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7
1 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时量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战役的结束B、新中国的成立C、西藏和平解放D、三大改造的完成
2、“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人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髙,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A、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 B、日本侵略者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4、邓小平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倾错误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5、“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上述现象发生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期间 C、“大跃进”运动中 D、改革开放后
6、“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关键信息:“兰考” “治沙” “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2 8、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9、为纪念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时说:“为了不暴露潜伏地点,邱少云硬是在火海中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怎样的一种精神啊!”老战士所说的这种“精神”包括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集体主义精神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上海浦东大桥
11、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是
A、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公私合营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B、江青死亡 C、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林彪死亡
14、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15、“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 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江泽民 D、邓小平
16、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
A、举办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17、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的是
A、乡镇企业 B、私营企业 C、中外合资企业 D、国有企业
18、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之一,下列哪一流行语是改革开放时期的
A、“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B、“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大二公”
3 C、“走资派”“封资修” D、“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
19、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
宰;让我告诉未来……”。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20、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小伙子给亲人的信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是四个经济特区之
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是外国人眼中的“一夜崛起之城”。这个小伙子
打工的城市是 A、厦门 B、深圳 C、珠海 D、上海
21、2010年热播的电视剧《奠基者》真实再现了大庆石油会战的情景。下列哪一历史
人物的事迹应该出现在剧情中
A、雷锋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2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邀请她北上与会予以指导。下列有关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次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决定了国歌、国旗、首都等
C、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会议举行了开国大典
23、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4、习惯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的“一个中心”是指
A、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B、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心
C、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的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 社会差别。”第二种梦想实现的标志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开国大典的举行 D、一五计划的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50分)
2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在农村生产关系方面做出了多次调整或变革。阅读下列
4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9年——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吨)
年份 1949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 约1.1 约1.4 约1.6
①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思考,1951——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3分)
材料二: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材料三: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③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1分)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1分)这项制度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2分)
④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不少于两点)(2分)?
27、中国梦的提出,深刻地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辱,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元旦社论
①根据材料一思考,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8月21日社论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种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失误?(2分)从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不少于两点)(2分)
材料三: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
5 ③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分)这是一次什么会议?(1分)会议上做出的伟大历史决策是什么?(1分)
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不少于两点)2分
28、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我校八年级的同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了探究。
①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请问,1949年的“中国新生”的标志是什么?(1分)“中国新生”的伟大意义是什么?(2分)
②“中国新生”后,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党和政府在军事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当然缺点也有。从工作来看,有时在有些问题上急了些。——邓小平
③材料一中所指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时间完成?(1分)它的完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2分)除了材料中所说的“急了一些”之外,它还有哪些缺点?(2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④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献?它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并通过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
29、我国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1979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社论
①从材料中所讲的我国对外开放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1分)之后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出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摘自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我国改革开放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③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探索出了一条什么建设道路?(1分)邓小平理论是在什么会议上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的?(1分)
④“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在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上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