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流失分析共15页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5
谁“抢”走了我们的文化——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我们随便就能说出几个,京剧、传统节日、皮影戏、儒家思想、花木兰、四大名著……当然这些答案回答的都是非常正确的。
可是如果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些传统文化现在还在中国宣传吗?是否到了我们这几代正在逐渐的衰退呢?”这时你还会继续洋洋得意地回答我吗?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忽视国粹,越来越少的中国人爱听京剧,反倒是那些外国人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
那么传统节日呢?现在国务院规定传统节日开始放假,那是不是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自觉重视起我们的文化了呢?可是这种重视是在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再如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所申报,儒学思想在韩国倒是大肆推行,在中国却开始销声匿迹。
至于花木兰、梁祝爱情故事,甚至于我们的国宝,都被美国电影拿去做了动画片的题材,接下来就轮到了四大名著了,日本公司在抢注了《三国志战记》后,继续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孔明传》等商标。
不仅如此,其还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
面对这一个个事实,我们是否感到了汗涔涔,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是不是要义愤填膺地怒斥抢走我们文化的人,可是究竟是谁呢?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胆子,胆敢公然抢走我们文明古国的东西呢?答案我将在下文揭晓。
作为21世纪的孩子,我们从小开始主要学国外的那一套,“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语”“马克思主义”等等,而中国自己的东西最多就念念几首诗词,“中国传统文化”自从民国开始似乎就当成垃圾丢在一边了。
西方的科学成了主流,西方的语言成了主流,就连西方的文化也成了主流,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民国以前“科学”在中国是缺失的,所以造成了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但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又使历史重演了,我们是否捡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芝麻,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瓜呢?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度几乎停滞不前。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陈鹏A13120362水文1201班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已植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
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
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
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失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构建起了华夏大地上璀璨千年的精神脊梁。
在当今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继续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因没有得到后人的重视而被尘封在书卷之中。
在此,我将分别谈一谈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流失的体悟和感受。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历经沧桑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接受了历史长河的反复涤荡,在这个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思想脱颖而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后世人,构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
我认为,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现代人的熏陶。
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教育人们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当今中国向着以人为本的社会迈进,而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的本质其实正是“以仁为本”,这正与孔子的论述不谋而合。
又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喜好财富并不可耻,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
当今社会价值观严重扭曲,很多人为了得到财富而不惜一切手段,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挪用公款、坑蒙拐骗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了社会中的毒瘤。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道德阵线,虽爱财却取之有道,因此我认为,这种观念在今天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浅议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摘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许多学者深切关注的问题。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历史遗留问题及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本文针对流失现象、危害继而分析了传统文化流失的三个原因,提出传统文化对引导社会思潮、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并期待以教育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再造。
[关键词]传统文化;流失;原因;再造有学者说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就是很难征服。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
然而我们以前所骄傲的韧力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却渐渐流失,而开放的一面,却是在颠覆和忽略民族根基——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能不让人深深的忧虑,当我们再面临武力上或是文化上的入侵时,是否仍具有抵抗力!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喜欢矫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到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改革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想想改革开放前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等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我们今日的国人很多对此类词语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了,其结果是当前文坛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的倾向,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年代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以前所尊崇的“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的观念眼下全无,而老一辈作家们不能转型的只能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为力,少人关注,再看下一代,在电子通讯时代的熏染下,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侧面影响下,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只是学语时代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占课程总量几分、十几分之一的语文课程,只是大学后只占一学年的大学语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时事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现象首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深,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碰撞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交融甚至同化。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虽然历史称不上悠久,但它的文化却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从电影这方面来说,它的科幻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占有很大份额。
更显著的影响是世界各地都开始把圣诞节当做一个较为正式节日来过,在中国它的热闹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是把这个节日过得像模像样。
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其由来,背后的故事,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过节。
尤其是在城市,以传统的方式来过传统节日的家庭更是越来越稀少。
其次,道德缺失问题尤为严重。
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仪孝悌。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人们更加注重功利,忽视道德培养。
如果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方式是使人类获得更好生活的动力,那么道德约束便是这种动力发挥积极功效的有效保障。
而缺乏了道德约束,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就很有可能损害到他人利益。
例如,市场上假货次品泛滥,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长久以往,消费者将会对市场失去信任,而反过来影响市场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另外,媒体不断报到出一些青年不尊重长辈,甚至对长辈辱骂、大打出手的新闻。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思考,一个先进的社会知否只需要发达的经济,我们的传统道德能够抛弃吗?二、中国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历经5000年变迁,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世界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地域性逐渐流失原因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
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
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
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
传统文化流失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失危机。
在我国,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不仅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构成威胁,而且影响到了社会和谐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鉴于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当前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界定研究范围与限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报告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性,随后明确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假设,最后对报告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传统文化流失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成果。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探讨。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传统文化流失与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族认同具有积极作用;而文化流失将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文化同质化等问题。
存在的争议或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多样性,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二是对于传统文化流失的界定及其影响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三是现有研究在探讨解决策略时,往往忽视了对本土化、地域性特色的关注。
本报告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传统文化流失的现状与原因。
以下是具体的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卷,收集公众对传统文化认知、态度及其参与度的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传统文化活动参与情况、对传统文化流失的看法等。
- 访谈: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如传统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流失的看法及原因分析。
- 实地考察: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传统文化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