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吉祥图案的种类与吉祥蕴意图吉祥图案种类以纹样形象表示,也就是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延长并引申,这是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手法。
如以龙、凤、蟒来象征权贵。
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龙纹在我国工艺美术中运用极广,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演变,形象从虚构愈见具体。
明代的龙,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尾。
清代的龙纹则规定为“九似“,即角似鹿,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绝不能混淆。
从姿态上分,又有团龙、坐龙、行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按明制,供上用的纹饰为升降龙拥祥云、拥骨朵云、祥云嵌八宝纹等。
实际上,在明清两代,五爪金龙已成为皇室专用纹饰。
又如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其生物特性被引申为人的长生不老,用以祝福长寿万年;合欢叶晨舒夜合,近于夫妇之意,用以祝愿夫妇和谐;籽粒繁多的石榴、葡萄则是对多子多福的祈求;桃或鹤寓意长寿。
汉字因其自身的特性,为谐音双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汉语中,一个读音往往对应好几个汉字,因此,利用读音的相同和相近便可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
比如瓶谐“平”,表示“平安”,蝙蝠和佛手谐“福”,喜鹊谐“喜”,桂花、桂圆谐“贵”,百合、柏树谐“百”。
吉祥图案还可以直接用吉祥汉字的各种书体来表示,如福、寿、喜等。
这种用文字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手法,早在汉锦上运用便极为广泛,到了明清时期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如“寿”字早已被图案化、艺术化了,成为一个吉祥符。
据《吉祥物在中国》的统计,“寿”字有300多种图形,变化极为丰富,可用多种字体表示。
字形长的叫“长寿”,字形圆的,叫“圆寿”(无疾而终),也有用多字来表示,如“百寿图”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作Srivatsalalsana,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
这是一种宗教标志,佛教著作中说佛主再世生,胸前隐起卍字纹。
这种标志旧时译为“吉祥海云相”。
在七世纪唐代武则天当政时,被正式用作汉字。
中国画的吉祥象征发展浅探(解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个很大部分是有表达吉祥寓言的象征。
题材上多是采用人物、动植物或变形文字等象征性图案,表达趋吉辟邪的愿望。
这种象征语言的使用主要是在民间绘画中存在,直到近代才开始进行主流绘画。
从目前可见实物资料看,绘画的产生就是带用辟邪和祈福的象征含义。
如我国早期先民绘制在陶器上的鱼纹、蛙纹等,是生殖崇拜的产物,其意义也就是祈求拥有更强的生育能力。
秦汉时期出现画在门上的门神画——“神荼”和“郁垒”,则带有辟邪的功能。
后期门神的形象多变,有天神力士、也有名臣猛将,包括后来广受喜爱的“钟魁”。
另外,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帛画,其内容也大多是为死者祈福而作。
六朝以降,由于宗教的兴起,以祈福为内容的绘画逐渐繁盛,最有代表性的是“水陆画”和“经变图”。
其内容也大多是祈求天地神佛降吉赐福之意。
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绘画不再是统治阶层和僧侣阶层的专享之物,而成为普通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商品。
此时兴起的“纸画”,也就是“年画”的前身,在旧有的宗教人物故事题材之外,增添了许多民俗化内容,如劝诫警励的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世俗生产生活等内容,以更加世俗化的手法来表达趋吉避区的祈福愿望。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使各种绘画制品更加普及,由于批量印刷的需要,各种内容和图案变得程式化,趋向符号化。
明清是年画的繁荣时期,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明显的符号化特征。
即以特定的事物,象征一个特定的概念,以此来达到祈福的目的。
如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并蒂莲象征婚姻美满、竹子象征节节升高等等。
同时,也开始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吉祥的寓意,比如画戟、罄、鱼和一个胖娃娃,以象征“吉庆有余”,画马、蜂、猴,象征“马上封侯”等。
但这些吉祥祈福的象征手法长期以来只是在民间绘画中得到发展,大多时候是存在于年画、壁画以及各种器物装饰中,因其浅白热闹,不符合传统士人阶层的品味,做为绘画正统的院画和文人画很少采用这种象征手法,只是画工所为,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绘画之外。
中国传统纹样及图片1.云雷纹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2.祥云纹“祥云”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从周代中晚期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结合的变体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
寓意祥瑞之云气,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3.蟠螭纹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
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战国时期。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4.环带纹环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雕刻在铜壶、簋的腹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
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
5.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此样纹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
6.忍冬纹古代寓意纹样。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
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
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7.象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
《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
8.蟠虺纹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
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
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
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
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
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
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
初探传统吉祥图案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民族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何时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为何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不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吉祥寓意一、吉祥图案的起源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通用和受人青睐的祝福语。
