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7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发展心理学一、 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 ( ) A 中老年心理学 B 婴幼儿心理学 C 青少年心理学 D 个体发展心理学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心理测验学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 ) A 儿童心理学 B 民族心理学 C 比较心理学 D 个体发展心理学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 个体心理发展规律C 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 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 ) A 个体心理发展 B 婴幼儿心理发展 C 青少年心理发展 D 中老年心理发展 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 )A 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 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C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 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 ( ) A 儿童心理学 B 比较心理学 C 青少年心理学 D 中老年心理学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 ) A 卢梭 B 福禄贝尔 C 达尔文 D 普莱尔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 ( ) A 霍尔 B 格塞尔 C 普莱尔 D 达尔文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 ) A《儿童心理学》 B《青少年心理学》C《一个婴儿的传略》 D《儿童心理之研究》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 (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20~30年代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 ( )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 ( ) A19世纪90年代之后 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 D20世纪末期之后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 ) A2500多年前 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 D4500多年前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 ) A 弗洛伊德 B 荣格 C 阿德勒 D 艾里克森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 ( ) A18世纪30~40年代 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 D20世纪30~40年代 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 )A 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 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www.kh da w.c o mC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 黄翼的《儿童心理学》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 ( ) A30年代 B50年代 C20年代 D60年代19.我国儿童心理学家身负发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的重任,努力开括新的研究工作开始于 ( )A1968年 B1988年 C1978年 D1998年20.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性进展,也出现在了某些新的发展趋势是在20世纪 ( )A70年代 B50年代 C80年代 D60年代21.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时都要有利于被试者的身心健康,有长此下去被试者的心理发展,而不是相反。
学校心理学()授课提纲导言国外,在学校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学家(美国)。
国内,政府要求在每一个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参考书目()林崇德、辛涛、邹泓著,《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翔平著,《学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增强著,《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施密特著;孙菲菲,刘亚茵,喻莉译,《学校心理教师工作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杨敏毅,鞠瑞利著,《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邓旭阳,桑志芹,费俊峰,石红编,《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一、已有对学校心理学(家)的界定的界定:“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在于运用心理科学的知识和技巧支持教育问题。
”——, . . ,, : . , . .,, . . : ,, . : .和的界定:“在我们看来,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学生的人格。
”“不仅包括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学习者,还包括作为学校、家庭、社会一员的学习者的人格。
”——, . .,, . . (). . : .的界定:学校心理学家有两个主要的角色:一个是学校中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者;另一个是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 . : ,, .和的界定:“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分支,它关注学校教育如何影响普通学生以及处于特定学校的学生。
这一学科研究在学校环境中学生和他人之间发生了什么。
”“学校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区别在于,学校心理学为学校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提供心理学知识、技能和技巧。
”——, . .,, .(). . , :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的界定:“学校心理学家是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工作者,他们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教育者、家长及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协调行动,共同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环境。
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P264)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煎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无论是在狩猎采集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是现代社会,尽管不同(P265)时代,不同文化,儿童接触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他们最早接触其他儿童是时间和范围页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儿童都有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文化单纯是依靠成人来抚育儿童的。
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是环境因素之一。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是有利因素(Piaget,1932;Mead,1934;Erikson,1950;Sullivan,1953),与同伴的交往经验绝不是有某些儿童享有而不被另一些儿童享有是一种表面的奢侈品,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Johnson,1980)。
中国和前苏联学者同样也很重视集体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是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等。
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
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有时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P266)机制实现的。
第9章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成年早期的一般特点;2.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3.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及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4.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5.恋爱、婚姻和事业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9.1复习笔记一、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一)成年早期的年龄规定青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的年龄规定,一般是依据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来进行的;而青年期以后的年龄规定,则应该在依据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的同时,参照社会成熟来进行。
1.一般规定将生理的成熟时间规定为成年早期的开始年龄(成年早期的上限),将社会生活的成熟时间规定为成年早期的结束,也就是成年中期的开始年龄(成年早期的下限),据此将成年早期的年龄阶段规定为18~35岁。
2.阿奈特的始成年期阿奈特把从高中时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即18~25岁或者更长的这段时期,称为始成年期,即从中学结束到成人地位获得的这段时间。
始成年期可被看做成年早期的开始阶段,它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向新的成人角色的过渡为标志。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关注的时期,是新角色的形成时期。
阿奈特同时指出,始成年期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而是只存在于允许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年有一个较长的独立的角色探索时期的文化中。
