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293.00 KB
- 文档页数:9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一、学科点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学科点代码:080505三、学科点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的学科。
该学科点致力于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
学科点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方向。
四、学科点专业方向:1.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计算机硬件和系统组成原理,探索提高计算机性能和可靠性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具备计算机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2. 计算机网络: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构建、管理和优化,包括网络通信原理、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培养具备网络设计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3. 软件工程:研究软件开发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培养具备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4. 数据库技术:研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实现和应用,包括数据建模、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内容,培养具备数据库设计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5. 人工智能:研究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内容,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算法与应用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
五、学科点研究方向:1.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并行计算: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等方向的理论和技术,包括多核处理器、GPU计算等内容。
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包括网络协议、网络安全、无线通信等方向的理论和应用。
3.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研究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质量保证等方向的理论和实践。
4.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研究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算法等方向的研究和应用。
5.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理论和应用,包括机器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方向的研究和应用。
兰州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兰州大学2013年12月一学科简介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兰州大学物理学科就已开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长期以来,该学科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兰州大学物理学科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
设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批准设立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2009年物理学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依托该学科点,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本学科建立了应用磁学部门开放实验室,2000年更名为“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年成立“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8年获批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设立“理论物理交流平台”。
本学科点是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学科,近年来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形成了以物理学一级学科为依托,链接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学科的学科群,成为兰州大学的重要支柱,是国内有影响力,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学科点的发展过程中,以段一士、汪志诚、钱伯初、马中骐、杨正、李发伸、徐躬耦、王顺金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物理学家在理论物理、磁学与磁性材料、原子核物理等专业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学科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40余人,教授和副教授90余人。
形成了以罗洪刚、刘翔、刘玉孝、黄亮等教授为代表的理论物理研究团队,以薛德胜、贺德衍、谢二庆、彭勇等教授为代表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团队,以胡碧涛、陈熙萌、姚泽恩等教授为代表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团队,以张晓萍、马义德、万毅等教授为代表的无线电物理研究团队。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简介和课程设置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学科概况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思想的面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而且使人类生存的原生态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发生了从自然世界向人为世界的整体迁移,从整体上影响着人类在当下和未来的思想方式。
随着量子论、相对论的出现,时空概念的内涵在整个宇宙宏微观尺度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使科学技术在整体上挑战着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如今,科学技术不仅要研究现实世界,而且要肩负价值伦理世界。
现代科学技术面临着传统科学和哲学的双重任务,科学技术哲学是这一双重任务理所当然的承载者。
二、学科研究范围科学与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伦理、科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环境生态哲学、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知识社会与人文传统、生命的生物态、信仰态与技术态等。
三、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深刻的哲学思想能力的人才,能够学会判断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关系,既要有充分的科学素养,也要有足够的人文关怀。
学术品质端正,虔诚敬业,有志于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教学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知识面宽,思想能力强,了解哲学研究的前沿和动态,对于社会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外语能力强,善于写作和思考,掌握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中国化,科学发展史,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以及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
要写出具有足够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胜任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
对科学哲学史及其现状有充分的评价能力,能娴熟地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毕业研究生可以在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党校、政府部门、军队等从事研究、管理和规划工作。
四、主要研究方向1.科学技术伦理2.科学哲学3.科学社会学4.全球主要国家科技战略比较研究5.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哲学反思。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简介和课程设置
中国哲学
(Chinese Philosophy)
一、学科概况
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哲学思维发展历程、学派思潮、理论特征、演化规律、时代价值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形态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使自己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理论形态更加完备。