汉王充《论衡·初禀》中记载:“文王当兴,赤崖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
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吉物动飞而圣遇也”。
[1]由此可见象征吉祥的东西即为“吉物”也是人们追求美好,实现愿望的象征物。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吉祥文化观念的物化形象,它源于生活,形成于观念,反映了我国民众的风俗习惯、文化面貌、吉祥愿望及审美情趣。
我国的图案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探求历史,寻其根源,可以上溯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二、吉祥图案的发展历程1、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是有人类文字记载最早的图案发展时期。
人们对纹样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
这个时期人们主要将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龟、蛇”等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另有“龙、凤、饕餮”等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是人们臆想创造出来的灵物,反映在服饰、器物上,以求驱鬼镇妖,表达祥瑞之意。
到了周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纺织业和青铜铸造业的兴起。
于是,图案更多的是被应用于服装上的装饰以及青铜器物上的图案。
从战国时期的图案纹样开始,很多图形已不再按照自然景物直接描绘了,而是采用具象题材、抽象运用的方法,以具象事物为母题经过艺术加工,吸取其他图案的形象特点,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图案形象,并具有装饰美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许多器物上的几何图形就是源自于各种动物形象如鱼、蛙、鸟、龙等抽象化处理而成。
这一时期的几何图形包括云雷纹、弦纹、重环纹,等。
其中,以云雷纹最为普遍,形态曲线回旋与圆形相近的称为云纹,与方形相近的成为雷文,又被统称为“回纹”,这一纹饰在历朝历代一直被广泛使用。
中国传统吉祥物介绍说明文【原创版】目录1.中国传统吉祥物的概述2.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起源和发展3.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象征意义4.常见的中国传统吉祥物介绍5.中国传统吉祥物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正文【中国传统吉祥物的概述】中国传统吉祥物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或图案,通常被认为具有吉祥、祥瑞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物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庆典、婚礼、建筑等领域,以期带来好运、驱邪避凶。
【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对自然界的动植物进行图腾崇拜。
随着历史的发展,吉祥物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特定寓意的物品或图案,如福、禄、寿、喜等。
在封建社会,吉祥物更是成为宫廷和民间喜爱的装饰元素,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吉祥物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通常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吉祥、长寿、美满等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福”字寓意着幸福、福气;“禄”代表官运亨通、俸禄;“寿”则象征长寿、安康;“喜”则代表喜庆、欢乐。
此外,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具有吉祥寓意,如龙、凤、蝠、鱼、福禄蝠等。
【常见的中国传统吉祥物介绍】1.龙:作为中国古代的图腾,龙代表着权威、尊贵、祥瑞,是吉祥物中的佼佼者。
2.凤: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祥瑞之鸟,与龙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寓意着美好和谐。
3.蝠:蝠鼠因“蝠”与“福”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着福气临门。
4.鱼: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5.福禄蝠:福禄蝠是福、禄、蝠三种吉祥元素的结合体,象征着福禄双全、吉祥如意。
【中国传统吉祥物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吉祥物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礼、建筑装饰,还是日常用品、工艺品,都可以看到吉祥物的身影。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吉祥物,祈求好运、平安和幸福。
中国传统纹样“如意纹”的溯源与发展应用刍议一、如意纹的溯源如意纹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
在当时,如意纹被用于装饰青铜器,具有象征美好愿望、吉祥如意的含义。
在商周时期,如意纹的图案主要是线条和几何形状的结合,简洁而大气,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随着历史的发展,如意纹逐渐走进了古代的陶器、玉器、织物等工艺品上。
在这一过程中,如意纹的图案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渐渐演变为了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如意纹的含义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代表吉祥如意,也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等。
至唐宋时期,如意纹更是成为了皇家礼器、宫廷装饰的主要纹样之一。
在宫廷装饰中,如意纹不仅出现在建筑物的装饰上,还出现在服饰、家具、玉器等各个方面,成为了皇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二、如意纹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如意纹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是古代初期的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如意纹主要是线条和几何形状的结合,简单而大气。
其次是古代陶器、玉器时代,这一时期如意纹逐渐丰富并增加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图案和纹样。
最后是近现代的发展,如意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在室内装饰、服饰、首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现代如意纹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如意纹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纹样,更是成为了一种具有装饰性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室内装饰中,如意纹常常出现在墙壁、地毯、窗帘等装饰品上,赋予了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服饰领域,如意纹也成为了设计师们常常采用的图案之一,赋予了服装更多的中国元素和传统韵味。
如意纹也经常出现在首饰设计中,如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上常常可以看到如意纹的装饰。
如意纹的图案给首饰带来了更加美观和寓意丰富的设计,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如意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一种,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室内装饰、服饰、首饰等方面有所涉及,同时也为建筑装饰和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吉祥图案是我国古老的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吉祥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先人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物充满了幻想与猜测,还带有敬畏的感情。