(二)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成年早期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
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儿童及青少年阶段被称为成长期。
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
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1)生理发展趋于稳定;(2)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3)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4)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5)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
2.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成年早期个体的智力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
特别提示:自信考试 诚信做人 《发展心理学》试题(A 卷)(附答案)(适用于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学生,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是。
2、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占主导地位。
3、 岁是幼儿词汇年增长率最高的阶段 4、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儿童能够理解 。
5、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重要的是幼儿的 。
6、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中,3—7岁儿童处于 阶段。
7、进入小学后 取代游戏逐渐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8、根据塞尔曼的研究,低年级儿童主要处于 的观点采择阶段(约6--8岁) 9、“明明很害羞,华华不太害羞”,说明儿童对别人的描述主要是从原来行为上进行比较,逐渐能从 上对别人进行比较。
10、我国心理学家早就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 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儿童大脑的发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其成熟顺序依次是:( ) A.枕叶一额叶一顶叶—颞叶 B.枕叶一颞叶一顶叶一额叶 C.顶叶一枕叶一额叶一颞叶 D.颞叶一顶叶一额叶一枕叶 2、创造性游戏不包括( ) A . 角色游戏B . 活动性游戏C . 建筑游戏D .表演游戏 3、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一些儿童也给自己买来的玩具娃娃洗澡,这是思维活动的( ) A . 直观动作性B . 抽象概括性C . 具体形象性D .间接概括性 4、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
A. 逻辑思维的建立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5、( )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A.掌握第一批词 B.婴儿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6、幼儿记忆的特点是( ) A . 无意识记为主 B . 比较精确C . 意义的理解识记 D . 有意识记为主 7、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是在( ) A .学前期B . 婴儿期C .乳儿期D . 学龄初期 8、学前儿童认为“儿子”就是代表小孩,当他看到一个长满胡须的男子也是某人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这反映了其心理发展的( ) A . 知觉的特点 B . 记忆的特点C . 思维的特点 D . 想象的特点 9、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
2022考研专业课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及真题汇编节选自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1.1 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第一章绪论所谓发展存有多种含义。
通常人们认知为泛指某人的快速增长、变化和进步。
在此含义上,与生长为同一语。
但严苛意义上、发展尤所指一种持续的系列变化,特别就是有机体在整个生命期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将就是由于遗传因素,也可能将就是环境或自学的结果,这种变化既可是质变也可是量变。
而生长通常用作生理方面,对人类来说,生长从卵子受精已经开始,直到个体或非政府衰败年才的持续过程。
发展与生长两个术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明朗比前两者更为繁杂,它存有两层含义。
其一为生理的明朗,即为身体上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臻至完善状态,生长终告暂停;其二为心理明朗,包含智能的明朗、情绪的明朗和社会性的明朗三个方面。
简言之,明朗就是本款年龄的快速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个体身心的蜕变与变化,明朗确定了练和经验。
一般说来,明朗不但确认个体发展的最大限度,同时也同意个体自学的效果和速度。
但生理明朗和心理明朗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的发展所指的就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绵延的长河,时而可以引起B90的波涛,时而可以静静地推移着。
人的发展也可以存有起至存有条叶,存有激流涌入,存有平淡奔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人从长大后,随着年龄的快速增长,心理和生理由直观至繁杂。
由低级至高级,由旧质至新质不断地变化。
相同年龄阶段存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生理发展就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但生理发展不是心理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
个体的发展除了靠生理结构机能外,更关键的就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人的心理发展做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从种系心理的演进,至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道“发展心理学”一词,是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虽然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不论是儿童心理学还是发展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发展。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答:(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
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7.2 课后习题详解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答:(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③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使用学习策略。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题答案1.2 课后习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答: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答: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3.年龄特征答: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发展⼼理学知识点归纳林崇德版发展⼼理学:就是个体发展⼼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成熟直⾄衰⽼的⽣命全程中⼼理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之,是研究毕⽣⼼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较的⽅法。
纵向研究设计:⼜称“追踪研究”,是对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起的研究⽅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效应”,指由于个体出⽣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出⽣六个⽉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
当胎⼉或新⽣⼉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感到⾝体突然失去⽀持时,会先仰头、挺⾝、双臂伸直、⼿指张开,然后弯⾝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对多次呈现的同⼀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依恋:是婴⼉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童开始认识到⼀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我们将⼉童的这种认识能⼒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指⼉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对象–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目的–描述(是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解释(为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会怎样: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控制(想怎样: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正常的心理发展;通过有效干预,防止不良现象发生)–●研究内容–生理发展(遗传基础;身体的成长;运动、感官各系统的变化;健康,营养,睡眠,性功能 )–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学习,问题解决,和交流等智慧过程中的所有变化)–情绪发展(依恋、信赖、安全、情爱、和关爱,以及一系列情绪、感情、和性情.包括了自我和自治,以及对压力、情绪异常,和不良行为的防止)–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过程,道德发展,以及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涉及到婚姻生活,如何做父母,工作,就业与受雇)●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概括–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制约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文艺复兴的积极推动–达尔文:1876 年用日记法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的贡献–W。
