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数学下估测图形的面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面积课题什么是面积数学第六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前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并且学生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对于面积而言,学生是第一次碰到,对面积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教学过程Ò»¡¢ 游戏引入。
1、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涂色游戏。
男生派一个代表,女生也派一个代表,分别拿一张大纸给男生,拿一张小纸给女生,要求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涂上颜色,谁涂完谁就是冠军。
2、肯定会出现以下的情况:女生:肯定很高兴男生:肯定不愿意……要求公平3、师:为什么男生不愿意?而女生却很乐意?二、实践活动,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
(1)让学生拿出语文书和数学书,摸一摸封面,并说说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有的答案:A、很光滑……B、平平的……C、数学书的封面要大……(2)再让学生摸一摸铅笔盒的面和桌子的面,谈谈感受。
(3)再摸摸自己的脸和手面……(4)师:教师指出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并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平面图形。
(1)师:在黑板上画几个不同大小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说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3、概括面积概念。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图形是有大小的,怎么样区分它们的大小呢?我们用面积来表示。
板书: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图形大小的比较策略。
1、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课前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中的图剪下来,并在课堂上准备好剪刀、尺、小方块、方格纸。
2、师:谁能告诉我们哪个图形面积较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A卷(考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一、面积的初步认识 (共5题;共25分)1. (5分)观察下面各组图形的面积,在面积小的图形下的括号里画“√”。
2. (5分) (2019五下·静安月考)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3. (5分)估算枫叶的面积. (每个方格表示1cm2。
)4. (5分)以上三个图形面积最大,面积最小5. (5分)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 (共4题;共25分)6. (4分) (2020三下·高密期末) 课桌高大约是0. 71 一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2小明身高1363 黑板的面积约是447. (10分) (2021三下·光明期末)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根跳绳长约21一只大公鸡重约32数学书封面面积约53一头鲸鱼重约745是6和7的倍数,8和9是10的因数。
8. (10分)一块长方形小黑板长1米,宽60厘米。
给10小黑板刷上黑漆,并给小黑板用铝条包边。
(1)刷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共需要铝条多少米?9. (1分) (2019五上·禅城期末) 如图涂色部分的面积是1cm2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共5题;共32分)10. (1分) (2020三下·无锡期末) 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长14厘米,宽6厘米。
把这张硬纸片折一下直立在桌上(如图),已知底座部分(图中涂色部分)是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直立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1. (1分)下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26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2. (5分)一个长方形鱼池,长70米,现在将长缩短20米,宽不变,面积就减少了300平方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 = 100 公顷②进率10000:1公顷 = 10000平方米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③进率1000000: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面积和面积单位: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 = 100 公顷②进率10000:1公顷 = 10000平方米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③进率1000000: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估测图形的面积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4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知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大小,能自选单位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2.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及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观察、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在估测图形的面积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得面积;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估测、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谁来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谁举例说明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生活中有的图形是不规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估测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估测图形的面积出示情境图:星期天,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一起到森林公园去游玩,他们看到树林里的草地上有些树叶,他们会提什么问题呢?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一片树叶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树叶的面积。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2、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师: 这片树叶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助他们 吗?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对呀!我们必须用一个标准的方格来测量。
面积的估测(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4页面积的估测(1)教学目标: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2、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会用“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来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树叶实物、透明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出示小胖、小巧在公园里捡树叶图)1、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师:(出示树叶实物)老师这里也有一片树叶,这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新本领。
(出示课题:树叶的面积)二、探究新知1、师:想一想,怎样来计算树叶的面积?生小组讨论,交流。
2、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好多的方法。
但在用这些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时,肯定会出现好多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下进行测量,这样测量的结果就会很接近,比较科学。
(出示投影)3、指导学生像小丁丁那样把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下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不满一格的怎么办?5、师统一测量方法: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舍去。
归纳,完成填空:整格 31格大于等于半格 17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48个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48平方厘米三、巩固练习1、计算“脚印”的面积。
2、生完成练习册第2页,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平方分米教学内容:P5平方分米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1dm2的直观表象,知道它的写法。
