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年)
- 格式:pdf
- 大小:6.47 MB
- 文档页数:39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现状及发展建议页岩气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泛的分布区域。
我国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在勘探开发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页岩气的勘探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推动我国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一、我国页岩气的勘探现状目前,我国页岩气的勘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资源评价方面,我国页岩气的勘探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化的资源储量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导致资源评价的不确定性较大。
而在勘探技术方面,我国页岩气勘探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多数勘探项目存在技术装备、人才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部分地区页岩气勘探工作滞后。
虽然目前我国页岩气的勘探领域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现状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 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我国页岩气的开采技术和装备相对滞后,部分技术难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2. 资源勘探精度不高。
当前页岩气的资源评估中,尤其是页岩气的储层特征、储层裂缝网络等方面的勘探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资源勘探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加强勘探技术研究。
3. 勘探投入不足。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工作投入相对不足,导致页岩气的勘探出现滞后局面,需要提高勘探投入,提升资源勘探的范围和精度。
4.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页岩气资源勘探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和制度不完备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三、发展建议1. 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加强页岩气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页岩气开采和勘探的技术水平,推动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
2. 完善资源勘探技术和装备。
加强页岩气勘探工程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提高勘探设备和技术水平,降低勘探成本,提高资源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我国页岩气的勘探现状及发展建议一、勘探现状1.资源储量丰富: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达到了8863.8亿立方米,为世界最大。
但由于该资源分布较广,油气地质条件复杂,难以对其进行高效勘探。
2.石油公司参与积极: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型石油公司和一些外资企业已经开始了页岩气的勘探,如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壳牌等企业。
这些公司可以整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勘探,从而提高效率。
3.技术水平不足:由于我国在页岩气勘探方面起步较晚,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二、发展建议1.提高投入:由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石油公司加大投入。
同时,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页岩气勘探领域。
2.加强科研开发:政府和企业应投入更多经费和人力资源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率。
同时,企业也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3.建立合理准入机制:政府应建立合理准入机制,规范页岩气勘探市场。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打击违法行为,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页岩气的勘探需要大量的水、化学药剂等物质,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较大。
政府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始终遵守环保规定,减少环境影响。
总之,我国页岩气勘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推进。
只有在加强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页岩气勘探的规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页岩气是继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之后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具有开采寿命长、生产周期长、烃类运移距离较短及含气面积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能源供求关系日益加剧、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迫切要求,全球掀起了页岩气开发的热潮。
为促进页岩气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国于2011年将页岩气列为第172个新矿种。
“十二五”期间,中国页岩气产业从起步到规模化商业开发,在页岩气产业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面对“十三五”,中国页岩气产业亟待解决资源评价、开采矿权管理以及环境监管等问题。
1 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现状1.1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从2009年至2015年底,包括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中国国土资源部等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相继进行中国页岩气资源评估的研究。
1)EIA。
在2011年资源评估基础上,EIA于2013年开展了新一轮的页岩气资源评估[2,3],评估区域包括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扬子地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
结果显示,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34.4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1.6万亿立方米。
2)中国国土资源部。
2009-2012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国内科研院所、相关石油企业以及大学等27个单位,评估41个盆地(或地区)、87个评价单元、57个含气页岩层段的页岩气资源,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最终形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4]。
该成果表明,除青藏区外,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34.42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5.08万亿立方米,分别分布在上扬子及滇黔桂区(技术可采资源量9.94万亿立方米,全国占比39.63%,下同),华北及东北地区(6.70万亿立方米,26.70%),中下扬子及东南区(4.64万亿立方米,18.49%),西北区(3.81万亿立方米,15.19%)。
3)中国工程院。
《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土资源部•【公布日期】2014.06.12•【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解读2014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以公告形式,批准发布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DZ/T0254-2014)》(以下简称《规范》),并于2014年6月1日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个页岩气行业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规范,是加快推进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
