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大学的思考】企业大学的建设运营及定位
- 格式:pptx
- 大小:813.39 KB
- 文档页数:21
对企业大学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的思考概述企业大学是指由企业自行设立或委托专门机构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构。
企业大学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员工的绩效和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大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和评价体系进行思考和探讨。
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应该与企业整体战略相一致,要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相契合。
战略定位的核心问题在于明确企业大学的定位目标,确定其培训内容和方式,并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相衔接。
首先,企业大学的定位目标应该明确。
企业大学可以为企业培养核心技术人才、提供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发展机会、推动企业创新等。
定位目标要具体、明确,并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业务发展相匹配。
其次,企业大学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来确定。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培养、领导力发展等方面,培训方式可以包括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实践项目等。
不同的企业大学定位目标会决定其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差异。
最后,要将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相衔接。
企业大学应该与企业的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和绩效管理等环节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企业大学的评价体系企业大学的评价体系是为了评估企业大学的效果和质量,帮助企业大学持续改进和提高培训效果。
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目标指标的设定评价体系应该明确企业大学的培训目标,并将其转化为量化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培训课程的满意度、培训效果的提升程度、培训后员工绩效的改善等。
目标指标的设定需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并考虑到评价结果的可衡量性和可比较性。
2. 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体系应该能够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员工的反馈、员工的考核结果、员工的工作表现等。
企业办大学战略方案与战术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提升员工能力和满足业务需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办大学开始成为了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发展策略。
本文将探讨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方案和战术,介绍企业办大学的定义、目标和意义,并提出一套实施企业办大学的具体策略和战术。
1. 引言企业办大学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和运营的教育机构,旨在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企业办大学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下面将分别介绍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方案和战术。
2. 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方案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方案是指企业在建立和运营大学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总体规划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企业办大学战略方案:2.1 明确目标和价值观企业办大学的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且明确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观。
例如,一个电子科技公司可能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的员工。
2.2 定义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企业办大学应该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和企业的业务需求,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这些内容和课程应该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发展路径相匹配。
2.3 确定学习模式和方法企业办大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例如面授课程、在线学习、培训工作坊等。
根据员工的需求和适应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2.4 建设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了支持企业办大学的运营,需要建设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例如,建立图书馆、实验室、学习中心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5 评估和迭代企业办大学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迭代,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
通过学员的反馈和学习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3. 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战术企业办大学的战略战术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企业办大学战略战术:3.1 招募优秀教师和导师企业办大学需要招募优秀的教师和导师,他们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企业大学建设之思路企业大学建设之思路一、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大学的建设已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机构,旨在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企业大学的建设思路。
二、需求分析企业大学的建设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员工问卷调查、面谈和相关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需要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和产业变化等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大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培训内容。
三、课程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结果,企业大学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课程的设置应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技能。
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领导力课程等不同类别,根据员工的不同层次和岗位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员工进行跨部门和跨岗位的交流与合作。
四、师资队伍企业大学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其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应注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应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应注重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提供定期的师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还可以引入行业精英和外部专家,为企业大学的课程提供更多的专业视角和实践案例。
五、评估体系为了衡量企业大学的培训效果和运行绩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层面。
内部评估主要通过学员的综合考核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检测培训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成果。
外部评估包括培训结果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和培训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等方面的评估,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六、总结企业大学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评估体系的科学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论企业大学的创建与运作企业大学最初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全球500强中80%建立了自己的大学,如通用、德国大众等;跨国公司在华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大学,如宝洁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惠普等;中国本土企业也掀起建立企业大学的热潮,如大联想学院、海尔大学、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等,珠三角企业更是纷纷成立了企业大学,如TCL领导力开发学院、华为大学、万科大学等等。
随着企业大学的快速发展,企业大学的有效创建要基于定位明确、设计思路清晰,而其高效运作企业大学就需要直面核心难题,不断创新变革,建设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学。
一、企业大学创建的意义企业大学的创建的意义在于发挥五大功能:文化传播、战略助推、人才培养、知识管理、资源整合、生态环境建设。
