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2 第7讲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5
回夺市安然阳光实验学校第7讲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计算【考纲要求】 1.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能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重点保分型——师生共研)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核心知识大通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而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
[考向精练提考能]考向一 直接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示例] 配平化学方程式: H 2S +HNO 3―→S↓+NO↑+H 2O第一步:标变价,H 2S -2+H N +5O 3―→S 0↓+N +2O↑+H 2O第三步:求总数,从而确定氧化剂(或还原产物)和还原剂(或氧化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故H 2S 的化学计量数为3,NO 的化学计量数为2。
第四步:配系数,先配平变价元素,再利用原子守恒配平其他元素。
3H 2S +2HNO 3===3S↓+2NO↑+4H 2O第五步:查守恒,其他原子在配平时相等,最后利用O 原子守恒来进行验证。
类型1 正向配平答案:(1)4 1 1 1 2 (2)5 1 3 3 3 3 (3)2 16 10 2 5 8 类型2 逆向配平答案:(1)3 6 2 1 3 (2)2 9 3 3 5考向二 缺项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缺项方程式是指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分子式没有写出来,一般为水、酸或碱。
1.配平方法先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含有变价元素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然后由原子守恒确定未知物,再根据原子守恒进行配平。
2.补项原则条件补项原则酸性条件下缺H(氢)或多O(氧)补H+,少O(氧)补H2O(水)碱性条件下缺H(氢)或多O(氧)补H2O(水),少O(氧)补OH-3.将NaBiO3固体(黄色,微溶)加入Mn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里,加热,溶液显紫色(Bi3+无色)。
第7讲有机合成合成高分子复习目标1.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能举例说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列举重要的合成高分子,说明它们在材料中的应用。
3.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完成推断有机化合物、检验官能团,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任务。
考点一合成高分子1.有机高分子及其结构特点(1)定义相对分子质量比一般有机化合物大得多,通常在01104以上。
大部分高分子是由小分子通过02聚合反应制得的,所以常被称为高分子聚合物或高聚物。
(2)组成①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的低分子化合物。
②链节:高分子中03可重复的结构,也称04重复结构单元。
③聚合度(n):高分子链中含有的05链节数目。
2.高分子的分类及性质特点05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又被称为三大合成材料。
3.合成高分子的两个基本反应(1)加聚反应①定义:由不饱和的单体加成聚合生成高分子的反应。
②产物特征:高聚物与单体具有相同的组成,生成物一般为线型结构。
③反应类型a.聚乙烯类(塑料)b.聚1,3丁二烯类(橡胶)c.混合加聚类: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加聚催化剂n CH2===CH—CH===CH2+n CH2===CH—CN――――→03。
d .聚乙炔类:04。
(2)缩聚反应①定义: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05官能团的单体分子间通过缩合反应生成高分子的反应。
②产物特征:生成高聚物和小分子,高聚物与单体有不同的组成。
③产物类型a .聚酯类:—OH 与—COOH 间的缩聚n HOCH 2—CH 2OH +n HOOC —COOH催化剂△06,n HOCH2—CH 2—COOH催化剂△07。
b .聚氨基酸类:—NH 2与—COOH 间的缩聚n H 2N —CH 2COOH催化剂△08,n H 2NCH 2COOH +n H 2NCHCH 3COOH催化剂△09。
c.酚醛树脂类10。
专题讲座七用形结合的思想探究平衡图像1.图像类型(1)浓度—时间图:此类图像能说明平衡体系中各组分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变情况。
如A+反应情况如图1所示,解该类图像题要注意各物质曲线出现折点(达到平衡)的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
(2)速率—时间图:如与足量盐酸的反应,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出现如图2所示的情况,解释原因:AB段(v渐增),因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的进行,温度渐高,导致反应速率增大;B 段(v渐小),则主要原因是随反应的进行,溶液中c(H+)逐渐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减小。
故分析时要抓住各阶段的主要矛盾,认真分析。
(3)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常见形式有如下几种。
(%指生成物的质量分;B%指某反应物的质量分)(4)恒压(温)线(如图3所示):该类图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c )或反应物的转率(α),横坐标为温度(T )或压强(p ),常见类型如下所示:(5)其他:如图4所示曲线是其他条件不变时,某反应物的最大转率(α)与温度(T )的关系曲线,图中标出的1、2、3、4四个点,表示v 正>v 逆的点是3,表示v 正<v 逆的点是1,而2、4点表示v 正=v 逆。
2.解题步骤3.解题技巧(1)先拐先平在含量(转率)—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反应速率快,表示温度较高、有催剂、压强较大等。
(2)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有时还需要作辅助线。
(3)三步分析法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v正、v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平衡移动的方向。
题组一浓度—时间图像1.已知NO 2和N2O4可以相互转:2NO2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体积为1 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共有两条曲线和Y,其中曲线______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b、c、d四个点中,表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建议用时: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2分)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海带提碘B .氯碱工业C .侯氏制碱法D .海水提溴 答案 C解析 海带提碘要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故A 不符合题意;氯碱工业的原理是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 不符合题意;侯氏制碱法的反应为NH 3+CO 2+H 2O===NH 4HCO 3、NaCl +NH 4HCO 3===NaHCO 3↓+NH 4Cl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以上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C 符合题意;海水提溴要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故D 不符合题意。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应用中利用了物质氧化性的是( )A .明矾净化水B .纯碱去油污C .食醋除水垢D .漂白粉漂白织物答案 D解析 A 项,明矾净化水,利用Al 3+水解生成的Al(OH)3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悬浮杂质;B 项,纯碱去油污,利用纯碱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C 项,食醋除水垢,利用的是CH 3COOH 与CaCO 3的复分解反应;D 项,漂白粉漂白织物,利用漂白粉溶于水Ca(ClO)2转化为的HClO 有强氧化性。
