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藏族民俗文物探解万 婷摘要:生活在“世界屋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用兼具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
这些民俗文物彰显着特征明显的藏族风貌,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
藏族民俗文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原文化;藏族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12-05一、深蕴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2]。
藏族历史悠久,其民俗事象异彩纷呈。
民俗文化在密切联系广大藏族同胞生活的同时,亦在展现藏族区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地域、气候、生活习性与人文环境的变化,藏族人民生活的区域也随之相应调整,这也促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藏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等。
地域性是藏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藏族民俗文化产生于青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世界屋脊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
青藏高原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山系的静谧又给其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冰雪的高洁之色。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天津市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且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促进了天津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整体可以概括为民间工艺美术类、民间音乐歌舞类、戏曲及曲艺类和民间游艺竞技类四种类型,具体活动见下表。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
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
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
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
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们是指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自然景观或历史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特点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
从北方的长城到南方的丽江古城,从东部的黄河到西部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地理景观多种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格局。
其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再次,中国地理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于一体。
二、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地理人文景观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人文景观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地理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人们的游览和体验,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再次,地理人文景观在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地理人文景观的例子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地理人文景观,下面以几个例子进行介绍。
1.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它横跨中国北方,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2.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珍贵的字画、陈列品和古代器物。
3.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以其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于世。
4.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
第24卷第2期2012年4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4,No.2Apr.,2012收稿日期:2011-11-19;修订日期:2011-12-09.作者简介:卢宏(1970-),男,四川省广元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酒店管理及旅游线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卢宏(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东龙口265706)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
主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各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应特别重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12)02-0033-04饮食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1],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
“食”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旅游者外出旅游离不开美食。
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在饮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是自然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用来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其它文化事象等因素的总和。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者、相关旅游企业经营者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里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笔者主要分析各种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形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
1自然地理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影响1.1地形的影响中国地形多样,基本地形类型齐全。
中国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加之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蔬菜品种繁多,饲养猪、牛、鸡、鸭等畜禽,淡水鱼丰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春节的地理环境与乡村景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亲友相聚的重要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不仅庆祝新年的到来,还会参加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赏花、赏灯、祭祀和观看舞龙舞狮等传统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与地理环境和乡村景观密切相关。
一、地理环境对春节的影响1.气候条件:春节的时间点通常处于冬季的最寒冷时段,同时也处于寒潮出现的高峰期。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对春节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庆祝新年的活动,同时也决定了一些特定的节庆项目,比如冰灯、雪雕等等。
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人们更多地参与花市、灯会等户外活动。
2.地理地貌: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理地貌对春节庆祝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
如在山区,春节赏花常常成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之一。
而在平原地区,农田的丰收与否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庆贺。
3.水文特征:江河湖泊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赏灯活动往往发生在靠近江河湖泊的城市或乡村,因为这里的水体能够提供优美的反光效果,增添了节庆的氛围。
二、乡村景观与春节的联系1.农田景观: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春节正好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乡村的农田景观与春节活动的联系密不可分。
