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手不释卷》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要内容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要多读书,爱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要内容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
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
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
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释义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习题第一篇:成语故事手不释卷习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
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
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
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
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手不离书本。
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
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王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
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再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引出来的。
“释”,是放开的意思。
“卷”,就是书。
“手不释卷”是说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1.在文中找出4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不释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这句话概括成一句俗语。
人们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5.这篇短文中讲到了________个人手不释卷的事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短文用“△”分段,写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服口服,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手不释卷2.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刻苦读书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读懂故事中成语的意思,能够简要说清故事大意。
2.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感受对话的作用3.感受勤奋读书的精神。
4.学习和运用本文学到的成语教学重点:学习勤奋读书的精神,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四年级的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吧?正式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猜猜猜”(屏幕:成语猜猜猜)依次出现一些神话、寓言、历史类成语的图片,学生猜,老师出示成语。
师:你们真棒,积累的成语还真不少!究竟什么是成语呢?你们瞧。
2、出示成语的含义: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屏幕显示)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大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成语中,有的讲述——神话故事,比如刚才猜的(屏幕)有的讲述——寓言故事,比如(屏幕)有的讲述的则是——历史故事,如……。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看老师板书,(板书手不释卷提示释的写法卷的读音)一起读——二、了解故事里的事。
1. 手不释卷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我们先来进行小伙伴学习。
出示要求并读(1)小组内一人一段轮流读故事(2)相互正音,读好句子。
2. 手不释卷讲述的是谁的故事?(补:这个故事里的男一号是谁?)课文开始是怎样介绍他的?(指名读。
出示)而结尾,又是怎样介绍他的?(指名读。
出示)3. 会读故事的人,会关注故事的头尾。
对比一下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吴国大将——吴国主将立下战功——屡建奇功)。
这是为什么呢?(点击出示问号)瞧,刚才我们比一比,聊一聊,就把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过渡:开头结尾一对比,(板书:对比)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故事更有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中吧。
三、研究故事里的情节1. 这个故事是用什么方式展开情节的呢?请你浏览一下课文。
(补:除了叙述语之外,文章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呢?)(人物的对话)分别是()和()的对话2. 根据回答出示孙权和吕蒙的对话1-3节鲁肃和吕蒙的对话5-6节3. 我们就先来研究孙权和吕蒙的对话。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意思。
3、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手不释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成语1、同学们,大家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没?你们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一定是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玩个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
(1)选择四大名著人物。
(2)选择《三国志》中的成语故事。
[设计理念:由于《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选自《三国志》中,但四年级学生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对《三国志》却了解甚少。
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了解《手不释卷》的出处做了铺垫]2、第一个小游戏中有《三国演义》,第二个小游戏是有关《三国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什么不同?[《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写的小说,而《三国志》是晋朝陈寿写的正史,正史即使写历史的书籍]3、导语:成语故事也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真实性更强。
今天,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三国志》中的成语——手不释卷。
4、板书课题——《手不释卷》。
5、释题:手不释卷(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二、初读成语。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想想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想一想,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三、汇报交流。
1、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解“手不释卷”。
