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9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点右移的规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点右移的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右移的规律,理解小数点右移对数值的影响,并能够熟练运用规律进行小数的移位运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右移的规律,理解小数点右移对数值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小数点右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数点右移的规律,理解小数点右移对数值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右移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小数点右移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学生对小数点右移规律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钱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右移的规律。
提问学生:当你用10元钱去买一件7.5元的商品时,售货员会找给你多少钱?学生会发现,售货员会找给2.5元,这里就涉及到小数点右移的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小数点右移的规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例如,当一个数小数点右移一位时,这个数就扩大10倍;当小数点右移两位时,这个数就扩大100倍,以此类推。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法则,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法法则,能正确计算小数除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过程。
(2)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2)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小数乘法中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除法中的除数是小数时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课件。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提问: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不同?2. 探究小数乘法:(1)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讲解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重点讲解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算或电子计算器验证小数乘法的运算结果。
3. 探究小数除法:(1)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讲解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重点讲解除数是小数时的计算方法。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手算或电子计算器验证小数除法的运算结果。
4.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1)总结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2)强调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案)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和整数的乘法,并能够准确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
教学难点: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教具、学生位置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观察数学题:1.3×0.1=?, 3.2×2=?2. 聊天互动:请问这两个数哪个叫小数?哪个叫整数?3. 引入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小数和整数可以相乘,小数和小数也可以相乘。
二、讲解(15分钟)1. 小数乘以整数的口诀:“小数乘整数,顶上加一,横着提数,竖着乘。
”2. 讲解示例题目:0.8×5=?3. 练习(请学生依照口诀,解答以下两个题目):0.5×2=?0.3×4=?4. 演示计算过程。
三、实践(30分钟)1. 练习小数乘整数的口诀,再解答以下题目。
2. 小练习(请五名学生上黑板,计算下列式子):0.2×5=?6.5×2=?3. 游戏时间(比赛计算结果):0.6×4、0.4×3和1.2×2,哪个答案最大?哪个答案最小?请给出计算过程。
四、总结讲评(10分钟)1. 请几名学生上来演示口诀练习、计算过程。
2. 教师进行总结。
五、作业(5分钟)1.完成教材第五单元的课后习题。
2. 完成百家乐游戏《小数乘整数》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小数乘整数是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通过口诀、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全面讲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技巧,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数乘整数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习小数乘整数,既需要具备对小数的理解,又需要掌握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引导学生朗读口诀,引导学生演示,以及进行游戏等,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小学生在学习小数时,学过的最基本就是小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第五单元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单元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单元课时:7课时总第课时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只可以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不过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有所不同。
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1,指名读题,并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提问: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1+)为什么这样列式?谈话:这道分数加法算式,和我们刚才的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母不同的分数叫作异分母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五单元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数学思维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知识点:确定并解释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重点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概念:针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难掌握的技能:针对本单元中较为复杂的数学技能,提供有效的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前知:回顾与新知识点相关的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境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知识探究概念讲解:清晰讲解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举例说明: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4. 拓展提升思维挑战: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提升解题效率。
5.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回顾。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主要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算规律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及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小黑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概念,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千克苹果,每千克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1.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2.讲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例如:“超市苹果每千克2.5元,妈妈买了3.2千克,一共花了多少钱?”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如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律。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律。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分析(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进行小数乘法运算。
2. 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进行小数除法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
2.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商的小数位数、小数除法运算定律。
3. 小数乘除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小数乘除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过程。
3.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利用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小数加减法,引入小数乘除法的学习。
2. 探究小数乘法:引导学生发现小数乘整数的规律,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 学习小数乘法运算定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
4. 探究小数除法: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以整数的规律,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5. 学习小数除法运算定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运算定律。
6. 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小数乘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前预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应用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应用题的解决能力也各有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运算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实例等。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的乘积?如何计算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包括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等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应用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运算方法。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分数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的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是一个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确定难度的。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转变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起看看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把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关怀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转变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假如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样子?(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看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知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状况,让学生观看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刚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看,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以下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商议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除以整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运算规律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掌握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2.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运算规律及应用题。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如购物时找零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以整数的问题。
