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读书笔记
- 格式:pptx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马哲笔记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篇一:马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本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1.意识的能动作用?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什么是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马哲著作读书笔记【篇一:马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本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术语并赋予他历史唯物主义含义。
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
这里已清楚表明,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交往形式: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恩早期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用语。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表示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按照马恩理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
交往关系受制于生产力。
在不久后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用生产关系来概括。
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在巴黎主编出版的德文刊物。
1844年2月底在巴黎出版第一、二期合刊号。
这一期刊有马克思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还发表了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了两个转变。
5、异化: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戏子出品版权所有联系扣扣:8240222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4.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5.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6.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话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7.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本原,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8.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其不同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反之是不可知论。
9.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是?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0.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11.为什么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和交往中形成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共8篇)第1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院系专业姓名学号马克思哲学读后感——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21世纪哲学是什么?在我没有看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之前,我想,我对于“哲学”这两个字没有一个清楚的轮廓。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哲学就是在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有一个明确的声音告诉你做出任何一个选择所要面对的未来与结果。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读完马克思哲学,我才知道这样一个天才提出了这么多平常人未曾发现的理论,知识,哲学原理。
虽然说马克思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逐步才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正确认识。
但面对他的这么多巨大成就,我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他。
他是世界的巨人,给我们照亮了前方的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并基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包含以下内容:(一)辩证的唯物论(二)唯物的辩证法(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四)历史唯物论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包含十九个基本原理他们是;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在这十九个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时间的观点,正是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最深,下面我就这一点说说自己的理解。
马哲笔记整理绪论: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