3.(2015·四川高考)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A .明矾作净水剂B .甘油作护肤保湿剂C .漂粉精作消毒剂D .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答案 D解析明矾净水利用了Al3+水解,A错误;甘油作保湿剂无还原作用,B错误;漂粉精中的次氯酸盐具有强的氧化性,作消毒剂时次氯酸盐起到氧化剂的作用,C错误;脱氧剂是吸氧并与之反应,起还原作用,D正确。
4.(2018·荆州松滋二中检测)下列反应中,Na2O2只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A.2Na2O2+2CO2===2Na2CO3+O2B.Na2O2+MnO2===Na2MnO4C.5Na2O2+2MnO-4+16H+===10Na++2Mn2++5O2↑+8H2OD.2Na2O2+2H2SO4===2Na2SO4+2H2O+O2↑答案 B解析A、D两项,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部分由-1价变为0价生成O2,一部分由-1价变为-2价,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错误;C项,Na2O2的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表现还原性,错误;B项,Na2O2中的氧元素由-1价变为-2价,显氧化性,正确。
第7讲离子检验与推断考纲要求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能鉴别常见离子以及进行综合推断。
考点一离子检验知识归纳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1)常规检验法①用NaOH溶液能检验出Cu2+、Fe3+、Fe2+、Al3+、NH+4Cu2+—产生________沉淀Fe3+—产生________沉淀Fe2+—先产生________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Al3+—产生________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逐渐消失NH+4—共热,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________的气体②焰色反应用焰色反应可检验出溶液中的K+和Na+。
K+—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Na+—火焰呈黄色(2)特殊检验法Fe3+—加入KSCN溶液呈________Fe2+—①加入KSCN溶液________,滴加新制氯水后溶液呈________;②加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产生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Fe3Fe(CN)6]2沉淀。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OH-—⎪⎪⎪—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CO2-3—⎪⎪⎪⎪—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入稀盐酸后,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SO2-4―→先加入________,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 2-3―→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________褪色的气体(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Cl-―→Br-―→I-―→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I-―→滴入淀粉溶液和少量氯水,溶液变________。
■ 判断思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加入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可能有SO2-4或Ag+( )(2)加入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则溶液中有Ag+( )(3)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一定存在CO2-3( )(4)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存在SO2-4( )(5)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将所得溶液加入饱和氯水中,溶液无血红色,则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2+( )(6)某溶液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溶液中一定有钠元素,不能确定是否有钾元素( )(7)无色溶液加入CCl4无现象,滴加氯水后CCl4层呈紫红色,则溶液中一定存在I-( )2.在多种离子同时存在的溶液中,检验某些离子时要注意检验顺序。
第7讲:铁及其化合物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1.下列关于铁与水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2O3B. 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放出的气体点燃时能发出爆鸣声C.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D. 常温下,Fe与H2O不反应,但在空气中O2、CO2、H2O的共同作用下能发生反应2.元素X的单质及X 与Y形成的化合物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则X 为()A. CuB. FeC. SD. C3.检验硫酸铁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A. NaOH 溶液B. 酸性KMnO4溶液C. KSCN 溶液D. Cu4.已知硝酸能将Fe2+氧化为Fe3+.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使KSCN溶液变红的是()①过量的Fe与Cl2反应②Fe和过量稀硫酸反应③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④Fe和Fe2O3的混合物溶于盐酸中⑤向Fe(N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A. 只有①B. 只有①③⑤C. 只有①②③D. 全部5.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直接完成的是()A. Fe→Fe3+B. Fe→Fe3O4C. Al(OH)3→Al2O3D. Al→Al(OH)36.一定条件下A、B、C的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H=△H1+△H2.则A、C可能是()①Fe、FeCl3②C、CO2③AlCl3、NaAlO2④NaOH、NaHCO3⑤S、SO3⑥Na2CO3、CO2.A. ②③④⑥B. 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③④⑥D. ①②③④⑤⑥7.