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超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48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第4章光的折射透镜4.5望远镜与显微镜◆要点1 望远镜(1)作用: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2)开普勒望远镜构造: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的,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①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焦距较短)叫目镜。
②物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焦距较长)叫物镜。
(3)开普勒望远镜成像原理: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由于观察的物体很远,物距远大于二倍焦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恰好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经过目镜放大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伽利略望远镜构造:由一组凸透镜和一组凹透镜组成的;物镜(凸透镜)焦距较长,目镜(凹透镜)焦距较短。
(5)伽利略望远镜成像原理:光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
◆要点2 显微镜(1)结构:①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焦距短)。
②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一组透镜,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焦距长)。
③载物片:承载被观察的物体。
④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观察物体。
(2)成像原理:被观察的物体经过物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实像恰好落在了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点3 视角(1)视角: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被观察的物体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视角。
(2)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Δ基础题系列◆1.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A、牛顿B、伽利略C、富兰克林D、开普勒◆2.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D.增大观察的视角◆3.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A.小于焦距B.等于2倍焦距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D.大于2倍焦距◆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做成的B.望远镜的物镜可以是凹面镜C.望远镜的物镜(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D.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5.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由视角决定。
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光学仪器,能够放大物体的细节使得人眼可以看到。
显微镜的主要功能是观察非常小的物质,比如细胞、组织、细菌、病毒等等。
显微镜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最常见的显微镜类型,也是最早发明的一种显微镜。
它主要通过将光线聚焦到被观察物体上,并且放大光学系统中的像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光学显微镜包括物镜、目镜和光源三个部分。
物镜是一个凸透镜,贴近样本,并将光线汇聚到样本的焦点处。
目镜是一个凸透镜,它接收来自物镜的像,并逐步扩大。
光源在显微镜背面,用于照亮样品。
光学显微镜一般是固定的,需要样本的精心准备。
样品需要细致的处理,通常需要使用特殊的载玻片来承载样品,并且要求样品薄而平坦,以便于光线通过。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好像光学显微镜的电子版,但是使用的是电子束而不是聚焦的光束。
电子显微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放大不可见的物体。
电子显微镜通过发射电子到样品上,然后使用电离器收集信号来获得图像。
与光学显微镜不同,电子显微镜需要在真空中进行。
此外,电子显微镜使用更复杂的对比度匹配技术来增强样品对比度。
二、望远镜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处天体物体的光学仪器,主要用于天文学研究。
望远镜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是一种使用透镜(玻璃或塑料)的光学望远镜。
它的光学系统由一个或多个透镜组成,其中一个透镜(目镜)被放置在眼睛前面,另一个透镜(物镜)被放置在天空方向。
物镜的作用是让光线更聚焦,然后放大射向目镜的光线使其在人眼内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折射式望远镜通常允许较高放大倍数,从而提供更详细和精确的图像。
反射式望远镜与折射式望远镜不同,反射式望远镜使用弧形反射面来处理和重定向透镜内的光线。
透镜接收并反射光线使其通过物镜,在寻找目标物体时使用眼睛观察目镜。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消除镜片内的色散和像差,并避免透镜的形状设计可能会产生的短时间功能崩溃。
望远镜与显微镜在一次大型的演讲会场,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样演讲道:“如果现在有一位长得国色天香的美女来到我们面前,任何一个人拿一只500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位美女的脸庞,一定都会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一张难看的脸。
但现在我们每个人如果拿一只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我们看到的将是青山绿水,绿荫葱葱,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在人际关系中,有人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得自己无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
相对的,有的人是拿着望远镜,始终都能欣赏到别人的美好一面,就是这个不拘小节的特性,使宾主尽欢,无往不胜。
但这不等于说,放大镜就没有用了,放大镜的焦点应对准自己,而非别人。
如果能虚心地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就都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
点评
对待他人,我们要学会放大其优点,忽略其缺点;对待自己,我们要时刻反省,找出存于自身的缺点:也就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发散思维
本材料可以用来阐述与人相处的艺术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也可以用来说明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可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吹毛求疵。
还可以用来说明对待不同的事物,要把握不同的距离。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天文望远镜。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2个放大镜、凹透镜、望远镜等。
四、相关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情境素材】太阳系内外看行星的运动.mp4、【知识探究】视角。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请同学拿一个凸透镜看手纹和远处的物体。
教师讲述: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如果把两个凸透镜迭加在一起其成像情况又会有新的不同,可以用两个放大镜试一试。
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要用望远镜。
教师活动: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下拍摄的照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讲述: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叶绿体,这是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草帽星系。
很显然这些情景我们的肉眼从未见到过。
【新知讲解】(一)显微镜教师活动:展示显微镜(或显微镜的图片)。
讲述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教师讲述: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教师讲述显微镜的成像过程。
教师讲述:来自待测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例如细胞。
播放【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此图片为视频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认识显微镜.mp4 (二)望远镜教师活动:展示望远镜(或望远镜的图片),讲述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述: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的焦距较长,目镜的焦距较短(f物>f目)。
物体距离物镜都很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