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摘要:《西游记》与《白鲸》是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
《西游记》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
分析比较两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对面临现代性和后现代问题困扰的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文化;价值观;社会秩序《西游记》与《白鲸》①是世界文坛中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
两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两部长篇小说均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大量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是两部作品共有的写作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在题材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同为探索和实现人生意义之途径的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
而正是在这后一个层面上,两部作品展现出了中西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人生观等核心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其中充满象征意义的各种冲突及解决冲突的方式,可以发现,吴承恩笔下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讲究宽恕,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佛经”的孙悟空,常常实践的却是儒家的入世哲学,一路上行侠仗义,擒妖灭魔,扶助弱小,甚至不惜犯“杀戒”以救人。
表面看似专门弘扬佛教的隐喻,实际蕴含的是儒释道三家融合而形成的人生哲理。
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
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明碰撞一、导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哲理而享誉世界。
作为一个包含了众多文化元素的小说,西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碰撞,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佛教与道教的交融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相互交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局面。
其中,唐僧作为主角,既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又具备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与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追求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多元宗教共存的文化特点。
三、中西方神话传说的碰撞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元素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还融入了西方神话和传说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碰撞。
例如,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他的形象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猴王形象,又借鉴了西方文化中的猴子传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四、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西游记》中不仅仅展示了东西方神话传说的碰撞,还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在小说中,唐僧团队与各种妖魔鬼怪进行对话,包括猪八戒、沙悟净和白龙马等。
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东方文化中的智慧和幽默,还将西方文学中的讽刺和幽默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五、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游记》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话和形象塑造上,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西方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开放思维为中国励志向上的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变得更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六、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西游记》中的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在这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借鉴,互相补充,促进了各个文明的发展。
同时,这种文化碰撞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增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七、结语总之,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巨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独特魅力。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在《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作品中,中西文化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到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西游记》注重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而《魔戒》则以宏大的史诗叙事和复杂的角色关系为特点,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使得中西文化艺术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西游记》, 《魔戒》, 中西文化艺术差异, 叙事风格, 角色塑造, 宗教文化, 意识形态, 民族情感, 碰撞与融合, 创作风格, 多样性, 丰富性。
1. 引言1.1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领域中两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西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中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
中西文化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叙事中常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处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抗力量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描写和哲理的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抉择和成长。
中西文化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常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个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权力的斗争。
