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晚期希腊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89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学分:4学时:68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2是以下课程基础: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第一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
第3章晚期希腊哲学3.1 考点归纳一、概述1.晚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这两个时期的哲学是传统希腊哲学的延续,表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
晚期希腊哲学历经800余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新老观念的碰撞,因而派系林立,传承复杂。
除了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园在维护传统而外,主要的流派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
2.特征(1)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以某位或某派前人的思想成果为依据,加以改造或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
(2)伦理化倾向这一时期无论哪一派哲学都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的,都是以灵魂安宁或生活幸福为主要目标,且缺乏前人那种学以致知的思辨风格。
3.原因(1)社会剧变的反应城邦制的瓦解,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政权交替,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与融合,人们普遍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2)学术发展的结果随着亚历山大里亚城文化地位的确立和人们视野的开阔,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几何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逐步脱离哲学而分化出去。
(3)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这使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停留在经验和猜测的层面,难以进一步向前发展。
(4)哲学内部的争论早期和中期希腊哲学家的思辨精神,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绝对主义哲学形态,遭到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抨击。
二、伊壁鸠鲁主义1.伊壁鸠鲁(1)简介伊壁鸠鲁出生于雅典,到过萨摩斯等地,在那里熟悉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
18岁返回雅典求学,约36岁时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
(2)哲学思想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和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
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2.准则学(1)真理标准的分类①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能驳倒感觉。
②预见是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它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
2009年3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M ar.2009第25卷第1期J ournal of Changchun E ducat i on Inst i t ut e V ol.25N o.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韩冬梅(—),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教育学院政史地系助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6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晚期希腊哲学的伦理化倾向韩冬梅(长春教育学院政史地系,吉林长春130061)摘要:“幸福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心灵的安宁”等等,这些关乎人生哲学的命题是晚期希腊哲学家们思考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标志着希腊哲学在进入晚期后把关注的焦点“缩小”在伦理学的研究上。
本文通过对晚期希腊哲学阶段四个主要流派哲学思想的解读,揭示这一时期哲学研究的伦理化倾向,在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思考中,探求哲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晚期希腊哲学;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学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中图分类号:B 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06-03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初。
公元529年,皈依了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最后一所柏拉图学园,人们便把这一年作为希腊哲学衰落终结的标志。
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1]的确,正是在这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哲学派别和学说,提出并讨论了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从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篇便说道:“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2]“为知识而求知”是对热爱智慧、探索自然、崇尚理性的希腊哲学精神最精辟的概括。
而希腊哲学在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带来的繁盛时期后,进入到晚期希腊哲学阶段,主要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学派、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是这一时期思想流传较为广泛的四个主要哲学派别。
目 录导 言0.1 复习笔记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 言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中古哲学引 言第4章 教父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经院哲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 言第7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法国启蒙哲学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德国古典哲学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言0.1 复习笔记一、西方哲学史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1哲学问题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浅议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古希腊晚期的哲学,我们通常称之为“晚期希腊哲学”,它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晚期希腊哲学历经800余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新老观念的碰撞,因而派系林立,传承复杂,主要流派包括柏拉图学园、吕克昂学园、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学派、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
与以前的哲学相比,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着的特征。
一是这个时期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
哲学家们大多没有自己独立发挥创造的思想,而是以某位大师或某派的思想为主干,对其加以延伸、发展,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是伦理化倾向。
由于希腊晚期社会发生巨变,城邦制瓦解,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政权交替,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人们普遍渴望安身立命。
再加上学术自身的发展及哲学内部的争论,晚期哲学逐步偏离了早期和中期希腊哲学那种穷究天理的思辨精神,转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一、犬儒派的玩世不恭幸福观犬儒派是古希腊晚期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
其学派主要主张清心寡欲,放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一点和我们古代的老庄哲学有些相似。
早期的犬儒派是极其严肃的,他们立志揭穿人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性,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的正常感情也讥讽为愚蠢。
犬儒派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诡辩学派的启蒙运动和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思想,但是他们把其发展到极端,乃至走向了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
在他们那里,财富、荣誉、婚姻、家庭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是无足轻重的,而且还是我们寻找幸福的障碍,“自然”状态之下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他们把善定义为普遍的目的,又把不受制与自然地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定义为善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目标是弃绝那包括吃穿住行在内的一切身外之物,逃避享乐,摆脱感觉的愉快。
他们追求德性,并追求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
西方哲学简史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西方哲学与智慧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西方哲人的智慧精髓。
教材及参考资料:《西方哲学史》张志伟《西方的智慧》罗素《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内容大纲:第一编:古代哲学:1、早期希腊自然哲学2、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3、晚期希腊哲学第二编:中古哲学:1、教父2、经院3、文艺复兴时期第三编:近代哲学:1、经验论和唯理论2、法国启蒙哲学3、德国古典哲学导言一、哲学是什么?(事实上)什么是哲学?(应该,向往)——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科学(理性,自然)宗教(感性,终极关怀)哲学(理性,终极关怀)哲学与“爱智慧”(philosophy)二、哲学的划分: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之前,也称“古典哲学”,20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通常称为“现代西方哲学”。
本课程要学习西方哲学指的是“古典哲学”三、西方哲学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话”的方法历史的,辩证的和具体的分析第一编古代哲学(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地域辽阔古希腊哲学的特点:1、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2、探讨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3、朴素直观的辩证法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本质性质4、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5、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6、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是分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第一章古希腊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创始人:泰勒斯主要代表: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一)泰勒斯——“木”本原说“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二)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本原说(三)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赫拉克利特——“晦涩哲学家”(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分寸燃烧,一定分寸熄灭)不仅公开的否定了神创世界说,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古希腊哲学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哲学传统之一。
其成型历经三个时期:早期哲学时期、古典哲学时期、后期哲学时期。
早期哲学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阶段,也是对自然和宇宙的研究时期。
代表者包括泰勒斯、安西蒙德和帕门尼德斯等人。