乡村地区的农民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祀和感恩仪式,祈求新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平安幸福。
2.庙宇与祭祀:乡村地区往往有许多庙宇,而这些庙宇也是春节期间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
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庙宇祈求神明的保佑,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幸福。
庙宇的建筑和布置也会增添节日的庄严氛围。
3.村庄装饰:乡村地区的村庄往往会在春节期间进行装饰,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红灯笼、红春联等传统元素被用于装饰房屋和村庄,而这些元素无疑给乡村增添了节日的气息。
结语:春节的地理环境和乡村景观与传统节庆活动密不可分。
无论是气候条件、地理地貌还是乡村景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春节的庆祝方式和节日氛围的形成。
1.文化的内涵: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文化范畴中的几组概念:物质文化:人在从事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所创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工具等)。
物质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体现这种能力的科学与技术等。
精神文化: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化心理、文化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
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被称为“大文化”,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方面。
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被称为“小文化”。
3.关于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4.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疆域辽阔,基本趋势逐渐扩大政区:分级管理,二级制和三级制交替出现民族:“多元一体”人口:人口众多,持续增加,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迁徙频繁、规模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态;地势西高东低;四周拥有相对封闭的天然阻隔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总体比较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波动和变迁。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影响(1)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
(从疆域、气候、地貌、人口等方面看)(2)农业区的扩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上的阻隔机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问答题1、影响民俗的因素请本别论述(1)经济因素: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象,它的产生总是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要求,也就是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中国的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以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作为衡量标准的,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下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这就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2)政治因素:民俗事象本来是由民间创造并传承的,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之后,民俗有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和政治的影响。
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所以政治对民俗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往往左右着民间的民俗活动;(3)地理因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居住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传承的民俗也不同;(4)宗教因素:许多民俗事象的传承,是和宗教信仰有关的,有些民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原始人的思维充满了直观和幻想的特点。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灵魂”,并对每一种事物都作人格的解释。
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
另一方面,他们又采取某种方式,对自然物产生崇拜,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各民族一些独特的民俗事象;(5)语言因素: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
语言本身就是独特的民俗文化事象。
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今天各民族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无论是从语言系统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语法系统来看,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民俗正是靠口头语言,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2、民俗的基本特征,请分别论述。
(1)社会性和集体性。
民俗的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
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期镇江高专1998年3月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陈启跃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东迄大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有辽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有类型复杂多样的亚热带丘陵山地.经过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我国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受到这个地区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作一初步分析.一,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民俗文化的过渡性明显就地理位置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就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亦处在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南北方人民交往的中转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中下游的交通极为方便,因而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北方人民南下,南方人民北上,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转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使我国南北文化得到交流,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更为融洽,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南方和北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较为明显的过渡特征,这在民居,服饰,饮食,交通,46?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民俗上均有表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过渡性,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与气候条件有关的民俗方面.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秦岭一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依据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异,习惯上将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称为"南方",以北称为"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南方",但处在"南方"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这种气候的过渡性,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民居民俗为例,南方如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为1400毫米到2000毫米以上,是全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迅速排除雨水并防止雨水打到墙基,因而南方民居的屋顶坡度很陡,屋檐也挑出较长.