而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群体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底蕴,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比较《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中西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
西游记中的差异文化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描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差异文化元素,这些差异文化的对比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西游记中的差异文化对比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唐僧与孙悟空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对比。
唐僧是一个慈悲为怀、正直善良的僧人,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而孙悟空则是一个狡黠机智、桀骜不驯的猴子精,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狡诈与智慧。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相互作用,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对立,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西游记中的差异文化对比还体现在各个国家的描写上。
在唐僧师徒的西行路上,他们先后经历了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到了火焰山,他们遇到了火神红孩儿,火焰山的炽热与红孩儿的火焰本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比如,到了水帘洞,他们遇到了河神河伯,水帘洞的湿润与河伯的掌控水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对比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此外,西游记中的差异文化对比还体现在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上。
在唐僧师徒的西行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代表了不同的种族和文化。
例如,白骨精代表了阴险狡诈的妖魔,而红孩儿则代表了热情奔放的妖魔。
唐僧师徒与这些妖魔鬼怪之间的斗争与交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最后,西游记中的差异文化对比还体现在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上。
在唐僧师徒的西行路上,他们遇到了众多的神仙和佛教菩萨,这些神仙和佛教菩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例如,观音菩萨代表了慈悲与智慧,而如来佛祖则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唐僧师徒与这些神仙和佛教菩萨之间的互动,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与崇拜,也反映了人与神仙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神话对比简要概括
中西方神话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传统,展现了各自社会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神话中,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对比和相似之处。
首先,中西方神话在神祇形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神话中常常出现的是人
与动物的混合形象,如龙、凤、白蛇等,它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西方神话中的神祇多为具备人类外貌的超自然存在,如希腊神话的宙斯、雅典娜等。
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神话在对自然的解读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西方神话常常将自然现
象与神的力量联系起来,如闪电被视为宙斯的愤怒之箭。
而中方神话则更强调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感恩,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另外,中西方神话中的宇宙观也存在差异。
中方神话中普遍存在着天、地、人
三界体系,认为这是宇宙的基本构成。
西方神话则更注重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以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泰坦等不同神祇来描述。
最后,中西方神话中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神话中强调了孝顺、忠诚、
仁爱等传统美德,如《封神演义》中虞姬的自愿献身和妲己的背叛。
而西方神话中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勇气、英雄主义和自由的崇尚。
综上所述,中西方神话在神祇形象、对自然的解读、宇宙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神秘力量和世界的理解和追求的不同。
读西游记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西游记》描绘了主人公孙悟空和他的三个伙伴在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贯穿全书,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人们对于慈悲、智慧和解脱的追求。
而道教则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西游记》通过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展示了两种信仰的和谐共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宽容与包容的精神。
二、儒家伦理观念的体现儒家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深刻地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师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并通过磨砺和修行共同成长。
这种师徒关系展示了尊师重道、传承精神的儒家思想。
三、对中国神话传说的传承《西游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它涉及了众多的神仙、妖魔和其他超自然元素,有助于了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例如,书中描绘的牛魔王和蜘蛛精等神话人物代表了善恶的对立,人类与妖怪的较量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读取《西游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西游记》是一部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作品。
它采用了丰富的历史元素,包括了中国古代王朝、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
通过对《西游记》中历史文化的描写和反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同时,它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阅读《西游记》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游记读后感东方神话与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创新在阅读《西游记》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东方神话与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创新。
《西游记》作为古代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神话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文学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和交流,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西行取经的故事线索以及众多充满神话色彩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以其灵活聪明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孙悟空身怀神通,能七十二变化,乃至于能施展步步高升之术,这些奇幻的能力展现了东方神话中神话传说的独特魅力。
