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伤寒论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周1-1伤寒论序张仲景生平内经+汤液经法卷三伤寒例【3.11】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
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3.12】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1-5感冒伤寒论基本轮廓概述。
六经传病。
足太阳膀胱经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有问题,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和脊椎是否正有关,也可用治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去治疗这类病症。
->肾脏机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肾衰竭也和膀胱经有关。
如果把六经病精通的话,很多奇怪的疾病疗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讲义:P2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脉尺寸俱长)如果没有逼出去,则入手阳明大肠腑,大便干,排不出。
此时以承气汤,大黄芒硝通大便的同时,把病邪从肠道内侧拔除。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汤—>清淋巴足少阳胆经走体侧,贴着淋巴系统。
淋巴可归入广义的三焦。
胆经受邪代表抗邪系统进入淋巴系统。
淋巴涉及水代谢,会口苦、头晕往来寒热,热多寒少。
少阳经盘旋在头侧。
中间夹脑部下丘,控制体温的机制。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传到脾经就没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泻。
太阴经水泻水泻————理中汤下利清谷——肾阳不足。
理中汤+附子,四逆汤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心是灵魂的中枢。
心肾受邪①人会变迟钝。
②扁桃体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阴不足:烦躁,无法入睡。
---→朱鸟汤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许多病会死在少阴。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辩脉法
脉的阴阳
大、浮、数、动、滑——阳
沉、涩、弱、弦、微——阴
附: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结阴结
脉浮而数——阳结
脉沉而迟——阴结
附:结是指便秘
发热恶寒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附: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本节可总结为——寸脉弱,则阳不足,怕冷;尺脉弱,则阴不足,发热。
但是在《寸关尺脉法》中提到,“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似乎与这里会所的“尺脉弱,阴不足”不一致。
阳脉阴脉组合诊断
寸脉浮,尺脉弱,则血虚,筋脉挛急(水生木,血属水,筋属木);尺脉沉,则是营气衰弱;尺脉浮,若大汗淋漓,汗像珠子一样,则是卫气衰弱。
几种脉象
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属于阳气偏盛,容易导致阳结症;
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属于阴气偏盛,容易导致阴结症;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
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
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结脉与促脉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弦脉与紧脉
脉浮而紧,按之不动为弦脉,按之移动如转索,就是紧脉。
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1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
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
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
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1、由药识证。
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
