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中试是指将实验室中的中药配方按照一定比例放大,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工艺技术的验证,以达到中药生产的要求。
本实验旨在制定中试操作规程,确保中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中药原材料2. 中药配方3. 溶剂与溶媒4. 实验设备:反应釜、过滤设备、蒸馏设备、离心机等。
三、实验步骤:1. 根据中药配方计算各原料的用量,并称取。
2. 将称取好的原料进行初步处理,如研磨、粉碎等操作。
3. 将处理好的中药原料按照配方比例加入反应釜中。
4. 加入适量的溶剂或溶媒,根据具体工艺要求,进行搅拌或浸泡。
5. 在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情况调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
6. 反应结束后,用适当的方式分离沉淀物或渣滓,如过滤、离心等。
7. 进行提取、浓缩等后续工艺步骤,获取所需物质。
8. 对中试所得物质进行分析、鉴别和评估,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9.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方案。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严禁接触有毒物质和刺激性物质。
2. 操作设备要保持清洁,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
3. 根据中试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加入原料和溶剂,并控制操作条件。
4. 在工艺调整过程中,及时记录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备后期分析和参考。
5. 中试所得物质的分析和鉴别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 中试结束后,将设备清洗干净,妥善保管实验记录和数据。
五、实验结果评估:中试操作完成后,需对所得物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质量、纯度、效果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优工艺方案,并据此进行中药生产。
六、实验记录与报告:实验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种操作步骤、参数变化和所得结果,并备案保存。
实验结束后,编写中试操作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评估和建议等内容,以便参考和交流。
七、安全与环保: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中药操作规程中药操作规程中药是一种传统药物形式,具有独特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为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操作规程应该被严格遵守。
以下是一份中药操作规程,旨在指导中药的制作和使用。
一、设备和场地1. 中药制作应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场地进行,以防止潮气、污染物和细菌的侵害。
2. 中药制作所使用的设备应当干净整齐,以确保中药不受外界污染。
3. 所有设备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以防止细菌滋生。
二、材料的选择1. 中药材料应选择品质良好、无虫害、无霉变的材料。
2. 中药材料的处理和存储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以保持其原有的药效。
3. 中药材料的采购应从合法渠道获得,并保持相关证明文件的记录。
三、制作过程的指导1. 制作中药的工序应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2. 制作过程中应严禁使用有毒和有害物质,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3. 制作中药时应注意温度、时间和比例,以确保中药得到恰当的处理。
四、操作规程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干净整齐的工作服和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 操作前必须洗手,并对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3.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喧闹和交谈,以确保专注和注意力集中。
4.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和细心,以防止疏忽和错误。
5. 操作结束后,应将材料和设备整理干净,并妥善保存。
五、安全措施1.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2. 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人员。
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火和电器使用安全,以防止事故发生。
4. 操作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操作证明,以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总结:中药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遵守规程,可以保证中药的制作和使用过程符合标准,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操作规程也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措施和卫生要求,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中药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
一、操作原则
1. 中试操作必须在符合GMP认证的中试车间内进行,严格按
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2. 操作前应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操作。
3. 对中试药材应先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4.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安全生产。
二、中试操作流程
1. 材料准备:操作人员应根据配方要求准备好所需的中试药材,确保其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2. 设备准备:检查所需要的设备和仪器是否齐全,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 操作流程: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程要求。
