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1.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了严重的土地贫瘠化和生态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重当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荒漠化给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却无法满足需求。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4.自然灾害频发水土保持工作不力,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山洪、滑坡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政府要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水土保持制度,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完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提高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水土保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水平整治率,改善土地的水文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4.加强防护林建设防护林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风固沙、固碱保肥、保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效。
因此要加大对防护林建设的投入,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的效益。
5.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6.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众多的地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作为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大的种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破坏,防止我国的各地区的水土流失,本文在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探索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以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标签:水土流失;危害;治理措施引言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明确将生态文明列入了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建设中,党中央各级领导人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在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水土流失在治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误导,以至于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微小。
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因此,强化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首先,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土壤的质量,降低土壤的肥力。
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土地表层的肥沃土壤会跟随水流走。
在水土流失之后,原本地域位置的肥沃土壤不再,仅留下砂石等不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质量低下的土壤。
其次,水土流失会增加水流沿线的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发生水土流失之后,水流中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在经过地势低缓、水流速度平缓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库等地带时,水流中的大量泥沙就会沉淀下来,从而增加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抬高河床,并在某些地方形成悬河即地上河,带来一些其他的安全隐患。
再次,水土流失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极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处于高山峡谷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矿产基础设施等带来破坏,增添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
最后,水土流失会给生态带来一定的恶化,这种恶化仅凭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难以达到自愈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水土流失阅读材料
水土流失是由于土地表面的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沙石等物质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关水土流失的材料:
1.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同时,水土流失还会淤积河床、水库等水利设施,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降雨量过多、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了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修建水利工程等。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可以了解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如需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建议咨询环境领域专业人员或查阅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政策解读。
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分析水土保持是指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工程和技术措施。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1. 土壤侵蚀严重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但土壤侵蚀问题普遍存在。
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地形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沙化和植被退化。
2.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
农业生产中的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原因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3. 生态系统恶化水土保持工作的不力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恶化,许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分析1. 加强水土保持政策的执行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水土保持的政策执行力度,落实各项法规和标准,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确保政策的贯彻实施。
2. 推动土地整治加大对土地的整治力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裸露地和裸土地,通过植被恢复、梯田建设等方式改善土地的水土保持状况。
3.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壤、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
4.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科研力量,从技术上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比如草业种植技术、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技术等。
5.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水土保持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唤起大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土地的保育和利用效率。
三、结语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加强政策的执行、推动土地整治、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改善水土保持的现状,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因为水流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冲刷、侵蚀和破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河水被土壤冲刷到陆地、水库等地形地貌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对于农田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避免和缓解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理措施。
一、植被保护和恢复植被是土地的有机保持者和固土措施的核心。
保护和恢复植被对于减少水土流失非常重要。
在农田中,可以采取分层栽植、间作和轮作等方法,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水源涵养区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造林和退耕还林,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和保持土壤的能力。
二、防治土地和河道侵蚀土地和河道的侵蚀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土地和河道的侵蚀,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和土地,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种植河道和土地侵蚀抑制物种,例如草本和灌木类植物。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护岸、挖掘水沟和修建水库等。
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科学的农田管理方案,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
三、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的一系列人工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护坡、挖掘沟渠、建设沟槽等。
非工程措施包括制定农田管理规范、推广农业生态技术等。
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气候等自然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
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土壤和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至关重要。
农田渠系是农田水利系统的核心,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可以采取灌溉技术和排水技术结合的方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率,并减少因灌溉和排水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五、加强土壤保育和改良土壤保育和改良对于减缓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
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其中针对我国各地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中,以此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
本文就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措施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一)水土流失的成因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得地面开垦率高,植被覆盖较小,增强了地面的易侵蚀性。
同时,在坡地利用空间分布上也不恰当,多为连片坡耕地,林地屏障、草地屏障缺失,大大降低了地表粗糙度,无法有效阻挡降水,进而导致地面侵蚀程度越来越严重。
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等生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对水土保持的正确认识,也使得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地形与植被。
其中,气候因素主要为降雨,降雨的频次、降雨量大小及强度均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特殊,主要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山高坡陡的地貌给水土流失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在降雨、大风等外力作用下,就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地形因素主要体现在地面坡度与坡长,地面坡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且坡长越长,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1.危害土地资源水土流失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厚度和肥力。
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若土壤厚度与肥力降低,就会对土壤的生产力产生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某县为例,该县处于黄河流域范围内,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但由于存在较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2.危害水资源水土流失问题,会对水资源造成危害。
具体来讲,若发生水土流失问题,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遇到强降雨的情况下,不能够有效阻挡,会加大地表流经和加快地表水的流失,且大部分雨水会变成山洪流入到河流中,会大大减少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引发土地荒漠化问题,同时也不能够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
浅谈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明显,但是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任其发展,继续恶化。
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了,环境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才重视环境问题,才关注环境问题。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过程中,我国主要精力放于经济建设之中,在环境方面不是很重视。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直到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才采取相应的措施,才关注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亟待解决。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
2004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吨,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吨和4.91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
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
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
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一、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
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是我国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二、解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
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厚重,但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
