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材料陶瓷工艺课设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课陶瓷造型工艺制作-人教版工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瓷造型工艺的特点和工艺步骤;2.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如揉泥、拉坯、捏成形等;3.能够设计和制作具有个性的陶瓷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陶瓷造型工艺的特点和工艺步骤;2.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如揉泥、拉坯、捏成形等;3.陶瓷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陶瓷造型工艺的特点和工艺步骤1.陶瓷制作的起源和历史;2.陶瓷的特点、种类和用途;3.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步骤,包括揉泥、拉坯、捏成形、烘干、装饰、烧制等。
2. 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1.揉泥:将陶瓷用的泥土加水揉匀,使其变得柔软有韧性;2.拉坯:将揉好的泥土放在轮盘上,用手拉出形状;3.捏成形:将泥土捏成任意形状,如碗、盘、花瓶等;4.修整:将陶瓷表面进行细致的打磨和雕刻,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美观。
3. 陶瓷作品的设计与制作1.设计理念:了解陶瓷作品设计的基本要素,如造型、纹饰、色彩等;2.制作过程: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如工具的选用、泥土的搭配等;3.装饰方法:学习陶瓷装饰的方法,如绘画、刻印、贴花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陶瓷制作的基本知识点,如陶瓷的种类、工艺步骤等;2.操作演示:通过展示陶瓷制作的实际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工具的使用方法、泥土的成分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操作,通过实践加深对陶瓷制作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制作的陶瓷作品的艺术性、工艺性以及实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3.知识测试:结合课程内容出题,考察学生对陶瓷制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在教学内容和安排上比较紧凑,教学时间上可能不够充分,下一次授课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本节课还可以引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和陶瓷制作的选材、装饰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一、课程名称:陶瓷工艺与设计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巧;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陶瓷艺术创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陶瓷工艺基础知识(1)陶瓷的定义、分类、特点;(2)陶瓷的历史与发展;(3)陶瓷原料及制备;(4)陶瓷成型工艺;(5)陶瓷装饰工艺;(6)陶瓷烧成工艺。
2. 陶瓷制作实践(1)陶瓷原料的选择与处理;(2)陶瓷成型方法: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捏塑等;(3)陶瓷装饰方法:釉上彩、釉下彩、刻划、镶嵌等;(4)陶瓷烧成方法:高温、中温、低温烧成;(5)陶瓷作品创作与修改。
3. 陶瓷艺术欣赏(1)国内外陶瓷艺术作品欣赏;(2)陶瓷艺术风格与流派;(3)陶瓷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实施: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陶瓷工艺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2. 实践教学:设立陶瓷工艺实验室,配备专业设备和工具,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陶瓷制作技能。
3. 作品展示:定期举办陶瓷作品展览,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
4.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博物馆、工艺厂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2. 实践操作:学生的陶瓷制作技能、作品质量等;3. 创新能力:学生的作品创意、设计理念等;4. 综合素质:学生的审美观念、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六、课程安排:1. 学期:2学期2. 学时:每周2学时,共32学时3. 教学进度安排:第1学期:陶瓷工艺基础知识、陶瓷制作实践第2学期:陶瓷艺术欣赏、陶瓷作品创作与修改七、教学资源:1. 教材:《陶瓷工艺与设计》2. 教学课件、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3. 陶瓷工艺实验室、陶瓷制作工具和原料八、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 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陶瓷作品;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制作工艺。
- 掌握陶瓷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
二、教学对象本方案适用于初中、高中及成人教育阶段的美术、手工制作等相关课程。
三、教学内容1. 陶瓷艺术概述- 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 陶瓷的分类及特点2. 陶瓷制作基本流程- 陶土的选择与准备- 模具的制作与使用- 陶土的揉、捏、塑、刻等基本技法- 烧制过程及注意事项3. 陶瓷作品的创新设计- 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作品的构思与绘制- 个性化创作与表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流程。
2. 演示法:现场演示陶瓷制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直观学习。