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一般年降水量不超过800毫米,有的地区不足4OO毫米,因而民居屋顶对排水的要求不高,很多民居的屋顶都是平顶,也很少有屋檐挑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南方而大于北方,其民居屋顶坡度小于南方而大于北方,屋檐外挑的程度也比南方小而比北方大.再如生产民俗,北方是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区,以种植旱地作物象小麦,高梁等为主,其耕作方式具有典型的旱地特征,南方则是以水田为主的农业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的地区一年种植两季到三季,具有明显的水田生产习俗.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水田耕作区,然而是水田作物和旱田作物兼有,夏半年以种植水稻为主,冬半年则以种植小麦为主.其生产民俗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民俗既有与南方相似的地方,也有与北方相似的地方.二,受外来民俗影响较大,民俗事象演变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毗邻"中原",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土地即已耕垦,且比较普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发展较晚,生产力水平亦较低.东晋南北朝以后,我国西北各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北部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战争破坏,土地荒芜,灾荒频繁,广大人民相继南迁,形成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l2世纪女真族进入黄河流域,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愈加密集,劳动人民在滨临江河湖泊地区,与水争地,大量开辟农田,并变丘陵坡地为梯田,从而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南下的人口不仅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北方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这一地区的一些民俗产生了较大影响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如农业生产上用的犁,耙等工具就是由中原人南下而传至【『南方的,给南方的生产民俗增添了新的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滨临海洋,自古以来交通就比较发达,对外交往也方便.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由海上侵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首当其冲,"五口通商"口岸的开辟为外国列强的入侵打开了门户,继而成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尤其是上海,由于位居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央,且又处在便于联系广大腹地的长江入海口,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原有经济基础较好,农产品和劳动力都很充足,因此1949年前的近百年中,被外国列强选择为侵略我国的主要根据地.中国的门户被迫开放后,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经商,传教.通过洋货带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以及中国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等等,将西方的一些民俗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民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居沿海比较开放的中国人接受了部份西方文化,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民俗而产生了新的习俗.在服饰习俗方面,一改中国原有的用土布或丝绸制作和褒衣博带,等级森严的特点,先用"细密光泽"的机制布代粗糙的土布,用进口呢绒取代传统毛皮衣料,接着是穿洋服,然后是追踪时髦,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相一致.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如外国饮料(啤酒,咖啡,汽水,冰棒,冰淇淋等),西式糕点(面包,饼干,糖果,蛋糕等)等,现在这些食品已非常大众化,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居住习俗方面,中国人也逐渐受西方居住习俗的影响,有部分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改变了中国人好居平房,不太注意采光和通风的原有习俗而改居高大的楼房,这样不仅节约地皮,而且楼房门窗宽大,通风与采光条件好,宜于安装自来水,卫生设备,煤气管道等现代生活设施,使居住更舒适,使用的建筑材料也由砖,木,瓦为主改用钢筋水泥为主.在交通习俗方面,中国人也接受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近现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依靠轿子,滑杆,马车,牛车,船等代步工具和骑马,骑驴,骑骆驼等速度较慢的传统交通习俗.在娱乐民俗方面,除继续保持我国传统的文艺活动,游戏和竞技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外,也吸收和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娱乐活动,如跳交谊舞,赛马,听音乐会,参观画展,打网球,打台球,打扑克,看电影等等,形成了一些新的娱乐民俗.47?1—J由上述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极为方便,对外开放较早,且开放程度是全国最大的地区之一,民俗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其演变亦较快.三,民俗文化受"水"的影响非常深刻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海洋,江河湖泊众多,降水量丰沛,居民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民俗文化受"水"的影响非常深刻.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丰富,当地民居适合气候条件,防雨功能较强,一般为砖瓦木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屋顶坡度较大,排水比较迅速;屋檐伸出墙壁较远,防止雨水淋打墙面;地面有较为完备的排水系统,一般都修有阴沟等,雨停后水也已排出.人们的生活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现在每家每户必备雨伞,雨衣,雨鞋等品种繁多的雨具,过去农村常用的斗笠, 蓑衣,现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已不多见,但在山区和内地仍然是重要的雨具.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分布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杭嘉湖平源,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地区,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等都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本地区的许多民俗特别是生产民俗都与水稻种植有关,受水田农耕文化的影响深刻.本地区水稻种植从耕田,耙田,育秧,栽秧,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收割,加工,储藏等一系列生产过程都有相应的民俗.如在本地区有开秧门的民俗.每年芒种前后,要选择吉日插秧,插秧前要举行"开秧门"仪式.仪式由家(族)长主持,焚香烛,放鞭炮,祭土地神.祭毕,全家(或全族)会餐,饮"开秧酒".此俗有预祝秋季水稻丰收吉庆意味,至完成插秧任务的最后一天,还举行"关秧门"仪式.至今有些地方仍保持此俗,然仪式中已无祭神一节.48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就十分发达.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的品种繁多,造型各异.从事水上运输或水上生产的人们,其禁忌民俗比陆上要多得多,如以前不许妇女上船,在船上禁止说带"翻"的字眼,吃鱼禁止将鱼翻身等等.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陆路交通也要逢水架桥,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等可能是传承到今天的最古老的桥梁建筑形式,虽然现在的桥梁基本上为钢筋水泥结构和钢结构的桥梁所替代,但在部分农村和山区仍可见其踪影.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业非常发达,不管是内河还是海洋水产的捕捞和养殖,都占全国首位.从事水产捕捞和养殖的渔民在禁忌民俗方面规矩就更多,即使在现在,仍有很多人信奉并传承它们.如旧时在长江,淮河及其它河流的渔业生产有开网的生产民俗, 一年之中,第一天撒网捕鱼,称作"开网".开网之时,渔家有一定规矩,如祀天地,龙神,祀祖宗,祈求保佑渔业丰收等.渔民还根据鱼类的各种不同习性和活动规律,即鱼在不同的时节进人不同的海域,或集群回游,或产卵,或索饵,或育肥,将海上捕捞民俗具体按四季划为"春汛","夏汛","秋涮',"冬讯".随着水域,鱼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如张网,溜网,对网,背舢,小拖网等,现在多用机动船对网作业或围网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也有很多与水有关,如赛龙舟等.