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篇1:《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亲密联络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测:学生考虑: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篇2:《液体压强》教案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局部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敏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比照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的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液体压强知识点液体是一种物质的形态,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和特点。
液体压强作为液体的一个相关概念,对于了解液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液体压强这一知识点展开探讨,分析液体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等内容。
一、液体压强的定义液体压强是指液体所产生的压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
在液体中,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及其重力作用,液体表面上的分子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分子压力,从而形成了液体压强。
具体而言,液体压强P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 = F/A其中,P代表液体压强,F代表作用在液体上的压力,A代表作用力的面积。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压强与液体受力的大小、作用力的面积有关。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液体压强的计算需要考虑液体的密度和液体所处的深度。
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 = F/A,我们可以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其中,P代表液体压强,ρ代表液体的密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h 代表液体所处的深度。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重力加速度和深度有关。
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增加时,液体压强也会相应增大。
三、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液体压强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液体的密度、液体所处的深度、重力加速度和液体的体积等。
1. 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就越大,从而液体压强也越大。
2. 液体所处的深度: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当深度增加时,液体上方的液体重量也增加,因此液体压强也会随之增大。
3. 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液体压强的计算。
在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是有差异的,因此影响了液体压强的大小。
4. 液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对液体压强没有直接影响,因为液体的压强是与液体中的分子作用力相关的,而不是与液体的体积大小相关。
四、液体压强的应用液体压强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液体压力计:利用液体压强原理制作的液体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大小,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工业生产等领域。
八年级下册物理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定义:
液体内部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它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能够流动而产生的。
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与该点处于液面下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ρgh`,其中:
-P表示液体的压强(单位:帕斯卡,Pa),
-ρ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³),
-g是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在地球表面附近),
-h是该点距液面的垂直深度(单位:米,m)。
3.液体压强特点:
-液体内部任何一点的压强都向各个方向均匀传播。
-在同一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的压强大小相同,不考虑容器形状的影响。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静止时,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只要液体不流动,连通器各部分液面的高度始终保持相平。
人教版八年级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探究一:液体的压强产生原因及特点问题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吗?做一做: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底端扎好橡皮膜,逐渐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没加水时,橡皮膜是的;当水倒入后,底部橡皮膜凸出。
结论:液体由于受到的作用,而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有。
问题2: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吗?做一做:在侧壁有开口的玻璃管上扎好橡皮膜,逐渐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没加水时,橡皮膜是的;当水倒入后,侧壁的出水口处的橡皮膜凸出。
结论:液体由于具有性,会对阻碍它流散开的侧壁有。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实验器材:压强计、水、盐水、大烧杯、刻度尺压强计:①作用:测量液体内部的仪器②构造:如图可知,液体压强计主要由U形管、橡胶管、(由空金属盒蒙上橡皮膜构成)三部分构成。
③原理:放在液体里的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液体压强的作用会发生形变,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就会产生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压强的大小,这运用了物理科学方法中的法。
橡皮膜凹陷越深(即所受压强越大),发现U形管两端液柱的高度差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2.实验步骤:(1)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注意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的高度差。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现象:将探头放进液体中,看到U形管两端液柱存在,说明液体对探头橡皮膜(选填“有”或“没有”)压强,改变探头的方向,观察到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
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
(2)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深度有什么关系; 现象:观察到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选填“变大”或“变小”),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压强,深度越深,压强 。
(3)换用盐水,将压强计的探头置于盐水和纯水中的相同深度处,观察U 形管的液面高度差。
现象:观察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在 (选填“盐水”或“水”)中的高度差大。
1、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教案一等奖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教案1(新人教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整体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提出新问题:液体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继而用实验来直观地观察液体产生的压强,再对液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展开讨论与探究,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这样的安排使知识学习过程过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体的压强,并能自然地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探究中学习的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中的表现。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较少,已有的感性认识少,使得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深,并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视本节的教学。
教法建议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压强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识,这为学习液体压强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验到液体压强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会太深,也难以觉察到水的压强的存在,造就了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比较抽象。
教学过程中多用现象比较直观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学法引导自学与互学总结归纳实验探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4.变形公式:f=ps,s=f/p;5.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7.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例外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8.液体压强计算: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解放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9.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0.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大气压强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多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5.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
6.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7.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至多可把水抽到10.2米高。
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G下沉;(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ρ物>ρ液下沉;(2)ρ物<ρ液上浮(3)ρ物=ρ液悬浮。
液体的压强知识集结知识元液体压强的特点知识讲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5.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密度越大,压强也就越大。
例题精讲液体压强的计算知识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1.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该公式的物理含义:①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②对不同液体,h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ρ成正比,ρ大的p大。
③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S大小没有关系。
2.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时,一定要统一单位,即ρ用kg/m3,h用m,g的单位是N/kg,计算出的压强单位是Pa。
3.要理解公式中的h是深度,即液体内某处到自由液面的距离,而不是该处到底部的距离。
三种容器形状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三种基本形状,包括柱形、上宽下窄(上托形)和上窄下宽(下压形)三种。
液体对底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关系:除了这三种基本形状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
一般来说,画线法适用面更广一些。
例题精讲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识讲解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观察U形管压强计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相平,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用手指轻压橡皮膜,橡皮膜所受的压强较小,两管液面呈现较小的液面差.用手指稍重一些压橡皮膜,橡皮膜所受的压强较大,两管液面呈现较大的液面差.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内部深度的关系.[实验一]玻璃筒中盛有水,将U形管压强计的覆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筒中,观察在不同深处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U形管压强的金属盒在水内较深处,U形管左、右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大于金属盒在水内较浅处的高度差.[实验二]玻璃筒中盛有水,将U形管压强计的覆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筒中,观察在一定深度处,改变橡皮膜面的朝向,观察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水内一定深度处,改变橡皮膜的朝向,U形管左、右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实验表明,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小,该处压强越小;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研究液体内部液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三]两个玻璃筒内分别盛有水和浓盐水,将U形管压强计的覆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在水和浓盐水内部同一深度处,观察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浓盐水内一定深处,左、右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大于金属盒在水内相同深处的高度差.实验表明,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压强.4.液体内部的压强取决于液体密度的和液体内部的深度.例题精讲连通器原理知识讲解一、连通器原理及其应用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我们就叫做连通器。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3)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3)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教学反馈】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和推导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计算公式。
难点在公式的逻辑推导上。
新教材引入带橡皮膜的玻璃管,通过加入液体,计算液柱所受的重力等效于计算压力,解决了从前教材利用假想液柱来计算压力的比较抽象的缺点。
教学关键是要做好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定量公式推导的实验已经在上节课由学生探究了一部分,教师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帕斯卡实验要突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从定性解释上升到定量计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