4. 记录填写:对中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数据进行记录填写,确保操作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复制性。
5. 检验评估:对中试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三、安全操作
1.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更改操作步骤或调整配方比例。
2. 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操作人员应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定,确保个人和团队的安全。
四、操作结束
1. 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设备的清洁卫生。
2. 对中试产品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和评估,填写好相应的记录表。
3. 及时清理和整理现场,确保操作车间的整洁和安全。
通过严格遵守《中药中试操作规程》的要求,可以保证中试操作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进行,保障中试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物品准备】中药汽疗仪一套(汽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专用衣裤一套、大毛巾、冲淋室、冲淋物品一套、拖鞋、毛巾等。
【操作流程】1.先将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蒸锅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扭曲。
2.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37℃后,请患者脱去外衣,换上专用衣裤,将治疗舱体立姿,患者在立姿状态进入治疗熏蒸舱,双下肢放在舱体两侧,合上治疗舱盖,头部暴露于治疗舱外,颈部用毛巾围裹,以防气雾外漏。
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接受治疗。
4.舱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39~42℃之间,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每日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
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6.治疗完毕提示病人走出熏蒸舱,并及时冲淋清洗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更换衣服,并饮用约300ml温开水或果汁等液体食物。
7.每次熏蒸治疗完毕后,均应按“消毒键”对治疗舱内腔进行喷淋消毒(一般常规用1:100的84消毒液),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消毒液残留。
中药师操作规程中药师操作规程一、工作守则1.中药师应严格遵守医疗、中药相关法规和政策,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隐私。
2.中药师应恪守职业道德操守,尊重生命,不得伪造病历、药物处方等相关资料。
3.中药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中药制剂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根据药物的配方、用量、制作方法等要求,准确选用中药原材料。
2.中药师应仔细检查中药原材料的质量,确保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
3.中药师应按照中药配方的要求,制作中药煎剂、制剂等。
4.中药师在制剂过程中应注意卫生,保持操作台面整洁,消毒器具。
5.中药师应正确保存中药制剂,妥善管理库存,并及时检查和更新过期药品。
三、药物调剂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准确理解医生开具的处方,并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配伍原则,准确选择中药。
2.中药师应准确称量和计算药量,精确调配药物剂量。
3.中药师在调剂过程中应注意卫生,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污染药物。
4.中药师应正确、清晰地标识患者个人信息和药物使用说明,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5.中药师应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剂。
四、药物储存及保管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正确储存中药原材料和制剂,保持干燥、防潮、通风的环境。
2.中药师应按规定储存药品,并及时检查库存,防止过期药品的使用。
3.中药师应制定药品保管制度,并定期检查库存记录和药品使用情况。
4.中药师应保证药物储存区域的安全,确保非授权人员无法接触药品。
五、药物管理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认真记录和填写各类药物使用的资料,包括药物调剂记录、入库出库记录等。
2.中药师应根据药物管理规定,对药物进行分类和归档,方便查找和管理。
3.中药师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药品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中药师应制定药物使用标准和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和评估。
总结:中药师在医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操作规程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药熏洗是中医药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中药的熏蒸和水洗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熏洗操作规程是指在中药熏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达到。
下面是最新的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共计1200字。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200字)1. 操作环境准备:选择通风良好、无异味的房间作为操作场所。
保持空气流通,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 工具材料准备:准备好中药熏盅、紫外线灯、温度计、计时器、洗涤用具等工具和材料。
确保工具材料的清洁和无损坏。
3. 中药配制:根据所需的治疗方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照比例进行配制。
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比例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操作步骤(700字)1. 洗护准备:首先,准备好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如病患的腿部、背部等。
