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872.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刘明祥,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传播形式不应简单对应一种技术,而是在多种技术平台上体现。
•应该关注的是技术所营造的实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情境,而不是技术本身。
•这些典型形式也互有交叉,它们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复杂基础与机制。
•网站传播、即时通信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博客传播、搜索引擎传播、RSS传播等
• 1 网站传播
• 2 即时通信传播• 3 网络社区传播• 4 博客传播
• 5 搜索引擎传播• 6 RSS传播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网络传播中的符号变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很大
程度上,它们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对符号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符号本身,还需要从符号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去加以认识。
•在不同的网络传播形态中,符号的使用特点有所不同。
•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从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角度看,目前网络中最值得关注与研
究的,还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
•媒介一词在使用时更强调传播介质这一属性。
媒体一词强调的则是传播主体,即传播机构,而且一般多指大众传播媒体。
•因此,在本书中,网络媒体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利用网络这样一种媒介从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机构或个人,二是指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网络。
•Ch6 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
第一章网络传播原理web2.0:・其实是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主要的网络应用形式:blog博客、wiki维基百科(百科全书)、RSS简易信息聚合(站点摘要)、BT下载、TAG标签(网摘)、SNS社交网络、微博microblog等。
・加eb2.0中,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网络个人化、社会化、自组织等新的传播特点。
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信息。
Web2.0倡导的个性化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简而言之,web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
web2.0的相关技术:①AJAX②开放API③内容协同④P2P传输技术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传播渠道4、讯息5、反馈6、噪音7、情境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传播者借助网络终端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编码后的讯息经过服务器的中转解码后由受传者接收,受传者在理解传播者讯息意义后做出反馈,以反向传播的形式与传播者展开互动,实现一次完整的会话,第一轮循环宣告完成,随后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次循环,将传播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噪音的影响,无聊传播者、受传者还是网络技术服务商,都在尽力克服各种噪音的影响,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传播的特点:・互动传播:人际互动、人机互动、人信互动・节点传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每一个网络用户以节点的形式生成、传播、接收其他节点的信息,平等参与并自主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
首先,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用户,具体是指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一个使用这一媒介并利用媒介本身的互动、联结功能的网络用户,他既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再次传播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信息组织、处理和发布方式,遵循网络媒体的技术规则和传播规律参与网络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Network Communication课程编码:050320144总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新闻传播类专业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传播学概论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2. 目的是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
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
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1-1了解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2 掌握网络传播给传播理论的冲击1-3 了解网络传播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4了解并讨论“纸媒还有明天吗?”重点: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及传媒业的冲击难点: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第2章: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管理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掌握网络传播的优势2-2了解网络传播中的问题2-3 了解网络传播的双刃性2-4 了解网络传播的管理重点:网络传播的优势、网络传播中的问题难点:网络传播的双刃性第3章:网络传播的类型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 掌握网络人际传播3-2 掌握网络群体传播3-3 掌握网络组织传播3-4 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3-5 熟悉微博与微信重点: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难点: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第4章:网民研究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4-1 掌握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4-2熟悉网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化4-3熟悉网民心里特征分析4-4熟悉网民的上网目的和动机4-5了解网民行为特征分析4-6熟悉网络舆论重点: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网络舆论难点:网民心里特征分析、网民的上网动机第5章:网络媒体的经营策略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5-1熟悉网络广告5-2 了解电子商务重点:网络广告难点:电子商务第6章:手机媒体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6-1熟悉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6-2了解智能手机与移动阅读终端重点: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难点:移动阅读终端第7章:网络国际传播授课学时:27-1 了解网络传播中的国际政治斗争7-2了解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重点:网络传播者的政治斗争难点: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第8章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变革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8-1了解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要求8-2熟悉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现状8-3了解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重点: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要求难点: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第9章:网络传播学研究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9-1 掌握网络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9-2熟悉网络调查法重点:网络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难点:网络调查法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
网络传播导论笔记《网络传播导论》(重点、笔记、背诵)首先广而告之:从2012年以来,传播方向(无论专硕还是学硕)的选答参考书已经换成钟瑛老师的了。
之前,不少同学问我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这本书的笔记以及如何把握重点背诵等问题,在QQ、微信上我已经回复了部分同学。
鉴于小编精力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今天,针对大家呼声极高的如何吃透这本书给大家来个统一回复。
之所以大家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大家如此迷茫,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此书很“鸡肋”(理论分析与阐释较少,案例分析与技术类词汇较多,标题看上去很像一个简答论述题,然而想总结点什么来却没有;二、目前在这块市面上还没有总结的比较好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等小编辞职后,我会上传完整版笔记,敬请期待。
总体而言,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体现了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跨学科、多视角的取向。
是一本目前市面上非常不错的教材。
一、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的笔记这本书对大家而言,无疑是除了传播学教程以外第二大重要的书,因为它会出60—70分的题目。
所以,大家尤其要重视。
要想吃透这本书,还是那条老路,看书3遍——做笔记——背笔记。
看书前拿出真题,把5年来考过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目录、具体内容两个地方同步)红色的笔标记出来。
的时候记得多写多划,以辅助记忆。
而且还要善于质疑,比如看到这个观点跟别的书不一样就要及时对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然后总结出自己能接受的比较利于自己背诵的完整版,或者那个地方有错误,都要及时修正。
做笔记。
一个比较大的原则就是所有章节的标题都要抄下来。
1.标题下面的就要选择性的摘抄,好多甚至可以一个字不不抄。
要学会有选择性的做笔记。
不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好多无用功,一定要有一种敏锐的思维,高效地复习。
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简史不会考,去年考过的今年一般不会重复再考(还是要掌握的,只是不用再去做笔记)。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网络传播一、什么是网络传播互联网(Internet,即Interconnected Networks的缩略,又译为因特网,台湾译为网际网路。
)是全球性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Transim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把数以万计的Computernetzwerken相互联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DN)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
1991年3月, IHEP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实验室(SLAC)计算机网络进行了连接.1993年3月,又与美能源科学网(Esnet)实现连接.1994年4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进网接点为日本高能物理实验中心(KEK)的路由器(router).1994年4月,由国家科委(国家科学委员会)正式立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北京启动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NCFC工程).NCFC网络简称“中关村网络”,包括一个主干网(Backbone)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网(Campus network).4月20日, NCFC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 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网络传播概论》雷跃捷版❖第1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Internet,简称互联网或因特网;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是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实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实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全球视野、传播主体个人化、表现形态多媒体化、传播方式自由交互等特点。
其中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电子商务和无线增值业务为网络传播开创出新的赢利模式。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时代;与的区别:P5~P6表。
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U”计划显现出国际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乃至信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等被高度整合、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