让学生结合故事谈谈自己对成语的理解:故事中讲了三个人物“手不释卷”。
第一个人物是汉朝的光武皇帝。
他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之所以能使东汉王朝得以昌盛和他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复述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搜集其他成语故事讲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一个会学习的同学往往会善于捕捉一个个关键词,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成语读词,你捕捉到这节课我们会学习什么?2成语是什么?(一个词吗?)出示定义: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有三字的,如;敲门砖,想当然;有四字的;也有四字以上的,如:真经不怕火炼、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多数是四字的3说说你知道的四字成语。
(同学们积累的可真多)4老师再在成语后面加上二字:成语故事你知道我们研究的内容更准确些了吗?成语故事指什么?成语故事是成语的出处,是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有这几类:a历史故事b寓言故事c神话或其他传说d古典文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手不释卷二读题1正音”不”读第二声2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a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
三国指哪三国?(魏蜀吴)b记载吴国历史的史书c单独记载吕蒙这个人的章节由此我们知道手不释卷讲的是吕蒙的故事三初读故事关于吕蒙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故事。
(一)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手不释卷是什么意思?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汇报检查1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正音2认读词语大将善于缺点镇守嘱咐掌管担当重任为难批评主管攻读收获惭愧抓紧头头是道大老粗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a大老粗指什么?b大将、主将谁的职位高?你是怎么知道的?c吕蒙为什么能由大将成为主将?(哪一个人起了作用?)3归纳主要内容:《手不释卷》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劝说下挤出时间读书,最后成为有学问的主将,屡建奇功的故事。
四走入故事,深入了解吕蒙1吕蒙最开始爱读书吗?(不爱读书——这是他的缺点,)什么是缺点?(人的短处)2吕蒙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吗?哪一句话最能说明?出示句子一:吕蒙听了,感到为难,摇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a为难是啥意思?(感到困难,难以应付,感觉到自己做不到。
语文园地五·成语故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能熟练地复述故事,理解课文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准确地使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准确地使用。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使用“手不释卷”。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2.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长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能够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这节课就让我们语文原地五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3.观看视频,思考: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的哪个时期,谁的故事?二、疏通词句,了解故事大意1.自读故事,把字词读准,句子读顺,小组讨论这个故事的内容。
2. 读词语。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分组出示。
孙权镇守嘱咐批评吕蒙惭愧鲁肃头头是道另眼相看有勇有谋屡建奇功大老粗学问家老眼光3.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指名填空)三国时期,吴国的()善于(),但不爱()。
吴王孙权劝告他要()。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后来做了主将,屡建奇功。
故事大意我们了解了,究竟是什么让吕蒙从不爱读书到做了吴国的主将呢?还需要我们再次读一读想一想。
三、读懂故事,明白道理1.思考:这个故事讲了关于吕蒙的几件事?小组讨论,找出这几件事并想一想吕蒙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交流汇报:第一件事:吴王劝吕蒙读书思考:前后几次劝吕蒙读书的?(两次)怎么劝吕蒙读书的?谁来读一读。
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
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理应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
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但是挤出很多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理解课文意思。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手不释卷”。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游戏:看图猜成语成语起源悠久,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一个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成语故事《手不释卷》,出示课件课题,板书课题,并提示:静静地看老师板书,“释”翘舌音,“卷”两橫,撇露头。
齐读课题。
2、成语出处想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一本书吗?课件出示简介《三国志》:《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史学著作。
3、出示自读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成语故事《手不释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积累词语:从文中找出你想推荐给同学们学习的词语。
画出来,齐读。
手不释卷嘱咐惭愧有勇有谋屡建奇功头头是道5、主要人物。
(1)文中主要人物是谁?人物身份是什么?依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吕蒙:吴国大将孙权:吴王鲁肃:吴国主将6、主要事件。
(1)可根据文中的时间提示词总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国时期、有一次和有一次、后来(2)起因:善于领兵打仗不爱读书经过:在孙权的劝告下勤奋学习,令鲁肃刮目相看结果:有勇有谋屡建奇功三、探究对话,品读道理。
1、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哪种描写方法最多?文中哪些人物进行了对话?2、孙权和吕蒙的对话。
(1)找出他们的对话内容。
有几次对话?(2)根据提示语读出当时人物语气和心境。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①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材分析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语文园地中的内容。
