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渗性脱水
- 格式:pptx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9
等渗、低渗、高渗性脱水三者的区别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原发性脱水或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原因和机制(l)摄水不足:主要见于以下情况:①不能或不会饮水如口腔、咽及食管疾患、频繁呕吐的患者、昏迷病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等;②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口渴中枢,部分脑血管意外病人也会丧失渴感;③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海上失事等。
以上情况下,又通过皮肤和呼吸的不断不感性蒸发水,引起失水多于失钠,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2)失水过多:包括单纯失水和失水多于失钠,即丧失低渗性液体两种情况。
①单纯失水有经皮肤、呼吸失水和经肾失水。
前者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过度通气使不感蒸发量加强,后者见于中枢性尿崩症时ADH产生和释放不足以及肾性尿崩症时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反应缺乏,故肾排出大量水分。
由于此种失水发生在肾单位的最远端,在此部分前钠离子已大部分被重吸收,因此病人每天可排出10~15L的稀释尿而其中只含几个mmol的钠;②失水多于失钠首先经胃肠道丧失含钠低的消化液,主要见于部分婴幼儿水样便腹泻,粪便钠浓度在60 mmol /L以下。
其次见于大汗淋漓时丢失低渗性液体,常在高温环境中发生。
另外在反复静脉注射高渗物质(如甘露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时,可因肾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发生失水多于失钠。
2、病理生理变化失水多于失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是引起高渗性脱水时病理生理变(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渴感和饮水。
(2)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多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从而引起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升高。
(3)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水分向细胞外转移。
可见,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有所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并出现细胞脱水,而细胞外液则能从以上三方面得到补充,故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明显,发生循环障碍者也较少。
等渗性脱水-概述外科病人最易发生这种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基本上不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最初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液间隙转移,以代偿细胞外液的减少,故细胞内液量并不发生变化。
但这种液体丧失持续时间较久后,细胞内液将逐渐外移,随同细胞外液一起丧失,以致引起细胞缺水。
等渗性脱水-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要详细询问体液丧失情况,每日的失液量有多少?持续多少时间?失液的性状等。
测定细胞外液量和血清钠,以了解缺水和失钠情况。
血清Na+和CI-一般无明显降低,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尿比重增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有明显增高,表示血液浓缩。
必要时可作血气分析测定,以判定有否酸碱平衡失调。
等渗性脱水-治疗措施首先尽可能处理引起等渗性失水的原因,以减少水和钠的丧失。
针对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一般可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液尽快补充血容量。
根据脉搏细速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来估计体液丧失量,已达体重的5%者,可快速输入上述液体约 3.0L,(按体重60kg计算)。
以恢复血容量,或按血细胞比容来计算需补液体量。
补等渗盐水量(L)=血细胞比容上升值X体重(kg )>0.25血细胞比容正常值此外,还应补给当日需要量,一般为水 2.0L和钠4.5g.等渗盐水含Na+和CI-各154mmoI/L,而血清Na+和CI-的含量分别为142mmol/L和103mmol/L.两者相比,等渗盐水的CI-含量比血清的CI-含量高50mmoI/L,在重度缺水或休克状态下,肾血流量减少,影响排氯功能,若从静脉大量输给等渗盐水,有导致血CI-过高, 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
因此,应用等渗盐水治疗缺水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缺水更加符合生理,可以避免输入过多的CI-,并对酸中毒的纠正有一定帮助。
等渗、低渗、高渗性脱水三者的区别是什么?(一)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原发性脱水或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原因和机制(l)摄水不足:主要见于以下情况:①不能或不会饮水如口腔、咽及食管疾患、频繁呕吐的患者、昏迷病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等;②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口渴中枢,部分脑血管意外病人也会丧失渴感;③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海上失事等。
以上情况下,又通过皮肤和呼吸的不断不感性蒸发水,引起失水多于失钠,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2)失水过多:包括单纯失水和失水多于失钠,即丧失低渗性液体两种情况。
①单纯失水有经皮肤、呼吸失水和经肾失水。
前者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过度通气使不感蒸发量加强,后者见于中枢性尿崩症时ADH产生和释放不足以及肾性尿崩症时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反应缺乏,故肾排出大量水分。
由于此种失水发生在肾单位的最远端,在此部分前钠离子已大部分被重吸收,因此病人每天可排出10~15L的稀释尿而其中只含几个mmol的钠;②失水多于失钠首先经胃肠道丧失含钠低的消化液,主要见于部分婴幼儿水样便腹泻,粪便钠浓度在60 mmol /L以下。
其次见于大汗淋漓时丢失低渗性液体,常在高温环境中发生。
另外在反复静脉注射高渗物质(如甘露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时,可因肾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发生失水多于失钠。
2、病理生理变化失水多于失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是引起高渗性脱水时病理生理变(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渴感和饮水。
(2)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多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从而引起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升高。
(3)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水分向细胞外转移。
可见,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有所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并出现细胞脱水,而细胞外液则能从以上三方面得到补充,故细胞外液和血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明显,发生循环障碍者也较少。
等渗性脱水名词解释释等渗性脱水指的是人体内液体的失去超过了体内液体的摄入,导致体内液体总量减少的情况。
等渗性脱水是一种相对缺水状态,体内各种液体组成的比例大致保持不变。
等渗性脱水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1. 饮食不足:若长期摄入的液体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就会导致等渗性脱水。