它可是我们国家的“粮仓”之一,藏着不少宝贵的资源。
不过,有件事儿让人心痛,那就是水土流失。
这就好比是咱们家花园里的泥土被雨水冲走了,花儿也跟着黄了,真是让人揪心啊!1. 水土流失的原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说说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复杂,山丘起伏不定,加上这里的降雨量不均匀,有时天上撒下来的雨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瞬间把土壤冲得七零八落。
这不,春天来时,那可真是春雨绵绵,但一场暴雨过后,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成了“滑坡”的舞台,真是让人心疼。
1.2 人为因素再来看看人为因素。
咱们都知道,农民伯伯为了种地可真是费尽心思,然而过度的耕作、过度放牧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狠命地割着这片土地。
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山坡,树木被砍得差不多,根本没有遮挡,雨水一来,土壤就像“滑滑梯”,一下子就滑了下去。
这就像人家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土地没了,咱的饭碗也得跟着受影响。
2. 水土流失的危害2.1 对生态的影响说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首先,咱们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土壤流失后,原本丰饶的土地变得干巴巴的,植被减少,动物们也没了栖息之地。
就像是家里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玩得也不高兴了。
生态失去平衡,整个高原的生机都仿佛被抽空了。
2.2 对经济的影响其次,经济方面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土流失就像是一场无形的“偷盗”,把本该丰收的粮食都“偷”走了,农民的收入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人们常说:“田地有粮,心中不慌。
”可如今,粮食减少,心里难免不慌呀!这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植树造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治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有!首先,植树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树木就像是大自然的“卫士”,它们的根系可以牢牢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一棵树,那得多漂亮,多有生机呀!而且,这树长得好,空气也变得清新,真是一举多得。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措施[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篇一 : 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指的是人类对土地的过渡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经营,使得土壤受到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影响下,产生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被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
那么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吗?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
首先,它直接破坏了土壤资源,导致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少。
其次,流失的泥沙物质进入江河、湖泊和水库,造成大量淤积,从而给相关的地表径流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我国北方的黄河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泥沙使下游河段的部分河床高出两岸地表,成为地上悬河。
此外,因长期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又带来了沙尘暴等其它形式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黄土高原现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高原上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流失的土壤进入黄河,使之泥沙剧增。
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并非今天的模样,几千年前,那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
此后,一方面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降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度的开发,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因为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反过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又导致耕地或牧场的减少。
长期来看,过度开发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危机。
目前,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的过度开荒和过度放牧现象是造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地矛盾突出。
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黄土高原地区贫困县有126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21.3%,贫困人口230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28.8%。
工程水土流失临时措施方案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壤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临时措施。
二、问题分析1.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到流水、风蚀等因素侵蚀,造成土壤营养物质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对农田生产力、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危害。
2. 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青黄红三纲乱耕、过牧放牧、滥伐滥砍、挖沙涂岛、土壤不合理利用等。
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导致土地退化,生态失衡。
3. 形势严峻: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在一些丘陵山地、干旱地区、河流湿地、低山丘陵、湿地地区等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临时措施方案1. 加强土地治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 推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农田中推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3. 推行梯田种植:在坡地和丘陵地区,推行梯田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
4. 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如植树造林、盖土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5. 推行耕地轮作制度:推行耕地轮作制度,利用多种经营方式和农作物的组合,减少土地的卸荷和耗损。
6. 完善立法:加强对水土流失问题的立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7. 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8.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9. 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水土流失治理的责任,制定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实施。
四、总结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临时措施来解决。
通过加强水土保护工程建设,推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和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500字水土流失是指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因为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和土壤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土地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首先,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的不合理利用。
大规模的农耕活动、过度的放牧和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都会导致水土流失。
农耕活动中,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和过度的农药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其容易被雨水冲刷。
过度的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使得土壤暴露在雨水中,易被冲刷。
大面积的砍伐森林会导致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暴露在阳光、风和雨水中,容易发生干旱、风蚀和水蚀。
其次,自然因素也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
例如,地质构造不稳定、土壤类型脆弱和地面坡度陡峭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雨量的分布也会影响水土流失的程度,大量的降雨会加剧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土地管理。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设计农田和林地的布局,减少农业区和林业区的水土流失风险。
2. 提高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引导农民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有机耕作、轮作等,减少土壤暴露在雨水中的时间。
3.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建设防护林带、隔离带和护坡工程,加固植被覆盖,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
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可以采取梯田种植、沟渠建设等防治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4. 加强水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减少农田灌溉对水源的挤压。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坝、水渠等,增加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效率。
5. 落实环保法规和政策。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处罚,鼓励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
加强科研力量,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引起的问题,只有加强水土保持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作者:李莉莉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3期
水土流失的危害在我国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由于我省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生态恶化、洪涝灾害加剧水,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根据目前现状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攻方向是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并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完成水土保持生态。
一、水土流失的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3.45万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25%,水土流失危害极大。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所有的气候因子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其中暴雨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和主要气候因子,暴雨雨滴大,降雨动能大,溅蚀力强,形成的径流来势猛,历时短,强度大。
(2)地形地质: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岩石性质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类型的形成,同时影响风化物和土壤的抗蚀能力。
此外,岩层的倾斜度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
(3)植被: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几乎在任何条件下植被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
良好的植被,能够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能减少或防治水土流失。
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就会产生和发展。
(二)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
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地块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石化,基岩裸露,荒山秃岭无法耕作。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土壤理化性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下降,增加了干旱的发生率,使农业总产量低而不稳。
7.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少下泄,淤积下游河道,降低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8.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要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搞好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对植被较少或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水库安全。
9.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口、港口的淤积,致使航运里程和泊船吨位急剧降低,而且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山体塌方、泥石流等造成的交通中断,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10.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恳越穷,越穷越恳”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
2、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挡土坝、挖鱼鳞坑;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
3、农业生产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4、采矿、修路等工程建设妥善处理废渣弃土,避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质源;
5、进行小流域治理,逐渐到大面积治理。
水土流失,顾名思义,就是土地会被水流冲掉,造成土地资源流失。
种植树木,绿化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能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系统。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总之,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
做好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协调,防治水土流失,功在当前,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