包括本单元在内本册书三个语文园地安排了成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语文园地七安排了一组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以及成语故事《鹏程万里》。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讲了孙权、汉武帝和吕蒙三个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编排的目的,一是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三是引导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学情分析学生对成语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分别在语文园地二、四安排了《胸有成竹》《杏林春满》两个成语故事。
班内约半数学生已经掌握了读通故事,抓住主人公,感悟其精神的可贵。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不能流利地、完整地复述故事;结合故事对成语的理解不熟练;成语不能准确运用。
学习目标1.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2.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3.引导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语文知识点】手不释卷的故事和道理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要多读书,爱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要多读书,爱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手不释卷》教学设计计设理念《手不释卷》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语文园地五”中的一个成语故事。
讲了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不爱读书,在孙权的劝说下刻苦学习,最终令鲁肃大加称赞的故事,阐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就以文本为载体,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地与文本对话,感受、体验、品味、想象文本内容,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想到生活中成语被化用、篡改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误导孩子,于是安排了有关的法制渗透,孩子们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自然也就迸发出来了。
一、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成语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正确运用成语。
4.了解有关法律知识,激发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的情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成语意思并能正确运用,体会成语蕴含的道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三、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乐学生:搜集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和生活中成语被化用、错用的例子,熟读、了解故事内容、表演。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孩子们,你们喜欢成语吗?咱们来玩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播放有关课件:2.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语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就让咱们一起走进《手不释卷》,去再次感受成语故事的魅力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同时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故事围绕哪几个人展开?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针对上述问题复述故事。
读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以备探讨。
生答,师板书:吕蒙、孙权、鲁肃,劝、赞。
【设计意图: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读第一遍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之后安排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让文中的人物关系变得简单明了】2.针对学困生,采用问同学、问老师、小组合作等方式对之前独立学习时不懂的地方进行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耍求①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教材分析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语文园地中的内容。
包括本单元在内本册书三个语文园地安排了成语: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语文园地七安排了一组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以及成语故事《鹏程万里》。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讲了孙权、汉武帝和吕蒙三个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编排的目的,一是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三是引导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 学情分析学生对成语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分别在语文园地二、四安排了《胸有成竹》《杏林春满》两个成语故事。
班内约半数学生已经掌握了读通故事, 抓住主人公,感悟其精神的可贵。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不能流利地、完整地复述故事;结合故事对成语的理解不熟练;成语不能准确运用。
学习目标1. 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2•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3.引导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评价任务1 •小组合作的形式,组长组织组员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正确朗读故事,感悟其中人物形象;2. 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以采访故事人物的方式学生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人教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成语故事》----手不释卷一、教材分析《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讲述了孙权、汉光武帝和吕蒙三个人刻苦学习的事。
教学时,旨在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能读通故事,读懂故事内容。
2.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2.自读故事2—3遍,能读准字音,了解成语语的意思。
(二)教师准备1.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以旧知导入,解诗题1. 环节预设内容(1)质疑课题,理解的意思。
(2)了解成语的出处。
2. 环节预设方式教师指导活动:(1)由三国历史了解吕蒙。