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主要体现在原始人类的图腾和日常生活器皿上的图案中。
如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便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祈求祝福和平安的心情。
原始图腾对吉祥图案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正是图腾崇拜激发了古代艺术家对图腾物形象创造的灵感和热情。
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在客观上也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仍然比较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从而产生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
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
人们在创造器皿时就装饰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
彩陶、石刻、玉雕等物品中先后出现了龙、凤、龟等各种形状的瑞兽,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亦先后出现,这些图案被绘制或雕刻在器皿上,起了装饰美化的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原始追求。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也得以出现。
伴随着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通过各种客观载体表现出来。
同时,阶级社会也使王权与神权得以进一步结合,这对中国传统龙文化与凤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凤和龙都是吉祥图案中常见纹样,其组合图案也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如青铜器、漆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象纹等各种纹饰,让人不禁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凝重典雅又神秘古朴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过程
作者:张爽爽
来源:《艺海》2009年第09期
吉祥图案是我国古老的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吉祥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先人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物充满了幻想与猜测,还带有敬畏的感情。
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主要体现在原始人类的图腾和日常生活器皿上的图案中。
如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便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祈求祝福和平安的心情。
原始图腾对吉祥图案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正是图腾崇拜激发了古代艺术家对图腾物形象创造的灵感和热情。
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在客观上也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仍然比较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从而产生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
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
人们在创造器皿时就装饰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
彩陶、石刻、玉雕等物品中先后出现了龙、凤、龟等各种形状的瑞兽,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亦先后出现,这些图案被绘制或雕刻在器皿上,起了装饰美化的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原始追求。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也得以出现。
伴随着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通过各种客观载体表现出来。
同时,阶级社会也使王权与神权得以进一步结合,这对中国传统龙文化与凤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凤和龙都是吉祥图案中常见纹样,其组合图案也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如青铜器、漆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象纹等各种纹饰,让人不禁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凝重典雅又神秘古朴的精神内涵。
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与本土的长生不老、阴阳五行,以及神话传说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吉祥图案的题材,并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雕塑和民俗艺术中,丰富的吉祥语言开始出现。
例如,汉代织锦上出现了不少的吉祥图案,有“万世如意”锦、“延年寿大宜子孙”锦等,此时,传统吉祥图案中重要的福、禄、寿、喜图案已经逐渐开始成形。
唐代时,社会开放,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频繁,吉祥装饰图案得到了空前发展。
初唐较多龙凤和植物花纹,如折枝花、串枝花等。
盛唐纹饰大受中亚、西亚影响,龙凤、飞狮、天鹿、天马、犀、龟、孔雀、鹦鹉等动物相当流行,连生贵子、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等寓意的吉祥装饰纹样占居主流。
中唐后,吉祥装饰花纹日趋细密,更富于图案化,多以双鱼、对凤等组成团花图案。
到
了晚唐,吉祥装饰纹样流行以单纯花叶组成的团花以及由凤纹演变而来的双凤图案。
宋元时,吉祥图案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
它善祷善颂,为大众喜闻乐见,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风俗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
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陶瓷、刺绣、织物、漆器上,此时的吉祥图案进入了发展的高度普及期。
明清时期,吉祥图案开始走向成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
吉祥图案的名目繁多,形式更为多姿多彩,产生诸多适用图画的表现技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不断融合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使吉祥图案更趋成熟完美,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的局限性,但其发展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直至今日,传统吉祥图案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自身的独特风貌和饱含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为其在世界艺坛中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空间,也将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文化的新思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