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3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善待自然、善待生态,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重要性和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生态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
这为我们总结生态文学发展规律,探索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条件。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
它包括大自然一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
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学是人学,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从《诗经》《楚辞》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到山水田园诗,以及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都可以说是古代的生态文学。
从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的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市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2B铅笔在指定区域正确、规范作答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笔或签字笔在规定区域作答非选择题;凡是将答案答在指定区域以外的,作答内容视作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82分)一、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2.尾联中“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有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丹江口职业技术学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本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逋(pū)慢央浼(měi)岑(cãn)寂恪(kâ)守不渝B.捧袂(mâi)攻讦(juã)舂(chōng)粮处(chǔ)心积虑C.熟稔(rěn)盘桓(huán)鲜嫩(nân)穷源溯(sù)流D.蜂窠(kē)角隅(yú)暂(zhàn)时搬弄(nòng)是非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采惯用语天遂人愿梳装打扮B.虔诚擦边球礼义之邦咬文嚼字C.端详排行榜旁征博引磕磕绊绊D.苍桑卖关子命途多舛感恩戴德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1978年以后,陈奂生的帽子不胫而走,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B.对于部分同学的要求,老师们认为尚属合理,无可非议。
C.陈奂生望着街上不绝如缕的人流,想到,要是碰到一件大家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神气了。
D.我们只有身临其境地为百姓着想,才会赢得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才会实现“做老百姓的公仆”的执政目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左侧远离密封线的边缘处.答题要远离密封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 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槛菊(jiàn)不谙(ān)彩笺(qiān)B.凝噎(yē)暮霭(ǎi)玉砌(qì)C.纶巾(ɡuān)豆蔻(kòu)跬步(ɡuǐ)D.商贾(ɡǔ)忏悔(chàn)松柏(bó)2.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 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 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 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雕零山青水秀戍边相形见绌B.甘霖良辰美景皈依融会贯通C.凄残源远流长娇健功亏一篑D.憔悴被水一战漂泊海市蜃楼4.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5.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人生得意需尽欢B.天生我才必有用C.径须沽取对君酌D.与尔同消万古愁6.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7.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奔流/到海/不复/回C.千金/散尽/还/复来D.莫使/金樽/空对/月8.下列诗句使用了典故的一句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二的学生在准备语文期中考试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份语文试题,积累做题的经验。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一卷阅读计42分一.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另一片天空韩少功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
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
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
我的机会也来了。
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
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
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
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
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
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高二学生进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的时候,多做语文期中试题的练习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戗(qiàng)兽毗(pí)邻茶峒(dòng) 咬文嚼(jué)字B. 迤(yǐ)逦容膝(qī) 怂(sǒng)恿茕茕孑(jié)立C. 晦朔(shuò) 赍(jī)发付梓(zǐ) 不落言筌(quán)D. 央浼(měi) 出岫(yòu)矜(jīn)育模棱(léng)两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酒撰绵密唉声叹气委曲求全B. 告罄针砭头昏脑涨皇天后土C. 拔擢布署变本加厉关怀备至D. 尺牍颦蹙感恩带德渔舟唱晚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最近,国家海洋局审议批准了第25次南极总体方案,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展开,建设南极内陆站是这次科考活动的核心任务。