师:同学们,提起三国这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
(出示图片),这些英雄们,你喜欢谁,说说理由。
学生提到关羽时,老师点拨。
师:老师也喜欢关羽,因为他是一位忠义英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在他辉煌的一生中,也有一些失败的经历,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在这次战争中他的对手是谁?(吕蒙)吕蒙原来不是一名无名小卒吗?怎么会足智多谋,设计活捉大英雄关羽呢?让我们走进一段故事。
(2)板书课题,点拨“卷”字的意思。
师:谁知道“卷”的意思?怎么知道的?学生学习活动:(1)听老师谈三国历史。
(2)读课题,理解“卷”字的意思。
(3)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成语的意思。
师生交互活动:1.环节难点预设(1)学生对吕蒙了解甚少。
(2)学生归纳送别诗诗题的内涵有一定难度。
2.突破难点策略(1)教师通过讲解关羽的故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吕蒙。
(2)引导学生归纳解释词语的方法。
(设计意图:感知课题,理解课题,使对整个故事有个整体把握。
)(二)读对话,知文意1. 环节预设内容(1)体会成语的意思,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 环节预设方式教师指导活动(1)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教师示范朗读。
形容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四年级下册“手不释卷”是个成语,它是从一个故事中演化而来的。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吕蒙,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虎将之一,他十分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有勇无谋,不爱看书。
一次吴王批评他,“应当多看书”。
可他说:“没时间”。
后来孙权给他讲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时间是人挤出来的。
吕蒙很惭愧,他努力读书知识越来越多,后来终于成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立奇功。
手不释卷就是说,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形容一个人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吕蒙本来是个空耗时间的不学者,可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一个抓紧时间的求知者呢,全因为孙权的段话。
是的孙权说的很好,时间本来就是挤出的。
俗话说:“聪明者—利用时间;愚蠢者—等待时间;勤劳者—珍惜时间;懒惰者—丧失时间;有志者—赢得时间;无为者—荒废时间。
”还有人说:“时间是生命,是财富,是资本,是力量。
”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真是耐人寻味。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位青年,他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几乎没有空耗过一点时间,他就是雷锋,雷锋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能在点滴时间里把工作做完,还能挤出时间来学习。
我应该学习孙权和雷锋,学习他们那种精神,从点滴时间里挤出时,用来学习。
手不释卷的注释和译文1. “哎呀,手不释卷就是一直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呀!”就像我,一拿到喜欢的漫画书,吃饭都不想放下呢,这不就是手不释卷嘛!比如有一次我正看得入迷,妈妈叫我吃饭,我嘴上说着“来了来了”,眼睛却还盯着书,这不就是手不释卷的典型例子嘛!2. “手不释卷呀,不就是对书痴迷得很嘛!”你看隔壁的王叔叔,整天抱着那些历史书,连走路都在看,真的是手不释卷呀!就像我喜欢看故事书,晚上睡觉都要偷偷看一会儿,这也是手不释卷呀!3. “哇,手不释卷不就是对书爱得不行嘛!”像我们班的学霸,一下课就拿出书来看,别人叫他玩都不理,这多像手不释卷啊!有次我问他:“你咋老看书呀?”他说:“书里好玩呀!”,可不就是这样嘛!4. “嘿,手不释卷不就是看书看到停不下来嘛!”我爷爷就是这样,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能看一整天,这不就是手不释卷的表现嘛!有一回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报纸有那么好看吗?”爷爷笑着说:“这里面知识多着呢!”5. “哎呀呀,手不释卷就是特别喜欢看书,一直拿着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呀,经常拿着本书在看,连课间休息都不放下。
有次我看到老师在看一本很厚的书,我就问:“老师,这书好看吗?”老师说:“好看呀,能学到好多东西呢!”,这就是手不释卷呀!6. “手不释卷啊,就是被书吸引住啦!”我姐姐就是这样,她看小说的时候,那叫一个专注,我叫她几声她都听不到。
有次我故意在她旁边大喊,她才反应过来,说:“别吵,正精彩呢!”,这不是手不释卷是什么!7. “哦哟,手不释卷不就是看书入迷了嘛!”我表弟就是个小书迷,去他家玩总能看到他捧着本书,连吃饭都要催好几遍。
有次我打趣他:“你这么爱看书,以后肯定很有学问!”他嘿嘿一笑说:“那当然!”8. “手不释卷呀,就是书不离手呗!”我们小区里有个老爷爷,经常坐在长椅上看书,那认真的样子真让人佩服。
有一次我经过他身边,好奇地看了一眼他的书,他还跟我介绍起来呢,这就是手不释卷呀!9. “嘿嘿,手不释卷就是一直拿着书不想放嘛!”我自己就是呀,每次拿到喜欢的童话书,就感觉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怎么舍得放下呢。
《手不释卷》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中成语的意思,能够简要说清故事大意。
2.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感受对话的作用
3.感受勤奋读书的精神。
4.学习和运用本文学到的成语
教学重点:学习勤奋读书的精神,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四年级的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吧?正式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猜猜猜”(屏幕:成语猜猜猜)依次出现一些神话、寓言、历史类成语的图片,学生猜,老师出示成语。
师:你们真棒,积累的成语还真不少!究竟什么是成语呢?你们瞧。
2、出示成语的含义: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屏幕显示)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大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成语中,有的讲述——神话故事,比如刚才猜的(屏幕)有的讲述——寓言故事,比如(屏幕)有的讲述的则是——历史故事,如……。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看老师板书,(板书手不释卷提示释的写法卷的读音)一起读——
二、了解故事里的事。
1. 手不释卷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我们先来进行小伙伴学习。
出示要求并读(1)小组内一人一段轮流读故事
(2)相互正音,读好句子。
2. 手不释卷讲述的是谁的故事?(补:这个故事里的男一号是谁?)课文开始是怎样介绍他的?(指名读。
出示)而结尾,又是怎样介绍他的?(指名读。
出示)
3. 会读故事的人,会关注故事的头尾。
对比一下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吴国大将——吴国主将立下战功——屡建奇功)。
这是为什么呢?(点击出示问号)瞧,刚才我们比一比,聊一聊,就把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过渡:开头结尾一对比,(板书:对比)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故事更有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中吧。
三、研究故事里的情节
1. 这个故事是用什么方式展开情节的呢?请你浏览一下课文。
(补:除了叙述语之外,文章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呢?)