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
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
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
伤寒论慢慢教(第十三期)JT叔叔讲解伤寒论慢慢教整理群记录整理2011.04.07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伟大经典之一。
对仲景医学的讲解,近年大有勃兴之势。
如大陆的胡希恕、郝万山,美国的倪海厦,台湾的黄成义、谭杰中(JT叔叔)诸家,其讲学资料得网络之便,流传于世,纷呈一时之盛。
身处此时代,得益于网络发达,藉诸家之讲解,我辈得以略窥仲景医学之堂奥,幸何如哉!于讲解诸家之中,我们选择JT叔叔的《伤寒论慢慢教》作为中医经方入门之钥。
其于教也,深入浅出,言语浅白,掰而成趣,发人省思;其“慢慢教”之特色,使我等新手上路之辈能以“慢慢学”而缓气跟从,毋使囫囵吞枣;其教学思路,脉络清晰,六经杂病之外,亦有诸如减肥等专题以授,热点切入,颇合时宜。
每聆叔叔讲学,其时轻、时快、时而铿锵有力之音,常使人神驰于经方之世界,遨游于仲景医学之海洋。
虽因其浅而设教,却为其深所折服,甘为粉丝。
今诸同好不足于视听,常冀载之以文,便于开卷而时时习之,以尊叔叔慢慢学、慢慢进步之旨。
于是,一拍即合,响而应之,或记录整理,或一校再校,夜以继日,无论节休,务使文以载教,结而成册。
然则,成此大愿,以我等菜鸟水准,兼囿于声像质量,未免有勉为其难之嫌。
听而迷其音,录而惑其意,时有遭遇。
虽勉力而为,亦必有错漏,故亟待方家同好慧眼识之,指出一二,以补阙遗。
伤寒论慢慢教整理群2011.04.07前言 (2)13.1.1桂本《杂病例》(续)VS《金匮》相关条文 (1)有阳无阴VS厥阳独行(桂林本3-84条) (2)卒厥VS脉脱VS中风(桂林本3-85、3-86条) (3)疾病分类VS治疗原则(桂林本3-87、3-88、3-89条) (5)让人火大的条文!!(桂林本3-90、3-91条) (8)13.1.2《金匮.五藏风寒篇》 (13)肺脏风寒与死藏脉(金匮11-1、11-2、11-3条) (14)肝脏风寒与死葬脉(金匮11-4、11-5、11-6条) (16)肝着VS旋覆花汤(金匮11-7条) (18)<药势>旋覆花VS新绛(茜草、红花)VS旋覆花汤加减应用 (20)心中风寒VS心伤与死藏脉(金匮11-8、11-9、11-10、11-11条) (23)心虚VS精神病(金匮11-12条) (25)脾中风与死藏脉(金匮11-13、11-14条) (26)脾约VS麻子仁丸(金匮11-15条) (27)13.2.1《五脏风寒积聚篇》(续)及百合病 (29)旋覆花汤里的葱 (29)肾着病VS甘姜苓术汤VS肾死藏脉(金匮11-16、11-17条、桂林本5-47条) (29)三焦寒热VS大小肠寒热(金匮11-18条、桂林本3-93条) (34)三焦竭VS积聚(桂林本3-94、3-95条) (35)百合病(桂林本13-1条) (38)13.2.2百合狐惑病 (41)百合病VS精神病(桂林本13-1条) (41)百合地黄汤主证与煮服法(桂林本13-5条) (46)百合知母汤VS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桂林本13-2、13-3条) (50)百合鸡子黄汤VS百合洗方VS栝蒌牡蛎散(桂林本13-4、13-6条) (51)百合滑石散(桂林本13-7条) (53)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桂林本13-8条) (53)狐惑病VS甘草泻心汤(桂林本13-9条) (54)13.3.1<药势>苦参、雄黄VS狐惑阴阳毒 (59)狐惑病VS苦参、雄黄 (59)<药势>苦参VS熏洗方 (60)雄黄散VS<药势>雄黄与雌黄 (63)阴阳毒、鼠疫VS升麻鳖甲汤 (69)13.3.2阴阳毒治法VS《伤寒例》导读 (72)阴阳毒的辩证VS服药法 (72)<药势>鳖甲 (73)四时八节VS疾病发生时间(桂林本3-8、3-9、3-10条) (77)13.4.1疟病篇、鳖甲煎丸 (86)疟病的定义与分类 (86)疟疾常用药与针灸疗法 (88)疟病辩证与治则(桂林本13-13条) (91)鳖甲煎丸VS脾肿大(桂林本13-14条) (93)13.4.2 《疟病篇》完结 (97)<药势>鼠妇 (97)<药势>石苇 (98)<药势>紫葳 (99)<药势>露蜂房(蜂窠) (101)<药势>赤硝VS蜣螂 (102)鳖甲煎丸的做法VS煅灶灰 (104)瘅疟VS温疟 (106)白虎桂枝汤 (107)蜀漆散VS<药势>云母 (108)截疟小常识 (110)牡蛎汤VS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110)13.5.1《水饮篇》初谈 (112)仲景对痰饮的定义——此痰饮非彼痰饮! (112)简谈水饮病的分类辨治(主证的抓法) (114)痰饮VS悬饮VS溢饮VS支饮(桂林本14-26条) (118)水在五脏不等于五脏水(桂林本14-27条) (121)留饮VS背冷VS四肢痛(桂林本14-28、14-29条) (122)13.5.2《水饮篇》续 (125)痰饮四肢痛VS风湿、历节痛 (125)水饮病因VS脉象辨析(桂林本14-30条、金匮12-12、12-13、12-14条) (126)痰饮治疗原则VS苓桂术甘汤VS肾气丸(金匮12-16、12-18条,桂林本14-31条) (128)苓桂术甘汤主证推扩及禁忌VS痰饮(桂林本14-33条) (129)甘遂半夏汤主证与煮服法(桂林本14-32条) (132)悬饮病VS十枣汤(丸)(桂林本14-34条) (135)溢饮VS大小青龙汤 (136)木防己汤主证与临床煮服法 (137)泽泻汤VS支饮苦冒眩(桂林本14-37条) (139)厚朴大黄汤的“勉强” (140)葶苈大枣泻肺汤VS小半夏汤 (141)13.6.1《痰饮篇》结束VS《水病篇》提纲 (143)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VS <药势>椒目(桂林本14-41条) (143)小半夏加茯苓汤VS呕吐眩悸(桂林本14-42条) (146)五苓散VS茯苓饮(桂林本14-43条) (148)久咳不愈的治法 (150)《水饮篇》提纲VS水病的分类与治法(桂林本14-44条) (151)13.6.2四水病黄汗里水概述 (156)风水VS皮水VS正水VS石水VS黄汗(桂林本14-45、14-46条) (156)风水的脉与证VS急性肾炎VS感冒(桂林本14-47、14-48条) (161)里水VS甘草麻黄汤VS越婢加术汤(桂林本14-64条) (166)阴实水肿VS消渴水肿(金匮14-6、14-7条) (168)《金匮》水病脉象(金匮14-8、14-9条) (169)13.7.1水肿病的辨证 (172)水病死症(金匮14-10条) (172)水病VS小便(消渴)VS脉(金匮14-11、14-12条) (173)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桂林本14-49、14-50、14-51、14-52、14-53条) (175)治水病的重大原则与变通(桂林路本14-54条) (179)水肿病之水分血分辩证(桂林本14-55条) (179)水肿病VS月经(桂林本14-56、14-57条) (181)血分病的成因与脉象(桂林本14-58条) (183)13.7.2 水肿病辩证VS《伤寒例》条文 (185)水病误治浅谈——很难跳出的圈圈(桂林本14-59条) (185)麻黄附子甘草汤方VS麻黄加术汤VS水病脉之浮沉(桂林本14-60条) (189)防己黄芪汤(主证、剂量、服法)VS虚风水(桂林本14-61条) (192)防己副作用的补救法 (194)越婢汤VS正风水(桂林本14-62条) (194)防己茯苓汤VS皮水(桂林本14-63条) (195)水肿病VS蒲灰散 (197)《伤寒例》之太少两感(桂林本3-25条) (199)阳明太阴两感VS阳明腹痛(桂林本3-26条) (200)少阳厥阴两感辩证治法VS喉咙痛治法补充(桂林本3-27、3-28条) (200)13.8.1黄汗病的辩证与治疗 (203)黄汗病与历节病之共通点 (203)黄汗病主证VS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VS醋的药性(桂林本14-65条) (203)黄汗历节辩证VS桂枝加黄芪汤主证与推扩(桂林本14-66条) (207)气分水肿病的脉象与体质辨析(桂林本14-74条) (211)胡希恕用药的阴阳观 (212)13.8.2气分水肿病VS历节痛风治法 (214)转气汤VS心下坚VS气分病VS腹水的治法(桂林本14-75条) (214)理中汤VS大补脾汤VS肝硬化腹水VS消水圣愈汤 (216)转气汤VS(妇科)癌VS血症VS恶疮 (217)枳实白术汤VS水肿病VS胃扩张(下垂)(桂林本14-76条) (218)历节(痛风)症状VS病机分析(桂林本14-67、14-68、14-69、14-70条) (219)桂枝芍药知母汤VS关节痛(桂林本14-71条) (222)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对比VS痛风治疗注意 (225)乌头汤VS推扩使用(桂林本14-72条) (226)千金.防己汤VS痛风 (227)甘草麻黄汤VS越婢加白术汤VS痛风(桂林本14-73条) (228)13.1.1桂本《杂病例》(续)VS《金匮》相关条文我们今天的课哦,依然是会十分之无聊,所以,同学,要回家就可以回去了。
伤寒论总结笔记咱要说这啊,那可真是中医里头的一块瑰宝。
就我自己研究和学习这的过程,那真叫一个曲折又有趣。
一开始接触,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那些个条文,看着就跟天书似的,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把我给绕得晕头转向。
可咱不服输啊,硬着头皮往下啃。
我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个病例,患者浑身发冷,头疼得厉害,还一直干呕。
我当时就想,这会不会是里说的太阳病呢?于是我赶紧翻书,对照着条文一条一条地看。
嘿,还真让我给找着了点儿线索。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可这患者又有点干呕,这可咋办?我又继续琢磨,发现后面还有条文提到,若呕者,加半夏。
这下我心里有底了,就给开了个麻黄汤加半夏的方子。
可开了方子,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毕竟这是头一回实战啊。
等患者拿了药回去吃,我这心就一直悬着。
过了两天,患者来了,说症状减轻了不少,我这心里那叫一个美啊!就像大热天吃了根冰棍儿,爽到心里头去了。
从那以后,我对的信心大增,学习起来更带劲了。
再比如说,有一回遇到一个发烧的病人。
他这烧啊,老是反反复复,退了又起,起了又退。
我就寻思着,这会不会是里说的少阳病呢?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我仔细观察这个病人,发现他还真有点口苦,胃口也不好。