与孙悟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三位主角——猪八戒、沙僧和唐僧。
他们代表了普通人的形象,但他们的心地却都十分善良和忍让。
这种对人性的描绘,在西方文学中较为罕见。
西方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西游记》中的主角却展现出了一种对人性美好的向往与宽容,这是西方文学所不具备的魅力。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西游记》的创新也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冲击。
首先,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称为“游仙法”的修辞手法,将奇幻冒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情境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更具感染力。
这种手法的应用为后世文学中的奇幻题材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其次,《西游记》中的韵文插叙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西游记》在故事中插入了大量的韵文诗句,并且这些诗句往往与情节相呼应,使整个故事的节奏更加紧凑且富有情感。
这种组织方式与西方诗歌的较常见的抒情独立于故事情节之外的方式不同,是一种文学形式上的创新。
最后,在思想与文化传承方面,《西游记》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精髓。
通过西游者取经的旅程,作者巧妙地传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以旅程为背景的叙述方式在西方文学中较为常见,但《西游记》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视角让读者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浅谈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翻译
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翻译这些文化内容时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来探讨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动物文化在思想观念以及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从思想观念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常以动物为喻,例如象征着圣洁的白虎,
象征着勤勉的乌龟等,从而把动物与神灵融为一体,并将动物特有的良知传达给人类,以帮助修炼人格。
而西方动物文化更多地关注动物的实用性,赋予动物用于解决问题和寻求利益的意义,如欧洲文化传统中熊猫、狮子等动物则代表威严和力量。
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看,中国以“动物是一切生物的另一名称、生命的兄弟”
的态度来看待动物,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饲养均遵照食补相济的原则,并尊重动物的精神,甚至允许动物与人交往。
而西方的动物文化大多以动物的实用性和价值为重点,采取根据学术研究利益调整动物行为的策略,采用更多诱导和操控性手段来处理动物问题。
翻译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需要考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并借助参照文本选
取更具文化代表性的词语,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文章细节,充分了解受众习惯,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从而更好地宣扬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西游记》和《魔戒》作为中西两大文化艺术代表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异。
《西游记》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节的幽默风趣,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色彩;而《魔戒》则注重奇幻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内心挣扎,展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
两部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表现方式,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艺术差异、《西游记》、《魔戒》、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题材、主题、文化影响、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概述中西文化艺术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西游记》和《魔戒》作为东西方文化中的代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中西文化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与独特性。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于世。
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路为主线,展现了一系列奇幻、神话、戏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与之不同,《魔戒》则是由英国作家托尔金创作的奇幻小说,以中土世界为背景展开,故事充满了高度的宏大史诗感和中世纪奇幻的氛围。
通过比较《西游记》与《魔戒》这两部作品,在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艺术的异同之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1.2 意义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艺术差异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比较《西游记》与《魔戒》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入探讨中西文化间的异同之处,更能够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叙事、人物、宗教、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基于《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探索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这部作品中,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进行了巧妙的交织和对比。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故事背景和角色形象,深入探讨其中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对比。
1. 传统价值观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1 封建礼教与人际关系•在《西游记》中,封建礼教占据着重要地位,尊重长辈、师长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师徒关系在小说中得到广泛涉及,强调师傅与徒弟之间的道义、忠诚关系。
1.2 家庭观念和孝道•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核心,在小说中也有反复提及。
•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准则,贯穿了整个故事。
1.3 道德与修养•传统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和忍耐力的培养。
•像唐僧师徒四人在修行过程中要经历各种考验,锤炼意志力和品德。
2. 现代价值观在《西游记》中的体现2.1 平等与个人主义•在小说中,尽管角色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也有表达平等思想的情节。