四,民俗的传承与演变呈两极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但地区内部分布极不平衡.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人们的文化素质好,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上求方便和舒适,人们对传统的一些民俗事象(下转第42页)⑧Isthereanyshortcutforstudying?教师总结:Ofcoursenot.Butagood studyhahitcarlimproveyourgradeIfyouhavea goodstudyhahit,youneedn'thavetospendmore timestudyingandevenstudentsofaverageintelli—gencecanbeatopstudentwithoutadditional work.Then,howtoimproveyourstudyhabits? Let'Sleamfromthetext.这些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组织教学,还要在课间和课外多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谈,会话,创造说,听语言的环境.如早上见面时可以说"Goodmorning""Hi",课间用英语和学生对话.有一次,我问学生: "Wouldyoumindmyopeningthewindow?"学生自然地用英语回答:"Sorry,it'Scoldto—day."我说:"Buttheairisstuffintheclass—rooln.Thenwhydon'tyouputonnqoreclothes?学生说:"Sorry,Icarl'tunderstandyouo"尽管未听懂,但还是用英语说了.由于学生对stuff这个词不太熟悉,我跟他解释一下, 以后不但会用,而且也不会忘记.另外,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概述段落大意,复述故事,放录音听力材料,用英语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创办校园英语角等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听,说的教学,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参考文献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虞苏美.国外外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上接第48页)看得越来越淡.如过春节,相当一部分人已不再象过去一样,要准备许多年货,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除夕接灶,敬天地祖先,吃年夜饭,守岁,贴桃符,贴春联等,而是逐渐简化了过春节的过程.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物质供应丰富,很多人已不再在腊月二十以后大量采购年货,有的人为求方便与舒适,也不在自己家准备年夜饭,而是举家到饭店去吃.人们守岁的方式及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过去过春节必放的鞭炮,目前也因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原因在很多城市(包括小城镇)禁放了.现在城市及部分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许多人过春节已不象过去那样复42?杂,繁琐了,主要着眼于营造一种团结,欢乐,祥和的气氛.在部分农村和内地则与城市相反,前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人的科学和文化素质并没有相应地提高, 加之政府在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使本已消失的一些陋习又搬了出来,死灰复燃.如在丧葬习俗中,党和政府早就提出改革旧的丧葬习俗,大力提倡和推行火化,并已实行多年.有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丧葬过程越搞越复杂,浪费的钱财和侵占的土地越来越多,占地少则几平方米,多则上百平方米,有的地方大片大片的白色坟墓代替了青山, 造成"白色污染".这些陋习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应坚决革除.。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作者:赵亮宋勤成李伟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摘要: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众多民俗事象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分析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社会文化的相关关系,无论对于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事象;影响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民俗的内容称之民俗事象。
一般学术界公认的民俗事象的构成因素是: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哲学伦理概念、民间巫术、民间艺术;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和民俗文化。
而这些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表现,这是民俗所特有的“地域性差异”。
针对研究的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故某一特定地方的民俗应是这一地区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种:物质生产、自身生产、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群体认同。
我们只研究其中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其他因素这里暂不作讨论。
地理环境因素对民俗的影响既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也具有主导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各种生态因素在影响民俗形成、发展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综合地发生作用;同时,一个区域内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是表现为对某一个地理因素的专一适应,而是表现为对影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整体上的综合适应。
主导性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区域内成为影响民俗事象的主导因素,对区域民俗的基本特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民俗文化现状研究作者:于珊珊杨青袁野美哲周荷鲜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民俗的定义、特点、功能与发展,分析了我国民俗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改进我国民俗发展的对策,这为人们更好的研究传统民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对策我国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
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摘要: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备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价值意蕴多元深刻,融入路径有效全面,全流程的民俗文化地理教学设计很好地诠释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对有效提升师生民俗文化素养,科学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民俗文化;融入1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1.1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资源。
以苏州地区为例,依据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将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民俗类型。
大类一为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香山帮传统建筑、吴江桑蚕丝绸等)、工商业民俗(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等)、生活民俗(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同里阿婆茶文化等);大类二为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轧神仙庙会、古胥门元宵灯会等)、人生民俗(沙家浜水乡婚俗、同里走三桥习俗等);大类三为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昆曲、东山抬阁等)、民俗观念(妈祖祭、虞山三月三报娘恩等),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
1.2教育教学实践的传承性与广泛性教育教学具有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功能。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提升青少年民俗文化认知、增强文化保护与利用意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掌握民俗文化传递手段和工具,以此实现民俗文化传承。
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往往主题突出、形式活跃、覆盖面广,特别是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使之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数量庞大,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生力军。