②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
③我从南方到北京求学,毕业后能在北京工作好,回家乡也不错。
④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A.考察简朴固然百家争鸣B.考察俭朴虽然百花齐放C.考查审定俭朴百花齐放D.考查简朴虽然百家争鸣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朱光潜、林庚、钱钟书在《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中所谈到的那些文学作品是很多学子都读过的,我们的目光被强烈地吸引着,除了认真品读外,别无他法。
B. 李密为了供养祖母,与祖母相依为命,多次辞掉官府的征召,最终凭自己的一腔真情,打动了皇上,这种至纯至孝之情对同学们并不陌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颤抖/颤栗舷窗/琴弦呼吁/驾驭B.踟躇/踯躅撇下/瞥见奕奕/弈棋C.维系/系数砰然/怦怦炮手/泡桐D.俳优/徘徊涅槃/啮噬圈养/隽永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吃完煎饼,大家也不离开,都围坐在炉子旁。
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嘻笑玩耍的同伴,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C.改进信访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矛盾得到正常显现,让上访群众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要草木皆兵。
D.对我而言,四季的更叠,无异于一出激动人心的不朽戏剧,那些栩栩如生的文字如同潺潺的溪流穿过我的指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重庆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打黑行动必然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对待黑恶势力,我们见黑就打,除恶务尽,绝不心慈手软。
B.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C.王明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D.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冼星海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过去不仅起过重要的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
C.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将对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的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这篇文章指出,中国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令人堪忧,约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和四分之三的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注意力源于人的感觉和知觉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各类企业通过挖掘消费者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利益,形成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商业形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合各类传媒内容所形成的听觉注意力经济。
近年来,在视觉注意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听觉注意力经济崛起,网络有声读物成为消费者的“阅读新宠”。
从最早的唱片教材、广播剧,到磁带出版物,再到今天的网络电台,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大。
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规模达到4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5亿人。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商用化为各类媒体发展新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便利。
在互联网这一没有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平台上,音频内容产品触网成为必然。
同时,与网络视频内容相比,网络有声读物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碎片化时间”消费,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消费者在运动、出行、锻炼等各类场景下都能使用音频。
网声读物迎合了人们的多场景收听需求,人们在不方便阅读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有声读物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受“听读”带来的娱乐魅力,满足求知欲。
网络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未来,知觉注意力将是注意力经济的主导形态。
为适应注意力经济发展转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垂直领域差异化经营。
同一产业内,因产品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某一企业的产品能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有显著区别。
产品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核心策略。
无论是对单纯娱乐消费型用户,还是对知识获取型用户,网络有声读物平台都应打造垂直化内容。
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而言,垂直化能真正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用户粘性。
对网络有声读物的同业竞争而言,垂直化可以形成竞争门槛,提升竞争优势。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竞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一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客观题填涂在机读卡相应题号下,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
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
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
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
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