•孙悟空对抗权威,展示了个人主义、自由精神和追求幸福的一面。
2.2 自我实现与追求梦想•故事中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角色之间通过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展示了现代价值观的特点。
2.3 反思与社会批判•小说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对世俗价值观进行反思来呈现一种批判性态度。
•这种反思精神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和虚伪行为的思考。
3.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讨论3.1 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点•传统与现代价值观都关注人类发展和幸福,追求真善美。
•在《西游记》中,两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渗透、交融。
3.2 两种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封建礼教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质疑和解构,现代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
•故事中角色之间的纠葛和冲突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碰撞产生的问题。
3.3 汲取两种价值观的精华•在对比讨论中,我们可以汲取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各自的优点。
简述麦尔维尔《白鲸》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
1、社会意义:《白鲸》以残酷的复仇主题贯穿故事始末,意在描绘现实世界存在的仇恨与杀戮,否定亚哈船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渴望人和人之间理解与友谊,赞美人类灵魂中的美与善。
2、宗教意义:《白鲸》中一些人物形象体现了宗教寓意。
作者告诉人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个人意志应该遵从上帝的意志,只有放弃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意志,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3、象征意义:亚哈船长和白鲸的对尖锐的矛盾,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
剿杀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浓缩。
人与白鲸搏斗两败俱亡的结果说明:人类与自然对抗只会给双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麦尔维尔《白鲸》中的白鲸莫比·迪克有何象征意义?白鲸莫比·迪克与船长的关系,恰恰是自然与人的关系。
人们长期信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但是无数事例证明了,这个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忽视了自然,不去理解和尊重自然,那么最终的结果,将同白鲸莫比·迪克同归于尽。
所以白鲸莫比·迪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从自然生命的角度告戒了人类必须尊重、爱护自然,它象征自然。
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但贵族子弟的寄生生活方式,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典型,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
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逐渐形成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以人道主义暴露、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席卷欧美且富有很高成就的文学潮流。
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别林斯基、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现实主义的内倾性与外倾性涵义是什么?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
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文学名著的异同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价值观。
通过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体会到中外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文学名著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题材题材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家表达思想的载体。
中外文学名著在题材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其题材主要是以宫廷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
而外国文学名著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以英国王室为背景,揭示了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主人公的复仇之路。
可以看出,中外文学名著的题材与不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作家创作手法的体现,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
中外文学名著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采用了较为宏大的史诗式叙事,通过展示各个角色的智勇和英勇事迹,描绘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而外国文学名著如《简·爱》则注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采用了更为细腻的日记式叙事方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外文学对于叙事的偏重程度不同,中国文学偏向于史诗式宏大叙事,而外国文学更偏向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揭示。
三、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作家展示人性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外文学名著在人物形象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武艺和智慧,是一个代表善良和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
而外国文学名著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则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
可以看出,中外文学名著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同的倾向,中国文学追求英雄形象的塑造,外国文学注重塑造独特个性的人物。
四、思想价值思想价值是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意义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外文学名著的重要区别之一。
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作者通过对贾府兴衰之后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遭遇描写,表达了对封建帝制的批判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从中西神话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从中西神话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一个地区神话的产生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神话里的社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反映当地真实的社会形态,文化是神话滋生的土壤,会影响神话的发展,而神话又会反作用于神会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神话起源于各个部族的图腾崇拜,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始祖神,所以在中国无法找到一个神界的至高无上的神,而西方是不用于中国的海洋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神系。