于是,我就给他开了小柴胡汤。
这一次,等待的过程没那么煎熬了,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嘛。
结果也不错,病人的烧慢慢就退了,也恢复了精神。
还有一次,碰到一个便秘的患者。
好多天都没解大便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又想到了里的阳明病。
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大承气汤主之。
可我又不敢贸然用这么猛的方子,就先给他用了点温和的通便药。
结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一咬牙,决定用大承气汤。
但用药的剂量上,我可是小心翼翼地调整。
最后,总算是把这便秘给解决了,患者那个感激哟,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宝典。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小半夏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穀欲嘔。
很多「吐」的症狀,是有事沒事都亂吐的,像小柴胡湯證的話,不吃飯也會吐。
可是吳茱萸湯的症狀是「平常沒事,但吃了飯,就要吐」。
所以,這裡的食穀欲嘔它本身就是一個辨證點,可以跟很多其他的吐區分開,「吃了飯才吐」,這是一個特徵。
屬陽明也。
這個屬陽明也,歷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見:「吳茱萸湯是厥陰的藥,怎麼會是屬陽明?」我覺得我們不需要這麼苛求。
張仲景他〈陽明篇〉寫到這麼多次「陽明」,「陽明」常常在張仲景的語感,就是表示「消化軸」── 這個病是在消化系統的病── 我們這樣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 男人的疝气先不讲── 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吳茱萸 vs. 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读《伤寒论》笔记读《伤寒论》的那些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张仲景老先生面对面交流。
这本书,就像是中医界的一本宝典,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直呼过瘾!开篇便是那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老中医在耳边絮絮叨叨,传授着看病救人的秘诀。
我边读边想,这脉浮,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脉搏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嘛!头项强痛,不就是脑袋和脖子像被什么紧紧拽着,动弹不得,还疼得要命嘛!恶寒,更是直白,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
这一句话,就把太阳病的症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一目了然。
再往后看,张仲景老先生把各种病症都分门别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让人心生向往。
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泡了个暖暖的温泉,让那些因为受了风寒而紧绷绷的肌肉和关节,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麻黄汤呢,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寒气,瞬间就被逼了出来,让人浑身舒畅。
读着读着,我不禁感叹,张仲景老先生真是个神人!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细腻,把每一种病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是侦探在破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开的方子,就像是量身定制的,既能治病,又能调理身体,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读《伤寒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些复杂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慢慢琢磨,或者找些资料来辅助理解。
就像是打游戏遇到了难关,得费点心思才能过关。
但每当我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让人兴奋!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病症的描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非常相似。
