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实验与实习指导(许再福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8 KB
- 文档页数:1
普通昆虫学笔记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1. 体躯分段。
- 昆虫的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 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触角、复眼和单眼等器官。
- 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组成,每个胸节上各着生一对足,中胸和后胸还各着生一对翅(部分昆虫无翅)。
- 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包含了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一般由9 - 11节组成。
2. 头部构造。
- 触角。
- 触角的基本构造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
- 触角的类型多样,如丝状(蝗虫)、刚毛状(蜻蜓)、念珠状(白蚁)、棒状(蝴蝶)、羽毛状(蛾类雄虫)、膝状(蜜蜂)、具芒状(蝇类)、环毛状(雄蚊)等。
不同类型的触角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包括感觉(触觉、嗅觉等)。
- 口器。
- 咀嚼式口器是最原始的口器类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
如蝗虫的口器,上颚坚硬,适合咬嚼固体食物。
- 刺吸式口器:上唇、上颚、下颚和舌特化为针状的口针,下唇延长成喙。
如蚊子,用于刺入动植物组织吸食汁液。
- 虹吸式口器:由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形成,如蝴蝶,卷曲时像钟表的发条,伸展时可吸食花蜜。
- 舐吸式口器:由下唇特化形成,端部膨大成唇瓣,如家蝇,可舐吸液体食物。
- 嚼吸式口器:上颚发达,可咀嚼花粉等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特化形成可吸食花蜜的结构,如蜜蜂。
3. 胸部构造。
- 足。
- 足的基本构造: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 足的类型:步行足(如蜚蠊)、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开掘足(如蝼蛄的前足)、游泳足(如龙虱的后足)、抱握足(如雄性龙虱的前足)、携粉足(如蜜蜂的后足)等。
- 翅。
- 翅的构造:翅一般呈三角形,有前缘、后缘和外缘。
翅面上有翅脉,起支撑和加强翅的作用。
- 翅的类型:膜翅(如蜜蜂的翅)、革翅(如蝗虫的前翅)、鞘翅(如甲虫的前翅)、半鞘翅(如蝽象的前翅)、鳞翅(如蝴蝶和蛾类的翅)、缨翅(如蓟马的翅)等。
标题:呼马山昆虫种类调查专业:森保10(第五组)成员:代荣春,付文超,王飞,袁东流,李东宣,浦仕波,陈浩雷时间:6.25~6.29地点:呼马山摘要:膜翅目(Hymenoptera)的长尾小蜂科(Tenthredinidae)其幼虫营群体生活主要危害云南松;黑蜕白轮盾蚧(Aulacaspis rosarum borchsenius)为害樟科的滇润南;直翅目(Orthoptera)中绝大多数为植食性,其中不少是农、林和园艺上的主要害虫,其中蝼蛄科(Gryllotalpidae)的蝼蛄在土中或地面为害多种作物的种子和幼苗;蝗科(Catantopidae)中的蝗虫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
我们这次在呼马山主要调查了该区域的昆虫的种类,制作检索表,了解了部分有关的信息。
目录1.绪论a.昆虫的研究概况b.昆虫的形态特征c.昆虫的生物学特性d.昆虫的经济意义2.调查地情况3.调查内容及方法4.调查结果及分析5.总结6.参考文献一、绪论a.昆虫的研究概况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
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3/4。
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昆虫还有90%的种类我们不认识;按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至少有300万种昆虫,那也还有200万种昆虫有待我们去发现、描述和命名。
现在世界上每年大约发表1000个昆虫新种,它们被收录在《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中,所以,该杂志是从事动物分类的研究人员必须查阅的检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就有35万种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万多种,是哺乳动物的10倍。
鳞翅目(蝶与蛾)次之,有约20万种。
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都在15万种左右。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
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体。
一棵树可拥有10万的蚜虫个体。
《普通昆虫学(下)》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32 学分: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植物保护课程代码:B4500027先开课程:《普通昆虫学(上)》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王思芳郑桂玲孙丽娟审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农业昆虫学与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分类系统、各农业昆虫重要目及分科特征、昆虫的生态学及防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与《普通昆虫学实验(下)》同时进行,使学生能逐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学好植物保护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关基础课和《普通昆虫学(上)》之后的第四学期。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昆虫分类的原则、方法及常见目科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害虫防治方法。
讲解中突出重点,详解难点。
昆虫学内容丰富,与其他相关学科有众多交叉,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在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资料基础上,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吃透教材,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复习《普通昆虫学(上)》相关知识,随时补充新内容,与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向。
在教授过程中,辅助以大量图片、模型等,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四篇昆虫分类(26学时)第一章昆虫分类概述(2学时)一、分类阶元和种的概念二、命名方法和规则三、分类检索表本章重点、难点:1、种的概念。
2、命名方法和规则。
3、两项式昆虫分类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思考题:1、说明物种的概念。
2、模式标本、同物异名、亚种的概念。
3、昆虫的命名方法及规则。
第二章昆虫的分目(2学时)一、昆虫的分类体系二、昆虫纲分目本章重点、难点:1、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的区别。
2、昆虫各目的主要分类特征。
思考题:1、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