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传
- 格式:docx
- 大小:18.85 KB
- 文档页数:3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范仲淹传》原文及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 题。
材料一:公讳仲淹,字希文。
祥符八年举进士。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
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
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
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
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
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
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
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
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
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后因以疾请邓州。
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材料二: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
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
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
”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 其事G遂已。
范仲淹传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读后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书中的重要思想和深刻见解,提升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范仲淹传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传读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
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
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
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
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
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
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
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
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
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
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范仲淹传读后感篇2范仲淹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地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之所以好好读书,是因为他正在为志向而奋斗。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目标,我的远大目标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造富,为国家取得荣誉。
虽然我才上五年级,但是我正在想我的目标而奋斗。
我觉得,全人类都应该向范仲淹学习。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抹一起使用。
《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宋史·范仲淹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范仲淹,字希文,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随母姓,名说。
他自幼有志向,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族背景,便含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日夜不懈,冬天疲惫不堪,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不足,以至于只能以稀粥为食,别人都难以忍受,但仲淹并不觉得苦。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亲回家赡养。
后来又改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才恢复了原姓,并改名为仲淹。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接受朝见,皇帝率领百官向太后祝寿。
范仲淹极力劝谏,说:“在宫中奉养父母,自有家规,但与百官同列,面向南方朝见,不可成为后世典范。
”他还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但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他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后来调任陈州。
范仲淹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朝廷,担任国子监判官,后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任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上呈《百官图》,指出官员升迁的次序,说:“这样升迁是按序进行,那样升迁是不按序,这样升迁是公正,那样升迁是私心。
至于提拔亲近的大臣,凡是超规格的提拔,不应全部委托给宰相。
”吕夷简对此不悦。
另一天,范仲淹谈论建都之事,说:“洛阳地势险要,而汴京是四面受敌之地,太平时期宜居汴京,有事时则宜居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询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迁阔的言论。
”范仲淹于是献上四篇论述,大体上都是批评时政。
他还说:“汉成帝信任张禹,不怀疑舅舅家,所以才有新莽之祸。
我担心……”范仲淹喜好施舍,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他去世时,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范仲淹传读后感6篇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书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写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让我们更长久地记住书中的内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范仲淹传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传读后感篇1《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
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
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
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
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享年六十三岁。
仲淹幼孤,家贫力学,不事生产,以读书为乐。
年二十有二,登进士第,始入仕途。
仲淹初仕,为广德军节度推官。
时值景祐初年,朝廷以灾异求言,仲淹上疏言事,条陈十事,以救时弊。
疏入,仁宗皇帝览而嘉之,遂擢为右正言,迁太常博士。
仲淹居官清正,不附权贵,屡遭排挤。
然其志坚如石,不因人言而改。
后因直言进谏,忤逆权相,被贬为巴陵郡守。
在巴陵,仲淹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百姓称颂。
庆历三年,仁宗皇帝召仲淹入京,拜为枢密副使。
仲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力主改革。
时朝廷积弊已深,仲淹遂上《庆历新政》之议,主张改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然新政触动了权贵利益,反对者众,终因阻力过大而未能实施。
仲淹虽遭新政失败,但并未灰心。
他又上疏,建议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仁宗皇帝采纳其议,遂行新法,使科举制度得以改革,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景祐四年,仲淹因病辞去枢密副使之职,归居苏州。
