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炭疽防治基本知识介绍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其中,肺炭疽属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近日来,江苏、辽宁等省相继发生炭疽病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
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
此菌无鞭毛,不运动。
繁殖体在55~58℃下,10~15min即可杀灭,但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后非常耐热,需140℃30min干热或100℃蒸汽5min才能杀灭。
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 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5天,短的也有12小时,长的可达两周到2月。
随炭疽杆菌侵入途径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肺型)炭疽和食入性(胃肠型)炭疽。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脑炎等重症,预后不佳。
(一)皮肤炭疽此型最多见,约占95%~98%。
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及皮毛制品以及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衣物或患者的日常用品等而传播。
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皮肤。
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斑疹或丘疹,第2日在皮疹顶部出现小水疱而成疱疹,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而肿胀。
第3~4日病变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
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
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
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肉芽组织增生愈合缓慢。
大多数病例为单灶性发病,但个别病例可因抓挠病变部位而出现多处疱疹,致自身感染。
病程约1~6周。
皮肤炭疽发病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和体征。
炭疽病防治基本知识炭疽病防治基本知识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炭疽呈全球分布,以温带、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发。
目前人类炭疽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炭疽芽孢的毒力强、易获得、易保存、高潜能、可视性低、容易发送,曾被一些国家作为一种生物武器和恐怖行动。
一、炭疽病基本知识1、什么是炭疽?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2、炭疽病主要易感动物易感染动物主要是牛、马、羊、驴等草食动物。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皮毛等畜产品而感染患病。
人感染炭疽杆菌的临床病型有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及炭疽性脑膜炎等。
皮肤型易诊断治疗,肺炭疽、炭疽脑膜炎及肠炭疽诊断困难,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3、炭疽流行特点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畜,当患畜处于菌血症时,可通过粪便、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如尸体处理不当,造成大量菌散播周围环境污染土壤、水源或牧场,尤其形成芽孢后可能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呼吸道和吸血昆虫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
人的感染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和畜产品接触较多的人员,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干旱、多雨、洪水涝积、吸血昆虫多都是促进炭疽病爆发的因素。
例如干旱季节,地面草短,放牧时易易接近受污染的土壤;大雨洪水泛滥,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芽孢泛起,并随水流扩大污染范围,7-9月是炭疽发病的高峰期。
从外疫区输入病畜产品,如骨粉、皮革、羊毛等也常引起本病的爆发。
4、炭疽致病性及危害炭疽杆菌的荚膜与炭疽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细菌在机体组织内繁殖与扩散。
炭疽毒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灌注量明显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感染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对动物的致病性主要引起草食动物感染发病,通常多发生于春、夏季节,主要是在被污染的牧场上摄食含炭疽杆菌芽孢的的饲料、饮水而发生,牛羊最易感,马猪次之。
炭疽流行病学及防控ppt课件目录CONTENCT •炭疽概述•炭疽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炭疽防控策略与措施•疫苗接种与药物治疗进展•健康教育与社会参与01炭疽概述炭疽定义与特点定义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点炭疽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可呈痈样病灶,周围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组织严重出现血性无菌性渗出;可引起局部水肿;毒血症明显,病情凶险,若治疗贻误,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炭疽历史与现状历史炭疽病在古代被称为“疔疮”、“炭疽”等,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人类炭疽首次报道于18世纪末期,随后在欧洲和美洲等国家或地区相继发生。
现状目前,炭疽在世界各地仍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我国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例时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畜牧业和屠宰业从业人员以及疫区居民,且以皮肤炭疽为主。
炭疽危害程度评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01炭疽杆菌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类,引起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等不同类型的炭疽病。
其中,肺炭疽和肠炭疽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对畜牧业的危害02炭疽杆菌可感染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动物炭疽病的流行。
动物炭疽病的爆发不仅会导致大量动物死亡,还会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对生物安全的危害03炭疽杆菌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曾被用于生物战。
此外,炭疽杆菌在实验室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安全风险,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02炭疽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草食动物,如牛、羊、马等,其次是这些动物的肉制品和皮毛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直接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易感人群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但农牧民、屠宰与肉类加工人员、兽医等职业人群是炭疽的高危人群。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动物饲养、屠宰加工等人为因素均可影响炭疽的流行。