3. 实践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陶瓷制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作品欣赏法:展示优秀陶瓷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陶瓷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陶瓷艺术概述- 讲解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分类特点。
3. 陶瓷制作基本流程- 讲解陶土的选择与准备、模具的制作与使用、陶土的揉、捏、塑、刻等基本技法。
- 现场演示陶瓷制作的基本技巧。
4. 陶瓷作品的创新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 讲解作品的构思与绘制。
5.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进行陶瓷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
- 鼓励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7.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 引导学生关注陶瓷艺术的发展,拓展学习领域。
一、课程名称陶瓷技法课程二、课程背景陶瓷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陶瓷技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
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2. 使学生掌握陶瓷技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1. 陶瓷艺术概述(1)陶瓷艺术的起源与发展;(2)陶瓷艺术的分类与特点;(3)陶瓷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2. 陶瓷制作工艺(1)陶瓷原料的采集与加工;(2)陶瓷成型工艺;(3)陶瓷装饰工艺;(4)陶瓷烧制工艺。
3. 陶瓷技法实践(1)拉坯工艺;(2)捏塑工艺;(3)雕刻工艺;(4)釉料调配与施釉;(5)陶瓷烧制。
4. 陶瓷作品鉴赏(1)陶瓷艺术作品的分类与鉴赏方法;(2)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赏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陶瓷艺术基础知识;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陶瓷技法;3. 鉴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陶瓷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陶瓷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技艺、审美等方面;4.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陶瓷艺术基础知识进行考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陶瓷艺术》、《陶瓷制作技艺》等;2. 实践材料:陶瓷原料、工具、模具等;3.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陶瓷艺术概述(2课时)2. 陶瓷制作工艺(4课时)3. 陶瓷技法实践(6课时)4. 陶瓷作品鉴赏(2课时)5. 期末考试(1课时)九、课程特色1. 突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陶瓷技法;2. 结合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全面了解陶瓷艺术;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名称陶艺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艺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 陶艺的历史与发展- 陶艺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陶艺的基本工艺流程2. 陶艺技能训练- 陶土的选用与处理- 拉坯成型技巧- 修坯、刻花、上釉等装饰技巧- 窑烧工艺3. 陶艺作品创作- 设计构思与草图绘制- 作品制作与成型- 作品装饰与上釉- 作品窑烧与后期处理4. 陶艺文化欣赏- 国内外陶艺名家作品欣赏- 不同地区陶艺文化特点分析- 陶艺与生活的结合与应用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陶艺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艺制作过程,使学生直观地学习陶艺技能。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陶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5. 互动交流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陶艺基础知识介绍,陶土的选用与处理。
2. 第二周:拉坯成型技巧训练,作品制作与成型。
3. 第三周:修坯、刻花、上釉等装饰技巧训练,作品装饰与上釉。
4. 第四周:窑烧工艺讲解,作品窑烧与后期处理。
5. 第五周:陶艺文化欣赏,国内外陶艺名家作品分析。
6. 第六周:课程总结,优秀作品展示与评价。
六、考核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动手能力、创作态度等。
2. 作品评价: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创意、美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期末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给出综合评价。
七、课程资源1. 教材:《陶艺教程》2. 教学课件:陶艺基础知识、技能训练、作品创作、文化欣赏等。
3. 陶艺工具和材料:陶土、釉料、工具等。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陶瓷工艺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8131021(二)课程英文名称:Ceramic Technology(三)开课对象:材料物理专业(四)课程性质:《陶瓷工艺学》是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介绍陶瓷体的制备工艺、性质和应用。