我认为中西神话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象与变化”与“本性”两个方面:(一)神的形象与变化:中国神刚开始有很多是人兽的结合体,有半人半兽向全人转化的过程;而西方文化则很少有,几乎全是完美人格化的人。
(二)性质的差别:中国神话强调团体意识与奉献精神,《西游记》就是一个典型,唐僧师徒四人少了谁都取不了真经。
西方神话则强调个性张扬与原欲,以及自我价值的区别。
中国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放图思想和道佛迷信思想的影响,《搜神记》就是代表,而且中国神话很难与历史分开,关于伏羲、神农的传说,《西游记》等都足以说明这一点;而西方文化则是由一个人神创造了世界,从而形成一个神的谱系,往往从中能够找到哲学的身影,强调英雄主义。
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中国神话歌颂美好的品质,赞美劳动创造,坚韧不拔,讴歌反抗和压迫,劝恶扬善,歌颂真正的爱情,富有人情味,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还有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神话传说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而为西方文化则有所不同,神也有私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的缩影,西方神话毫不避讳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恩怨纠纷,强调宿命论,比如特洛伊之战与其中的阿硫愘斯之死。
中国的神很难有一个个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但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所宣扬的也大体相同,这就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中国文化可以包含不同的文化形式,却会巧妙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形式会有同一种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生命力强大之所在,它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发展过程中收到了儒家、道佛等的影响而逐渐丰富。
《西游记》所折射的社会意义与个体生命价值追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精湛的文学艺术,还折射出了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个体生命价值追求。
《西游记》以大唐盛世为背景,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宽松,文化繁盛。
作品中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猪八戒原本是天蓬元帅,却因为淫欲之心而被贬下凡间,变成了猪头形象。
这反映了作品中某些人物对功名利禄、享乐主义的追求,导致了自己下堕的结局。
这说明虽然当时社会条件良好,但有些人还是陷入了欲望的迷途。
这种社会意义提示了我们不能被物质追求蒙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西游记》还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妖魔鬼怪经常扰乱人间,对人类造成伤害。
有些妖魔鬼怪变得善良、温情,而人类却暴虐无度。
这让人们思考到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并不总是以道德善行为基准行事。
这种社会意义提醒人们要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道德的力量。
与此《西游记》也强调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
师徒四人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取得真经拯救众生。
他们的追求托起了整个故事,也提醒了读者个体生命的价值。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这追求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而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团结也是实现追求的重要因素。
对于师徒四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团结、互助和信任是实现取经目标的关键。
作品中还通过师徒四人的历险,折射出了人生的各种困难和磨难。
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在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道路上,困难和磨难是无法回避的,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西游记》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精湛的文学艺术,还折射出了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个体生命价值追求。
这部作品通过对社会的描绘和师徒四人的历险,提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坚持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并在困难和磨难面前坚持不懈。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进程的基本态势,既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大格局,又决定了其未来的大趋向。
对这一进程进行研究和反思,对其中规律性的现象进行描述和阐发,对我们总结历史,观察当下展望未来,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文学是这一交融过程中最敏感的部位,也是西学东渐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从内容表达到形式选择,都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
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横向移植。
中国作家有着一种先在的心理结构,这种先在结构既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又表现在审美情趣方面。
特别是,中国的作家由于其实用理性精神,其内心情结促使他对中国的现实高度关注,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使这种价值敏感强烈地表现出来。
由于这种先在结构的存在,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就必然有一个价值上的重塑过程和审美表达上的改写过程。
价值重塑是为了与中国的现实有效对接,而审美改写则是为了使作品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定势。
这种重塑和改写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文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拟从寓言为范例,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文学交融过程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中西文学作为寓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精神取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迥然不同的价值视域,而这正是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中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的问题。
中国文学的第一页可以追溯至古老的神话。
中国第一部记录神话的奇书《山海经》,主要是反映华夏初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自由幻想,它不同于西方以创世为开端,以释史为主体的史诗性神话。