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多了冷饮,或者吹了冷风,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这不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脾胃虚寒”嘛!还有,有时候我们熬夜加班,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讲义第61~62页。
彭子益对中医有另一套解释系统,他认为胆经相火不降,三焦经的相火就升不上去。
因此产生柴胡症。
相火是相对于君火的存在。
心火为君火,其他为相火。
肾阳跟心阳同类,肾阳是君火、相火?至今未有定论。
经络分阴阳,阴经向上而阳经向下,故足少阳胆经应该向下,彭子益认为柴胡汤的目的是要让三焦之气上升,但三焦之气上升并不意味着三焦经要下降。
这个看法是有意义的,在后面的条文会看到很多「胆气不降」之类的论述。
所以我们自己感觉柴胡汤清三焦是往上面清的,不是往下面掉。
彭子益认为少阳无腑症只有经症。
古代医书看不到胆结石的相关记载,可能跟古代没有这么精确的解剖学有关。
现在确有胆结石、胆囊瘜肉之类的病,柴胡系的药都可以处理得不错。
像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就是处理胆腑的方子,所以少阳也是有腑症的。
讲义第六十二页:刘渡舟认为柴胡可以调整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
气机的出入升降就是人体讯息传递,柴胡剂的确比较擅长处理人体消化轴的讯息传递。
柴胡剂时常混同其他经的辨证点。
所以在太阳篇、阳明篇都会发现掺杂柴胡症出现。
所以少阳篇就显得很不是张仲景的风格。
【10.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口苦、咽干:这条辨证点除了口苦之外,真的很不好用。
如果是上午口苦,那是少阳没错,但如果是口苦喉咙干,阳明症更会。
阳明高烧时口苦喉咙干的感觉更强烈。
目眩:少阳区块关系人体的淋巴,跟平衡中枢很有关系,当淋巴不干净时人的平衡感会丧失。
但苓桂朮甘汤、泽漆汤、真武汤都有晕眩的症状,所以目眩不是好用的辨证点。
少阳的重要辨证点如往来寒热、胸胁满其他篇章被用掉了,剩下的口苦,咽干,目眩好像就成为残渣。
仲景医术跟黄帝内经的关系究竟如何?关于仲景的六经辨证到底是什么东西,至今学术界有四十几种定义。
赵开美《伤寒论》中并未收入〈伤寒例〉。
故有认为出自《黄帝内经.热论》的〈伤寒例〉是后人补入,非仲景放进去的。
第一周1-1傷寒論序張仲景生平內經+湯液經法卷三傷寒例【3.11】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晤。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3.12】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1-5感冒傷寒論基本輪廓概述。
六經傳病。
足太陽膀胱經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如果足太陽膀胱經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相關症狀:->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和脊椎是否正有關,也可用治足太陽膀胱經的藥去治療這類病症。
->腎臟機能:排尿功能,蛋白尿,腎衰竭也和膀胱經有關。
如果把六經病精通的話,很多奇怪的疾病療法能想得到。
講義:P2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脈尺寸俱長)如果沒有逼出去,則入手陽明大腸腑,大便乾,排不出。
此時以承氣湯,大黃芒硝通大便的同時,把病邪從腸道內側拔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系統。
淋巴涉及水代謝,會口苦、頭暈往來寒熱,熱多寒少。
少陽經盤旋在頭側。
中間夾腦部下丘,控制體溫的機制。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傳到脾經就沒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瀉。
太陰經水瀉水瀉————理中湯下利清谷——腎陽不足。
理中湯+附子,四逆湯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足少陰腎、手少陰心。
心是靈魂的中樞。
心腎受邪①人會變遲鈍。
②扁桃體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陰不足:煩躁,無法入睡。
---→朱鳥湯⑤其他可能的併發症,許多病會死在少陰。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肝經,風木之氣,風木是陰陽、水火在混合時產生的流動。
人的陰和陽靠厥陰區黏合在一起。
厥陰受損,陰和陽會脫開。
當歸四逆湯時氣血相和治手指尖端發冷發白(雷諾氏症)厥陰的區塊:肉體的肝和心,及其之間的橫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臟病、高血壓等)烏梅丸:寒+熱+酸把寒和熱“縫”回來。
總結:傷寒部分框架:少陰病→心臟病、腎病的治法;太陰病→消化系統的調理少陽病→修復淋巴、膽腑。
