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5
汽车产业在动荡环境中的模块创新研究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块创新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中设计以及生产的标准范式了。
汽车产业的模块创新并不是在真空环境中的,而是处在一个相关政策、消费市场、技术以及投资结构等都动荡的环境中的。
对在动荡的环境中对汽车产业的模块创新的偏移的程度进行研究,明确环境动荡性对汽车产业的模块创新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环境动荡性;模块创新一、引言20世纪50、60年代,学者们从生产运作、产品开发、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角度对模块化进行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模块化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汽车产业的模块化,以及模块创新的研究也随之得到学术界以及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
baldwin和clark认为在很多企业,模块化的应用已经从制造阶段向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扩展。
在模块化时代,控制最终产品的将不再是组装企业。
另外,在模块化产业中,大企业的控制力将会弱化,为此,他们必须密切关注竞争环境的变化并加强与其它模块生产者的合作。
青木昌彦则从产业结构本质的角度对模块化进行了研究。
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模块程度相当高的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学者研究模块创新的范例型产业之一。
在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完全平息的经济形势下,汽车产业的环境的动荡性仍然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
这就要求在理论研究中以环境的动荡性为出发点,通过对汽车产业的模块化创新,最终实现汽车产业的生产技术提高和销售利润增加等目标。
因此,研究汽车产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的模块创新是符合实际对理论的要求的。
二、汽车产业的环境动荡性对模块创新的影响1、政策动荡性对模块创新的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在汽车产业的政策的框架进行的。
汽车产业的政策对汽车产业的模块创新是有很直接的影响的。
当汽车产业对汽车创新的宏观政策是鼓励的时候,当然到目前为止,可以基本上看作汽车产业的宏观政策是以鼓励为基调的,汽车产业中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先倍增后增速下滑最后创新能力下滑。
分析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汽车市场自20世纪末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2009年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过去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市场需求和供给都发生了变化。
一、需求变化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汇率等因素导致汽车市场需求受压。
2.消费结构变化:购车消费者群体已经从以前的城市高收入人群向中低收入人群转变。
3.政策调整:近年来,政府加强城市拥堵管制和限购措施,导致汽车需求减缓。
4.智能化趋势:科技进步和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需求不断提升,对汽车市场需求产生了影响。
二、供给变化影响因素
1.政府调控:政府在行业垂直整合、外资进入、品牌竞争、技术进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引导汽车产业更加合理有序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汽车市场供给侧。
2.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兴起,汽车整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转移重心,正在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等高科技领域转移,也改变了汽车市场供给结构。
3.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推动汽车产业新旧动力时代的更迭,新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使供给结构变得多样化,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市场的供需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调整,需要整个行业参与,从中国汽车工业链各领域着手,协同配合,制定可持续性发展计划,从而实现质量、效益和效率等多维度均衡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宏观环境因素分析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的共同话题。
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存度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必须研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是否应该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机会到底有多大,就这个问题做以下分析。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1.石油紧张激发新能源汽车发展石油价格上涨,牵动了全球经济神经。
1998年原油价格还是10美元一桶,2003年稳定在25美元左右一桶。
但到了2004年原油价格不断上扬,国际油价每桶在90美元以上徘徊,逼近标志性的100美元大关。
2007年10月底,国际油价上涨了56%,2008年,国际油价一路飙升,3月油价升到每桶110美元, 5月底到130美元,到了7月4号,上升到150美元大关。
在能源消耗型增长模式下,中国能源安全已经告急!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的预测,至2020年,中国机动车要消耗2.56亿吨石油,占中国用油的86%。
如果使用新能源的汽车替代一部分传统燃油汽车,将开拓一个全新的大市场。
所以说,解决石油危机和保障能源安全,在未来市场中提高其竞争力,必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2.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汽车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灾难开始传染到危机重重的汽车行业。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汽车行业的危机也开始从北美传染向欧洲汽车市场。
销售数据显示,北美市场所有的汽车公司9月份的销量量平均下滑26.6%,创下了50年来的最惊人纪录。
福特汽车、丰田汽车公司以及本田汽车分别公布9月份销量下降35%、32%和24%。
而通用汽车通过进行雇员优惠促销将其销售降幅控制在16%。
金融危机把灾难带给了每一家汽车巨头。
更糟糕的是,以中国市场为首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未来开始变得模糊。
原以为可以免疫的新兴市场从今年4月份开始集体步入低迷,4月份到9月份,中国车市连续五个月环比下滑。
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汽车业,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市场,但这是一次产业调整的良机。
当前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形势1. 引言1.1 概述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这个时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复杂性。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
面对这些形势,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
1.2 背景技术进步与变革是当前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已将各国互相联系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合作和竞争的机会。
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当前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所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形势,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通过分析环境挑战与可持续发展、政治紧张与国际关系以及经济不确定性与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提升意识、加强合作、创新驱动以应对当前形势。
最后,本文将总结现状并展望未来,呼吁共同努力和持续发展。
请问您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需要补充吗?2. 当前所处的时代2.1 技术进步与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时代。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更加便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2.2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贸易和投资流动日益频繁。
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和市场更加全球化。