重在描绘异人异物以及来自自然的吉凶祸福,重在表达华夏初民面对不可认识和控制的自然灾难时的危机意识和华夏初民凭幻想的意志、力量、智慧与天地自然比试高低的主观英雄主义精神。
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两个故事,一个意在从自然的挤压下寻觅生存空间,另一个意在从自然逼迫下追逐生命时间。
他们所描绘的也就是中国人最初与外在自然相交时的困惑和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对比与价值取向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现象以及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
文学作品的内容往往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同时,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也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
本文将以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对比与价值取向为主题,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呈现的差异。
一、文化对比1.人际关系的处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人际关系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尊重长辈、遵循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例如,严格的长幼之间的关系、婚姻的纠葛以及家族的影响等等。
而在西方文学中,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自由,个人的感受和选择更受到关注。
2.宗教与信仰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宗教与信仰方面尤为明显。
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佛教、道教的元素,对宗教和信仰的尊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而在西方文学中,基督教的影响更为深远。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对上帝、救赎和道德教义的思考和描绘。
3.审美观念的差异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学中,情感表达常常通过隐晦的方式体现,模糊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西方文学中,情感表达更为明确直接,情感的表达往往更加直白。
二、价值取向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外文学作品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文学中,个人往往以社会的利益为重,强调对家庭、亲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而在西方文学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更为突出,个体的追求和个人的权利更受到关注。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学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自然被视为与人类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承载着一种崇高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而在西方文学中,自然往往被视为另一个存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更加复杂和对抗性的关系。
3.道德观念的不同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其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息息相关。
《西游记》所折射的社会意义与个体生命价值追求《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幻想元素的文学巨著,它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充满了神怪和神灵的古代中国。
然而,这部小说除了其惊人的文化内涵和传奇风格之外,还折射了许多社会意义和个体生命价值追求。
首先,本书中的角色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已十分盛行,它的代表性特征是强调“礼”与“义”,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规范。
在这部小说中,师徒四人的形象都体现了儒家道德理念:唐僧恪守戒律,守纪律;孙悟空灵敏机智,武艺高超;猪八戒虽然有些蠢笨,却十分忠诚;沙悟净则更加注重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英雄形象的需求,也同时表达了受众对于社会价值的理解和关注。
其次,本书中唐僧和他的师徒们所经历的充满危险和未知的旅途,反映了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寻求真理和智慧,更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这些道路上,他们面对着凶险的天灾,诡异的神怪,虚荣的名利,甚至还有自己的脆弱和生命的转折。
他们在这些困境中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放下自己的华丽外壳和虚荣的追求,一心一意地追求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场景和人物,或许可以启示现代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满足这一人性上追求的迷惘和困惑。
此外,本书中所刻画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亦体现出了对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关注。
在这个充满了神怪和灾难的道路上,唐僧和他的师徒一路上深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越来越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家庭。
这个家庭在面对楚河与汉界的考验,七十二变的神通,还有平淡红尘之间的选择时,一直团结在一起。
这个大家庭所体现的忠实、友情和承诺,对于一些家庭关系关注的现代读者来说,也是具有启示性的。
通过对《西游记》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更加准确地理解世间红尘中人应该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对比与价值取向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媒介,通过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我们可以窥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对比与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最为明显的文化对比之一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强调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
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得到体现。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以及日本文学中的《源氏物语》都强调了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家族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出东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网。
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傲慢与偏见》则以个人的自由选择为主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除了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外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的差异。
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对于价值取向的影响非常深远。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作品的主题之中。