(五)教学目的通过陶瓷工艺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陶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掌握陶瓷的制备工艺过程和技术,掌握陶瓷体的显微结构和性质,了解陶瓷在装饰等方面的应用,熟悉陶瓷制品的缺陷及分析方法。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原料、坯料、釉料、显微结构与性质、原料的处理、坯釉料制备、成形与模具、坯体的干燥、粘接、修坯与施釉、烧成与窑具、陶瓷装饰、陶瓷制品缺陷及其分析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和作业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原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原料的概况和分类2 了解粘土的成因与分类;掌握粘土地工艺性质和加热变化;了解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了解我国的粘土原料情况3 了解石英的种类和性质,掌握石英的晶型转化,了解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4 了解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掌握长石的熔融特性,了解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5 了解其它矿物原料情况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料分类一、概述二、原料分类第二节粘土类原料一、粘土的成因与分类二、粘土的组成三、粘土的工艺性质四、粘土的加热变化五、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六、我国的粘土原料第三节石英类原料一、石英的种类和性质二、石英的晶型转化三、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第四节长石类原料一、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二、长石的熔融特性三、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第五节其它矿物原料一、含碱硅酸铝类二、碱土硅酸盐类原料三、碳酸盐类四、钙的磷酸盐类五、高铝质矿物原料六、锆英石七、工业废渣第六节陶瓷原料的标准化考核要求:1、原料的概述和分类(了解)2、粘土的成因与分类(识记);粘土组成、工艺性质(识记);粘土的加热变化(领会);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我国的粘土原料情况(了解)3、石英的种类和性质(识记);石英的晶型转化(领会);石英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了解)4、长石的种类和一般性质(识记);长石的熔融特性、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领会)5、含碱硅酸铝类等其它矿物原料(了解)第二章坯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坯料的类型;掌握坯料的配料的依据2 掌握坯料配料的计算方法3 了解坯料的成形性能4 掌握坯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坯料的类型一、瓷器坯料二、精陶坯料三、其它陶瓷器坯料第二节配料的依据第三节配料计算一、配料组成的表示方法二、配料计算第四节坯料的成形性能一、可塑泥团的成形性能二、泥浆的成形性能三、压制用分料的成形性能第五节调整坯料性能的添加剂一、添加剂的种类二、解凝剂的作用三、塑化剂的构成四、有机粘合剂的性能考核要求:1、坯料的类型(识记);坯料配料的依据(领会、应用)2、坯料配料的计算方法(领会、应用)3、坯料的成形性能(识记)4、坯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识记)第三章釉料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釉的作用、特点及性质2 了解釉的种类、制釉氧化物3 掌握确定釉配方的依据4 掌握釉料配方的计算5 掌握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6 了解釉的析晶过程、影响因素7 掌握坯釉的适应性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釉的作用及特点一、釉的作用二、釉的特点和性质第二节釉的分类、制釉氧化物一、釉的种类二、制釉氧化物第三节确定釉配方的依据一、釉配方的物理化学基础二、釉料配方的配制原则三、釉料配方的确定第四节釉料配方的计算一、釉料的表示方法二、釉式的计算三、釉料配方的计算第五节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一、釉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二、釉层冷却时的变化三、釉层内的气泡第六节釉的析晶一、釉熔体的析晶二、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三、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第七节坯釉适应性一、膨胀系数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二、中间层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三、釉的弹性、抗张强度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四、釉层厚度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考核要求:1、釉的作用、特点及性质(识记)2、釉的种类、制釉氧化物(识记)3、确定釉配方的依据(领会、应用)4、釉料配方的计算(领会、应用)5、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识记)6、釉的析晶过程、影响因素(识记、领会)7、坯釉的适应性(领会)第四章显微结构与性质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2 了解釉层的显微结构3 掌握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4 掌握陶瓷性能的控制方法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一、显微结构的构成二、工艺因素对显微结构的影响第二节釉层的显微结构一、透明釉二、乳浊釉三、结晶釉四、无光釉五、高温颜色釉六、半导体釉第三节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一、釉的熔融温度范围二、粘度与表面张力三、热膨胀性与弹性四、白度、光泽度与表面硬度五、力学强度与表面硬度六、化学稳定性七、介电性质第四节陶瓷性能的控制一、陶瓷强度的控制二、陶瓷光学性能的控制三、陶瓷介电性质的控制考核要求:1、陶瓷坯体的显微结构(识记)2、釉层的显微结构(识记)3、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识记、领会)4、陶瓷性能的控制方法(领会、应用)第五章原料的处理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原料的精选方法,了解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2 