这种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不平等分配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2.3 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当前社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转变。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转型,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发生了重大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趋势与广东的机遇挑战主要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何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实践■2020:下一个十年的全球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中国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高盛:2027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超过美国)⊙全球力量的重新洗牌:G20、金砖四国、全球货币体系■2020:中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新政◇全球经济的未来趋势⊙知识经济◇中国经济转型的未来趋势⊙大规划经济(高铁、基础设施、政府规划推动)——中国经济的特色趋势◇广东:《2020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粤港合作框架协议》(CEPA II——2010.4.7)◇上海:世博会■中国经济面对的问题⊙国际压力: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大国责任⊙环境和能源困境◇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能耗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二氧化碳排放为世界第一位。
⊙产业和管理困境◇如果没有产业掌控力和全球领袖企业,中国经济将难以成为经济强国!◇但中国成为大国强国的产业支撑何在?◇产业结构:服务滞后,二元化,地区差异◇产业链:加工贸易主导,高端受控◇全球控制力(竞争力):劳动力优势,国际控制力弱小◇产业组织:弱小散,进入壁垒低,价格竞争为主■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一般技术产品服务◇处于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如服装、制鞋、玩具等。
◇中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加工组装,技术、设计、品牌、营销等被跨国公司控制。
◇技术含量低。
1992年以来,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趋于下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没有形成协调发展机制⊙高技术产品服务◇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化(加工贸易型高技术)◇外资主导高技术出口产品服务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何重要■含义: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产业未来◆未来是多久?◇对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经济周期:8年中周期——60年长周期⊙决定着全球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竞争焦点全球关注的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及其产业化(包括新能源);重大技术装备(如高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生命与健康技术与产业;信息网络与物联网的结合产业等。
三、2019现代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本讲提到,股票分析属于()。
•A.默顿系统•B.牛顿系统•C.爱因斯坦系统•D.达尔文系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最高级形态。
•A.计算智能•B.语音智能•C.认知智能•D.图像智能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3 .下列哪项不属于智能制造的特点()•A.数字化•B.网络化•C.智能化•D.单一化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根据本讲,鸟巢的耗钢量是每平米500公斤,是一般体育建筑的()倍。
• A .5•B.10•C.15•D.8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从规模、质量、结构、持续发展这几个维度对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进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分析,可将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分为三个阵营。
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二阵营的是()。
• A .美国•B.中国•C.德国•D.印度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以()为主体。
•A.农民工•B.城镇人口•C.青少年•D.老年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本讲提到,有时只能通过集成实验而不是物理实验研究问题的原因不包括()。
• A .成本太高•B.法律不允许•C.问题过于复杂•D.物理实验过于简单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8 .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素中,核心是()。
• A .算法•B.计算能力•C.数据•D.运算速度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 .根据本讲,下列哪项不属于通用技术()•A.ICT技术•B.生物医药技术•C.新材料技术•D.电子控制技术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0 .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生产企业以()居多,这些企业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是专注于产品细分市场上的某一产品,满足专门客户群。
• A .大型企业•B.国企•C.中小型企业•D.上市公司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1 .本讲所列图表展现了英国工业、美国煤矿及日本职业死亡人数都曾在其工业发展的()处于非常高的位置,这也是每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
三、2019现代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本讲提到,股票分析属于()。
•A.默顿系统•B.牛顿系统•C.爱因斯坦系统•D.达尔文系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最高级形态。
•A.计算智能•B.语音智能•C.认知智能•D.图像智能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3 .下列哪项不属于智能制造的特点()•A.数字化•B.网络化•C.智能化•D.单一化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根据本讲,鸟巢的耗钢量是每平米500公斤,是一般体育建筑的()倍。
•A.5•B.10•C.15•D.8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 .从规模、质量、结构、持续发展这几个维度对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进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分析,可将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分为三个阵营。
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二阵营的是()。
•A.美国•B.中国•C.德国•D.印度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以()为主体。
•A.农民工•B.城镇人口•C.青少年•D.老年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本讲提到,有时只能通过集成实验而不是物理实验研究问题的原因不包括()。
•A.成本太高•B.法律不允许•C.问题过于复杂•D.物理实验过于简单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8 .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素中,核心是()。
•A.算法•B.计算能力•C.数据•D.运算速度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 .根据本讲,下列哪项不属于通用技术()•A.ICT技术•B.生物医药技术•C.新材料技术•D.电子控制技术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0 .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生产企业以()居多,这些企业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是专注于产品细分市场上的某一产品,满足专门客户群。
•A.大型企业•B.国企•C.中小型企业•D.上市公司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1 .本讲所列图表展现了英国工业、美国煤矿及日本职业死亡人数都曾在其工业发展的()处于非常高的位置,这也是每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
