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导语:《贾平凹 散文 》是一本于 2005 年由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为 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集盘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做个自在人》《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艺术家韩起祥》 内容简介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 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有《月迹》、《心迹》、 《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 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 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 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 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
1952 年,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 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此后, 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 编等职。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 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
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 5 次, 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 文学艺术荣誉奖。
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 20 种版本。
关于《白夜》,贾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是那部“让我灵魂安妥 的书”——《废都》,而是《白夜》,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贾平凹散文猎手的赏析贾平凹散文猎手的赏析导语: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贾平凹散文《猎手》的赏析。
欢迎阅读!猎手● 贾平凹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
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见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
狼的腿是麻秆一般,着扫即折,然后拦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
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
他常常在家坐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来,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
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
猎手无聊得紧。
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边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
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
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
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边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中,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
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直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
人狼就在地上滚翻搏斗。
狼口不能合。
人手不敢松。
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深的崖下去。
猎手跌落30米,崖壁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
《贾平凹散文集》简介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国情怀和人生哲思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贾平凹的散文集,为读者带来对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全面了解。
一、《我的围棋时代》《我的围棋时代》是贾平凹的散文集之一,通过回忆和反思,讲述了他年少时对围棋的执着追求。
散文描写了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围棋的过程,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围棋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作者对思想、理性和智慧的探索,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围棋在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二、《马伯庸》《马伯庸》是贾平凹的另一部散文集,以个人专访和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法,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个体命运的起伏。
散文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既有对社会问题的拷问,也有对普通人生活的温情描绘。
贾平凹通过对马伯庸这个普通劳动者的访谈与观察,诠释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
三、《散文杂感》《散文杂感》是一本汇集了贾平凹早期散文作品的集子,其中记录了他对人生、自然、现实生活以及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感悟。
这本散文集以小品散文的形式展现,内容丰富多样,从个人生活琐事到社会现象乃至哲思等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
每一篇散文都独立而完整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洞察力。
四、《散文集》《散文集》是贾平凹的代表作,此书集结了他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
散文集以抒情散文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家国、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贾平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将读者带入他内心深处所思所想的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共鸣,对自我与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贾平凹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思辨性、抒情性和现实主义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阅读这些散文作品,读者可以了解贾平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同时也为他的作品世界所吸引。
随着散文创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贾平凹散文集》无疑成为了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贾平凹散文集》故事梗概贾平凹散文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集,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坛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通过对贾平凹散文集中几个代表性故事的梗概进行描述,让读者对这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有所了解。
故事一:《桑皮红》贾平凹以《桑皮红》开篇,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独自养育孩子、艰难度日,但她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贾平凹通过描写她平凡而又坚韧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村妇女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和贾平凹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力量。
故事二:《地上的星星》《地上的星星》是贾平凹散文集中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以一对年迈夫妇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叙述他们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艰难生活的经历,表达了对老年人坚韧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致敬。
贾平凹巧妙地描绘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尊重生命的呼唤。
故事三:《檐前的人们》《檐前的人们》是一篇描绘城市生活的故事。
贾平凹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他通过对人们在繁忙都市生活中的迷茫和焦虑的刻画,传达了对现代生活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关注。
故事中的细腻描写和贾平凹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和在尘世中坚持求索的勇气。
故事四:《虹影》《虹影》是贾平凹散文集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成员因为权力、金钱和欲望而背离了初心,最终陷入困境。
贾平凹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复杂关系的揭示,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迷茫。
故事中贾平凹深刻的寓言手法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和对真理的追求。
贾平凹散文集中的这几个故事以不同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性的真实。
他通过故事的线索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有机会走入其中,感受到生活的苦辣与喜悦。
