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
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历史上六次大迁徙无论在一个地方定居多久,中国人总是想追溯自己的血脉来源。
在长江出海口的南通如皋,冒姓的血缘来自遥远的蒙古草原;在云南玉溪,很多张姓人的祖先居住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在安徽、湖北交界的大别山里,王家人供奉的牌位上写的是“太原王氏”。
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
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尽管存在大量附会、臆想和伪造,中国汉族各个姓氏的族谱,依然能够粗略勾勒出汉族人在历史中迁徙的路线。
汉族的祖先生活在中原,他们因为诸侯的封地而获得姓氏,然后迁移到四面八方。
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陆,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归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
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12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课文解读】这是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文章用史诗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迄今尚在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大迁徙的壮观画面。
解说词是对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进程离不开大迁徙这个历史规律拉开镜头,通过追溯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移民等历史现象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推出主画面——正在我国发生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课文从“春运”这个我国独创的词语入手,引出“春运”的主体——农民工。
引发人们的思考: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大?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每年像候鸟一样来回飞翔,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他们的行程?“农民工”,这是我国特有的对这一群体的特定称谓。
这一特定人口的迁徙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客观上在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课文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他们身上的那种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拓荒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课文深刻地阐述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已经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今天,农民工——已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城市化进程而披荆斩棘的历史使命。
这篇解说词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以中外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徙为例,说明人口迁徙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自然段开篇就以结论性史诗般的语言,传达两个信息:一是人口迁徙,二是历史随之变迁。
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以宏大的笔触概括地描绘了日耳曼民族迁徙的滚滚洪流,和大槐树下人们对新生活和美好家园的憧憬。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人类学知识:人类大迁徙及其文化影响人类大迁徙及其文化影响人类始终生活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之中,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世界,人类迁徙的历程也经历了无数的变迁。
人类大迁徙是指人类从非洲出发,经过欧亚大陆、横跨北美洲、南美洲和太平洋洋底到达澳洲,直到最后到达极地、极东极西的过程。
人类大迁徙跨越了30万年,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大迁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万年前,当时一些早期的现代人从非洲向欧亚大陆迁移。
这段历史被称为第一次人类大迁徙。
这些迁徙者促使了不同种群之间的文化和遗传物质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第二次人类大迁徙发生在大约7万年前。
随着气候的变化,早期人类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这次迁徙带领着人类遍布了整个地球。
欧亚大陆上成千上万的人在气候逐渐变得更加寒冷的时候,开始向南迁移。
这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改变了世界地理格局,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化和种群的交流。
第三次人类大迁徙发生在约1.2万年前。
这次迁徙导致欧亚大陆上的人类种群向北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冷的气候。
这次迁徙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如毛利文化的形成和阿姆哈拉人的登临埃塞俄比亚高原等。
人类大迁徙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每一次的迁徙都促进了文化和种群的交流,增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发明,这推动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和文化法制的多元化,形成了今天多样的民族文化。
总之,人类大迁徙是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促进了文化和种群的交流,形成了今天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文化法制多元化。
人类历史的演变离不开这种文化交流和创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人类进化的角度,人类大迁徙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著名人口迁移案例
1.犹太人大迁徙: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攻占了犹太的首都耶路撒冷,数万名犹太人被迫流亡至巴比伦,这被称为犹太人大迁徙。