Preyer ,1842 -1897 ,德国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二、发展心理学的形成●霍尔将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审视个体终生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形成最初,我们希望生活是浪漫的;随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忍受;最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理解。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总1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发展心理学_____林崇德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期(6岁——11、12岁)(6)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人生的阶段依据:(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学一、概述1.1 心理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林崇德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学的影响林崇德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林崇德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2013年,林崇德在创新思维发展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学生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1 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
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中学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偏差等问题。
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规范中学生的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2 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中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新事物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三、林崇德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3.1 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林崇德在研究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对问题的敏感性、对问题的理解力、对问题的解决力以及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方面。
他还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
3.2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林崇德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通过实践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
第一章概念1.二因素理论 p102.复演说p18-p19+p1873.比率智商p194.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简答、论述1.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2.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 P134.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 P165.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第二章1.格式 P232.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3.平衡过程 P264.客体永存 P305.守恒 P32 02年名词6.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7.同一性 P2178.观察学习 P439.内化 P44 - P4510.最近发展区 P46简答、论述1.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4.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第五章婴儿期(出生- 1 岁)1.髓鞘化 P702.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3.视崖实验P884.前语言思维P92 02年名5.依恋 P956.陌生情景P987. A 非 B 错误P938.抓握放射P729.双向性原则P10010.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P95简答论述1.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 - 84 P85 举例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年论述P96-98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3.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01 年简 784.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5.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6.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P81第六章幼儿期(1-3岁)1.第二信号系统P1052.模仿性游戏P1083.单词句P1104.直觉性行动思维P1175.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简答论述1.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2.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3.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164.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简答P1125.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122-P1236.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第七章幼儿期(3- 6.7岁)1.平行游戏 P1332.积极词汇 P1393.消极词汇 P1394.自我中心言语 P1415.内部言语P14001、 02名6. LAD P1467.他律道德02年名词P16118. 自律道德 P1616. 简述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P210-简答论述P2121. 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 7. 青少年自我认识P212 - P214规律是什么?自我体验 P215 >主要发展特点?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 自我控制P216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8. 艾里克森有关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022. 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 - P135简P217- P2183. 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9.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哪些影响? P221 -点? P141- P143P2224. 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 “ 维果第十章 成年早期斯基 ” 和 ‘ 行为主义 'P142 、 P1431. 二元论阶段 P254 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622. 相对论阶段 P254第八章 童年期( 6 - 12 岁)3. 一般人的身体在 20- 25 岁达到生理和感知能力最1. 中介缺失P173佳水平。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1、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中小学校的具体体现。
2、学校心理学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和这些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学校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它的侧重点主要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
4、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心理预防与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使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心理卫生方面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等。
2心理咨询: 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3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的完整过程。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
4、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应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5、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6、就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一、社会问题(一)西方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西方,犯罪、毒品、家庭破裂困扰社会,也是众矢之的的“公害”,且成为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化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
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是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与萌发“轻生”的念头。
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科学技术发达,生活优越且又教育管理不严,会带来学生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围。
问题儿童青少年: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而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青少年。