贾平凹散文集的问世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贾平凹先生,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获奖年表1978年短篇小说《满月儿》获中国作家协会评选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文论《满月儿之外》获《十月》杂志社首届文学奖1980年短篇集《早晨的歌》获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1981年《爱和情》获《十月》文学奖1982年短篇小说《山镇夜店》获南京《雨花》杂志社第一届“雨花奖”《腊月.正月》获1982-1984《十月》文学奖1983年短篇小说《清官》获《南苑》杂志社“南苑”佳作奖散文《月迹》获《散文月刊》二等奖1984年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商州初录》获《钟山》杂志社首届钟山文学奖散文《流逝的岁月》获《青年一代》杂志社佳作奖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获《羊城晚报》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一等奖散文《延川印象》获《延安报》佳作奖1985年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获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获《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贾平凹晋升两级工资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奖状贾平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文艺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特发奖状。
1986年文论《谈观察》获《长安》杂志社《文学时代》奖关中曲子《车闸》获文化部及中国曲艺家协会评选的全国曲艺创作二等奖散文《商州又录》获羊城晚报社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黑氏》获《人民文学》评选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奖1987年中篇小说《天狗》获福建《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古堡》获西安市作家协会评选的西安文学奖散文《走三边》获《散文选刊》杂志社首届优秀作品奖在为“七五”计划出成果做贡献竞赛中成绩显著获特等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散文《弈人》获广东《随笔》1987年度佳作奖中篇小说《故里》获北京《十月》杂志社第三届《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浮躁》获西安市一九八七年H.G文学奖一等奖小说《动乱》获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1989年散文集《爱的踪迹》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贾平凹评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87—88年度竞赛活动特等奖散文《门》获《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奖”散文《人病》获上海《文汇报》社文汇报优秀作品奖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获中国体育报“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因创作成绩显著获全国青联杰出委员称号1990年小说《王满堂》获天津《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1991年贾平凹以创作总成就获香港庄重文学奖散文《佛事》获“金陵明月杯”华人征文赛奖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中篇小说《废都》获《人民文学》1991年优秀作品奖1992年散文《谈<读者文摘>》获《读者文摘》征文奖文学成绩突出获陕西“双五”文学奖以整体创作成就对新时期文学有重大贡献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7年《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2003年获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艺术家韩起祥》获2003中国文学金榜作品2005年贾平凹被文艺部评为文艺报“年度重点关注的作家艺术家“奖《小说二题》小说月报第一届百花奖短篇小说奖《艺术家韩起祥》获首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北京文学》奖”贾平凹短篇小说《主任》、《真品》获“《小说月报》奖”历时两个月的“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中,根据专家投票和读者网络投票综合排名,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位列前四,茅盾、贾平凹并列第五2006年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突出成就奖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秦腔》获香港全球华人首届“红楼梦”文学奖《秦腔》获得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秦腔》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文学奖”贾平凹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短篇小说《饺子馆》获“淄矿杯”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07年度“当代读者最喜爱的一百位中文作家”评选活动中,古代文人分别是曹雪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贾平凹早期散文优选份贾平凹早期散文 1西安街头,艺人很多,有耍猴的、有弹唱的、有划拳的、有行书描画的,一帮一伙,很是热闹;常常这伙拉了那帮观众,那帮又搡了这伙生意。
于是,得胜的坐地不走;败下阵的,悄遁而去,暗中再苦练绝技,又来挤垮别人。
一时间,你争我斗,技愈来愈绝,观众却愈看愈馋,水涨船高,不亦乐乎。
忽有一日,从南方来了一伙耍蛇人,展出七寸蛇、双头蛇、眼镜蛇、响尾蛇、大蟒蛇,白、褐、赤、青,色彩斑斓,便声名轰然满城,围观者匝匝而来,如潮汹涌,经久不衰。
耍蛇者一共五人,一老者,两壮年,另有一婆一女,俨然一户人家。
先是白布围了四周,__日耍五场,每场定时,人不足三百则等,人过三百则谢绝不卖;观众觉得稀罕,购票的队列长达几十米远。
进得场去,四边排列大小不等的名蛇近百,皆是玻璃箱罩,蛇在里边有蜷、有卧、有蠕,各尽其态,观者森森然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锵咚”一声锣响,耍蛇人在场中摆出台子,口若悬河地大讲蛇的丑恶、凶猛,使人毛骨悚然。
说罢,便打开身边一个木箱,掀去外层木板,显出一个铁笼,内盘两条大蛇,一条青绿,一条灰黄。
两蛇先十分亲昵,扭成一副绳状,然后作恶起来,各自绕成一团,头伸向上,相持相搏,如斗鸡一般。
忽丢进两只灰鼠,蛇双目鼓出,勃然而起,囫囵吞下,便见蛇身凸起拳大一包,从蛇身上部蠕蠕而下。
随之,又丢下一鼠,两蛇相争,一衔鼠头,一咬鼠尾,互不谦让,鼠便裂为两截,殷血流出。
观者倒抽凉气,面如土色,牙齿咯咯磕打,正欲退步,又一声锣响,蛇箱覆盖,耍蛇人又哗啦打开一大木箱,观众不知又有什么恶蛇出现,正疑恐之际,箱中却冉冉开出一朵鲜花,花枝分开,露出一张俊俏小脸,流目盼顾,含情脉脉,竟是一风流少女。
观者为之一筋骨放松下来,随即就报之一笑了。
忽然,一蛇跃上,蛇首与少女几乎平肩,观者一惊,顿时毛发竖起,一颗心悬在喉间。
那少女无动于衷,任蛇缠绕身上,匝匝如背绳索。
蛇头翘在脸前,少女目光凝视,嘴唇翕动,似作窃窃私语。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什。
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晚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
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
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写月迹并不稀奇,苏轼早就写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得幽幽静静,缠缠绵绵。
而像贾平凹这样写得如此别致的却不多见。
其奥秘何在?
并且拟虚为实,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
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的圆便满盈了”。
有情有意,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
二是虚实转换,虚实一体。
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将高空明月这种真切的实在化为虚拟,又转换为实感。
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
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娥、玉兔等虚拟物象的掺和,又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又奇妙了。
这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
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和,虚实一体
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
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
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
也改变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对象的传统审美方式,而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读者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三是虚实相生,一箭双雕。
作者将嫦娥比三妹,或者说是将三妺比嫦娥,让三妺也拥有月亮,并为这种拥有而自豪。
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交织于“漂亮”这个立意上,使空灵的月亮美得实在,美得真切了,也便现实的人儿美得神妙,美得飘逸了。
古往今来,大凡写月者,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覊旅怀乡之情;或“但愿人长之,千里共婵娟”,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流驶……而在本文中,全然没有这许多的沉重复杂的情和意。
有的只是一种轻轻松松的童心与童趣,以及只有这种童心才拥有的纯真与美好。
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
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真切的心理历程。
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
然后适时地来了个跌落反转--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亏了,缺了”,末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
作者将一种心理情绪交织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过程。
可以想象,伴随着穿衣镜上的月迹的出现,从一道白光--半圆--满盈,再到亏了--缺了--全没了,这样一个月迹移动的过程,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
而这种心理过程则完全是因为痴情与专注,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到了葡萄叶丛上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跌落反转,递相翻进,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伴随看孩子们追月寻月的天真稚嫩的足迹,读者和孩子们一同发现了那娇美的月亮在水中,在空中,在眼里,在心里。
“玉玉的”,“满满的圆”。
她属于院落、竹帘,属于桂树、葡
萄叶丛,属于小河、沙滩,属于三妺,也属于所有的孩子。
她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拥有。
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柔与安宁的美!无处不有的恬适与雅静的美!谁不想追求这种美的圆满?谁不想拥有这种美的纯净?作者的用意恐怕也就在这里。
真是入于孩童而又出于孩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