在本世纪,中国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贯通,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学相互渗透,同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二、学科研究范围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哲学思潮与人物,中国哲学与文化流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和学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中国哲学理论、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历史和主要文献,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状况,熟悉外国哲学的学说、流派及其沿革;写出具有新意的学位论文;能够独立讲授中国哲学专业课程;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毕业研究生可在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各级党校、政府机关、出版、宣传或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工作,从事有关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和宣传,编辑、整理古籍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学科特长。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哲学
2.中国现代哲学
3.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一、招生专业及学位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2024年中将招收各专业在职研究生,包括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
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种。
二、招生计划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2024年拟招生计划如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5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0名左右。
三、招生对象及条件1.报考硕士研究生须具有全日制本科毕业及相应学科学士学位,报考博士研究生须具有硕士研究生毕业及相应学科硕士学位;2.报考者必须为在岗在职人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3.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报名时间及方式1.报名时间:具体时间以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公告为准;2.报名方式:报考者可登入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冠方全球信息站,上线填写报名表格并缴纳报名费。
五、招生考试1.笔试:所有报考者均须参加笔试,笔试内容根据所报专业确定;2.面试:笔试合格者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采取专家组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
六、录取及注册1.录取结果将于笔试面试结束后公布,录取名单将在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冠方全球信息站公示;2.被录取的考生需按录取通知书要求完成注册手续,逾期未注册者将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七、学习方式及学制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硕士3-4年、博士4-6年。
八、学费及奖助政策1.学费:具体标准以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公告为准;2.奖助政策: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执行,包括助学金、奖学金等。
九、其他注意事项1.报考者如因特殊原因需退出考试,需提前向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提交书面申请;2.凡报考者均视为认可本简章内容,不得以未了解招生简章为由要求特殊待遇。
十、通联方式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通联通联方式:xxx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冠方全球信息站:xxx以上为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2024年招生简章内容,具体事宜以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公告为准。
祝各位报考者顺利通过考试,加入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行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术型硕士:农业科学1、植物科学与技术2、农学3、食品科学4、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与安全1、环境科学2、安全工程3、生态学4、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森林资源1、林学2、森林资源保护3、林业规划4、林
业工程矿物资源与矿产地质1、矿物资源工程2、矿物材料科学3、矿产
地质学冶金加工1、冶金物理化学2、冶金环境与安全3、冶金炼浆4、复
合材料机械工程1、机械电子工程2、工程设计与理论3、制造工程4、机
械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电子科学与技术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
术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1、金
属材料加工2、无机非金属材料3、高分子材料4、应用微结构材料化学
工程1、化工原理2、化工过程及设备3、分子工程4、精细化工轻工纺织
食品1、轻工工程2、纺织工程3、食品科学与工程4、营养与食品卫生生
物科学1、生物工程2、生物技术3、分子生物学4、生物系统科学数学1、数学基础2、应用数学物理学1、物理学基础2、应用物理学化学1、化学
基础2、应用化学航空航天1、航空航天工程2、航空宇航技术3、航空科
学技术水利1、水文学。
2024年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简况表应用统
计硕士
以下是关于“应用统计硕士”在2024年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简况表的示例:
学校名称:XX大学
学位授权点名称:应用统计硕士
申请类型:博士/硕士
申请领域:
1. 数据分析
2. 金融统计
3. 生物统计
4. 经济社会统计
5. 其他
研究方向:
1. 统计模型与算法
2.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3. 风险管理与精算
4.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5. 其他
教师团队介绍:本团队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团队成员均具备博士学位,并有多名教授和副教授。
教学与科研成果:近年来,本授权点教师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收录。
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国内外统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培养特色:本授权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招生与就业情况:近年来,本授权点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数据分析、市场调研、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此表格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兰州大学a类学科名单兰州大学是一所以革新型研究型大学为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它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处在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其专业学科覆盖六大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而兰州大学的A类学科名单又覆盖各个子学科。
兰州大学的A类学科名单包括哲学方面的“中国哲学”、“世界哲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经济学方面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务管理”、“保险学”等;法学方面的“法学”、“知识产权法”、“民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宪法学”、“国际法学”;教育学方面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学”、“教育心理学”;文学方面的“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历史学”、“考古学”;理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工学方面的“电气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农学方面的“园艺学”、“植物保护学”、“林学”、“动物科学”;医学方面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军事学方面的“国防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管理科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学方面的“艺术学硕士”、“艺术学博士”。
兰州大学A类学科名单的广泛性和深度,反映了该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研究人才体系的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各类高层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兰州大学人才培养的品质和实效。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技术基础,为广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人才支撑。
附件:
兰州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第一部分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结合本学科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学科定位,确定今后发展的目标,提出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应包含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
知识结构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课程体系须列出相关课程。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应包括学术素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基本学术能力应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内容。
