、特点及活动方式
2.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作用、分类及流程
3.新闻采访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活动流程与内容
(二)新闻写作
1.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
2.新闻角度与新闻语言
3.新闻结构、导语、背景及结尾
4.新闻体裁与写作特点
(三)新闻编辑
1.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
2.新闻的确认
3.新闻的梳理与修改
4.新闻的标题
5.报道的配置与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