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语文学考现代文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21.49 MB
- 文档页数:128
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高二语文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人们总是期待一种来自他人的启明之光,却不太愿意运用自己的理性作出判断。
我们把自己的理性交付给了别人,我们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对分歧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危机与无常面前,人的脆弱性总是特别容易显现,而这个时候,依赖外力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选择。
人们期待媒体提供确定的信息和价值判断,人们指望政府保障给予万无一失的救援,人们希望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结成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甚至人们假定“命运共同体”同时就是他们的“价值共同体”,这里万世太平,没有歧见与纷争,没有怯懦与犹疑,只有“高尚的”人们手拉手,灾难中的人类都是善良的天使。
然而现实并不如此,纷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记者们的职业表现受到争议,红十字会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官员们的报告和手表也时时被检视着……一本书名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何以暴力在降低”的著作倒在乐观地告诉你,由于暴力前所未有地降低,人类迎来了“道德进步”的历史时期。
在危机与无常面前,同样有一种声音认为,灾难唤起了人性的道德觉醒,敬畏生命的价值在生离死别的苦难中得到重申和救赎。
但这些无不把“道德进步”建立在一个泛集体的维度上,它总是离不开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唯独缺省了个体层面的观照。
在此意义上,也许把“道德进步”的坐标放置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是更有价值的。
今天,我们追问地震亲历者范美忠相较于五年前有何新的道德认知,我们检讨自己当年称呼他为“范跑跑”是否带着一种娱乐至死的狂欢。
尽管我们可以自辩:因为别人都如此称呼,我不如此称呼,别人就不知我所指的是什么事件了。
无论如何,处理道德歧见需要我们了解基本的道德情境和运用理性判断的能力。
当人们不允许一个依然自诩有着道德优越感的人说话时,不去与他辨析政治道德与日常道德的关系时,我们在面对分歧时已经选择了逃避,就像人们把无数个“滚”字送给了红十字会那样,选择了懒惰。
浙江学考现代文简答题汇总(学生版)新高考1.2017年11月第三大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甲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节选自《荷塘月色》)18.甲、乙两文画线句中动词使用精妙,请作赏析。
(4分)甲:乙:19.简析甲文“另一个世界”与乙文“另一世界”含义的异同。
(5分)同:异:2.2017年4月第三大题: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浙江学考现代文简答题汇总(教师版)新高考1.2017年11月第三大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甲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节选自《荷塘月色》)18.甲、乙两文画线句中动词使用精妙,请作赏析。
(4分)甲:乙:甲:①连用“滚动”“聚集”“压弯”“坠”“摔开”等动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露水从滚动、聚集到摔落的动态过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新导向预测卷(一)(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
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
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
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在建设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
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
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
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出炉,其中提到,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们通过公众号、短视频、消息推送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办公软件处理工作,通过购物软件、支付软件安顿生活,在不同界面间进行着注意力的转换。
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不断的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
久而久之,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弱化,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
诚然,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
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浩如烟海、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中。
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
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较少受外界干扰。
在这种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下,人们得以从生活的压力中短暂抽离出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养分。
在这一过程中,人成为自己的主宰,掌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在“心与物游”的状态中,丰富自我、愉悦自我、提升自我,借此实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在笔者看来,深阅读不必过多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读了几部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它更多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有一句话:“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但它又是激越的,总能搅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阻碍我们进行深阅读的一大原因是时间。
浙江学考文学文化常识题汇总1.(2018.11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B.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2.(2018.6学考)下列诗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唐·刘威)B.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藏忠义心。
(唐·白居易)C.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宋·苏轼)D.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3.(2018.4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 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谥: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等的称号。
D.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4.(2017.11学考)下列诗句内容与浙江风景名胜无关的一项是()A.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B.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5.(2017.4学考)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6.(2016.10学考)对下面一段文字的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荀子》7.(2016.4学考)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一.想北平1.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等剧作。
2.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答:(1)作者出身贫寒,更加熟悉这一切,也有更深的感情(2)他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
(3)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作者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3.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答: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显热闹,有些地方又显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4.说说你对“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的理解。
答: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依恋之情。
5.“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中的“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答:具体指北平。
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让人感到安适。
6.文中“天下第一”指的是什么?答:“天下第一”是指北平“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7.为什么用了“想”,而不用“写”?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8.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答:作者眼中的北平具有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特点。
9.(1)用衬托手法来突出凸显。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題共18小题,每小題3分,共5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項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赊账(shē)炮烙(pào)暮霭(ǎi)蹑手蹑脚(niè)B.国粹(cuì)矜持(jīn)迸发(bèng)雕栏玉砌(qiè)C.蓬蒿(hāo)画舫(fǎng)蹙眉(cù)茕茕孑立(qióng)D.赦免(shè)数落(shǔ)荒芜(fú)殒身不恤(yǔn)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落叶或漂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李克强总理阐述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并部署了重点经济工作。
C.在山体滑坡救援现场,捜救人员锁定了一处人体生命体症信号。
D.各方要通过充分的表达、协商乃至搏弈来解决公用事业改革问题。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最()(1)有些作品抄袭仿照,有些扭曲经典,有些一味媚俗,凡此种种,都我们,文艺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2)我国机器人产业表面旺盛的背后潜藏着原创动力不足和学问产权贫乏的危机,最终可能落到替外国公司拼装加工的。
(3)中科院探讨人员在湖南道县发觉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牙齿化石,表明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在地区已经出现。
A.警醒境地本B.警示境况本C.警示境地该D.警醒境况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电力体制改革的探讨甚嚣尘上,但各方要达成一样看法为时尚早。
B.报告洋洋洒洒,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C.“微阅读”方兴未艾,将来电子书或许会与纸质出版物分庭抗礼。
D.互联网平安日趋重要,建立有效的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刻不待时。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自推行城镇化政策以来,多元的、互补的经济格局正在快速发展。
B.探讨团队在泰岭大鱼洞内发觉了描述过去几百年气候信息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