其中,学术创新能力应明确规定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学术交流能力应规定参加国际会议或国内
会议的次数。
四、学位论文要求
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要求、规范性要求、成果创新性要求、工作时间要求、字数要求以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等。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应包含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
知识结构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课程体系须列出相关课程。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应包括学术素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基本学术能力应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要求
应包括规范性要求、工作时间要求、字数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等。
专业姓名职称研究方向邮箱电话有机化学董恒山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和杂环化学研究donghengshan@l袁呈山副教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yuancs@.cn13919991637刘强副教授可见光光催化、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以及辅酶模型化合物的新反应liuqiang@lzu.e13639368140刘雪原副教授祝英教授天然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zhuy@.cn13909445175金璟教授生物物理有机化学jinjing@lzu.ed13893104307许主国副教授有机材料化学xuzhg@.cn惠新平副教授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huixp@.cn13919460373于炜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绿色化学yuwei@.cn武全香副教授微生物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wuqx@.cn13919816052戴芳副教授生物有机daifang@lzu.ed13679423578师自法副教授功能有机化学合成shizf@.cn13659470990马宝春副教授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和有机合成方法学mabaochun@lzu.13919127730彭羽副教授有机合成pengyu@.cn13099218921张辅民副教授韩丙副教授自由基化学,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hanb@.cn13008784363柳忠全副教授谢新刚讲师无机化学刘相副教授功能配合物,功能纳米材料邬金才副教授催化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分子器件,绿色化学wujc@.cn13659484683张永平副教授张国林副教授无机化学及稀土配位化学黄勇副教授汪宝堆副教授纳米发光材料制备,纳米流体力学,纳米有机催化wangbd@.cn唐晓亮讲师分析化学何疆副教授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及分析化学、药物包合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化学hejiang@lzu.ed13893468651翟红林副教授复杂体系中的多组分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分子设计zhaihl@.cn陈宏丽副教授分离科学理论和应用、生命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及联用技术hlchen@.cn0931-8912763物理化学苏中兴教授功能材料和纳米催化剂及金属镁及镁合金冶炼中的技术和环境问题zxsu@.cn0931-8912585(O)赵继华副教授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方建副教授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以及生物热力学方向的研究徐彩玲副教授xucl@.cn王强副教授生物大分子及纳米材料器件的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研究qiangwang@lzu.136-79452069高郭金山副教授高分子材料的应用gjs@13809316670分子化学与物理卞凤玲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bianfl@.cn13893295670周林成副教授化学工艺严世强教授有机化工、化工工艺,以及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工李茸副教授工业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胡秀琴副教授精细化工常彦龙副教授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设备设计changyanlong@l0931-8912586化学信息学张晓昀副教授化学计量学及化学信息学新技术xyzhang@.cn0931-*******兰州大学的化学专业是比较强的,化学化工学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信息学、药物化学九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信息学、放射化学、药物化学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还有化学工程一个专业享有学位授权领域。
【爱考宝典】2020年兰州大学文学考研介绍、专业目录、参考书目、分数线兰州大学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
1928年创建兰州中山大学国文系,建国后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改为文学院。
作为国内较早的中文学科之一,学院秉承了浓厚的人文学术传统,在80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形成了稳重求实、锐意进取的良好学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为20世纪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文学院将依照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施,为把兰州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实行党委与行政班子集体领导。
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学生工作组、工会、团委、学生会和研究生会。
行政下设6个研究所、1个教育中心、学院办公室、资料室、《秘书之友》和培训部。
学院以科研和教学为基础,将学科建设视为学院工作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6年、201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均列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教授9人,副教授17人,讲师23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7人,硕士学位者1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9人。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在未来几年内,学院将建构一支学缘更广、学历更高、知识结构涵盖面宽、功底扎实的教学科研队伍,保证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长足发展。
学院将人才培养的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兰州大学a类学科名单兰州大学位于甘肃省会兰州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 985工程”和“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现有学生37000余人,其中博士生1900余人,硕士生17000余人。
设有24个学院、102个本科专业; 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1种专业学位类别; 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个国家重点学科, 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
具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的草学、植物保护、生态学、民族学、凝聚态物理、大气科学、自然地理、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14个学科获得A+等级。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其中有7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
在“ 201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兰州大学高被引科学家(研究人员)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9位。
兰州大学在2018年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14个A类学科:兰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1926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28年扩建为国立兰州大学; 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1958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签署共建协议; 2002年,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决定兰州大学实施“ 985工程”;2003年,教育部和甘肃省再次签署共建协议; 2006年,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协议;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兰州大学、原甘肃医科大学、原甘肃省农业大学三所高校合并组建新的兰州大学;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1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 2012年,成为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7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8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