大柴胡湯,柴胡芍藥積實甘草湯→排膽結石(化小後再排)膀胱經→正骨;陽明經→美容第二周2-1足太陽膀胱經講義P6中醫譜系歷史變遷JT96傷寒論慢慢教2-12-2.doc2-2 傷寒論的框架六經治法中日經方→時方演變史傷溫之爭2-3 膀胱經講義P7 關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內經摘錄2-4 針法忌諱,難點。
腹部→募穴使髒的能量凝聚安寧背部→俞穴使內臟更有活力艾灸隔姜灸艾粒補法:不可有風;瀉法:吹艾條越陳越好,如用新艾,宜隔薑灸或者離皮膚距離遠些。
取穴:穴位往往是骨風或肌肉交界點。
●風門+肺俞治療冬天發作的氣喘。
●厥陰俞對應肉體的心臟(膏肓區: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心俞古書:禁灸●督脈:神道、靈台、至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心生血,通過補心改善造血機能)△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灸足三裏,如果還不夠,用附子+吳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團,貼湧泉穴。
(使陽氣下沉)●委中能瀉熱毒之氣,血分的熱毒●尺澤瀉氣分熱毒(經絡就象河流,轉彎處容易淤積)第三周 3-4 傷寒論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講義P13 受邪與傳化病毒一開始進入人體時,人會怎麼樣?風者,百病之始也。
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日常保養措施)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
衛氣:比較粗捍,活潑的氣,在經絡之外起保衛作用。
(與風同氣)﹌﹋榮(營)氣:陰柔、滋養的氣,流在血管經絡裏。
起滋養作用。
(與寒同氣)↙邪氣於人“同氣相求”現象:風(陽):混雜在人體陽的經絡部分寒(陰):寒於骨“同氣相求”會鑽入骨。
直接穿透衛氣,進入營氣、骨節。
衛氣來源和構成:1-太陽寒水之氣,被命門火蒸動而上行;2-食物的營養和能量,由脾胃消化進入心,胸中大氣區塊;進入經脈,其中比較粗的能量被釋放的體表;3-表皮屬肺金、肺氣;4-三焦輸布之氣彌散出來,也會變成一部分衛氣。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營衛是抵禦感冒的表層能量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命門之火——守邪之神三焦腑 氣街(邪氣)中於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正面後面側面外邪入侵的其他方式:曬傷、大風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種心情差,邪氣也容易傷心形寒冷飲(體質寒,食冰)---------------------傷肺摔跤、生氣,怒------------------------------------傷肝傷寒論、難經的脈法:從上往下↓肺第一層剛沾到皮膚↓心略往深↓脾胃再按↓肝再按腎再按深★一定會有的症狀△多會有,八成會出現的症狀○或許會出現的症狀3-5 傷寒雜病論卷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6.1 太陽之為病。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總綱)太陽經過區域浮:表證的重要指標寒:太陽經病的重要指標寒傷營,無論燒到多高都會怕冷6.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風傷衛)汗孔開,皮膚有濕潤感6.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無論是否已發燒(寒傷榮)脾胃之氣被調去抗擊感冒病邪;感冒時要少食少飲,不要消耗脾胃能量怕風或怕寒,說明邪氣還在表層。
人體內外反差大參照3.31脈法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6.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沒有變化吐:標示少陽(?不一定)數:快急:猛烈傳傳屬:一個病症從前驅期到定型期的過程。
六經任何一經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氣都會經過太陽經,最後歸著於真正受病的經。
轉屬,轉入:抗病機制由於體質的變化而轉入另一個區塊。
如:太陽經-- 陽明經傳,經傳,行經,再經:一個生命現象的週期。
溫病2類:①發炎②熱傷風——傷津液,如太陽轉陽明就是由於津液不足,寒水之氣不夠。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上下焦,尺寸熱邪鬱在身體呼吸粗重燥熱的氣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水分被抽乾腎經受損(腎主二便)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火療法熱傷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誤治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氣密藏。
如果身體有虧損,病邪會進入。
而此時身體的抗病機制處於休眠狀態。
病毒進入身體使免疫系統變弱。