了解原料预烧的作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原料的精选一、原料的精选方法二、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第二节材料的预烧一、预烧的作用二、石英、长石、滑石、工业氧化锌、粘土的预烧考核要求:1、原料的精选方法(领会),水的性质对坯料、制品性能的影响(识记)2、原料预烧的作用(领会)第六章坯、釉料制备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坯料的种类、品质要求2 掌握坯料的制备3 掌握釉料的制备4 了解坯料、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坯料的种类和品质要求一、坯料的种类二、坯料的品质要求第二节坯料制备一、塑性坯料制备二、注浆坯料制备三、压制坯料制备第三节釉料制备一、釉料制备的品质要求及控制二、釉料制备第四节坯、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一、原料粉碎二、筛分三、除铁四、泥浆脱水五、陈腐与练泥六、造粒七、熔块熔制考核要求:1、坯料的种类、品质要求(识记)2、坯料的制备(领会)3、釉料的制备(领会)4、坯料、釉料制备的主要工序及设备(识记)第七章成形与模具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器形的合理设计2 了解成形方法的分类,掌握成形方法的选择3 掌握可塑成形的几种方法4 了解注浆成形方法5 了解压制成形方法6 了解成形模具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器形的合理设计第二节成形方法的分类与选择一、成形方法分类二、成形方法的选择第三节可塑成形一、滚压成形二、旋压成形三、挤压成形四、车坯成形五、其他成形方法第四节注浆成形一、基本注浆方法二、强化注浆方法三、其它注浆成形方法第五节压制成形一、干压成形二、等静压成形第六节成形模具一、石膏与石膏模二、新型多孔模具三、压制成形用金属模四、挤压成形用模具五、等静压成形模具六、模具的放尺考核要求:1、器形的合理设计(识记)2、成形方法的分类(识记),成形方法的选择(领会、应用)3、可塑成形的几种方法(识记、领会)4、注浆成形方法(领会)5、压制成形方法(领会)6、成形模具(领会)第八章坯体的干燥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干燥的作用、过程、收缩与变形2 了解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3 掌握热空气等几种干燥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干燥作用与干燥过程一、干燥的作用二、干燥过程三、干燥收缩与变形第二节干燥制度的确定一、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二、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第三节干燥方法一、热空气干燥二、工频电干燥三、直流电干燥四、辐射干燥五、综合干燥考核要求:1、干燥的作用、过程、收缩与变形(识记)2、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干燥介质参数的确定(识记)3、热空气等几种干燥方法(领会)第九章粘接、修坯与施釉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粘接与修坯2 掌握施釉的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粘接与修坯一、粘接二、修坯第二节施釉一、釉浆施釉法二、静电施釉三、干法施釉考核要求:1、粘接与修坯(领会)2、施釉的方法(领会)第十章烧成与窑具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掌握制定烧制制度的依据2 了解快速烧成的意义和工艺措施3 了解装窑的要求和方法4 了解窑具的种类、性能要求、制造等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烧成制度一、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二、制定烧成制度的依据三、烧成制度示例和说明第二节快速烧成一、快速烧成的意义二、快速烧成的工艺措施第三节装窑一、装窑要求二、装窑方法第四节窑具一、窑具种类二、窑具的性能要求三、窑具材质的类型及损坏情况分析四、窑具的制造考核要求:1、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识记),制定烧制制度的依据(领会、应用)2、快速烧成的意义和工艺措施(识记)3、装窑的要求和方法(识记、领会)4、窑具的种类、性能要求、制造等(识记)第十一章陶瓷装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陶瓷颜料的分类、制造、发色机理以及影响色剂呈色因素2 了解釉上装饰、釉下装饰、釉中彩3 了解颜色釉、艺术釉4 了解坯体装饰,了解铅镉离子溶出原因、影响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陶瓷颜料一、分类二、陶瓷颜料制造三、陶瓷颜料发色机理四、影响色剂呈色因素第二节釉上装饰一、彩绘二、贵金属装饰三、光泽彩四、其他装饰方法第三节釉下装饰一、彩绘二、其他装饰方法第四节釉中彩第五节颜色釉一、低温颜色釉二、高温颜色釉第六节艺术釉一、结晶釉与砂金釉二、无光釉三、碎纹釉四、变色釉五、金属光泽釉第七节坯体装饰一、色坯、斑点、绞胎二、镂空、刻花、堆雕三、化妆土四、渗花第八节釉料、颜料中铅、镉离子的溶出一、溶出原因二、影响因素三、降低铅、镉溶出量的方法考核要求:1、陶瓷颜料的分类、制造、发色机理以及影响色剂呈色因素(识记)2、釉上装饰、釉下装饰、釉中彩(识记)3、颜色釉、艺术釉(识记)4、坯体装饰,了解铅镉离子溶出原因、影响因素(识记)第十二章陶瓷制品缺陷及其分析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日用陶瓷缺陷分析2 了解墙地砖缺陷分析3 了解卫生陶瓷缺陷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日用陶瓷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斑点四、溶洞五、落渣六、粘疤与底沿粘渣七、底足粘脏八、疙瘩与泥渣九、缺泥与磕碰十、起泡十一、针孔与橘釉十二、釉缕十三、缺釉十四、釉面擦伤十五、生烧与过烧十六、烟熏十七、阴黄十八、火刺十九、色脏二十、彩色不正二十一、画面缺陷二十二、饰金缺陷二十三、铅溶出量超标第二节墙地砖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夹层四、尺寸偏差五、大小边六、黑心七、色差八、釉面缺陷九、吸湿膨胀性第三节卫生陶瓷缺陷分析一、变形二、裂纹三、斑点四、坑包五、棕眼六、缺釉七、釉缕与釉面波纹八、烟熏考核要求:1、日用陶瓷缺陷分析(识记、领会)2、墙地砖缺陷分析(识记、领会)3、卫生陶瓷缺陷分析(识记、领会)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日用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陶瓷工艺学》,章秦娟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4、《陶瓷工艺学》,陆小荣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5、《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第17卷)-陶瓷工艺》,[英]理查德 J.