金融管理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2021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金融管理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新编金融管理论文题目1、基于BSC的金融机构绩效管理研究2、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混业经营的实践与思考3、基于影子银行管理强化的金融法制变革4、互联网金融可向资产端和财务管理方向发展5、试分析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管理模式6、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研究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与解决途径8、基于内部资金管理系统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9、互联网金融管理强化策略探讨10、河南省互联网金融融资风险管理研究11、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12、PPP模式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会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要性研究14、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绩效管理对策15、地方性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山西晋城为例16、浅析上海自贸区航运金融管理体制的突破17、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京东模式的案例分析1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探索19、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探讨20、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防范措施2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22、浅析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合理化建议23、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24、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分析25、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与建设26、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PPP的途径及风险防控27、互联网金融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28、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管理研究29、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分析30、浅析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现状与完善对策31、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方法浅析32、政府行为差异下的最优金融分权: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3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3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政策与金融危机管理研究35、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36、浅析加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37、探讨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38、关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39、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40、融资需求、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基于非金融行业A股的经验证据41、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42、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43、以精细化管理推动社区金融战略业务发展44、浅议建筑类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管理45、浅谈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及策略选择46、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47、浅谈司库管理在实现金融资源效用最大化方面的作用48、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考49、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及应对50、关于新时期我国金融管理的特点浅思51、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5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资金管理的研究53、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54、从项目发起人角度看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管理55、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与创新56、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57、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58、浅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59、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标准化管理探讨60、供应链金融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mba互联网金融论文题目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2、浅析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3、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风险防控探讨4、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研究5、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及其监管策略研究6、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方向研究7、浅析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大学生小额理财8、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9、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10、互联网金融业改革创新研究11、P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识别研究12、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与短板解析13、PP网贷平台模式作为新融资渠道的可行性研究14、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15、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冲击及应对措施1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研究17、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8、民族地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构建19、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及其防范20、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理财投资风险管理21、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策略2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2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视角24、基于数据融合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25、互联网金融科技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2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27、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28、试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监管29、第三方支付机构司法协助义务相关问题研究30、信用卡代偿业务的发展特征、问题及建议31、普惠金融视角下大众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方式研究32、场景化消费金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3、互联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证分析34、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风险治理35、社会稳定视阈下内蒙古大学生“校园贷”问题及对策建议36、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37、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风险与控制思考38、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兼论我国