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237.33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一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一、概述:第一个十年兴起的乡土小说,主于鲁迅影响下形成,于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其主要作家多来自文学研究会及与之倾向相近的语丝、未名社的成员。
代表作家如彭家煌、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等。
此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借鉴而克服其短处,更多地从生活经验出发,以现代意识和真切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等所熟悉的题材,显示出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于此流派兴起之时,受到周作人、茅盾、鲁迅等大家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是新文学于本国扎根之重要创作,且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地方色彩较好地克服了小说概念化的弊端,甚至以其本民族特色而促使中国现代文学获得立足全世界文学的地位。
然而对乡土小说形成起释放作用及产生深远影响者,当为鲁迅。
鲁迅可谓是乡土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吶喊》、《彷徨》中即显示出乡土文学的特点,简言之,一是显示出生活的生动性;如《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乡村市镇小市民的形象。
二是内容的深刻性;正如鲁迅虽描写乡土人事却更近一步表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离婚》中的爱姑面对七大人的行举,于此上乡土小说作家多未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揭示,然而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传统宗法制乡村弊端陋习的批判,具有颇强现实意义。
三是高超的细节刻画;如闰土索要的烛台,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器物及细节意象,使得小说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
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乡土”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
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学教育每月一家2010.02丁帆,男,著名文学教育家。
本刊顾问。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
出版论著有:《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新时期小说读解》(与徐兆淮合作,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十七年文学:人的失落》(与王世城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与许志英主编,教育部重大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重回“五四”起跑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另有系列随笔集《江南悲歌》(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夕阳帆影》(知识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江南文化散步》(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报》、《文论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数十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影印资料”等多种报刊转载。
丁帆教授对转型期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几点看法丁帆讨论乡土文学在中国是否逐渐消亡的问题,就得又要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所争论的焦点上来了:那就是随着中国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乡土文学必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体。
很多学者都认为,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形态已经开始转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并不否认中国社会结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在逐渐摆脱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向着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经济基础转型。
但是,我坚持认为,由于在中国这块特殊的经济与文化的地理版图上,仍然存在着三种文明形态的文化结构,即:前现代式的农耕文明社会文化结构仍然存活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虽然刀耕火种式的农耕文明生产方式不复存在,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仍旧在延续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阳光已经普照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中原大地,以及部分中西部的腹地,它是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发生根本转型的动能;后工业文明的萌芽也已经在中国沿海的大都市与发达的中等城市漫漶,如果说后工业文明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悄然而隐地在进行,0042010.02学教育不易被人察觉的话,那么,后现代文明的消费文化特征已经是十分鲜明了,它不仅仅是在上述地区蔓延,而且还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默许经媒体文化的传播,大有漫漶全国之势,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波及到整个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生活、人民农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对乡土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乡土乡土是指乡村的土地与环境,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乡土文学就是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2. 乡土色彩乡土色彩是指表现作品中乡村生活、风土人情的特色和细节。
乡土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 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乡村的人物故事和事件,展现农村社会的多样性与变迁。
乡土小说常常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困境、奋斗和梦想。
4. 乡土散文乡土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乡土散文通常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的景色、人物和日常生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农村的魅力。
5. 乡村诗乡村诗是以乡村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等元素,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乡村诗常以简洁的语言展示农村的淳朴和力量。
6. 乡土气息乡土气息是指文学作品中弥漫的乡村特有的氛围和风格。
乡土气息常常表现为对自然、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尊重和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守。
7.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指由农民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
农民文学强调反映农民的经验和观念,以及对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农民文学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以上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学及其相关概念,进一步认识和欣赏反映农村生活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弘扬农民精神、传承乡村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文学是人类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乡土文学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关注和描绘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经历。
乡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探索乡村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学的定义与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乡土文学的特点包括对土地、自然和农民的深情表达,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以及对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三、乡土文学的历史渊源乡土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比如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和乡土小说。
然而,乡土文学在近现代文学中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初,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反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化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追忆和怀念。
四、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揭示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考证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和解读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了解和记录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经验。
五、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乡土文学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乡土文学研究还可以拓展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视野。
六、乡土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乡土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乡土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依赖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缺乏对乡村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深入了解。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当下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理解。
第一,把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意念与地方特色与怀乡情感等同起来。
乡土文学=乡土民俗风情,表现了作家对故乡、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二,把乡土文学与特定文学题材联系在一一起。
“乡土文学实际上不过是用乡土题材写成的文学。
第三,把乡土文学与特定的创作“类型”联系在一一起。
新文学发展初期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出现的“不同籍贯的作者,写不同地区的生活,而能构成一个流派,但30年代的乡土文学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随着创作倾向的不同,实际上作家已经分道扬镳。
以上这些说法,是正确的,但也不是完全正确。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20-40年代的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的定义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也是针对五四小说的欧化和概念化出现。
代表作家作品鲁迅《故乡》彭家煌《活鬼》、《怂恿》、《陈四爹的牛》鲁彦《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许杰《惨雾》、《赌徒吉顺》沈从文《边城》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写作风格和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乡土小说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什么是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
不过,乡土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全面。
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
至于乡土文学的作家,如沈从文,自命为“乡下人”,刘绍棠,自称为“土著”,他们的乡土作品的视野,表面上看,似乎只专注于乡土间的纯美故事;细究起来,现当代任何一位以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叙述可能间接地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
但是,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在现代中国,最早的是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一、乡土文学的概念所谓乡土文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以描写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为题材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一)“乡土”概念的界定乡土本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也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
(二)乡土文学内涵解析1、有别于城市文学的地域特色; 2、“寻根”意识和怀旧情绪; 3、与外部世界建立精神联系,并强调认同感; 4、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自然环境决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乡土文学之“乡土”,主要指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特征的人事物。
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观察着,思考着,体验着,感受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创作出既充满时代气息又不失浓郁乡土风味的艺术形象来。
(1)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
它是指以农村为对象的文学,往往以表现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或特殊的风俗习惯为其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雨时节、父子分手的一段凄楚动人的情景。
作者正是抓住了江南农村“野外好像起了大雾,四周都迷迷蒙蒙的”的景致特点,创造出令人惆怅的意境。
(2)刻画农民形象,塑造农民性格。
他们是乡土文学中塑造得最多最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肖像描写为突出。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背微微地驼,很胖,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他还没有吃饭,我们的船已经停在他的身边了。
”从身材上看,他的确是一个“太胖的父亲”。
他的“胖”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脸上:因为生活过得太艰苦,脸上布满了皱纹。
“长”则显示了他生活的年代的久远。
朱自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勤劳善良、朴实敦厚,写出了父亲的劳苦辛酸和他沉重的生活负担。
(2)反映现实生活。
作家面对农村熟悉的生活场景,捕捉了日常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真切细腻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家王鲁彦对农民夫妻之间的小矛盾和冲突,处理得十分熨贴妥帖,表现了农民的机智幽默,也流露出他们的小家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