布鲁克,科学出版社,19996、《先进陶瓷工艺学》,刘维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特种陶瓷工艺学》,李世普,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陶瓷工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课程学时:48学时4. 适用专业:陶瓷设计与工艺、陶瓷工程等5.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陶瓷工程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陶瓷工程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第一阶段:理论教学(24学时)(1)陶瓷原料:介绍陶瓷原料的种类、性质、加工工艺等;(2)陶瓷坯体:讲解陶瓷坯体的制备、成型、干燥、烧结等工艺;(3)陶瓷釉料:介绍陶瓷釉料的组成、性质、制备、施釉方法等;(4)陶瓷装饰:讲解陶瓷装饰的种类、工艺、设计等;(5)陶瓷制品:介绍陶瓷制品的分类、特点、应用等。
2. 第二阶段:实践教学(24学时)(1)陶瓷原料制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陶瓷原料的加工工艺;(2)陶瓷坯体制备:让学生掌握陶瓷坯体的成型、干燥、烧结等工艺;(3)陶瓷釉料制备:让学生学会陶瓷釉料的制备、施釉方法;(4)陶瓷装饰:让学生掌握陶瓷装饰的工艺、设计方法;(5)陶瓷制品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陶瓷制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陶瓷工程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陶瓷工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3.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陶瓷原料、坯体、釉料、装饰等实验;4. 工作坊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陶瓷制品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实践操作(30%):包括陶瓷制品制作、实验操作等;3. 期末考试(30%):考察学生对陶瓷工程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陶瓷工程》;2.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3. 实验室、工作坊等实践场所;4. 陶瓷企业、设计院等合作单位。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陶瓷工艺学课程编号:16118541学时/学分:40/2.5 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建筑材料方向。
本课程主要掌握陶瓷原料、坏体的工艺基础、釉层的工艺基础及陶瓷的生产过程。
熟悉陶瓷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一化学变化,掌握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能够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5:掌握材料制备、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等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
2.能够理解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
3.具备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价合理性、开展实施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陶瓷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重点: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难点: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
材工陶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陶瓷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及影响其性能的因素。
3. 学生了解我国陶瓷材料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材料科学在国家和经济战略中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陶瓷材料性能的能力,能够针对特定需求选择合适的陶瓷材料。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陶瓷材料制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途径,自行搜集和分析陶瓷材料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陶瓷材料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陶瓷材料的历史及现代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知识,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陶瓷材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陶瓷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陶瓷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的陶瓷材料分类,如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等。
2. 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讲解陶瓷原料的选择、配料、成型、干燥和烧结等工艺过程。
3.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分析陶瓷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
4. 陶瓷材料的应用领域:介绍陶瓷材料在日常生活、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5. 我国陶瓷材料发展简史:回顾我国陶瓷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陶瓷制备实验,如制作简单的陶瓷样品,观察和分析其性能。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第一周:陶瓷材料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陶瓷材料制备工艺;第三周:陶瓷材料性能特点;第四周:陶瓷材料应用领域;第五周:我国陶瓷材料发展简史;第六周:实践操作及成果展示。