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39、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分析40、金融综改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与设想4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浅谈42、解读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方法43、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监管44、论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45、互联网金融和小额贷款研究46、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分析47、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究4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49、试论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50、关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分析互联网金融论文题目选题参考1、余额宝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2、“互联网垣”经济的政府服务模式探讨3、政策性保险对“互联网+金融”影响测度研究--基于多维信息不对称的视角4、浅议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大学生分期市场成长与问题浅析6、对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市场关联性的研究7、上海交大互联网金融俱乐部成立8、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9、汽车金融将成未来新的增长点10、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11、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带来哪些新挑战12、以“极致”思维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13、守住风险底线把握发展机遇--专家学者谈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行业发展14、中国P2P网络借贷利率波动研究15、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先世界美媒:应用范围远超美国16、互联网消费风起17、腾邦国际:业绩增速符合预期18、基于国际经验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19、超50位银行高管离职大佬们去哪了20、网络行为金融大数据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性研究21、云南省工行荣获云南金融百姓口碑榜多项大奖22、杨定平:雅堂要做家具业的京东!23、深圳电信互联网化道路的探索--市场超细分,跨界微营销,转型新突破24、浅谈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25、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推动的研究26、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27、用互联网金融吸引国外小额投资的可行性研究28、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网上银行的机遇与挑战29、虞咏峰:让人人都做“巴菲特”30、杨恒:用阿里基因打造麦子金服31、大数据时代下券商的转型策略3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分析33、浅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34、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35、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36、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37、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与创新38、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问题与对策39、未来电子商务的方向40、2015互联网金融最具颠覆性的四大创新41、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挤兑模型与大数定律视角42、互联网支付的风险及传导路径研究43、每个人都想搞金融,非常荒谬4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45、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46、房地产电商营销新模式的思考和实践47、移动互联网助力供给侧48、以信得安心诠释互联网金融的价值灵魂49、浅谈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50、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互补与融合51、转型期下,网点负责人如何提升核心能力52、基于随机森林的P2P网贷信用风险评价、预警与实证研究53、互联网消费信贷债权线上证券化的风险控制5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5、对微店套现问题的研究与对策56、从宜人贷看P2P公司的上市之路57、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挑战58、网贷评级谁说了算59、灵活的定期理财--招财宝60、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究61、猴年更当多警敏62、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流失问题与化解对策63、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64、银行资产业务上演“多重奏”65、美国嘉信与PayPal模式启迪66、商业银行公司金融转型67、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观点论争与基本构想68、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69、“互联网+”财会--会计行业的机遇和变革70、互联网金融银行应对之我见。
2011年第5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1No.5收稿日期:2010-07-23,修回日期:201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在线大规模定制客户需求表达方式和满足方法研究”(7087212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线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方法研究”(09SKP03);重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电子商务的摩托车中间商客户化定制原型系统研究”(2009BB3230)文章编号:1000-7695(2011)05-0011-05后金融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伊辉勇1,2,李开国1,刘伟3(1.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重庆400039;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3.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摘要:为增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保障汽车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详细分析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构想。
关键词:金融危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识码:A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of Automobile Industry for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YI Huiyong 1,2,LI Kaikuo 1,LIU Wei 3(1.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hongqing 400039,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China ;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protect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 sustain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during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t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fo-cus ,and pointed out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system concept under new sit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core power factors.Key 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financial crisis1背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上下游其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主战场的事实将被进一步确认,我国汽车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大环境。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数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产业调整和结构性变局的关键阶段,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国际化发展和新能源汽车都已经接近结构调整的“破局”边缘。