2.知道dm2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面积单位dm2,知道dm2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难点:会进行dm2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旧知引新知1.回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口答,师板书):2.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估计》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7页例5及做一做。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经历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是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通过计算知道这些常见物品的面积是多少,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体现了计算结果的应用价值,为以后估计其他物品的面积提供参考依据,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估测能力。
(二)核心能力通过计算熟悉的物品面积,并运用计算结果估计其他面积,再测量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估测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1. 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运用熟悉的物品面积,估计其他面积,并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对估测结果进行检验,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四)学习重点能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合理的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先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然后不用尺子画1厘米、1分米,最后用尺子测量,修正自己的估画结果。
(2)找出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品;不用尺子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测量,修正估画的结果。
(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一个长方形餐桌,要配上同样大小的桌布,桌布的大小这是求();在桌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度是求()。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小红沿着荷花池散步,走了1圈,求小红散步的长度是求();荷花池有多大是求()。
(2)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进一步加强周长与面积的区分,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复习中,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从而发现长、宽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问题探究上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1.3面积的估测(1)一、单选题1.把一个棱长是12cm的正方体木块分别割成棱长是3cm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分( )块。
A. 27B. 9C. 642.如图,阴影部分面积是()(π取3.14)A. 7.74平方厘米B. 6.62平方厘米C. 9.12平方厘米D. 18平方厘米3.如图,图中圆的半径为r,长方形的长为2r,图中甲乙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较,( )。
A. 甲的面积大B. 乙的面积大C. 一样大 D. 无法比较4.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剪出一些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剪()个.A. 2B. 4C. 65.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A. 28.5B. 31.4C. 36D. 42.56.把棱长是6cm的正方体切成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可切()块.A. 216B. 36C. 6二、判断题7.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也要用到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8.将100个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在一起,无论怎样拼,拼出的图形的体积都是100cm2..(判断对错)9.下面两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10.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占长方形的。
三、填空题11.数一数,填一填。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估一估,下面每个图形所占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cm2)________13.下面是阳阳设计的运动场图纸.这个运动场有8条跑道,在图纸上每条跑道宽0.122cm,最里侧半圆跑道的直径为3.6cm,直跑道长9.6cm.比例尺:1 ∶1 000 .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得数保留整平方米)(2)如果要给这个运动场铺上15cm厚的沙子,需要沙子________立方米?(3)如果要给8条跑道和排球场地上铺设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170元,一共要用________钱?(保留整数)(4)弯道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保留整数)14.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下图的面积________.(单位:厘米)15.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________.(单位:厘米)四、计算题16.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求图形面积”的10种方法,考试必考题型!实际问题中,有些图形不是以基本图形的形状出现,而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成的,它们的面积及周长无法应用公式直接计算.一般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不规则图形。
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及周长怎样去计算呢?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图形通过实施割补、剪拼等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基本图形的和、差关系,问题就能解决了。
先看三道例题感受一下例1 如右图,甲、乙两图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10厘米和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句话: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甲、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减去三个“空白”三角形(△ABG、△BDE、△EFG)的面积之和。
例2 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厘米,△ABE、△ADF与四边形AECF的面积彼此相等,求三角形AEF的面积.一句话:因为△ABE、△ADF与四边形AECF的面积彼此相等,都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三分之一,也就是12厘米.解:S△ABE=S△ADF=S四边形AECF=12在△ABE中,因为AB=6.所以BE=4,同理DF=4,因此CE=CF=2,∴△ECF的面积为2×2÷2=2。
所以S△AEF=S四边形AECF-S△ECF=12-2=10(平方厘米)。
例3 两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板,直角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
如右图那样重合.求重合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句话:阴影部分面积=S△ABG-S△BEF,S△ABG和S△BEF都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对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一般将它转化为若干基本规则图形的组合,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和、差关系,问题便得到解决。
常用的基本方法有:一、相加法这种方法是将不规则图形分解转化成几个基本规则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相加求出整个图形的面积.例如:求下图整个图形的面积一句话:半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总面积二、相减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求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看成是若干个基本规则图形的面积之差.例如:下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青岛版三班级数学下册五我家买新居子了(单元备课)单元名称:我家买新居子了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2、能用自选单位估量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探究并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进展空间观念。
3、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育喜爱生活的情感。
单元教材分析:1、素材的选取。
从现实生活中的买新居入手,通过观察图纸、计算面积、装修新居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面积单位、计算面积,有效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另外,教材所呈现的情境图具有猛烈的时代特征,从中也能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用这样的材料来引导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问的呈现方式。
本单元以情景串引出学问串。
有3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看新居的情境,引出对面积的含义及面积单位的学习。