一是指品德发展上有缺点,二是性格发展上有偏畸。
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通常指智力潜能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低下地位,实际上被剥夺了基本学习权利与学习可能的学生,也指本身发展智力迟滞、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学生和从较低水平的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学生。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危机期出自危机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流行的一种青少年观。
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蔑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
斯普兰格—第二次诞生;霍尔—疾风怒涛;荷林渥斯—心理断乳期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在学校背景中,结合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研究。
研究的主要是应用性课题。
举四个方面的例子:其一,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
学校心理学家不同意将多动症理解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而同意“注意缺乏障碍”(ADD)的提法。
鉴于过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学校心理学家开展了“认知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针对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乏障碍,从注意入手,调整其认知策略,还注意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减少或不用药物治疗,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二,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
研究表明,离婚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
离婚和完好家庭的子女在社会性——情绪,在学业——智力指标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其三,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和学校恐惧症等的诊断与矫正领域。
其四,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
许多研究已提示,抽烟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危害,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父母关系、与同伴关系、青少年问题行为、轻微的犯罪行为等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抽烟成为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教育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
三、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二)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三)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与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家提供工作手段。
四、简述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分与联系。
尽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但比起学校心理学来,它却带有更多的理论性。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正是为学校心理学奠定理论基础。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学是从教育心理学基础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所以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
于是,学校心理学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组成一种“互有交叉性”,对比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教育实际,但不少原理来自动物的实验,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则都来自学校的实践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二是教育心理学尽管也涉及到问题儿童青少年,但主要还是偏重正常学生的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问题学生,尽管它也研究正常学生,但研究的目的是为辅导与矫正问题学生服务;三是教育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做干预或培养,对学生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实验研究,而学校心理学家去学校他们或是在学校工作,或是更直接地为学校服务,带有更强的应用性。
第二章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年)(一)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P261.义务教育使儿童在校的比例和年限增加,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1)关于义务教育的源起,费尔德提出两个相关解释:①“人力资本”解释。
认为义务教育是应日益工业化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而产生的。
②“结构性强化”解释。
认为义务教育是应社会秩序问题的要求和保持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
(2)泰亚克把义务教育运动分为“象征”阶段和“政府机构”阶段。
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儿童的大量存在。
3.特殊教育的出现。
(二)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年)1、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出现学校心理学服务是从莱特纳·威特默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的心理诊所开始的。
威特默被称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临床心理学”这个术语,并创办了《心理诊所》这本有关临床服务和残疾儿童的杂志。
斯坦利·霍尔于1892年创立了“美国心理协会”,并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教学法的摇篮》。
霍尔是1899年的儿童研究运动之父。
英格里希把出现学校心理学服务的“标准”定义为“以发现总的原理的一切程序和方法为特征”,并“企图理解特定的事件或个人”为表意文字。
斯雷特主当时的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根本上是共生的,只有互相需要,双方才能提高。
2、诊所和教育心理学测验的兴起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对心理学和教育的测验的管理和解释成为早期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作用和责任。
在整个萌芽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方式是为特殊教育安排的诊断服务,这些诊断服务促成了学校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模式—心理评估。
“学校心理学家”一词首先出现是在斯特恩翻译德文文献的文章中,其后多年都没有被广泛使用。
4、早期的组织和培训“学校心理学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文献和早期描绘服务状态的文章和手册中。
5、重要贡献者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中最突出的典当属格赛尔,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拥有学校心理学家职位的人。
女性代表:荷林渥斯、罗蒙·卡兹、赫倔施二、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 (1920-1940年)1、培训和证书颁发。
2、对学校心理学家有用的文献开始在各种资料上涌现。
3、心理测验依旧是学校心理学的作用和职责的主要特征。
学校心理学服务围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4、组织的发展。
1930年咨询心理学家学会(ACP)1937年美国应用心理学家协会(AAAP)建立。
三、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1940-1969年)1、到20世纪60年代,学校心理学分会的通讯成为全国唯一专门研究学校心理学的刊物。
2、塞耶(Thayer)会议:于1954年举行,这次会议促进了以后几十年学校心理学有关培训、证书颁发和业务思想的形成。
3、职业的发展。
4、1945年,美国学会重组时,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性的统一组织。
1969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
标志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全国性的承认。
四、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1970年—现在)主要特点:相关的规章和条例不断完善,协会的会员人数大增,学校心理学的职业划分与重组。
1、学校心理学组织的发展。
2、全美学校心理学协会于1969年建立第一个通讯社(《公报》),于1972年创立《学校心理学文摘》(《学校心理学评论》),出版第一个有关培训项目和证书颁发要求的说明。
3、作用和职责。
第三章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一)个体发展的动因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因问题。
外因是通过因起作用的。
3、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
①心理动力理论:将个体的发展看成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要解决一些冲突,对这些冲突的合理解决就意味着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典型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理论。
②认识理论:包括皮亚杰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③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发展是环境的产物。
假设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假设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
班杜拉提出“交互决定论”。
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一)系统与系统方法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