《规范》的发布实施是我国非常规油气领域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管理和页岩气勘探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规范》的重要意义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为新发现矿种,确立了页岩气作为我国第172个矿种的法律地位。
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按独立矿种进行管理,对页岩气探矿权实行招标出让,有序引入多种投资主体,通过竞争取得探矿权,实行勘查投入承诺制和区块退出机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促使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加大勘查投入,尽快落实储量,形成规模产量,从而推动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继201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页岩气开发利用减免税、页岩气产业政策以及与页岩气相关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督管理、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创造了宽松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其他有关页岩气环保、用水、科技和对外合作等政策措施也在加紧制定中。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重庆涪陵、四川长宁等地区已开始转入页岩气商业性开发。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设置页岩气探矿权52个,面积16.4万平方千米。
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分布及特点程涌;郭宇丰;陈国栋;杨万霖;王发龙【摘要】介绍了中国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分析了中国页岩的地史和空间分布,对比了中国三大类富有机质页岩的特征及中国页岩气与北美的差异.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介于80.45×1012~144.50×1012m3,可采资源量介于11.50×1012~36.10×1012m3.在中国多旋回构造与多沉积环境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从中元古界串岭沟组到渐新统东营组的多套复杂的页岩沉积.其中,海相页岩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时期,主要分布在中下扬子区、四川盆地及周边为主的南方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资源潜力最大,成藏条件优越,层系上以筇竹寺组和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其相当层位为重点;海陆交互页岩主要发育于晚古生代,以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中西部沉积盆地的石炭系—二叠系和南方地区的二叠系,以太原组、山西组、龙潭组为重点层系,资源潜力和成藏条件次于海相页岩;陆相页岩则形成中、新生代,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等沉积盆地,以延长组、青山口组、沙河街组和三叠系-侏罗系为重点层系,资源潜力和成藏条件最差.【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8页(P17-24)【关键词】页岩气;资源潜力;分布;勘探开发【作者】程涌;郭宇丰;陈国栋;杨万霖;王发龙【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矿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33;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工学院,云南昆明650033;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甘肃庆阳745600;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0 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攀升和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2014年2014年度信息调研成果 1国内页岩气开采现状谭正湘(信息技术中心)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藏身于页岩层或泥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研究、勘探和开发页岩气的国家。
美国页岩气开采已有100多年历史。
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历程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直井大型水力压裂;第二阶段:1997~2002年——直井大型清水压裂为主;第三阶段:2002~2007年——水平井压裂技术开始试验;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水平井套管完井及分段压裂技术,逐渐成为主体技术模式。
随着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进步及成功应用,美国页岩气产量逐年增长,2000年至2012年页岩气产量由117.96亿立方米上升至2762.9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30%,特别是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更是达到48%。
与此同时,页岩气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2.2%升至2012年的40.5%。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潮。
加拿大、英国、波兰、阿根廷、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也正在大力开发页岩气。
我国页岩气发展时间很短,大致经历了学习了解、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试验和政策跟进等三个阶段,2010年才真正进入页岩气的钻井、压裂施工作业。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采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2年3月发布的数据,全国(不含青藏)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5.08万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达到6.4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的25.7%。
最新资料介绍中国页岩气的可采储量达31.6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14.3%。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页岩气的开采,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补贴标准将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情况予以调整。
目录1 调研概述 (1)1.1 北美页岩气研究现状 (2)1.2 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2)2 页岩气地质理论 (3)2.1 页岩气成因机理 (3)2.2 页岩气成藏机制 (3)2.2.1 成藏机制 (3)2.2.2 成藏控制因素 (4)2.3 有效页岩气层识别 (6)2.3.1页岩气地质评价 (6)2.3.2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7)2.4页岩气产能 (8)2.4.1 含气量影响因素 (8)2.4.2 含气确定方法 (9)3 页岩资源评价 (9)3.1 评价因素 (9)3.1.1 生气能力 (10)3.1.2 储气能力 (10)3.1.3 易开采性 (10)3.2 评价参数 (11)3.3 评价方法 (12)3.3.1 容积法 (12)3.3.2 资源丰度类比法 (12)3.3.3 体积丰度类比法 (12)3.3.4 成因法 (12)3.3.5 综合分析法 (13)3.3.6 福斯潘法 (13)3.3.7 单井储量估算法 (13)4 页岩气的开发 (13)4.1 钻井工艺 (13)4.2 测井工作 (14)4.3 固井技术 (14)4.4 完井技术 (14)4.4.1 套管固井后射孔完井 (14)4.4.2 尾管固井后射孔完井 (14)4.4.3 组合式桥塞完井 (15)4.4.4 机械式组合完井 (15)4.5 储层改造 (15)4.5.1 裂缝检测技术 (15)4.5.2 压裂液体系 (15)4.5.3 压裂技术 (16)5 页岩气产能影响因素 (17)5.1有机组分 (17)5.2 无机组分 (17)5.3 天然和诱导裂缝 (18)6 中国页岩气特点 (18)7参考文献 (18)1 调研概述油气工业从1880年开始到现在大致有300年的历史,历经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三个阶段和三大领域。
油气藏分布方式分别有单体型、集群型、连续型3种类型。
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是第一次理论技术创新,以寻找油气圈闭为核心;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向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转变是第二次理论技术创新或革命,以寻找有利油气储集体为核心,致密化“减孔成藏”机理新论点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传统圈闭找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