这次迁徙对犹太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犹太教的发展与传播。
2. 印度裔美国人的移民潮: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的印度裔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在科技、医学、金融等领域贡献巨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印度裔美国人社群。
3. 普遍移民澳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澳洲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移民计划,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前往澳洲,其中包括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等各个族裔。
这场移民浪潮改变了澳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氛围,使澳洲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4. 非洲裔美国人的奴隶贸易: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人将数百万的非洲人强行运往美洲,作为奴隶从事种植、采矿等劳动。
这种奴隶制度持续了数百年,并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越南难民: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大量的越南难民逃离战争和政治迫害,前往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国家。
这些难民在新的国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困难。
- 1 -。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中国近代一共发生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移民活动,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每一次大移民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持续了300多年的闯关东,直接让东北的经济起飞了。
所谓的闯关东,就是指内陆的人口向东北关外移动,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为什么是闯呢?因为清政府对移民东北这件事吧有过好几次的反复,在中期的时候是严禁往关外迁移的,所以关内的百姓想去就只能偷偷去,所以要称为“闯关东”。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整个往东北迁徙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对东北地区整个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就要从头开始讲了。
壹清朝大移民东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苦寒的地方,放眼世界,人口的聚集一般都不会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地方,所以高纬度地区的人烟一直都很稀少。
古代中国的人口大多是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好理解,一是气候条件比较好适合种地,二是靠近水源发展农业很方便。
像东北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是没多少人的。
1644年这一年比较特殊,明朝在这一年亡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了皇帝,刚过了41天,李自成就被清军赶出了皇宫,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从东北地区入关了,跟着军队进来的还有很多是随军的家属,还有贵族带的奴仆,总共有好几十万。
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帝,等他把入关的各项工作理顺之后,回过头来发现东北空了,大量土地没人打理都荒了,我们知道满族人是渔猎民族,对农耕这个事不太在行,这么多人移到关内,留在东北的满族人连生活都成问题了。
刚好在此时关内各省由于明末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多出了很多没有土地的流民,朝廷一想,流民多了不安定正好可以往东北送,于是接连颁布法令要各级政府官员要想办法送人到东北去发展,对于到东北垦荒的人,朝廷免税三年,缺工具的可以先由朝廷出面借贷。
除了对垦荒的老百姓有优惠政策,对组织移民的人也有奖励,朝廷颁布了一个法令叫《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核心思想就是“移民授官”,凡是招揽流民到达一定数量,朝廷就给相应官位。
清末大逃难——下南洋概念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据考证,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寿命比作一天,那么人类就好象“在一天24小时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在地球上”。
人类历史在宇宙中是短短的一瞬,但这一瞬却记录了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为了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人类一开始就四处迁徙流动,因此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
如果概略地回顾一下,那么可以发现,人类至今已有五次规模较大的迁徒流动。
人类学家经过考古研究确认,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人类诞生的摇篮。
随后为了生存,人类便逐水源和森林迁徙流动。
大致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
这可视为是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迁徙。
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大迁移,大约出现在3.5万年前。
那时的人口流动已不仅仅限于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疆域,而是扩及到一些人类从前从未涉足过的新大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了。
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冰川活动猛烈异常,海平面下降,致使浅海部分的大陆架“破水而出”,形成了连接陆地或岛屿间的一座座天然桥梁。
这些天然桥梁为人类的长途迁徙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向东北进发,从亚洲北部地区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天然桥梁迁徙流转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后又逐渐向南流动。