课程名称:陶艺基础课程适用年级:初中/高中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陶艺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
3. 陶艺作品的创意设计。
教学难点:1. 陶艺作品的造型和装饰技巧。
2. 陶艺作品的烧制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陶艺工具:陶轮、泥刀、剪刀、竹签等。
2. 陶艺材料:陶土、釉料、颜料等。
3. 教学课件:陶艺历史、陶艺作品欣赏等。
4. 教学场地:陶艺教室。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陶艺入门1. 导入:介绍陶艺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讲解陶艺的基本工具和材料,以及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
3. 实践:让学生体验陶艺的基本操作,如泥条盘筑、捏塑等。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陶艺作品。
第二课时:陶艺造型1. 导入:展示不同造型风格的陶艺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造型的重要性。
2. 讲授:讲解陶艺作品的造型技巧,如对称、比例、节奏等。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创作一个具有一定造型特点的陶艺作品。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意,创作一个更具个性化的陶艺作品。
第三课时:陶艺装饰1. 导入:展示不同装饰风格的陶艺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装饰的重要性。
2. 讲授:讲解陶艺作品的装饰技巧,如刻划、刻画、镶嵌等。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为所创作的陶艺作品进行装饰。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装饰手法,为陶艺作品增添更多魅力。
第四课时:陶艺烧制1. 导入:介绍陶艺作品的烧制过程及注意事项。
2. 讲授:讲解陶艺作品的烧制方法,如素烧、釉烧等。
3. 实践:让学生将已完成的作品进行烧制。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烧制方法的特点,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经验。
第五课时:陶艺欣赏1. 导入:组织学生参观陶艺展览,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陶艺作品。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陶艺概述2. 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3. 陶艺作品的创作与设计4. 陶艺作品的烧制与保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陶艺作品的创作与设计。
2. 教学难点:陶艺作品的造型、色彩搭配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陶泥、陶艺工具、烧制设备3. 示范作品及图片4. 教学场地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陶艺作品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陶艺之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陶艺吗?它有哪些特点?3. 介绍陶艺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1. 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a. 泥巴的处理方法b. 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拉坯成型等技巧c. 陶艺工具的使用方法2. 陶艺作品的创作与设计a. 主题选择与构思b. 形状、色彩搭配c. 创意表达(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陶泥、陶艺工具等材料。
2. 教师示范陶艺制作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3. 学生按照所学技巧进行陶艺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强调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3. 拓展:推荐学生参观陶艺展览、参加陶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2.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掌握程度。
2. 学生陶艺作品的创意和美观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陶瓷工艺品》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陶瓷工艺品是一种古老而具有奇特魅力的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进修陶瓷工艺品制作的技术和艺术特点,可以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设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目标:1.了解陶瓷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和进步演变;2.精通陶瓷工艺品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术;3.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创设力;4.提升同砚的审美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设计内容:1.课程设置:本作业设计方案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包括理论进修、实践操作和成品展示。
2.理论进修:同砚将通过教室讲解、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陶瓷工艺品的历史渊源、进步演变和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
3.实践操作:同砚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陶瓷工艺品。
起首,同砚将进修陶瓷的基本成分和制作工艺,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主题,进行手工制作。