早期哲学家试图用理性思考来解释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本源。
泰勒斯和安西蒙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和无限。
帕门尼德斯则从形上学角度出发,认为本原可以归纳为一系列基本元素并互相关联,从而形成我们所知道的宇宙。
古典哲学时期始于公元前5世纪,它是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
古典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是对早期哲学的分析和进一步发展。
其中,有四位著名的哲学家出现在众人面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
苏格拉底没有写过任何哲学文献,他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探索人类生活的真正意义。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创作了丰富而充实的哲学著作。
柏拉图相信物质世界是一种错觉,而真实世界在于理念和万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则从逻辑、自然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对哲学进行了研究。
伊壁鸠鲁则注重对人类幸福的理性分析,倡导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
后期哲学时期始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
后期哲学家包括伊壁鸠鲁之后的流派,如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派。
许多哲学家试图将各种思想和理论融合进自己的哲学体系中。
随着被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哲学开始向罗马帝国传播。
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和主要特点,是从早期哲学阶段到后期哲学阶段的发展,经历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对哲学的关注点不断扩大。
而底层的思考对其后的哲学发展几乎产生了无限的启示,对今日的哲学研究仍然与至关重要。
第五章晚期希腊哲学一、填空题1.伊壁鸠鲁的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2.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性质上,又增加了这一性质。
3.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有两种,它们分别是和。
4.斯多亚派认为有些元素是主动的,有些元素是被动的。
和是主动元素,和是主动元素。
5.斯多亚派认为、、和是四种主要的德性。
6.皮罗主义的口号是。
7.普罗提诺认为、和是三个首要的本体。
8.普罗提诺把“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比喻成。
二、名词解释1.斯多亚派的普纽玛2.皮罗主义的悬搁3.普罗提诺的“太一”4.普罗提诺的“流溢”5.伊壁鸠鲁的快乐即善6.斯多亚派的不动心7.普罗提诺的“灵魂”8.前定观念三、简答题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2.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3.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4.简述斯多亚派的世界公民的思想。
5.简述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之路的观点。
四、论述题1.试论斯多亚派的物理学。
2.试论斯多亚派的德性论。
3.试论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准则学、物理学、理学2.重量3.动态快乐、静态快乐4.火、气、土、水5.正义、智慧、勇敢、节制 6.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7.太一、理智、灵魂8.流溢二、名词解释1.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
它是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
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
因为普纽玛有两个成分,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
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
它作为自然,作为神,作为普遍的逻各斯,而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将它们相结合。
普纽玛既在宏观宇宙,也在每个个别物体中起作用。
2.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
皮罗的口号是:“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皮罗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
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
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做判断而来。
3.普罗提诺把最高本体叫做“太一”,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
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
太一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自身是无限完善和圆满的,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
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它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
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太一”通过“流溢”生成“理智”和“灵魂”,这样便产生了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
4.普罗提诺把“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做“流溢”。
“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任何东西,这些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
或者毋宁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淌,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
另外,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5.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
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
因此,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他说:“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如食欲的满足;第二类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力欲的满足。
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痛无求的轻松状态。
伊壁鸠鲁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6.不动心意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
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因为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很不一样。
对斯多亚派而言,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
他们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世界的万变。
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其行为纯粹出于理智。
这种观念在蔑视世俗快乐的许多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许多哲学体系中引起了共鸣。
7.普罗提诺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
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它的能动性表现在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即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也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
或者说,灵魂既是一,又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因而是一,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
8.前定观念是伊壁鸠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先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
例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便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
预想概念也被看作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
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可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三、简答题1.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他认为感觉就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将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
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二是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运动时产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
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鸠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用这种方式,伊壁鸠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2.斯多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的本性的生活。
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
这里所谓的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
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塞内卡说:“斯多亚派人都同意这一点,我们要尊重自然,明智的意思就是不违背自然,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按照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四种: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
他们有如下定义:“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
”“压抑”、“退缩”、“扩展”和“膨胀”指示不足和过度的心理状态。
与此相反,理性的态度的特点是“不动心”。
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不动心。
马可·奥勒留说:“有理性的人不要以烦躁、厌恶和恐惧心情对待死亡,而要等待这一自然动作的来临。
”不动心即他所推崇的坚忍。
不动心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
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因为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很不一样。
对斯多亚派而言,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
他们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世界的万变。
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保持平稳而又柔和的心情。
3.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
皮罗的口号是:“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皮罗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
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
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
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
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
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中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
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
皮罗也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另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4.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景,提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居住在统一的国家之中,因此,他提出了“世界城邦”的理念。
“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而不是人为约定的、在各城邦实施的法律。
在芝诺看来,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所接受。
芝诺以自然律的名义,摒除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