1.3高中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与实践性高中地理知识区域属性明显,其分析尺度和时空规律都有较大差异。
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过程。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1 引言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
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2.1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
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我国民俗学界将民俗分为五部分:①生产习俗,包括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方面的习俗;②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③文化习俗,包括民间的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④组织制度,包括村落、家族、社团的组织和制度、姓氏的习俗;⑤信仰和迷信,包括图腾崇拜、神灵信仰、诅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2.2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地理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民俗学的内容。
民俗有五个主要特征: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要深刻剖析民俗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就要跨入民俗地理领域。
我国民俗中有不少“怪”,例如:东北十大怪,关中十大怪,云南十八怪。
这些“怪”都是地域性较强的民俗,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中,视作怪事。
剖析这些“怪”与环境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因果规律,就成了必然性了,“怪”就不怪了。
3 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3.1 地理环境是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对于众多民俗事象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在民俗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同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寒冷地区气候是民俗的基础,东北十大怪都与寒冬有关。
在寒冷地区,人类首先要想方设法避寒取暖,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以抵抗严寒为准则。
东北是我国典型的寒冬地区。
东北民俗中的十大怪大都受气候制约。
住的方面,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窗外,穿的方面,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都是为了防寒。
烧炕是东北抗寒的主要措施,烟道穿过全屋,到山墙根引出,可以充分利用热能。
室内外温差大,室外温度低,纸糊在窗外,处在永冻状态,不会破损。
如果糊在窗内,室内暖气把冰霜融化,纸很容易受损。
东北毡帽四边有长舌,随时可以翻下来防风取暖。
用山羊皮做的皮袄反穿时,粗直的羊毛朝外比较舒服。
酸菜是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
没有充裕的当家菜,漫长的冬半年日子不好过。
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反映东北农闲时间长,为了农闲消遣,女士也养成抽烟的习惯。
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姑娘叼烟袋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了。
高原上地貌对民俗的影响增加。
地貌对民俗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影响通过坡度、海拔、岩性对民俗产生作用。
间接影响通过高原山地的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通过山区交通不便对民俗产生折射作用。
以云南高原为例,在云南十八怪中,地貌的烙印最深。
云南十八怪中火车没有汽车快,袖珍小马有能耐,石头长到云天外,都与地貌有关火车爬坡性能不如汽车。
爬坡时,为了降低坡度,铁路要延伸线路距离。
加上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修建的是窄轨铁路,使用的是小型机车,更显得缓慢。
山道崎岖,山区饲养条件差。
滇马小巧,既能适应当地饲养条件,又可攀登崎岖的羊肠小道,深得群众欢迎。
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岩溶地貌的奇观。
以路南石林为代表,“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灵芝菌集,有的如屏风隔扇,有的如高墙垣立”。
热带岩溶,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洞内钟乳、石笋,琳琅满目,神奇莫测。
严格地说,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自然景观,不是典型的民俗。
然而,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在石林间、仙洞前“阿细跳月”,伴着明快的芦笙,联袂把臂,宛转盘旋,翩翩起舞,就是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关中十大怪多半是饮食风俗。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作物类别影响食物特色。
二是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潮湿地区人们喜欢用辛辣祛湿,形成明显的辛辣食品带便是一例。
关中十大怪中面条似腰带,锅盔似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既有面食的基础又反映西北人民豪放的性格,简朴的生活,折射出西北大地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色。
3.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
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
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
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这里我们对妈祖文化传播、发展来进行说明。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及其妈祖文化,自诞生至今已千余年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妈祖文化形成初期,其传播范围只限于莆田、泉州及其附近地区,到南宋,传播到福建沿海、浙江、上海和广东及海外地区,元代向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传播。
明清又向海外广泛传播。
到今天,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沈阳,经天津、烟台到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海南和港澳台等地都建有妈祖庙,甚至内地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安徽天长县、内蒙古通辽和北京等地也建有妈祖庙。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①海上交通、贸易与漕运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北宋年间,由于战争使对外陆上贸易的通路——“丝绸之路”被隔断,内外贸易往来转移到东南沿海,这便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
”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是当时的大港口和海上交通枢纽。
元朝,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到大都(今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往来,尤其是供朝廷漕粮,进一步发展了海运,当时由太仓、刘家港(今上海)到达直沽寨(今天津),是海运漕粮的重要航线。
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天津的海河三叉河口建立海神庙——天后宫,这是妈祖文化从南方传播到北方的历史见证。
航海是关系重大财产和众多生命安危的大事。
在海难难免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心中能拯救海上危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
他们走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②人口的迁移把妈祖文化带到海外。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
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原因,兴化(今莆田)不断有人外迁,尤其是九牧林氏大家族的人。
据台湾《林氏大宗谱》记载,莆田九牧林氏族人,自唐中叶即开始向广东、闽南、浙江等地发展。
明清以来,从福建移居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的人则不胜枚举。
这是妈祖文化早期在这一带传播的原因之一。
移民在离开家乡时,要祈祷妈祖保佑一路平安,随身携带妈祖像或妈祖神符,当顺利到达移居地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便强烈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