在此过程中,同砚将学会搅拌泥料、塑型、刻画、上釉等技术操作。
4.成品展示:同砚完成作品后,将在班级或学校举办陶瓷工艺品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效果并进行沟通分享。
四、评估方式:1.作业评分:老师将依据同砚的作业完成状况、技术操作水平宁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鼓舞同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设力。
2.展示选拔:在成品展示活动中,老师和同砚们将对同砚的作品进行选拔,选出最具创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并赐予嘉奖。
五、实施步骤:1.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划,制定详尽的教学打算和操作流程。
2.筹办教学用具和材料,确保同砚能够顺畅进行实践操作。
3.组织同砚参与理论进修和实践操作,引导同砚乐观参与,提高进修爱好。
4.组织成品展示活动,鼓舞同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沟通分享。
5.总结评估,对同砚的进修状况和作品进行评估,准时反馈和嘉奖。
六、延伸拓展:1.组织参观陶瓷工艺品展览,增加同砚对陶瓷艺术的了解和观览。
2.邀请专业陶艺师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升同砚的技术水平宁艺术修养。
3.开展陶瓷工艺品竞争,激发同砚的竞争熟识和创设力。
一、课程名称:陶艺创作基础二、授课对象:中职工美专业X年级X班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及陶艺材料。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件陶艺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陶艺的热爱,激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陶艺材料的认识。
2. 教学难点:陶艺作品的创意构思与设计。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陶艺制作工具、陶艺材料、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陶艺相关知识,准备个人创作素材。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播放陶艺制作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陶艺的历史、特点及在我国的发展。
2. 讲解(1)讲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及陶艺材料。
(2)介绍陶艺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3. 示范(1)教师现场示范陶艺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2)重点讲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
4. 学生实践(1)学生按照教师示范,尝试独立完成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1)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分享学生在课后实践中的收获。
2. 创作指导(1)引导学生思考陶艺作品的创意构思。
(2)讲解陶艺作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3. 学生创作(1)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独立完成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与评价(1)展示学生作品,进行班级内评价。
(2)教师点评作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创作要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创作陶艺作品。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观察学生作品,评价其创意、技巧和完成度。
2.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一、课程名称陶器制作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1. 了解陶器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背景。
2. 掌握陶土的选择、配比、成形、修整、烧制等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1. 陶器概述- 陶器的起源与发展- 陶器的分类与特点- 陶器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2. 陶土的认识与准备- 陶土的种类与特性- 陶土的选料与配比- 陶土的加工与处理3. 陶器成形技术- 拉坯成形- 塑造成形- 印模成形4. 陶器修整与装饰- 修整工具的使用- 陶器的表面处理- 陶器的装饰手法5. 陶器烧制工艺- 窑炉的种类与结构- 烧制温度与时间- 烧制后的处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陶器制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器制作的全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陶器制作实践。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陶器制作中的问题与技巧。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陶器概述、陶土的认识与准备2. 第3-4周:陶器成形技术(拉坯成形)3. 第5-6周:陶器成形技术(塑造成形、印模成形)4. 第7-8周:陶器修整与装饰5. 第9-10周:陶器烧制工艺6. 第11-12周:陶器制作实践与成果展示六、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出勤率、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
2. 实践作品:陶器制作的质量、创意、美观度。
3. 期末作品:完成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陶器作品。