确保洗护部位的清洁和无异味。
2. 中药熏蒸准备: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熏盅中,并将熏盅放置于合适的位置。
使用紫外线灯对中药材进行照射,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3. 熏蒸操作:打开中药熏盅,等待熏气的产生。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熏蒸时间和温度。
通常情况下,熏蒸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为40-50摄氏度。
4. 患者进入:待熏蒸时间结束后,将患者引导至操作场所,并让患者适应环境。
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5. 洗护操作:将准备好的洗涤用具浸泡于温水中,让患者就位。
将温水等温浸泡于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轻轻按摩,保持水温恒定。
6. 洗护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洗护时间。
通常情况下,洗护时间为15-30分钟,但不超过40分钟。
7. 洗护细节:在洗护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呼吸平稳,不宜过度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需轻柔、有耐心地进行洗涤,并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8. 洗护结束:待洗护时间结束后,将温水放出,并将患者擦干。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度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9. 患者离开:让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后,引导患者离开操作场所,确保患者安全。
永胜县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品种我县种植的主要中药材品种有:木香、秦归、黄苓、秦艽、续断、桔梗、白术、天门冬、天麻等。
二、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
三、规范性引用标准(一)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中药材法定质量标准主要有:1、国家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以来,已连续7版收载中药材,并且遵循“质量可控,准确灵敏,简便实用”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于1991年12月10日颁布。
2、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使用的中药材,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部颁标准已收载的品种外,另行颁布的标准。
(二)农药残留标准应遵循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4869-94 GB14870-94 GB16319-1996。
2001年发布的外经贸行业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的农药残留量:BHC≤0.1μg/g,DDT≤0.1μg/g,PCNB ≤0.1μg/g,艾氏剂(Aidrin)≤0.2μg/g。
(三)重金属含量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重金属的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5.0mg/kg,镉≤0.3mg/kg,汞≤0.2mg/kg,铜≤20.0mg/kg,砷≤2.0mg/kg。
四、产地生态环境产地标准符合NY/I391-2000标准清洁等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产地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土壤质量、水源质量、气象条件等。
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中药保留灌肠2、拔火罐3、穴位按摩法4、艾条灸法5、毫针法6、中药换药7、中药熏洗8、穴位注射一、中药保留灌肠1、目的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治疗盘内备:一次性灌肠袋、血管钳、棉签、石蜡油、纱布、水温计、卫生纸、手套。
治疗盘外备:弯盘、中药汤剂、一次性治疗巾、小垫枕、快速手消毒液。
必要时备围屏、输液架。
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
3、操作流程评估――↓ ――准备↓取体位――↓铺巾、垫小枕↓ 灌肠―― ↓ ――整理↓记录4、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便情况。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温度适宜。
2)携物品至患者旁,根据病变部位取合适体位,遮挡。
3)按照要求插入肛管,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
4)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紧肛管,拔管。
5)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保留一小时后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
(3)指导患者:1)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2)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意外的发生。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考核标准二、拔火罐(坐罐)1、目的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的效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治疗盘内备:火罐、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柴、弯盘、小口玻璃瓶、纱布两块、快速手消毒液。
必要时备:围屏、毛毯。
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 3、操作流程↓↓↓ ——拔罐↓起罐 ↓ ——整理↓ 4、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病情。
2)向患者解释拔罐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查对,做好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取穴,根据拔罐的部位取舒适体位,松解衣着、保暖,暴露坐罐的部位,清洁局部皮肤,遮挡。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一、目的中药中试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药中试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药中试实验的操作,包括原料药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等操作。