地区分布与时间变化趋势地区分布炭疽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牧区。
炭疽是一种什么病?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乙类传染病,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目前,黑龙江省发生的为皮肤炭疽,属于乙类传染病。
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黑龙江省是自然疫源地,炭疽病例时有发生,且多为散发病例。
当前黑龙江省气候潮湿、高温、多雨,适宜炭疽芽孢生长,部分地区出现炭疽疫情。
人是怎么感染上炭疽的?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马羊等以草为食的动物中间,人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
大多数情况下,总是牛马羊等食草动物在吃草时摄入芽孢引起感染,人类接触了感染牲畜的肉类、毛皮,或患病牲畜排出的血液和其他排出物所污染的物品后,才获得感染。
人类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途径。
经皮肤接触感染,如果皮肤接触到污染物,芽孢就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
经伤口感染,主要因摄入污染食物而感染,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
吸入性感染,吸入污染有炭疽芽孢的尘埃和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一般情况下直接吸入感染较少见。
感染炭疽的症状有哪些?与感染途径相对应,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
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皮肤炭疽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水肿、斑疹或丘疹、水疱、溃疡和焦痂;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
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
肺炭疽初起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低烧,疲乏,全身不适,肌痛,咳嗽,通常持续48小时左右。
然后突然发展成一种急性病症,出现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咯血等。
可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
急性肠炎型发病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叶部病害——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炭疽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常常从叶缘叶尖开始,叶柄、嫩枝、茎杆和果实也可受害。
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南方易发病季节在5-6月份,而北方易发病季节在7-9月份。
症状特征:1、叶片受害后,初期呈现出针头状大小的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灰褐色,周围有褐色边缘,稍隆起。
最后病斑中央部褪成灰白色至白色,该病部极薄,呈半透明状,易穿孔。
也有的先从叶尖发病,后向叶片内扩展。
病斑常可达整个叶面的1/3-1/2,最后叶片枯死脱落。
2、叶柄受害后,病部变褐,稍凹陷,向叶片扩展蔓延到主脉、支脉乃至整个叶片变褐,病斑继续向下蔓延,由小叶柄到总叶柄、小枝,甚至茎杆变褐枯死。
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往往产生淡红色粘质物。
受害植株,轻者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导致整株死亡。
山茶、月季、米兰、白兰花、百合、广玉兰、南天竹、万年青、君子兰、仙人掌、梅花、兰花等花卉易发生此病。
3、果实受害后,开始出现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褐色凹陷,并在中央产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气温升高的情况下,还会分泌出粉红色的粘状物,最后造成烂果。
发生规律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枯叶或土壤里越冬,借助风雨传播,温度在10-30℃,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潜育期3天。
湿度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重。
另外,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连作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施肥,浇水不宜过多,同时要增强通风透光性能,降低湿度。
2、随时清除地上、地下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时,喷施叶病灵1000-1500倍液,快速杀灭病菌,阻断病害的传播,建议7-10天一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根除。
炭疽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1、什么是炭疽病?什么是肺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马牛羊等。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而感染。
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不同的类型。
其中的肺炭疽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烈性传染病。
2、炭疽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传染源主要是草食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家养的猪、狗等;它们的皮毛、骨肉等均可携带细菌。
再就是肺炭疽病人。
3、炭疽病的传播途径有那些?
(1)因接触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皮毛、土壤等导致皮肤炭疽;
(2)吸入了含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粉尘颗粒而导致肺炭疽;
(3)食用了被炭疽杆菌污染的乳、肉等食物经消化道传染,导致肠炭疽。
4、炭疽病的潜伏期有多长?
潜伏期1—5天,最长为12天。
5、炭疽病有那些临床表现?
(1)皮肤炭疽:炭疽病中,皮肤炭疽约占90%以上。
症状主要是皮肤裸露部位或伤口部位出现的斑丘疹、水疱、肿胀等,继而出现无痛性非凹陷性水肿、溃疡、焦痂等。
(2)肺炭疽:比较少见,但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早期的症状像是流感,继而出现呼吸困难、高烧、发疳、咯血、喘鸣、胸痛、出汗等;可发生休克,在短时间内死亡;也可并发脑膜炎和败血症。
(3)肠炭疽:更是罕见,常见的症状是高烧,腹部剧烈疼痛、腹泻、呕血、黑便等消化道表现,很快会出现腹水等症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休克而死亡。
(4)炭疽败血症:常继发于皮肤、肺、肠炭疽,除原发的局部炎症加重外,全身的毒血症症状更为明显,如高热、寒战、衰竭等。
易发生感染性休克、脑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可出现昏迷,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
6、炭疽病的治疗方法有那些?
(1)隔离治疗:炭疽病特别是肺炭疽患者,必须严格实行隔离治疗,陪护人员、医护人员,都要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2)一般和对症治疗:休息、多饮水,补液、退热、止痛等。
(3)病因治疗:首选青霉素G,可静脉或肌肉给药。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头孢类、氟喹诺酮类抗菌素。
7、如何预防炭疽病?
发现牛、马、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
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靖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