七、课程资源1. 陶器制作教材2. 陶土、工具、窑炉等教学设备3. 陶器制作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八、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陶器制作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陶器制作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陶瓷工艺学课程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讲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工具、烧制的过程和技巧、陶瓷的装饰和修复等方面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掌握陶瓷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日后的陶瓷制作提供基础知识和经验。
2. 课程内容
2.1 陶瓷制作工具
介绍陶瓷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如轮子、切割器、模具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2 陶瓷烧制过程
介绍陶瓷的烧制工艺、烧制炉型及其选择、烧制周期、烧制温度等内容。
讲解如何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长、通风量等参数,并掌握解决烧制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2.3 陶瓷装饰和修复
介绍陶瓷的装饰工艺,包括色彩、质感、纹理等方面的应用。
还会介绍陶瓷破损和破裂后的修复方法,如何填补缺陷、涂上漆水、重新上釉等。
3. 课程实践
本课程将针对以上内容,让学生亲手制作陶瓷制品,并进行烧制、维修、装饰等实践操作。
学生将使用轮子、切割器等工具,制作不同形状、大小的陶瓷制品,并设计不同风格的装饰。
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会碰到一些问题,将会动手解决并体验创造的乐趣。
4.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
学生必须完成小组项目和个人课程任务,包括制作和烧制陶瓷制品,并参加实践教学的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互动。
此外,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
5. 总结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学生将会了解和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够制作并装饰出自己满意的陶瓷制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到陶瓷设计和制作的创造性乐趣。
课程名称:陶艺制作基础课程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知识,包括陶艺的历史、分类、工具和材料等。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8课时教学地点:美术教室教学工具及材料:1. 教师用PPT、陶艺作品图片、陶艺工具(如陶轮、刀、泥板等);2. 学生用陶土、陶艺工具、绘画工具(如彩笔、颜料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陶艺基础知识讲解1. 导入:展示陶艺作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陶艺的历史、分类、工具和材料等基本知识。
3. 观看陶艺制作视频,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二课时:陶艺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1. 讲解陶艺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陶轮、刀、泥板等。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陶艺工具,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了解陶土的性质和特点,学会挑选合适的陶土。
第三课时:陶艺作品欣赏与创作灵感激发1. 欣赏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如古代彩陶、现代陶艺等。
2. 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的作品主题和风格。
第四课时:陶艺作品创作1. 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陶艺作品的创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创作,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第五课时:陶艺作品修整与装饰1. 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泥块,调整作品形状。
2. 教授学生使用绘画工具进行装饰,如绘制纹样、涂色等。
3. 学生完成作品装饰,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第六课时:陶艺作品烧制1. 学生了解陶艺作品烧制的基本知识,包括烧制温度、时间等。
2. 学生将作品送至陶艺工作室进行烧制。
3. 教师讲解烧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作品安全。
第七课时:陶艺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3. 邀请家长参与作品展示,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价值。
陶瓷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年产900万件40头日用炻瓷器西餐具陶瓷厂工艺流程设计2.设计资料
1)产品配套方案
配套方案:杯6寸碟7寸平盘7寸碗10寸平盘件数/套:8 8 8 8 8
2)可塑成形坯料配方
石英长石苏州土生砂碱矸于寺土龙岩土合计
10 20 10 20 15 5 20 100 3)注浆成形坯料配方
石英长石苏州土生砂熟砂紫木节碳酸钠合计
35 20 5 15 10 15 4 o/oo 100 4)釉料配方
釉长石釉石英苏州土熟滑石石灰石白矸子合计
36 26 3 10 19 6 100 3.设计内容
1)工艺流程设计
2)设计论证
4.设计成果
1)工艺流程图
2)设计论证说明书
5.设计要求
1)流程选择合理,要求可塑成形产品、注浆成形产品、釉料加
工流程设计分别考虑,且实际可行;
2)设计论证说明书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内容全面,论证正确。
6.设计期限
一周
7.主要参考文献
1)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编.陶瓷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
2)李家驹.日用陶瓷工艺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李家驹.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章秦娟.陶瓷工艺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