这种情况常见于挑食儿童、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等。
2. 失水过多:剧烈运动、剧烈出汗、高温环境、呕吐、腹泻等都会导致大量的液体流失,从而引发等渗性脱水。
3.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肾脏疾病等)会导致尿液排出过多,导致体内液体不足,从而引发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的症状包括:1. 口渴:长时间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分,体内液体减少,导致口渴的感觉增强。
2. 尿量减少:由于体内液体不足,尿液的产量会减少,尿色也会变得更加浓缩。
3. 皮肤干燥:由于体内液体不足,皮肤的水分含量下降,使皮肤变得干燥,并可能出现起皱纹的现象。
4. 疲劳乏力:缺水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供氧能力,导致身体感到疲劳乏力。
5. 头晕、头痛:体内液体不足会导致血容量减少,引起脑血供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
6. 肌肉痉挛:缺水会导致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和钾的浓度改变,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处理等渗性脱水的方法包括:1. 补充足够的水分:饮水是补充体内液体的最直接方法,可以适量饮用水、汤、果汁等补充水分。
2. 补充电解质:饮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饮料、运动饮料等可以帮助恢复体内电解质平衡。
3. 控制病因:针对引发脱水的原因进行治疗,如调整饮食、控制低血糖或高血压病情等。
4. 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在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下易导致大量出汗,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或提前补充足够水分。
总之,等渗性脱水是一种身体相对缺水的状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
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并对病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的名词解释等渗性脱水是一个医学术语,用来描述身体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保持平衡。
这种类型的脱水是指体液中水和溶质的丧失相对平衡,使得细胞内外的浓度保持稳定。
这种脱水与细胞和体液中的渗透压有关,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度量,对细胞体积的调节至关重要。
等渗性脱水通常发生在人们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此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降低体温,并失去大量的水分。
然而,出汗所丧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体液中的溶质,如钠和钾等电解质物质。
因此,体液中的渗透压变化相对较小,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浓度保持相对平衡。
等渗性脱水与其他类型的脱水有所不同。
在其他类型的脱水中,例如失血性脱水或不等渗性脱水,体液中的水分和溶质的丧失具有不平衡的关系,导致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失调。
这些类型的脱水需要采取特定的治疗方法来恢复体液平衡。
对于等渗性脱水,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饮水补充水分。
这可以通过饮用水或口服电解质溶液来实现。
饮水可以补充丧失的水分,而电解质溶液可以恢复体液中的溶质平衡。
此外,休息和避免高温环境也是预防等渗性脱水的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当人体过度失水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例如疲劳、恶心、头晕和肌肉抽筋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严重的等渗性脱水可能导致中暑、脑损伤甚至死亡。
因此,在面对高温环境或进行剧烈运动时,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和体液平衡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等渗性脱水是指体液中水和溶质的丧失相对平衡,使得细胞内外的浓度保持稳定。
它发生在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的时候。
这种类型的脱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溶液以恢复体液平衡,并且应当注意预防措施以避免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理解和了解等渗性脱水,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等渗性脱水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等渗性脱水症状,尤其是等渗性脱水的早期症状,等渗性脱水有什么表现?得了等渗性脱水会怎样?以及等渗性脱水有哪些并发病症,等渗性脱水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等渗性脱水常见症状:
尿比重增高、虚脱、恶心与呕吐、液体平衡失调
*一、症状
病人不口渴,有尿少、厌食、恶心、乏力、舌干、眼球下陷、皮肤干燥、松弛等表现。
如短期内丧失过多,体液丧失达体重的5%以上时,也就是丧失细胞外液的25%时;病人出现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
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相当丧失细胞外液的30%~35%时;休克已表现非常严重。
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二、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要详细询问体液丧失情况,失液的性状等。
测定细胞外液量和血清钠,以了解缺水和失钠情况。
血清Na+和Cl-一般无明显降低,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尿比重增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有明显增高,表示血液浓缩。
必要时可作血气分析测定,以判定有否酸碱平衡失
调。
*以上是对于等渗性脱水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等渗性脱水并发症,等渗性脱水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等渗性脱水常见并发症:
休克
*一、并发病症
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休克。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等渗性脱水症状,等渗性脱水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等渗性脱水”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等渗性脱水名词解释
等渗性脱水(osmosis)是指溶液之间的自发性浓度均衡,又称为浓度均衡,是液体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化学现象。
它是液体系统中浓度及其各成分的自发性平衡根据受系统活性分子及它们间的相
互作用而达到的平衡态,自然发生的一种化学过程。
等渗性脱水实际上是通过纳米管或超疏水表面,实现溶液中的分子的自发性迁移,从而实现浓度的梯度均衡。
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异越大,流量就会越大,直到达到平衡状态,即两种溶液的浓度均衡。
等渗性脱水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在细胞膜间实现溶液无缝衔接,帮助细胞实现相互联系,实现代谢、营养等功能。
在生物学中,它主要用于细胞膜透过脱水剂来增强细胞膜的抗渗性,以防止细胞膜被水溶性物质渗透。
在化学领域,它可以实现化学反应无缝连接和自动调节浓度,通过外加的物质实现溶液浓度的梯度均衡,从而实现液体系统的最佳使用状态。
此外,等渗性脱水还可以应用在生物传感器、新能源材料、水质处理等方面。
如在生物传感器中,等渗性脱水可以利用溶液的浓度梯度实现信号的转换;在新能源材料中,它可以实现溶液的无缝衔接,从而有效地实现能量传递或转换;在水质处理方面,它可以使污染物过滤出液体,从而实现净水功能。
综上所述,等渗性脱水是一种自发性浓度均衡,它可以实现溶液
的无缝衔接,实现代谢、营养以及能量转换等功能,并且在生物传感器、新能源材料、水质处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影响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