然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全行业产销负增长、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乏力。
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以促进我国汽车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深入探究提出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和创新模式。
关于汽车产业基础创新模式,赵鸿[1]提出中国汽车实现自主发展应当采取的战略措施———依靠技术联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汽车产业。
汤俊[2]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模式以及实施的途径。
王飞[3]提出并研究产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体系,建立了评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科学的对策思路。
胡树华[4]详细探讨了美国汽车创新工程的内容,探讨其创新模式和组织架构,并论述了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借鉴意义。
李显君[5]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综合判断,提出了适合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过伊辉勇等:后金融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上文献所提及的基础创新模式或路径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构想。
2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0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一直推行“市场换技术”战略。
通过合资在出让市场的条件下,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然后通过国产化吸收这些技术,最后实现自主开发。
不过这种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在遭受质疑。
这种战略的实施结果让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中资方差一点就完全丧失了自主开发能力。
部分专家认为,“市场换技术”战略存在着一个严重逻辑错误:生产产品的技能与研发产品的技能完全不是一回事。
生产的技能可以在合资生产过程中获得,而研发的技能却只能通过产品研发的实践和学习来获得。
“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虽然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汽车合资企业对中国汽车产业所做出的贡献。
不能因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还做得不够就否定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就,特别是否定那些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企业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逐渐主导技术,让中国巨大市场潜力完全转化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2.2能源和环保压力将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进口日益增多,预计2020年,进口石油将达4.5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而我国汽车市场消费量从2001年以来以30%的速度增长,根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20年汽车保有量在中国将达到1亿辆,其中轿车(主要是家庭用车)的保有量将占相当大的比例。
从长远看,油料短缺将成为我国发展汽车产业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另外,我国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已越来越成为敏感的政府经济和外交问题。
面对石油资源的危机,大气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能源、环境、国家安全、资源等全方位协调发展的观念来发展我国汽车产业。
因此,汽车产业不仅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步伐,更需要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传统汽车的燃油使用效率、减少尾气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2.3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汽车产业发展升级最主要的短板之一汽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依托。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零部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从创新能力还是从产品工艺生产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升。
但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上看,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然属于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在产品规模上,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存在着重复、分散、集中度低、配套单一等现象。
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只为一个整车厂配套,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从零部件产业结构来看,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领域,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
自主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是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很多企业缺乏独立的零部件研发体系,技术来源主要依靠主机厂,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在商用车零部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个别企业在拓展乘用车零部件市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外,多数企业零部件投资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有的甚至失去了技术升级的机会。
2.4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有待改进和完善在汽车技术创新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产学研合作研发,但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各自需求和定位有所不同,经常出现衔接不畅和目标上的差异,从而导致研发效率和研发成果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组织方式不够合理。
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应该是在国家引导和组织下,在市场需求有效驱动下,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服务组织共同协同下完成的。
然而,当前就汽车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协同运行机制、权责利划分与分配等重要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摸索并达成行业共识。
(2)以产业为导向的原则不突出。
汽车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市场应用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因此汽车技术创新研究要以满足汽车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于汽车产业为原则。
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应该是能够为汽车产业界应用的可商业化的技术,不能出现“有成果,没人要”的现象。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项目申报、课题研究和经费投入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引导和监管。
(3)汽车技术共享和扩散效率仍需提高。
由于技术创新各主体知识产权关系未能理顺以及激励机21伊辉勇等:后金融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制的相对滞后,导致各方在合作中技术共享和扩散效率低下,从而导致汽车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使这些技术对汽车产业技术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建议3.1传统汽车节能降耗空间仍然很大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发逐渐形成热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金和精力投入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