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动机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78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分支众多,而普通心理学则是其中的基础。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涵盖了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则由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组成。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测验法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感觉具有适应性,比如当我们长时间处于某种刺激环境中,感觉会逐渐减弱。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整体性是指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选择性是指从众多刺激中选择出部分刺激作为知觉对象;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三、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 5 秒到 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容量无限。
遗忘是记忆中的内容不能被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了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位置、时间因素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一般规律。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涵盖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体验;意志过程则体现在对行为的有意识控制和调节。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
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和性格,较为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实验法则是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察它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调查法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测验法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
二、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感觉的种类众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每种感觉都有其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则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整体性让我们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来认识;选择性使我们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出关注的对象;理解性则让我们根据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恒常性让我们在条件变化时仍能保持对事物的稳定认知,比如,无论距离远近,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身高不变。
三、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一般保持 5 秒到 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容量几乎无限。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有机体的内部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求恢复平衡,如渴了就需要喝水,冷了就需要穿衣御寒等,这就引起了人们的需要。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就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上他也不会狼吞虎咽。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34·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分别介绍如下:①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③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第10章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又将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仅指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最初提出的五层次需要层次理论中,成长性需要也包括尊重的需要,而在其后来提出的七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则不属于成长性需要,但是将新增的两种需要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视为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在1970年又将需要层次归并为五个层次,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中,成长性需要只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
2.“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①生理的需要,表现为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②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因此,答案应为C。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解析】双趋冲突指两个吸引的目的只能选择其一时的冲突;双避冲突指两个回避的目的只能回避其一时的冲突;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个体既吸引又回避时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多个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时的冲突。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