提问:如果你用10元钱买了一瓶3.5元的饮料,你应该如何找零?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讲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过程,如10元钱除以3.5元,可以转化为10元钱除以3元5角,即10÷3=3余1,1元钱等于10角,所以余数1可以转化为10角,最终结果为2元余10角。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范文模板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202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202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露在外面的面”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难点);2.经历探究过程,激发主动探索欲望;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谈话引入,出示放在墙角的包装纸箱图,让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2.顺势导入新课:露在外面的面;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将一个正方体放在墙角,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2.将四个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3.变换方法堆放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变化;4.将正方体1个、2个、3个…排成一层,引导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规律:3N+25.引导学生探究竖放一排的规律:4N+16.引导学生探究多排多层规律:5N+4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1.出示教材练习二第4题2.用正方体模型摆出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找出露在外面的面有什么规律?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24页“到数”板书设计:露在外面的面1.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处,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1)看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2)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每个方位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2.平放一排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3+2即露在外面的面=3n+2;3.竖放一排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4+1即露在外面的面=4n+1;4.多排多层放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5+4即露在外面的面=5n+4教学反思:1.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采用互动探究式教学,立足于“导”,积累探索图形表面积的经验;2.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2)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应用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引起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揭题。
(2分钟左右)1.出示:0.08 ×10 2.6×100 3.74×100.005×1000 7.2×100 100×0.18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探索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
二、自学例2、3。
(15分钟左右)1.自学例2。
导学单(时间:5分钟)(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3题。
5.04×10= 5.04×100= 5.04×1000=(2)观察这3题小数点位置变化的情况:( )乘10,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乘100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乘1000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
从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3)再任意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来验证得出的结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点拨:5.04都乘了哪些数?看来只有乘像10、100、1000……这类整数时,才可以直接把小数点移到相应的位置上。
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规律?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吗?2.自学例3。
出示例3。
根据表中的信息,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预设:①0.351×1000=351(克)②0.351千克=351克导学单(时间:5分钟)(1)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可以怎么办?(2)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3.5元扩大10倍 3 5角× 3 × 31 0. 5 元 1 0 5角缩小10倍105角就等于10.5元(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 53. 6 0 3 6 0缩小100倍(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四则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如何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兴趣,例如:“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8元,请问他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这本书?”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者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单元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单元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单元课时:7课时总第课时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只可以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不过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有所不同。
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1,指名读题,并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提问: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1+)为什么这样列式?谈话:这道分数加法算式,和我们刚才的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母不同的分数叫作异分母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2)学习计算方法。
谈话: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应该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汇报预测:①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长方形试验田,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折一折并涂色分别表示出它的和。
这时教师可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说一说+的得数是多少。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得数是的?(涂色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11②也可以先通分,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
用算式表达为:追问:把和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也叫什么?(通分)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你能结合分数的组成说明道理吗?师生共同小结: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由于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相加。
2.完成教材第80页“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思考: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小结: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提问:你准备怎样计算?(可以把1转化成假分数)为什么要把1转化成(这样分数单位才相同)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你用什么方法验算上面的两道题目?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可以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来验证。
3.总结计算方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在作业本上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各自涂色、写得数,同桌互相检查。
小结: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要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1、2、3总第课时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两组题的计算。
(2)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结果。
(3)探索规律。
这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都是1,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通分的公分目有什么特点?(公分母是两个数的乘积)每道题得数的分子与原来两个分母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观察的发现。
小结: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根据发现的规律完成右边两组题的计算。
汇报结果。
2、完成第6题。
(1)在小组中进行判断。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哪些分数接近0?你是怎么想到的?哪些分数接近1/2?你是怎样想到的?接近1的分数有哪些?你是怎样想到的?3、完成第7题。
(1)在小组中先估算。
(2)汇报交流想法。
你怎样想到4/5+2/3的结果不接近1/2的?你怎样想到1/10+3/7的结果比较接近1/2的?(3)独立完成计算,并与估算结果比较估算是否正确。
二、综合练习1、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明确两个量杯中各有多少升呢?(2)指导方法:400毫升和800毫升应该等于多少升呢?你是怎么想的?(3)独立完成第(1)、(2)问题的解答。
汇报结果。
2、完成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指导方法:估计一下,每种蔬菜摆放的面积大约各占货架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独立完成第(2)、(3)题的计算,并交流结果。
三、课题小结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6、7、8总第课时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
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这么大一个花园现在种了月季花和杜鹃花,还有不少剩余的面积呢,需要种上一些其它的植物,不然露出的泥土看着和美丽的花儿在一起很不协调。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4)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你是怎样想的?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尝试完成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补》总第课时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3/8+1/8 5/9-2/9 5/6-5/6 1/3+1/2 1-5/8 7/10+5/10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7+3/8+5/8 3/7+5/6+4/7 5/8-(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 X-3/7=1/2 X+2/3=7/6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