居乡期间,仲淹关心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苏州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又设义学,教育贫寒子弟,使之有才得以报国。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忠诚正直。
其言辞举止,皆以天下为己任。
世人皆称其为“范文正公”。
仲淹所著《岳阳楼记》,感慨时事,抒发爱国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仲淹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大事。
景祐四年七月,仲淹病逝于苏州。
仁宗皇帝闻讯,为之辍朝,赐谥文正。
范仲淹死后,苏州百姓感其恩德,立庙祭祀,至今犹存。
仲淹之事迹,传颂后世,成为后世楷模。
其一生,勤学好问,刚正不阿,忠诚正直,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夫范文正公者,实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
【翻译】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士。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享年六十三岁。
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勤学不辍,不事生产,以读书为乐。
二十有二时,登进士第,开始步入仕途。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人。
其先,唐之宰相也。
父醇,仕为光禄寺丞。
仲淹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年十七,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仲淹性刚毅,不附权贵。
尝为布衣,谒权相吕夷简,夷简不礼。
仲淹遂弃官归乡,闭门读书,自号“云溪居士”。
居数年,因母丧,归葬于吴郡。
丧毕,复赴京师,谒吕夷简,愿为小官。
夷简感其志,擢为秘阁校理。
庆历三年,仁宗皇帝召仲淹为右谏议大夫。
时朝政日非,仲淹屡上疏言事,力陈时弊。
仁宗皇帝颇纳其言,赐之五品服。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日夜忧劳,遂成疾。
仁宗皇帝闻之,亲临视疾,赐之金帛,命其息肩。
仲淹固辞,曰:“臣有病,非药石所能疗,愿陛下宽政以安天下。
”仁宗皇帝深以为然,遂罢朝政之弊,天下称快。
庆历五年,仲淹知杭州。
时杭州水患频仍,民不聊生。
仲淹到任,首修水利,兴修陂塘,使民得以安居乐业。
又广施仁政,减免赋税,救济灾民,使杭州百姓安居乐业。
仲淹在杭州,政绩卓著,百姓爱戴。
庆历六年,仲淹知苏州。
苏州为江南重镇,商贾云集。
仲淹到任,严明法纪,整顿市场,使商贾各安其业。
又广修学校,选拔贤能,培养人才,使苏州文化兴盛。
仲淹在苏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庆历七年,仲淹知润州。
润州地处江浙之间,地势险要。
仲淹到任,加强边防,招募壮丁,训练士卒,使润州边防坚固。
又兴修水利,使农田得以丰收。
仲淹在润州,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
庆历八年,仲淹知杭州。
此时,杭州发生大饥荒,饿殍满地。
仲淹到任,首施仁政,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使灾民得以生存。
又大力兴修水利,使农田得以丰收。
仲淹在杭州,政绩斐然,百姓称颂。
仲淹在地方为官,政绩卓著,百姓爱戴。
然其志在天下,不忘国事。
庆历十年,仁宗皇帝召仲淹为枢密使。
仲淹到任,力主改革,整顿朝政,选拔贤能,使朝政焕然一新。
然仲淹性刚直,不附权贵,得罪权臣,被贬为参知政事。
庆历十四年,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仲淹被贬为户部侍郎。
英宗皇帝亲政,召回仲淹,复为枢密使。
仲淹在朝,力主改革,整顿朝政,选拔贤能,使朝政焕然一新。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名>幼年丧父的孩子。
《祭十二郎文》:“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少有志操(志向节操。
),既长,知其世家(世代做官的人家:出身世家),乃感泣(感动得下泪。
)辞(<动>告别。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母,去(<动>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之(<动>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依(<动>依靠;依托。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戚同文(宋州楚丘人。
生于唐朝末年,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应天书院前身睢阳学舍创办人杨悫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在睢阳学舍办学,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
)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状语后置句,甚惫,极度疲乏。
),以水沃(<动>浇;灌。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
”此处为“洗”)面;食不给(<形>充足;充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家给富。
”《西门豹治邺》:“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至(<连>至于。
《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以糜(粥)粥继(<动>接济;补偿。
《墨子·非命上》:“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
”)之,人不能堪(<动>经受得起;能够承受。
《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仲淹不苦(以之为苦,意动)也。
举(<动>中举;考中。
《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进士第(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名。
简称司理。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诸州司寇参军置,掌本州讼狱勘鞫之事。
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
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
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
”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
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
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
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
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
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
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
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迁:调动官职。
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分)。
7.D
8.B
9.B
10.(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7.试题分析: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
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名词“定川”、“ 潘原”、“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
8.试题分析:B项,“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9.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
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试题分析:第(1)句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
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
”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
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
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
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
”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
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
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
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
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
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