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到达了南美的最南端。
考古学家在南北美洲先后发现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粗磨石器与亚洲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极为相似。
人类学家则从研究人体的躯干、头发、肤色、眼睛和鼻型等方面,推断出美洲的印第安人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
这支亚洲人向北移动时,另一支亚洲人却朝南流动,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瓜哇岛,而后又移向大洋洲。
这次迁徙流动当然也是通行于马来半岛、瓜哇岛以及联结东南亚各岛与大洋洲之间的那些露出海面的天然桥梁。
在欧洲,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希腊人开始迁徙流转到意大利,后又散布到了地中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秦征百越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南进,秦最终以50万大军的代价,把生活在江南岭南一代的百越之族赶到了云贵深山,这个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比他灭六国所花的总兵力还多,真的是杀敌800自损1000,大概是羞于启齿,后来也很少被提及。
还有一次没有被归入人口大迁徙的是1949年,200万国府官兵迁往台湾,我们说到人口大迁徙,比较传统的说法是:1.永嘉之乱。
2.安史之乱,3.靖康之难这三个时期的人口大迁徙。
永嘉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实在太乱,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基本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南通话等各种方言,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
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也就是说是个血统乱的不能再乱的外国人,这小子最早是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边境牛养交易市场里的混混,因为晓通数国语言,人又机灵,从军之后居然混成一个节度史,所谓节度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管的地方没有现在军区大),是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其实土皇帝一个,这个家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那些外国血统的军区司令们纷纷自己征税闹独立,到最后发展为五代十国,中国北方又被少数民族政权(外国人,异族,胡虏)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国家地理历时三年重磅制作:《大迁徙》国家地理历时三年重磅制作:《大迁徙》数以百万的墨西哥王蝶跟随太阳的脚步,从加拿大南部飞越几千英里来到墨西哥,栖息在这片正在萎缩的祖冷杉林。
苏丹南部迁徙的野牛群航拍,这里现在约有1万只动物。
1983年苏丹再次陷入内战以前,距此约200英里的国家公园曾有6万头野水牛,今天,野生生物保护协会经过空中调查已不见踪影。
50万只沙丘鹤在内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沙洲上,它们吃玉米废料、蠕虫和附近田野里的其他食物,春季它们从墨西哥和美国南部迁徙到遥远的北方繁殖地,中途在这里休息进食以保持体力继续飞行德克萨斯州埃克特詹姆斯河蝙蝠洞保护区(Eckert James River Bat Cave Preserve)的黄昏,墨西哥(狗脸)无尾蝙蝠飞出洞穴,它们最喜欢吃玉米棉铃虫蛾,这种营养使它们能保持足够的奶水喂养小蝙蝠。
每年春季数百万的无尾蝙蝠返回这个洞穴。
德克赛斯州阿比林附近的Horse Hollow风力发电场拥有400台涡轮机,是世界最大的风电场,涡轮机叶片旋转产生的风压,足以杀死蝙蝠。
数以千万计的野牛曾在大平原上隆隆奔驰,蔚为壮观,但到19世纪末期它们几乎被宰杀殆尽。
目前,剩下的50万头野牛中大部分是人工饲养的,比如图中南达科他州牧场上这些。
夏天公牛鳟鱼从Koocanusa湖溯游50英里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威格瓦姆河(Wigwam River)流域产卵,此处凉爽、清澈的河水中松散的砾石层可容纳2000只公牛鳟巢,是世界上公牛鳟密度最高的地方。
公牛鳟鱼,亦称红点鲑——最北的淡水鱼。
北极红点鲑产于北美及欧洲,生活于北极及其附近海域,进入河湖产卵;有些种群仅生活于淡水湖泊中,是冰河期移入的结果。
原产于北美的红点鲑有溪鲑、花羔红点鲑和湖红点鲑。
隐藏在岩石后面,等候猎物经过,是种贪婪的鱼,吃蛇或与同类相互残杀,平常捕食水中的昆虫或落水的昆虫与小鱼等。
牛是丁卡人的经济基础,旱季牛群在尼罗河泛滥平原上放牧,晚上要赶回家以防止偷盗,白天才出来放牧。
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伏尔加河一带的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俄国强迫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经贸特权,又对土尔扈特部强行征兵,造成部众人口大减。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土尔扈特人在经历拉辛和阿玉奇汗的反抗失败后,于1771年春,正式发动武装起义,由渥巴锡率领17万土尔扈特人分三路向祖邦中国进发。
然而,渥巴锡起义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土尔扈特人,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就没能参加这一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壮举。
当时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共有4700帐,21000多人。
1771年7月8日,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渥巴锡所率领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军经历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历尽艰险,从出发时的17万族人,到达伊犁者竟不足7万。
经过为期七个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之
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渥巴锡的起义惹恼了沙皇俄国,于是未能回归的西岸土尔扈特人,就成了沙皇俄国迫害打压的对象。
经过近2个世纪的磨难,在遭受几乎被灭族的巨大危险之后,拥有着不灭信念的他们,西岸的土尔扈特人终于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