三、实验前准备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原料药,化学试剂,实验器材等。
2. 确认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措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3. 准备好所有实验的记录表格,确保实验结果的记录完整。
四、实验操作流程1. 实验前的准备- 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原料药的质量符合实验要求。
- 准备好所需的溶剂,试剂和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原料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操作。
-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的准确性。
-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 实验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
-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追溯性。
五、实验后处理1. 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2.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环境。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 在使用化学试剂时,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3. 对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七、实验质量控制1. 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是中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长春市第二医院中药技术操作规程与管理规范1、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前要使用“您好”“请稍等”一类的文明礼貌用语。
2、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后先要问清患者姓名,与电脑进行核对是否一致。
一致后,按照顺序进行中药调配,如果不一致,应及时与开方医生及患者进行沟通。
3、调剂人员接到处方时,要仔细阅读并逐项审查。
对处方所列药品,药师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
坚持“四查十对”,对有配伍禁忌或剂量不对、用法不妥的处方,应当与处方医师联系,促使其更改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4、调剂处方时,准确称量(±5%),严禁估计取药。
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药物,需单包并说明。
饮片调剂完毕复核、装袋,调剂人员在处方上签字;在药袋口标明口服或外用药,并标明患者姓名。
5、处方调配结束后要要进行二次核对,准确无误后交给患者,交待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注意事项或者送到煎药室煎煮。
6、调配人员工作时要专心致志,认真负责。
7、调配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得进行接打电话或与人交谈等影响工作的活动。
门诊中药房岗位操作规程门诊中药房岗位操作规程一、审方1、审核处方上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日期、医师签字等,项目不全须请医师补充。
2、审查处方中如有相反、相畏及禁忌药物,毒剧药物超过规定使用剂量或改动时,需打印处方医师再次签字。
3、审阅药品名称、剂量、剂数,处方书写是否清楚。
4、审阅处方中有无短缺品种,对紧缺脱销品种药剂师有责任介绍相似疗效品种,但在未征得处方医师同意前,药剂师无权随意将相似疗效品种互为代用。
5、审阅处方中“自费”药品并告知患者;向患者确认是否由医院代煎及告知等候取药时间。
二、配方1、除详细审查处方中相反、相畏、禁忌和毒剧药物及剂数外还需核对药品别名、脚注等,审核无误后,方可调配。
2、调配小包装中药饮片需依据处方显示的规格调配。
3、调配散装饮片时,选择合适的戥子,并确保称量准确,按处方药味程序调配,顺序间隔摆放,不可混成一堆。
4、调配的各种饮片,应保证洁净、没有杂质,无发霉、变质、虫蛀、不合格药品。
5、处方中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布包另煎、冲服等品种,均应按照煎药常规单包并注明。
6、处方中矿物药、动物贝壳类、果实、种子等坚硬药品,遵照处方中“打碎”、“捣碎”、“劈”等脚注说明捣碎方可入药。
7、分戥时,三戥一平,处方中并开药品,应分别称量。
凡细料药品或毒性药品,可用递减分戥法,每味药应逐剂进行复戥,并按剂分包。
8、称量检查时,每剂误差不得超过士5%。
9、调配完毕,详细查对无误后,调剂者签名。
10、贵重药品要认真对账,并做到账物相符。
三、复核及包装1、首先核对调配的药品是否符合处方所开的药味剂量和剂数,确保无多配、漏配、错配或掺混异物的现象。
2、无相反、相畏、禁忌和超剂量等。
3、药品质量无虫蛀、发霉、变质,无以生代制、生制不分、整药、籽药未捣等现象。
4、将先煎、后下、布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和特殊要求以及同服的成药等进行另包并注明用法。
5、复核合格后即可签字包装。
6、包装时,应将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另煎等药品另包,以便提醒患者注意按规定方法煎药和服用,在纸袋上写明患者姓名防止差错。
四、发药1、柜台药师首先根据处方核对号牌姓名,核对剂数,注意相同或相似姓名等以防发错造成事故。
2、无论内服或外用药都必须向取药者详细说明用法、用量、煎药方法,有先煎、后下、布包煎等给以提示。
3、耐心地解答患者有关药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问题的询问。
4、核对正确后,在处方上签字。
5、每日工作完毕时清点处方及单据,按日分类装订成册,妥善保存。
- 1 -细贵药材监控投料制度文件编号:POS06-13001新订:□替代:POS03-13001颁发部门:颁发序号:文本状态:日审阅人:目的:建立细贵药材(中药饮片)的投料管理制度,保证投料准确。
范围:适用于公司使用的细贵药材(中药饮片)投料操作管理。
责任:领料员、配料员、质量检查员。
内容:1 仓管员接到领料员细贵药材(中药饮片)的领料单时,两位仓管员共同确认领料的手续是否齐全,品名、规格、数量是否准确清楚。
2 发放时,先核对未领前的总数量,再核对领取后的余数,最后核对准备发放的数量。
无误后,当面交给领料员。
3 领料员、仓管员均要在领料单上签名,仓管员及时填写分类总帐和货位卡。
3 对临时存放细贵药材的中间站实行现场“看管”或“双人双锁”管理。
4 投料时经投料人、复核人、质量检查员复核无误,方可投料。
5详细做好投料记录,投料人、复核人、质量检查员均应在投料记录上签字。
中药材浸润岗位操作规程标题制定人制定日期文件编号S C S O P002-00审核人审核日期生效日期批准人批准日期颁发部门质量部分发部门:质量部、公司办生产部、设备部一.目的:掌握中药材润制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中药材润制工序。