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三区(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他的诗“兼得于亦剑亦箫”之美,剑在放旷高蹈,沉着痛快,唐代诗僧贯体有诗道:“甲,一剑霜寒十四州。
”真是剑指灵魂,气吞山河。
箫在哀婉幽咽,柔情似水。
如石涛诗云“乙,素子离离月下逢”,有一种凄绝的美。
亦剑亦箫,化慷慨为柔情,转凄婉为高旷。
此情此境,易水之滨送别荆轲,在白露萧萧之时,作生离之死别,高渐离击筑声起,荆轲舞剑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此境有以当此。
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在那月黑风高的晚上,中军帐中,项羽抉别虞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在冷月下(回荡、回响),此境有以当之。
若说到画,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最得亦剑亦箫之妙,他的画可以说是笔底项羽,画外荆轲,(幽冷、幽寂)中有剑气,放旷中有箫心。
《饮酒读骚图》画一人于案前读《离骚》,两目(横、怒)视,须髯尽竖,而无所不为,右手酒杯在握,似要将杯捏碎,左手持卷,狠向下压,暗含击碎唾壶之意。
《离骚》在中国是忧愤壮烈的代名词,宋人说“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前人有“上马横槊,下马作赋,自是英雄本色;熟读《离骚》,痛饮浊酒,(居然、果然)名士风流”的说法。
陈洪绶此画正有这种沉郁顿挫的意思。
难怪曾珍藏此画的孔尚任在画上提跋日:“丙,年年归与说樵渔。
”后来清A.放旷高蹈哀婉幽咽(yè) B.白露萧萧慷慨唾(chuí)壶C.上马横槊提跋樵(jiāo)渔D.沉郁顿挫抉别跋(bá)文2.文中括号中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荡幽寂横居然B.回响幽寂怒果然C.回响幽冷横果然D.回荡幽冷怒居然第1页,共8页3.文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气吞山河B.柔情似水C.月黑风高D.无所不为4.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B.满堂花醉三干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C.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D.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型谍战剧《伪装者》自在湖南卫视热播以来,不少女粉丝的心被剧中人物“明台”的扮演者胡歌俘获。
高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翩跹起舞风声鹤唳B. 一诺千金明查秋毫C. 金榜提名锲而不舍D. 风华正茂明辩是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突出,结构也很严谨。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D.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C.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C. 我们一定要防止不发生类似的事故。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
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
早期的铜鼎,囚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关繁缤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
次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缤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
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
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
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
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漳州三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采撷圣人妙语(2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中的名句名篇。
(任选6题完成)(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4)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6)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7)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下》)(二)文言基础知识检查(15分)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组是(3分) A .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 畜.君何由(饲养) B .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敏.以求之者(勤勉) C .谨.庠序之教(谨慎) 愿无伐.善(夸耀) D .弟子..入则孝(徒弟) 贤者亦乐.此乎(使……快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我欲仁,斯.仁至矣 请事斯.语矣 B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吾与.点也 C .尧舜其犹病诸. 闻斯行诸.D .斧斤以.时入山林 必以.告新令尹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3分)A .不吾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B .亡之,命矣夫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C .仲尼岂贤于子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D .贤哉,回也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翻阅架上典藏(20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4分)6.填空题。
(任选4题完成)(4分)(1)葛朗台财产的数目,只有替他放债的公证人_________和银行家_________才略知一二。
(2)葛朗台说:“你们为了给这小子煮鸡蛋连我的地板也会撬掉。
”吓得葛朗台太太母女二人赶紧回房,钻进被窝。
作者形容他们二人好比_________。
(3)每逢新年,葛朗台都有把玩_________积蓄的习惯。
(4)查理到印度后,只要能发财,他什么都干,其秉性与葛朗台一脉相承。
作者对此评价说:“_________。
”(5)“你总有一天会知道,只有在天国才能找到幸福。
”这是_________在咽气前对_________说的话。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多年来,葛朗台总是亲自分发蜡烛给女儿和拿侬使用,同样,日常消费的面包和其他物品也都由他在早晨分发,对家里的消费斤斤计较。
欧也妮担心查理受不了腊油的气味,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葛朗台太太怕葛朗台发现,提心吊胆的。