企业大学做得好,传承文化与思想的同时,还能提升与高端客户对话的等级;将企业培训体系上升到学习体系,助力发展更为有效,因为培训产生的效果不超过20%,挑战性工作等产生的效果超过60%;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企业大学做得极致了,可以是企业中的精神家园。
企业大学的办学模式,可以是有形的大学,如很多企业大学都有漂亮的校舍、教室等,但同时带来了运营的压力;也可以是虚拟大学,创新改变资源投放模式,建设“轻”型高效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的定位与地位企业大学建设之初首先必须明确定位。
企业大学源于企业,就一定要助力企业发展,价值决定地位,有实力才会有势力。
其价值最大化需要做好以下五项修炼:第一,上接战略,突出企业大学作为战略助推的角色;第二,下接绩效,以客户、问题为导,帮助业务部门解决难题,开发“有用”课程,强调行动学习改进组织绩效;第三,专注人才培养,以员工为中心,关注人、激励人;第四,整合内外专业资源,作好组织经验萃取与知识沉淀。
第五,企业文化的传播,提炼经营、人本理念,挖掘整理企业文化故事。
三、运行的三大核心难题1.高层重视及组织机构保障首先,企业大学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高层支持很重要;其次,根据企业大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企业大学筹备领导小组或是专职的运营管理团队,定人定责逐步建立并完善学院组织体系,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营。
试议企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摘要:企业集团大学是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定位和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企业大学的定位定义,企业大学的发展战略开始,讨论了企业大学的发展的机遇、挑战及改进措施。
本文还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潜在动力,以及大学教育内容、形式和效果。
最后,文章进一步总结了企业大学未来展望,以及推进企业大学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大学,定位,发展战略,机遇,挑战,核心价值,潜在动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效果正文:企业集团大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大学的定位和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首先,应清楚定义企业大学的定位,明确企业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及制定长期发展蓝图。
其次,应充分认识企业大学发展的机遇、挑战及改进措施,包括宏观政策环境、企业间供需环境、人才培养及行业发展方向等。
另外,应进一步分析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潜在动力,尤其是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满足企业特定的发展需求,扩展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应完善企业大学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例如建立动态课程安排体系、延伸企业大学教育中心网络、构建企业大学特色课程体系等等。
最后,应对企业大学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动企业大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综上,企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结构,应认真制定和完善定位及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大学的内容、效果和形式。
这将有助于企业利用内部、推进组织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未来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在企业大学发展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建立企业知识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上下游供需、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并以此为指导确定企业大学的任务和目标。
另外,应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
企业大学的内容应围绕公司业务发展,形式要求具备同时实现学习、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效果应是充分融入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活力。
同时,要注重企业大学管理,建立明确的定位及名称,统一制定目标及考评指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企业大学招生与教学质量,满足企业发展的各项需求。
如何建设企业大学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已经越来越强烈,培养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培训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企业大学这一全新的形式进行企业培训,企业大学建立浪潮已经掀起,很多企业跃跃欲试。
一、什么是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有观点认为它是管理的介入,也有观点认为它是培训组织,还有观点认为它是战略工具,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我们认为,企业大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并不等于一个传统大学,也不仅仅泛指企业培训部,它是企业培训体系的变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企业打造优势人才体系的有力手段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与传统培训部门的根本区别在于从战略出发规划企业培训。
企业大学的发展一般经历从内向型到外向型两个阶段,从立足企业内部培训到对外部提供培训,除了吸引培养人才、传播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变革的功能、还成为整合供应链资源、塑造企业品牌的平台,真正成为了企业的战略部门,象惠普商学院等开展对外培训的企业大学还成为了企业的一个利润部门,企业大学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战略工具。
二、培训组织演进模型企业大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培训组织形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通过一个培训组织演进模型来诠释培训组织的演进揭示企业大学的诞生历程,见表1。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需要,培训作为支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相适应的模式和对应的组织形态。
表1 企业培训组织演进模型如上述模型所示,企业在创业期,规模较小,企业的培训需求也较小,主要是一些基础的人员培训工作,没有专职的培训岗位,这时候适应的组织形态是行政部、人事部。
随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长期,这时候企业逐渐建立人力资源部,设立专职培训岗位,开始规划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组织发展和岗位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培训体系建立的需求日益强烈,因为单独的培训岗位不足以支撑企业对培训针对性、系统性的需求。
中国企业大学的定位与创建文前目录:中国企业已进入能力竞争时代,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能力,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自2006年起,国内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的热情逐步显现,开始形成一股热潮。
本文基于凯洛格(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34个行业的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大学的调研成果——《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并结合美国的企业大学研究成果,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幅企业大学定位与创建的“地图”。
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从全球第一个“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的成立,到迪尼斯大学等世界500强的企业大学的相继创建,再到国内许多企业大学的兴起风潮,如跨国公司建立的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以及本土企业创建的海尔大学、春兰学院、联想管理学院等等,企业大学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丰富和增强。
我们的调查表明,企业大学事实上已超越培训本身,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在调查企业大学的主要功能时,有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了企业文化传承,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了整合产业链,19%选择企业品牌营销,只有4%选择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来源之一。
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大学主要功能统计情况(单位:%)(图片来源:北大商业评论)由此可见,企业大学不仅是企业制造、携带和传承企业成功基因与商业思想,培养人才的秘密武器,而且是企业整合战略性资源的法宝,与此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品牌形象传播和推广的职能。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的五种主要功能( 图2 ) :企业大学的分类企业大学发展至今,形态不一。
我们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将其进行分类。
以企业大学的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以企业大学的培训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中高阶型和低阶型;以企业大学的形态为依据,可以分为实体化和虚拟化;以企业大学的创建方法为依据,可以分为自主创建型、校企合作型和IT导入型。
( 见表1 ) 。
表1 企业大学的分类战略定位决策图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和开放程度,进而决定了培训工作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