三.责任者:中药材润制岗位操作者,QA负责监督。
四.规程;1.润制的目的:润制的目的是使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份,使药物质地由硬变软,便于切制。
2.生产前准备:2.1.工作人员按“更衣操作规程”更衣换鞋后进入药材润制工作间。
2.2.检查生产现场:浸润池是否处于完好清洁状态;有无上次遗留文件或与本次生产无关的文件或记录;有无其它上次生产遗留物。
2.3.从中间站领取净药材,二人核对数量,品名、批号、检验合格证明等,认真秤量重量后才能净药材移入润制操作间。
3.清场确认:是否有前次清场合格证,前次清场是否合格。
4.润制操作4.1.检查浸润池是否处于清洁完好状态。
4.2.装料:先将洗净的药材装入浸润池内,摊平,适当压实。
4.3.向池内药材喷入适量的水,便全部药材湿润。
4.4.盖上盖子或用塑料布遮盖。
4.5.每隔二小时掀开盖子观察一次,如池底无水,应再加入适量的水,重新盖上盖子;如若池底有水,则盖上盖子,继续闷润。
如此每隔二小时检查一次,若药材已润透无硬心,池底基本无水残留,说明达到药透水尽之目的。
4.6.润制的过程是反复观察,反复喷水的过程,反复喷水是为了实现药透水尽,如果一次性加水过多,可能出现药透水不尽的情况即伤水,后者将损害药效。
如判断药材已润透,可将药材取出。
判断药材是否润透的方法如下: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序号检查方法名称适用药材检查方法与合格标准1 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药材软化后握于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其余四指向内缩,以药材略弯曲,不易折断为合格,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
2 指掐法适用于团块状药材以手指甲能掐人软化后药材的表面为宜,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等。
3 穿刺法适用于粗大块状药材,以铁扦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等。
4手捏法适用于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适用于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
软化后以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宜,如当归、独活等;有些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需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黄芩、槟榔、延胡索、枳实、雷丸等。
5.生产结束5.1.生产操作人员将产成品流转到下工序或暂存在中间站待用,5.2.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整理收集到垃圾站。5.3.将被污染的浸润罐(浸润筐)、墙面、台面、地面、水池的污染物先清扫干净。然后用抹布、拖布等清洁用具擦至无异物即可。5.4将清洁用具在清洗间用水清理干净,放在清洁间自然干燥即可。5.5.关闭电源,闭锁或接续下个批次、品种的生产。04-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操作规程·目的: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操作规程,确保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
·范围:适用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管理。
·责任:库管员。
·内容:1.按照药材特点,实行分类贮存1.1对怕潮、怕光的药材,选择四周有较好的隔潮设置,密封性能良好,有吸潮机械设施,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的环境,使药材与外界的水分、温度、光线、害虫等隔绝,以取得良好的养护效果。
1.2对极易生虫发霉的药材,选择干燥通风且有温湿度控制的环境,以达到防治虫害的养护条件。
1.3对娇嫩、容易变色走气,怕潮、怕光、怕压的花类药材,集中储藏后采取传统方法和机械吸潮等措施,以保持其固有的色、香、味不变。
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贮存方法2.1 通风法:利用自然气候调节库房的温湿度,起降温防潮作用。
一般应注意在晴天无雾及室外相对湿度低时开窗、开门、通风。
2.2吸潮法:一般采用吸潮剂来吸收空气中水分或药物中的水分来保持药物环境的干燥。
,放人吸潮剂,以减少库内的湿度。
,放人适量的石灰块,上置药物,以吸收药物中的潮分,使其保持干燥。
2.3密封法:也称隔绝法。
药物经严密封闭后,可隔绝外界湿度、害虫等侵入,保持其原有品质。
但应注意几个条件:(1)药物必须干燥;(2)没有虫蛀现象;(3)含糖类易潮药物应提前密封;(4)密封前须对药物进行严格检查。
2.4对抗同贮法:是传统方法之一,就是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在一起,相互克制起防虫作用。
如牡丹皮与泽泻在一起,则泽泻不生虫;花椒与动物药蛇类放在一起,能起抑制蛇类生虫作用。
中药材拣选岗位操作规程标题一.目的:掌握中药材拣选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中药拣选工序。
三.责任者:中药材拣选岗位操作者,QA负责监督。
四.规程;1.目的:挑选是清除混在药物中的杂质及霉变品等,或将药物按大小、粗细等进行分档,以便使其洁净或进一步加工处理。
2. 生产前准备:2.1.工作人员按“更衣操作规程”更衣换鞋后进入药材拣选工作间。
2.2.检查生产现场: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完好清洁状态;有无上次遗留文件或与本次生产无关的文件或记录;有无其它上次生产遗留物。
2.3.根据批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从药材库领取规定数量的药材,认真秤量重量,并核对品名、批号、数量、产地、检验合格证明等,经QA确认后才能将药材移入拣选操作间。
2.4.清场确认:是否有前次清场合格证,前次清场是否合格。
3. 拣选操作:3.1.将药材放置于拣选案台上,拣去簸不出、筛不下且不能入药的杂质,如核、柄、梗、骨、壳等,或变质失效的部分,如虫蛀、霉变及走油部分,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按大小、粗细分开,以便软化浸润时便于控制其湿润的程度或火候,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使其充分发挥疗效。
挑选时要保证全部药材翻动挑选干净,挑选后的净药材要集中存放,与未挑选药材分离开。3.2.颠簸药材时用柳条或竹片制成的圆形或长方形簸子、竹匾或畚箕,将药材放人其中,使之上下左右振动,利用药材与杂质的不同比重与比例,借簸动时的风力,将杂质簸除、扬净。
3.3.认真填写拣选操作记录,拣选后的药材称重、经QA检查合格后,将净药材置于洁净的塑料桶内。
可移交给下道工序。
拣选后的药材不准接触地面。
3.4.物料平衡计算:收率计算:收率=100%⨯拣选药材总量拣选后药材重量≥95%损耗计算:100%1%⨯)原药材投料量()挑选后净药材量(-=挑选耗率k g kg物料平衡率=%100⨯+++量拣选前领入的药材总重损耗量回收不可再利用量回收可再利用量拣选后药材重量其中:(1)拣选后药材重量:本工序产出的合格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