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 格式:ppt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17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整体评析一、总评2020东城一模题目延续了今年以来高考模拟题命题的新思路,题型为标准题型。
材料选择上具有一定难度,对考生知识背景和答题能力的要求较高,体现回归语文学科本质。
全面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套体现高考命题方向,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模拟题。
二、分评1、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时下热门的网络直播话题。
选择热门的话题作为背景材料,在近年的题目中比较流行。
考生在阅读中可能会有亲近感和熟悉感,会对题目本身的内容充满兴趣,但要注意此类题目的答题必须回到语言逻辑上来,寻找有效信息,完成题目的要求。
这道题难度总体不大,考生需要注意证据意识,不要想当然。
在保证准确度的同时,尽量为后面难度较大的题目留出时间。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史学材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考生的文史知识背景和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较高。
选择题部分进行了压缩,只保留了词意理解和句意理解两道题,但难度不小,考生要注意掌握这些题目的基本答题方法,在知识层面努力查漏补缺。
翻译题将分值扩大到7分,虽然还是翻译两句话,但细节要求会有所增加,考生在保证基本句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做到字字对译,尽可能的体现出题目的采分点。
翻译题分值增加,体现了对文言文基础语法和字词能力及整体阅读质量的重视,考生应当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问答题出题方式比较传统,在答题中要特别注意对原文材料的结合,不能仅仅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
《论语》阅读方面,考生要注意分别概括三则语录和选一则结合自己的言语生活进行简要分析,以达到题目的两个层次要求。
需要注意,概括不等同于翻译,不是将原句字字对译,要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性和概括力。
结合自己的言语生活时,要注意与所选的《论语》要密切相关,需具有明确的主题意识。
3、诗词鉴赏诗词鉴赏选择了在南宋词坛极具影响力的白石词,并且在问答题中专门探讨了姜夔词作的艺术特色,回归到学科本质,对考生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04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类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获益,但也感受到了新挑战。
就文学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它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大量数据和对文本的语义分析技术来获取关键信息,从而生成有一定逻辑的文字。
2023年10月,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
评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票给这篇小说。
换句话说,在隐藏作者身份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创作得到了认可。
作者的“消失”可以让读者回归阅读作品的愉悦。
作家的生平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家不再是批评家和读者关注的对象,语言变成了唯一的存在。
接纳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一个思路,是或许我们可以不去谈论“作者是谁”,而去谈论“作者的功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可以成为作者呢?它满足了那个无数的“我”组成的条件,“我”是无数的意识,也是无数的数据的组合。
如果我们接纳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作者,它创造出来的文学,可以统称为人工智能文学,那么它就可以和人类文学并存,并且具有推动人类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比如,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仅仅是为了语言和文本而存在的吗?还是说写作是为了某些更巍峨、更神秘的价值而存在?人工智能的创作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对它不停发出的指令吗?这些问题那是人类需要直面的。
(取材于蒋在的文章)材料二“人类作者”的优势至少有两个,其一是几乎无法复制的个体生命体验,其二是人的情感基于人的肉体而产生。
这两个优势也就构成了所谓“真情实感”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显然无法逾越“真情实感”的鸿沟。
但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发的,它本身虽然没有主体意识,但它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延伸。
人工智能不同于简单的算法编程,它的写作策略是深度学习,对条件随机进行概率上的选择,或者利用对抗生成网络。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蒹葭》、《关雎》、《式微》、《子衿》均选自《诗经》。
C.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大寒、霜降。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2.下列名著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飞——大意失荆州(《三国演义》)B.宋江——大破连环马(《水浒传》)C.孙悟空——计盗紫金铃(《西游记》)D.许云峰——保护李敬原(《红岩》)3.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初春的西湖,乍暖还寒。
立春节气已过,冬天却还想把春天紧攥在手里。
但四季轮回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就算冬天使出浑身解.数,终究遏.制不了一朵朵报春花绽放殷.红的笑脸。
A.gèn jiě yì yān B.gèn xiè è yānC.héng jiě è yīn D.héng xiè yì yīn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
B.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丽画卷。
可以说,北京雨燕已成为北京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⑤目前,社会各界正携手保护雨燕。
相信未来,这些与古都相伴的鸟儿能更加自由地翱翔于北京上空。
(1)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帮助修改。
(2)文稿提到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入选教材的诗______(写篇名)中诗句“______”就描写了鸟鸣叫的情形。
(3)编审即将结束,你发现专栏还缺第四部分结语。
请补写一句话,用上“了解”“学习”“探索”三个词语,以引起大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二、句子默写三、诗歌鉴赏5.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窘状,也表达了他的济世情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处处扣“壮词”来写:开篇壮怀激烈,梦中情景豪情万丈,结尾感叹壮志难酬,更添悲凉。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曲折跌宕之感,这更能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清宫剧热播带火故宫旅游,“十一”长假期间,不少游客怀着好奇心莅临..延禧宫,工作人员称,更多人能来此参观也是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好事情。
B.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事件的调查结果让人如雷贯耳....,它再次突显出建立常态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惩戒体系的重要性。
C.今夏,多国受到严重的高温干早天气困扰。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是加剧气候系统变化首当其冲....的因素。
D.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创造了震撼..世界的生态文明奇迹,为人类治理荒漠化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答案】D【解析】【详解】D加点词语使用正确。
A莅临:来到,来临。
敬辞,多用于上级领导的到来。
使用对象错误。
B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使用语境描写错误。
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使用语境错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组是()A.阴蔽臆断栩栩如生心惊胆颤B.驿站研丽心灰意冷揠苗助长C.愚蠢陨落言简意赅养精蓄锐D.吆喝庸绿泱泱不乐义愤填膺【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阴蔽-荫蔽;B.研丽-妍丽;C.正确;D.庸绿-庸碌、泱泱不乐-怏怏不乐。
据此,答案为C。
二、名句名篇默写3.古诗文默写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虽已辞官还乡仍心系国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东城一模解析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1.(3分)C分析:资料一第一段说:“ 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
致使人挤为患的主要原由在于北京“齐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北京“城市病”←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齐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北京“城市病”←“齐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2.(3分)D分析:资料一第四段说:“它主假如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 CBD) 在空间上相响应,功能上相增补,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构造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
” 说明不过是城市空间构造的变化,而城市构造包含空间构造、经济构造、社会构造等等。
同时资料一最后一段说城市副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分担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二传”作用,未必是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3.(3分)C分析: A 选项看见的是北京为了改变单中心发展,不停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所进行的努力。
B选项“摊大饼”指的是将城市范围简单扩大的做法。
D选项“二传”指的是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共同效应,促使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4.(3分)D分析: A 选项标记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的是第一批市级机关正式入驻,而不是建筑完工。
B选项说通州是西汉初年开始建置的,可是发现了路县故城的旧址只好说明通州西汉是路县,其实不可以说明是那时起开始建的。
C选项说自古以来交通发达,可是原文论述的是今日的通州交通发达,没有说过去发达。
5.(3分)A分析: A 选项说提升到区外就业比重错误,由于通州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人口从北京疏解出来,而不是不过作为卧城。
6.(3分)B分析:资料二第七段“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停获取加强,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含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
”包含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职能。
所以是次级城市中心。
7.(5 分)答案重点:①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
②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