为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其中符合实验要求且完全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离子反应A 向FeCl2溶液中加入Zn片浅绿色溶液变为无色Zn具有还原性Fe2++Zn═Zn2++FeB 向FeCl2溶液中滴新制氯水浅绿色溶液变为棕黄色 Fe2+具有还原性 2Fe2++Cl2═2Fe3++2Cl﹣C 向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棕黄色溶液变为浅绿色 Fe具有还原性Fe+Fe3+═2Fe2+D 向FeCl3溶液中加入铜粉蓝色溶液变为棕黄色Fe3+具有氧化性Fe3++Cu═Fe2++Cu2+A. AB. BC. CD. D8.一定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能一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选项X Y Z WA Al Al2O3 NaAlO2 Al(OH)3B Fe2O3Fe FeCl2FeCl3C H2SO4SO2S SO3D NH3N2NO NO2A. AB. BC. CD. D9.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Na+、Fe3+、NO3﹣、Cl2都可在该物质的溶液中大量共存B. 向0.1mol·L﹣1该物质的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逐滴加入NaOH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C. 检验该物质中Fe2+是否变质的方法是向该物质的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D. 向该物质的溶液中摘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完全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Fe2++2SO42﹣+3Ba2++2OH﹣═2BaSO4↓+Fe(OH)2↓10.常温下,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50 mL10mol/L硝酸(①)中,待其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2L(②),所得溶液能够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③),该溶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④)。
化学高三复习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7讲离子共存 离子的检验和推断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理解离子反应,并运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大量共存问题,离子检验及推断)。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利用正确的模型理解离子的推断。
1、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3、能鉴别常见离子并进行综合判断。
一、 离子共存1、离子共存的本质和常见的离子反应类型⑴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难电离、挥发性物质;⑵氧化还原反应:较强的氧化性和较强的还原性的离子;⑶络合反应:能形成配合物(络合物)的离子;⑷相互促进水解的反应。
2、判断离子能否共存题的四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题干关键点审题①注意“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等关键点。
②注意“透明溶液”意味着无难溶物和微溶物,但并不意味着溶液无色。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CrO42-(黄色)、MnO4-(紫红色)、 Cr2O72-(橙色)、Cr3+(绿色)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透明溶液”并不代表无色,也可以有色。
第二步:分析限制条件“酸性”或“碱性”等限制性(隐含)条件分析解读无色溶液使甲基橙呈红色或pH=1遇酚酞呈红色或pH=13与Al反应放出H2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 mol·L-1通入足量的CO2(或NH3)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溶液显酸性,无大量的OH-及弱酸的酸根离子或酸式酸根离子溶液显碱性,无大量的H+及弱碱的阳离子、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强碱性,显酸性时不能含NO3-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溶液显酸性(或碱性)隐含条件分析解读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一定”“可能”还是“不能”大量共存加水稀释,减小某溶液的,Fe3+大量存在[Al(OH)4]_、SiO3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性离子和还原性离子不能共存,不是复分解反应等其他离子反应类型确定是“可能性”还是“肯定性”说明该溶液显酸性[稀释的是溶质,溶质c(H+)减小,而c(OH-)增大]该溶液显酸性该溶液PH≤3.1溶液显碱性第三步:抓住反应发生条件(1)清楚生成气体、沉淀、弱电解质的复分解反应。
第7讲氮及其化合物【课标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科素养】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从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的角度认识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形成模型意识。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实例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价值。
考点考题考点一:氮及其氧化物2021河北选择考第4题2020江苏高考第1题2019江苏高考第9题考点二:硝酸2021河北选择考第10题考点三:氨气铵盐2019江苏高考第3题考点四:不同价态含氮物质的转化2021浙江6月选考第16题2019江苏高考第9题分析近五年全国高考试题,高考命题在本讲有以下规律:1.从考查题型和内容上看,题型以选择题、综合推断题、实验题为主。
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以新材料、新技术为背景或框图推断题综合考查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及生活应用;(2)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实验探究能力;(3)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氮氧化物对环境污染与防治及其预防措施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以侧重考查实验探究及其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主。
(1)选择题常以考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检验方法、实际应用及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为重点;(2)非选择题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最新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的应用考查为重点,与物质结构、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从考查学科素养的角度看,注重考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根据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氮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相关工业生产注重氮及其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