(《巴黎的堂兄弟》)B .报纸上登载了查理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
查理得知噩耗痛不欲生,而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有台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
”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查理时,葛朗台就威胁说要将她送到修道院去,根本不把女儿和侄儿的痛苦放在心上。
(《外省的爱情》)C .查理在离开索漠城前往印度时,送给葛朗台的是金纽扣、金指环,一根长长的金链,几颗金袖扣,葛朗台收下了;送给葛朗台太太的是一个美丽的金顶针,葛朗台太太给了查理一些钱;送给拿侬的是他的绣金睡袍与一个十字架;送给欧也妮的是两颗钻石扣子。
(《吝啬鬼的许愿和情人的起誓》)D .葛朗台太太生病,治病需要花钱,葛朗台说这简直就是“抹自己的脖子”。
但他想到花几个看病钱会保住更大一笔财产——这交易划得来。
他请来索漠最有名的医生为太太诊治,咬着牙说出:“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二百法郎也行。
”(《家庭的苦难》)E .查理一离开索漠,就把对于堂姐、索漠、旧屋、小凳以及在楼梯下过道里的亲吻的回忆,给抹得一干二净。
他只记得破墙围着的花园,因为那是他冒险生涯开始的地方;但是他承认这是他的家;他认为伯父只是一条骗取他首饰的老狗;欧也妮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思念里都不占地位,她只作为曾借他六千法郎的债主,在他的生意中占一席之地。
(《如此人生》)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简述梳妆匣的来历及最后去处。
(2)简述葛朗台弥留之际的一个细节和交代女儿的最后遗言。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
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三、现代文阅读——品观圣贤风神(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孔子不喜欢孟子宋志坚孔子不喜欢孟子,只是一种推论。
孔子与孟子一直都被后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孔子被视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学说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其实,孔子根本不知孟子为何许人。
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一说前390年),孟子出世之时,孔子已去世百年左右,孔子与孟子从未有过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接触,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起,将他们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当然是有道理的。
至少,他们都相当看重“仁义”二字。
假如哪位国君因为财政困难而向孟子咨询,他也会像孔子那样劝说那位国君轻徭薄赋,改收十二税为十一税;假如哪天孟子回家看到马厩失火,他也会像孔子那样问“伤人乎”而“不问马”。
就此而言,他们能够同气相求。
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崇尚的三代之德也都无人赏识,他们只讲仁义不讲功利的主张也都很难推行。
但我敢说,假如孟子也曾与颜回、子路同为孔门弟子,孔子不喜欢孟子。
孟子能言善辩,孔子不喜欢。
你去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曾多次说到一个“佞”字。
这个“佞”字,以后逐渐演变为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且与一个“奸”字结对,叫做“奸佞”,在孔子说那些话的时候,或者说,在孔子的那些话中,却只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意思。
所谓“佞”者,也不过是能说会道或能言善辩而已。
孟子偏偏摊上了这一条。
尽管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实还是“好辩”的。
不但好辩,而且雄辩;不但喜欢,而且擅长。
辩,对孟子来说,已可谓习以为常。
孟子率性而为,孔子不喜欢。
在孔子那边,什么都要受礼的约束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所以,他在君主面前才那么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所以,他才会称赞“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文王对暴君也能俯首称臣,“可谓至德也已矣”。
孟子却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如他这般的“粪土当年万户侯”,难得孔子的青睐。
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于他说的话,颜回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但他最喜欢的弟子还是颜回,颜回一死,他就大声疾呼“天丧予”;孔子说,一旦“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跟从他的可能只有子路一人,但他对子路还是多有不满。
其个中原因,除了子路与冉求一起充当季氏家臣使他不快,还有两条便如上所述——子路是能言善辩,而且率性而为的。
因此,孔子说他的这位孔门弟子,登堂而没有入室,除了胆子比他大,就没有别的长处。
假如孟子也曾是孔门弟子,他在孔门之处境,未必就强于子路。
人是不可能复制的,尤其是有思想的人。
即使像“孔孟”那样,虽有思想的某一方面之大同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他们之间还会有诸多不同。
因为有“孔孟之道”一说而将孔子与孟子完全视为一体——某一特殊时期曾被称为“一丘之貉”——的思维应当束之高阁。
孔子的所有毛病孟子未必都有;孟子的所有秉性也未必都来自孔子。
颜回是被称为“复圣”的,如果细加考察,或许也能发现他与孔子之间的种种区别,哪能就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的孔夫子第二呢。
何况,人也根本没有必要复制,尤其是有思想的人。
(选自《福建日报》“读史札记”专栏)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孟思想和对待同一问题的尺度存在差异,但并不能否定将其相联系的合理性。
B.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见其是不重礼的。
C.子路如孟子一般率性而为,孔子只喜欢颜回,对子路则抱以反感。
D.孔子的毛病孟子并非具备,孟子的所有秉性也并非来自孔子。
11.文章最后说“人也根本没有必要复制,尤其是有思想的人”。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悠悠古文庙陈子铭出府衙正门往南,穿过年份久远的石板路,左拐百十步,就是漳州文庙。
盛夏的晌午,红墙内了无人迹,除了一只探头探脑的雀儿和几片静卧着的落叶,便是隐约一点风了。
空荡荡的石埕,仿佛刚经历过一场人生盛宴,忽然安静下来,纷乱的履声沉没到地底,空气中浮着一缕淡淡茶香。
那墙角的龙眼树下,横竖着几块石碑,刻的自然是一些训诫的话,作书的名字倒是令人肃然起敬,字迹有些漫灭了,却没有青苔和杂草。
有几件残损的石件被收拾在一起,据说那是棂星门的遗存。
这原先大约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如今那些坐轿的骑马的没了,那类警示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沿中轴线穿过戟门,依次是丹墀、月台、大成殿,双侧是两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