第二个信息窗以研究厨房、挂毯面积的大小,引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
第三个信息窗通过计算装修费用,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课时数:10课时《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内容: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感知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家要买新居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欢乐呀!观察画面,看你发觉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活动一: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地位与作用: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还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认识面积教学内容:教材P61~62例1、例2及“做一做”,教材P64“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的存在与面的大小,并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尝试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感悟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作准备。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面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正方形等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在直观比较中引出“面积”。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0情境图。
师:教室里,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的快慢程度)来擦黑板和国旗,谁先完成呢?为什么?【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比国旗面大。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六单元《面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后面强有力的支撑。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六单元《面积》(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进率是100;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厘米;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平方米)。
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填土地面积单位时,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常考图形面积公式汇总一、背熟公式。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总和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4、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者:(周长-长×2)÷2=宽或者:(周长-宽×2)÷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5、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46、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7、面积单位: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00平方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0厘米10厘米10厘周长:面积:周长:面积:米10厘米周长:5厘周长:米10厘米8厘米面积:5厘面积:米10厘米2周长:周长:m2m2m6分米4m4面积:面积:m6分米3m 周长:2d 周长:mf 0m2d m 面积:60面积:m10×4=40(厘米)10×10-4×6=100-24=76(平方厘米)10×10-4×6=100-2410×4+4×2=40+8=48(厘米)=76(平方厘米)10×4+6×2=52(厘米)(5+5+8)×210×10-6×4=100-24=76(平方厘米)=36(厘米)(5+5)×8-5×(8-5)=80-15=65(平方厘米)6×4=24(分米)6×6-2×4=36-8=28(平方分米)(2+2+2)×2(3+4+2+2+2+4)×2=34(米)(3+4+2)×(2+2+4)=9×8=72(平方米)=12(分米)(2+2)×2=4×2=8(平方分米)60×40-5×40=2400-200(60-5)×2+40×4=270(米)=2200(平方米)10厘米10厘米10厘周长:面积:周长:面积:米10厘米周长:5厘周长:米10厘米8厘米面积:5厘面积:米10厘米2周长:周长:m2m2m6分米4m4面积:面积:m6分米3m周长:2d 周长:mf 0m2d m面积:60面积:m1、儿童剧院门口有一面正方形墙壁(如图),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电子屏,四周墙面用3D 材质大理石贴图铺设。
《测量面积》教学设计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测量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是冀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后,进而学习用正方形作为测量标准来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或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操作和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同一个物体的面积,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就不同,进而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本节课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以及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是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还处在培养期,而面积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测量面积时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操作,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易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1、在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测量面积中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准备:课件、边长不等的正方形纸片、扑克牌、报纸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
(课件出示课桌图片)那这张课桌桌面的面积指什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指什么?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同学们,我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或一个图形的面积,必须通过准确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它们的面积。
板书课题:测量面积二、探究新知活动活动一:测量图形的面积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工人叔叔铺地砖吗?我们测量面积的方法和铺地砖的方法有些相似。
我们使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同学们自己准备的正方形。
2、课件出示图1、图2、图3三个图形师:现在我们先试着测量这3个图形的面积。
课题:估测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3----4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平面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接着学习课本45页的六题,好吗?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问题: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每一方格是一平方厘米)?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同学听,进一步进行研究。
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
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方法一数方格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2)方法二应用对称原理的方法数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3)小结
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可以把不规则图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方格的方法估算图形的面积。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新课堂51页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2.自主练习新课堂51页二题
3.自主练习新课堂51页三题
4.自主练习新课堂51页四题。
四、评价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课后反思: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迎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愿学、乐学、爱学。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变“教师问”为“学生问”,变“教师讲”为“学生探究”。
教学方式的改变,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使用建议:
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应把握度。
相关链接:无
推荐王冬梅滨湖镇田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