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更为突出。
个人的自由、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出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文化对比和价值取向的交织也常常带来思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情节上,更体现在作者的创作风格与表达方式上。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中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而西方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则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与把握。
从西游记中差异化文化的认知《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的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使得它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从业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在这个著名的小说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及其差异性。
本文将讨论从《西游记》中获取文化认知的不同方法和文化元素之间的差异。
一、佛教文化元素佛教文化在《西游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文艺界和社会观念的发展状况。
在小说中,佛教文化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例如,孙悟空因为在花果山上修炼而能够施展神通,如飞天、变化等。
还有如一众佛祖、菩萨、沙僧、猪八戒等角色,也都印证了佛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显著地位,对于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大量佛教用语,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具有文化内涵。
二、道教文化元素与佛教文化不同的是,《西游记》中还包含了许多道教文化元素,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西游记》所要呈现出的丰富文化内容之一。
道教文化元素主要反映在小说中三清、二郎等角色和他们的神话与传说中。
例如,玉帝的敕令、三清的分配任务、至尊宝和紫霞的爱情故事等,都是道教文化元素在《西游记》中占据的要素,通过这些达到了对读者文化认知的深度体验。
三、民间信仰文化元素除了佛教和道教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在《西游记》中也有着不同的展示。
例如,观音菩萨、土地公、神仙等等,在小说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角色所代表的民间信仰文化元素,使得《西游记》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
四、官方文化元素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结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叙事性文化经典,《西游记》中也包含着许多官方文化元素。
例如,六部官员、龙宫、傀儡崇等角色,以及一系列与政治、法律、地位、家庭教育有关的事件,都是《西游记》所体现的官方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被角色所表现,展示出了作者对于官方文化元素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化认知的升华。
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作者:黄燕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04期摘要:《西游记》与《白鲸》是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
《西游记》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
分析比较两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对面临现代性和后现代问题困扰的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文化;价值观;社会秩序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223—05《西游记》与《白鲸》①是世界文坛中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
两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两部长篇小说均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大量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是两部作品共有的写作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在题材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同为探索和实现人生意义之途径的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
而正是在这后一个层面上,两部作品展现出了中西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人生观等核心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其中充满象征意义的各种冲突及解决冲突的方式,可以发现,吴承恩笔下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讲究宽恕,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佛经”的孙悟空,常常实践的却是儒家的入世哲学,一路上行侠仗义,擒妖灭魔,扶助弱小,甚至不惜犯“杀戒”以救人。
表面看似专门弘扬佛教的隐喻,实际蕴含的是儒释道三家融合而形成的人生哲理。
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
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一方面激励人们在面对自然、社会或命运的挑战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另一方面,过度强调个人意志也加剧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麦尔维尔将从古希腊文化中承继的对探索客观真理的痴迷,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基督教“罪感”文化中对人生悲剧命运的思考等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书中人物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为人类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提供了素材。
一、两种世界观与两种信念透过《西游记》和《白鲸》这两部小说,我们感受到的中西文化在世界观或说对世界或宇宙存在的总体看法,以及在社会公共秩序倾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具有伦理秩序的倾向性;而脱胎于欧洲文化传统的美国文化明显带有契约秩序的倾向性②,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其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1.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重情理的自然人伦秩序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自然、人、社会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三者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华夏农耕文明,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不仅形成了与宗教血缘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结构,而且用血缘纽带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也形成了以追求整体和谐为终极关怀的中国文化价值模式③。