到了春天,身體容易感染各種炎症。
(類似於HIV的病機)臨床上:“不藏精”容易發成少陰病少陰經病→扁桃體發炎發于溫病得少陰病的概率很高。
●溫病:脈扎實有力,滑。
類似于陽明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需用清熱涼血藥。
6.7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抗病系統積極抵抗抗病系統消極承受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見講義P16典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陰水的成數六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陽火的成數七湯液經法: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陰退為瀉,其數六水數也旋覆花:“貫通五臟真元”古方用於續筋:旋覆花(根)和黃糖、黑糖搗爛,敷於斷筋處……6.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參照P20 條文3.10 和3.30)經:週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不一定是會傳陽明,而是任何經都有可能。
6.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上午10點至下午2點)6.10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體習慣感冒狀態,病去後,身體感還沒有調整回來,需要2個6天週期來慢慢調適。
6.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實熱:脈可能沉、滑。
滑脈:有裏熱例如大青龍湯證:煩,有裏熱。
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浮取沉取營分汗出,營分能量更加流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打噴嚏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萬方之祖——桂枝湯桂枝三芍藥三甘草二生薑三大棗十二枚桂枝湯結構分析:桂枝:補心陽。
與心的能量結合,順著動脈衝出去芍藥:1-使平滑肌放鬆。
鬆開脾胃區塊→靜脈放鬆→血從靜脈末梢拉回(解倉、容餘) 2-限制藥的作用範圍。
對要作用的場域有收斂作用。
只用桂枝,芍藥,作用場域限制在血管(營分)生薑:使氣“分岔”。
把桂枝、芍藥的藥力分岔到衛分。
大棗:補營分。
棗樹多刺,有鋒銳之氣,果肉卻肥潤→把衝突的能量轉化為滋養的能量→保養水分甘草:緩藥二兩定中間軸→生用:緩和;→炙:加蜂蜜考熟,補中焦。
總結:外症:脈浮緩,出得了汗,惡風惡寒。
↓病機:風氣傷到衛氣。
↓治則:把能量送到衛氣。
↓1-寒水之氣方(方法):衛氣來源: 2-三焦之氣-→肺——表皮之氣3-營氣中比較強悍的氣——————桂枝湯選擇的路徑第五周 5-6計量單位換算:桂枝湯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兩碗就不要喝了。
)煮藥用水和棗依照比例減少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間時間:半小時左右(發散藥不宜久煮)熱稀粥:水多,稀的粥。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後注意事項:加衣服,喝熱稀粥或熱水幫助發汗。
桂枝湯發汗: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
出大汗會傷元氣*白芍: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
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可能會拉肚子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桂枝湯禁忌詳解:生冷:桂枝湯的藥力是從脾胃引發出去,所以不能讓脾胃能量有額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飲會降低脾胃熱能。
粘滑:肥膩之物對發表、發散的藥物有克制藥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發散藥發散不出來。
例如:藥物配伍中有地黃就搭配麻黃同用就不發汗。
肉面:面是麥子做的,比較偏熱性。
可能會影響桂枝湯的作用場域。
肉類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會不習慣,增加脾胃消化的負擔。
五辛:蔥、蒜、辣氣味重,是發散類食物。
桂枝湯本身就是發散藥。
可能會對藥性產生干擾。
酒:生薑、桂枝遇酒會與酒的濕熱相結合,形成更嚴重的濕熱。
酪:各種乳製品。
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腎氣和脾胃之氣。
臭惡:味道重的食物會干擾藥性正常發揮。
桂枝衛氣屬陽,營氣屬陰。
桂枝通陰中之陽(走營分,行於血脈中)貫通身體的能量。
《神農本草經》引述:牡桂上品:味辛溫·無毒·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