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950.50 KB
- 文档页数:15
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和平、合作、共赢,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格局。
一、中国的利益导向中国的外交战略重点是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其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与国家核心利益相一致。
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与中国对世界的前瞻性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重要,例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国内的发展,并且通过国家间合作和协调推动解决地区性安全问题。
二、中国的世界观和大国角色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中国主张和平与合作,拥抱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
中国强调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难以在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要反映同时代大国的特点。
中国在其外交政策中很少以其他国家为对手,而是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性问题上,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中国能够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推动解决问题。
三、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区域外交战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日益增强地位,中国的周边环境、商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中国的区域外交战略十分重要。
中国在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交政策是不同的,但总体上是以强调经济合作为重点。
例如,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提高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性。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泰国和缅甸的重要合作伙伴,并积极推动和平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字:安全形势、海上矛盾、中美关系、应对策略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
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
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
事实上,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仍有很多国家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在这里我仅列出两点觉得最为重要的。
1、海上问题矛盾激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看,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战略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周边海域冲突多点爆发。
总之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中国在14年面临的海上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美国着力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美国目前“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重要战略内涵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由“蓝水战略”升级为“棕水战略”,在此过程中,美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海南海争端链”,使其与第一、二岛链相配合,进一步围堵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争端链”较之“岛链”封锁,从军事上来讲更加紧密,冲绳本岛基地冲绳南岛监听站苏比克港新基地南沙非法睡莲基地潜在的金兰湾军事存在,将东海、南海打造成一个逐步收紧的口袋;从政治上来讲更加有效,苏岩礁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争端黄岩岛问题南沙争端,形成地缘政治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带。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新中国的建立后,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际地位提升等重大任务。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寻求国家发展自主性,中国必须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特点和特征。
本文将从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这两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和大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联盟来保护国家安全。
同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也有望得到改善。
因此,中国在其初期的外交政策中采取了以苏联为主导的共产主义国家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两线政策,并追求建立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关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面临着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国内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国际地位和国象形成普遍的负面影响。
1971年,中国终于回到联合国,并开始寻求逐渐开放对外市场的方式。
之后,中国逐渐缓和了对国际主流的抵抗和敌对情绪,开始成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进一步发展,包括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在全球双边和多边交流中的更积极的参与。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1.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寻求与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合作,并积极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五项原则的宪章包括,尊重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和稳定性,互相尊重,共同非暴力、不干涉内政、平等和和平合作。
五项原则不仅在国内普及,更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基础原则。
2. 长期追求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主张全球和平与安定,并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项目。
中国的这一做法主要依靠资助、援助贷款、技术与货物等项目,以帮助当时的贫穷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此举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并使之成为第三世界地区的比较重要的友好国家。
论述中国特色之大国外交21世纪,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各领域展开新的一轮博弈。
大国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很值得我们的思考。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
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交领域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然要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汇率问题会长期存在。
回顾过去,我国的外部环境似乎并不乐观,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摩擦。
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中国也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随着中国发展,针对中国的各种论调仍将不断出现,对中国的疑虑、牵制及摩擦可能增多。
由来已久的“中国威胁论”,和近几年出现的“中国傲慢论”以及“中国责任论”就是典范。
国际格局风雨变幻,中国自身实力也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及理念研究高成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430079)【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而且情况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外交目标及外交观念都需要在新形势下做出适当调整,本文对中国外交战略目标及外交理念进行了扩展,综合考量了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的需求,符合我国的现实定位及未来发展的定位。
外交战略目标及观念有效且符合实际的变革将能有效促进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外交战略外交目标外交理念进入21世纪,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且情况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外交目标及外交观念都需要再新形势下做出适当调整,以保障中国能够更好的迎接挑战,加速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一、新时期外交目标及理念转变的必要性首先中国面临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
在东亚,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美国拉拢我周边国家对我国不断展开围堵,美日澳组成的军事同盟关系已经具有东亚的"小北约"之称,中美关系也比20世纪80年代恶化很多。
其次,中国实力增长带来的冲击。
2010年中国的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实力在不断的上升。
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国外众多的媒体和学者都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第三,国际体系与格局变迁与中国的自我定位。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由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的态势,国际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推进。
但世界体系中的力量斗争仍然错综复杂,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到挑战他们的地位。
所以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对自己的作用做一个恰当的定位,需要中国外交予以积极的应对及谨慎细致的判断。
第四,新主权观及新干涉主义对独立自主及主权之上观念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也对中国的主张内政问题的原则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