《西游记》中的各路神佛、妖怪和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人生活的世界里:神佛与妖魔,动物与植物,甚至山水自然,无一例外,全都像人,他们像人一样要吃饭、喝水、睡觉,累了要休息,高兴了要聚会。
在玉皇大帝的天国,王母娘娘每年要举办蟠桃会,宴请天上的各路神仙;玄奘启程西天取经时,人间的皇帝唐太宗为他举行送别宴,归来时为他摆下接风酒;取经来到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祖也是同样一套接风与送别宴。
而几乎所有的山精、树怪、妖兽都有想变成人和长生的欲望。
这里揭示的显然是典型的从人的视角看待世间一切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这也是梁漱溟先生在《儒佛异同论》中所谓的“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到人身上,不在其外”④的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世界观的写照。
而西天取经之行,本是“出家”、“出世”期望成佛、成仙的精神之旅,实际却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践仁成圣之行。
其次,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理的自然人伦秩序倾向。
跟随唐玄奘前往西天取经的成员构成,显示的就是重血缘纽带的自然人伦秩序倾向。
玄奘与悟空、八戒等既是师徒关系,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情同父子的关系。
唐僧有对徒弟行使惩罚的权力,徒弟即便有委屈也要服从。
当黄袍怪羞辱悟空,嘲笑他被师傅逐出时,悟空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子无隔夜仇!你伤害我师傅,我怎么不来救他?”而徒弟间则为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以入门先后决定兄弟排位,弟须服从兄的调派。
这种强调长幼有序和孝悌的伦理秩序对身为长者兼领袖的德行要求很高,更强调德高望重而非武艺高强。
如身为取经带头人的玄奘,他懂礼仪、会念经、心地善良,且信仰坚定,但肉眼凡胎,不识妖魔,更没有任何降妖捉怪的本领,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要靠徒弟照料。
这样的组织管理办事效率不可能很高,但团队的凝聚力却很强。
平时虽然有矛盾,可一旦师傅有难,徒弟们就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而重人情的文化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孙悟空取经途中路遇困难求诸各路神佛时,大都靠的是人情和面子。
唐太宗闻玄奘愿领其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时,立即与他结拜为兄弟。
显然,皇帝之尊仍不若兄弟之情贵重。
被情打动的玄奘发誓“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
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更有趣的是,就连妖怪也尊的是同样的人伦孝悌,但得唐僧者,都望与父母、兄弟、朋友分而享之。
再次,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又形成了整体辩证的中国式思维:即没有绝对的善恶,一切都在对立统一中转换,这一思维模式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性相辅相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上述重情理、重人伦的文化特征本是儒学的,而非佛教的,但二者却可以和而不同地共存,这种文化包容性显然与中国式的整体思维有关。
而儒释道三家和平共存的表述在书中处处可以看到。
表面看起来是宣扬佛教的《西游记》,实际上展现出的更多是儒学的思想。
佛学强调入佛门即可获得仁者之爱,讲究顿悟,体现了单向度(只怜悯他人,不杀生却无为),只需念经,是与现世生活脱离的非实践性精神生活。
而儒学倡导的仁爱精神具有后天实践性、双向度的特征,在对象化过程中还伴随对自身严格的约束与自律。
⑤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悟空为救人而破杀戒,本可一个筋斗飞跃十万八千里却不得不陪玄奘一步步走完全程,连经都不念、且不会念的悟空、八戒、沙僧等,最后都被一一封佛,甚至被悟空等降拿的妖魔,也多被收入佛门,得了因果,这体现的就是文化的包容性。
换句话说,儒家的“仁爱”与释家的“仁爱”虽不同,却可以和平共处,包容互补。
此外,中国传统中没有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各路神佛君子圣人均互有长短。
人的世界和神佛、鬼怪世界没有清楚的分界,而是相互联系缠绕在一起。
第86回,悟空在降拿魔怪时说:“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称为夫子。
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
”神佛与妖魔的区别往往不在其神力的高下,而在于其是助人还是害人。
助人的神佛常常就是害人的妖魔之亲戚或下属,佛祖如来居然是金翅大鹏的外甥。
而如来曾被最恶毒的孔雀吞掉并化生的故事,寓意的就是生活的复杂关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更能理解并包容差异。
因为如来也不能违犯人伦而杀掉如同其生母的恶孔雀,当然也不能追杀孔雀的兄弟金翅大鹏。
而这种包容性或许也可视为是不较真的中国文化与始终执着于终极真理追求的西方文化之间的鲜明对比。
2.源于欧洲传统的西方文化秉承的是重科学理性的契约秩序精神源于欧洲传统的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二是基督教神学文化。
西方哲学文化强调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柏拉图哲学主张,可以为尊严而追求生命之外的理想,可通过死亡获得一个比此生更有价值的生命。
黑格尔则认为,人类愿冒生命危险也要为实现信仰而斗争。
⑥基督教神学强调的是重理性的契约秩序精神。
如周剑鸣所言,人神分裂是西方文化本质的宗教隐喻。
人出生为人已经是对上帝的背叛。
当上帝无法阻止人类的必然叛变时,他就和人以立约的方式来保留他对人的权利,契约就是人类世俗化的自由证书。
当上帝让渡给人相互平等的权利时,也让渡了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说明了这种人与人的立约和神与人立约的同构性。
因此人与神的分裂是西方社会的秩序之源。
人对神的逃离就是神对人的世俗化让渡,所以人中永远有神,这正是西方宗教永恒的价值。
⑦在《白鲸》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人神分裂的秩序之源对西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首先,这种人神分裂意味着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离。
梅普尔神甫在沿着绳梯爬上他那船形的讲坛后,竟然将绳梯收上去,让自己彻底与听布道的信众隔离开来,以“这种肉体上暂时跟人们隔离的举动来表示他在精神上也暂时与外界一切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割绝了……”。
船本身也是逃离尘世生活的象征。
伊实马利出海的一个原因是,想逃离尘俗世界的烦扰,抛开岸上生活的日常琐事,以思考宇宙的本质意义。
⑧想追求精神生活就要远离世俗生活,因为按照契约,走向世俗生活就是对上帝的背叛。
如梅普尔神甫在布道中所说:“凡是上帝要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不容易做的……他一向总是命令我们,而不是来劝说我们。
所以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契约秩序属人的自觉或理性选择,没有自然可作参照物,完全是背叛神的人自己的创造。
既要背叛上帝,又要像上帝那样行使创造权,这使得契约秩序本身即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因为信神与信自己的自由精神追求之间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契约精神的文化注定充满了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
例如亚哈与白鲸之间的较量,就是所有这些冲突的集中写照。
亚哈向往绝对的自由,追求绝对的自主精神,就必须证明自己可以超越任何束缚——包括形体的束缚。
他那被白鲸伤残的肢体,证明他不是神,所以他要通过打败白鲸以证明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是真正意义上与神平等的人。
所以,亚哈与上帝的矛盾永远无法解决,他只能如他的名字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那样,用大无畏的自主意志迎接注定到来的死亡,以此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亚哈这“个不敬神却又像神似的人物”,否认冥冥之中束缚人类生命的力量,想做自我命运的主宰,追随人性自由的境界,试图‘戳穿现世的面具’,看出神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