(人物的对话)分别是()和()的对话
2. 根据回答出示孙权和吕蒙的对话1-3节鲁肃和吕蒙的对话5-6节
3. 我们就先来研究孙权和吕蒙的对话。
(一)研究第一次对话。
1.出示第一次对话:出示研究要求:3人小组分工读好对话。
小提示:(1)演一演对话的语气;(2)想一想对话的意思
2.学生展示,相互点评。
点拨1:嘱咐应该读出语重心长的样子。
通常是长辈对晚辈说。
谁再来试试?
师以说代问:孙权的嘱咐吕蒙要(多读书),因为如果不读书,(就不能担当重任))点拨2:为难读出为难的样子,特别要注意“哪有时间读书”这句问话。
吕蒙的意思是(我没有时间读书)
点拨3:这段话很长,但是很关键。
你们看,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很“为难”,可是听完孙权的话,却变得“惭愧”(出示两个词),这句话要好好读。
想一想,孙权究竟想告诉吕蒙什么?
3.重点指导第3段:指名当孙权,现在其余人都是吕蒙,要进入情境哦!
随机提问听众:刚刚还说没有时间读书的吕蒙,你被说服了吗?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1:原来读书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预设2:皇帝这么忙都有时间读书,我能有他们忙吗?相机补充介绍刘秀、孙权的资料)出示: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后汉书》
预设3:我真该好好读书
4. 孙权的这次批评,不仅让吕蒙知道了怎样找时间读书?读什么书。
还举了两个勤奋读书的例子,将吕蒙说的心服口服。
就这样边读边思考对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吕蒙手不释卷的原因。
5. 知错就改,惭愧万分的吕蒙后来怎么做的呢?指名一个学生读一读。
出示课文
课文写得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想象一下
天刚蒙蒙亮……打了一天仗回到军营……吃饭的时候……深夜里研究战术疑惑时……6. 师总结:这就是——手不释卷。
出示成语的意思。
比喻读书到了什么程度?(比喻看书痴迷,勤奋好学)
(二)演好第二次对话。
过渡句:吕蒙当时17岁,听从孙权劝告后,手不释卷,终于学有所成。
故事的第二次对话写的就是他手不释卷的结果。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二处对话描写。
1. 用刚才学过的研究对话的方法,小伙伴合作读对话,演一演语气,说一说意思。
2.出示原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一段内容的原文是这样写的,自己读一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资治通鉴》(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大惊高兴结友而别)
3.这里的对话中还包含有两个典故呢,你们能找到吗?联系课文,猜一猜意思(吴下阿蒙:形容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别人已经有进步,不能用老眼光看待。
)4. 你们看,因为“手不释卷”,勤学苦读,吕蒙从立下战功的大将“吴下阿蒙”变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吴国主将。
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就是开卷有益。
4.吕蒙究竟建了什么奇功?他到底有多厉害呢?课前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
白衣渡江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
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
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
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导致汉军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俘,被斩。
总结:关羽,那可是《三国演义》中的武圣啊!武功高强,战功赫赫。
可是却被吕蒙打败了。
吕蒙真是“有勇有谋”,所以能够做到——屡建奇功。
(出示)
五、成语运用与拓展
1.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个成语故事《手不释卷》,学习了很多成语。
屏幕一一列举,读一读。
手不释卷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有勇有谋
运用演练:
你的好朋友小亮,人很聪明,就是不爱看书,你会怎么劝说他认真读书呢?
试着用上今天学到成语,学会劝说他。
2. 其实还有很多形容人勤学的成语,说一说,出示:
囊萤映雪牛角挂书悬梁刺股闻鸡起舞
小结: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后可以继续阅读。
板书:
手不释卷
吴国大将吴国主将对比
立下战功屡建奇功
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