大迁徙:揭秘湖北历史上的几大移民潮(图)图为:“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位于重庆湖广会馆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以历史移民为主题的博物馆(资料图片)图为: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资料图片)对于江西人,湖北人总爱亲昵地喊一声“老表”;广泛流传于鄂东北一带的游戏“闯麻城”,也被称为是移民的佐证;四川人喜欢背着手走路,据传源于清末一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这些民俗民风是否真与迁徙移民有关,湖北人是否真由江西迁徙而来?近日,记者采访了湖北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和移民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解读湖北历史上的两次移民大潮。
“老表”、“家婆”亲热喊出鄂赣渊源江西瓦屑坝,美丽的鄱阳湖畔一个普通的地方,却是不少荆楚儿女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600多年前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纸“移民”政策,让当时饶州瓦屑坝周边的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迁到湖北。
“‘江西填湖北’是绝对真实,且有据可考的。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规定,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那未知的远方……”湖北省作协会员、谱牒(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专家周启志这样告诉记者,“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
在我国知名的移民圣地中,‘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不仅闻名遐迩,而且深深铭刻在移民者后代的记忆里。
”1990年,周启志开始从事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谱牒文化等研究,现主要研究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史及相关家谱。
据他了解,江西筷子巷也是方志和家谱中所见的移民集散地之一,知名度与瓦屑坝不相上下。
武汉市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的香岗,又名筷子街,湖北鄂州有筷子街。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农民工这一特定人口迁徙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贡献。
2、学习课文用史实和数据说明问题,用社会发展规律来解读社会现象的写作方法以及史诗般的语言风格。
3、学习农民工这一群体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拓荒精神。
二、课文导入:(春运)春运相关视频农民总是故土难离的,他们宁可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一直以自己雄浑的胆气和脊梁推动着沉重的中国社会向前迈进。
然而今天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为着自己的幸福,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抒写着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篇章。
三、学习生字词
1、迁徙()
2、杜撰()
3、阖()家团圆
4、行囊()
5、憧()憬()
6、肆()意
7、气势磅()礡()8、枢()纽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这篇解说词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中外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徙为例,说明人口迁徙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作者以极富抒情性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只有我国才有的现象——春运。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讲述我国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起源、原因,及其产生的规律和本质属性。
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讲述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五、课文研读
1、课文为什么说“春运”是我国杜撰的一个名词?所谓“春运奇迹”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奇迹的背后隐含的是一个怎样的现象?
2、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请根据语境说说这些数据在课文中都说明了哪些问题。
3、农民工身上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4、农民工对历史的进程起到哪些作用?
5、农民工身上有些什么样的城市人所少有的东西?为什么说农民工是中国的特殊群体?
6、为什么说农民工的迁徙是史无前例的?它与历史上的众多迁徙有什么本质区别?
六、创意讲谈。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在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出生在1980年、1990年后的上一代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已经超过了1亿。
他们和我们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也许我们中的一些同学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分子。
请以自己对城市和市民的理解,谈谈“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尽快让自己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
七、课堂小结:
大迁徙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春运
时间公元前120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1989年春节开始
国家日耳曼、罗马帝国明朝中国当代
迁徙路径日耳曼→罗马帝国山西→中原农村→城市
中西部→东部
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起源、原因匈奴人对日耳曼人
领地的入侵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的生活
性质民族斗争官方组织自发性为主,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候鸟式流动
意义摧毁了罗马帝国为封建帝国奠定经济基础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八、作业:
1.完成《习题册》本课练习。
2.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的语言艺术形式。
其中“对仗工整”要求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句法相同这四项。
研读课本中的新闻报道。
根据其内容和精神,拟写一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