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 格式:docx
- 大小:37.38 KB
- 文档页数:3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1.诗界革命: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改变小说是小道、闲说的传统观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3.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作新文体——报章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4.白话文运动:主要人物:裘廷梁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白话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介绍、翻译外国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以今世历史金花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重视文章内容,摆脱对古人的奴性。
宣扬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胡适吸收融汇前人意见,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中国要贡献。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论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谈新诗》:诗体的大解放——《尝试集》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胡适的基本倾向:文学改良提出创造新文学的进行次序:工具——方法——创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形式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排斥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批判明前后七子、桐城派,要求“赤裸裸的抒情写世”钱玄同: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的态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
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
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
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
(再听录音)(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
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
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
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1)思想的丰富性。
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
2)思想的深刻性。
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从20世纪初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发展历程。
下面是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理资料汇总。
1.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它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的探索,提倡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主张彻底改变旧文化、旧教育和旧社会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杂志,如《新潮》、《新青年》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社会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心理主义文学:心理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郁达夫、沈从文等。
5.抒情诗: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表达诗人自身感情和思想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戴望舒等。
6.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运动,它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代表作家有胡适、周树人等。
8.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家有老舍、茅盾等。
9.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受到审查和限制。
10.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和活力。
一些作家以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特点,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代表人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主要流派。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精讲一、名词解释1、“八事”: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随后加入的有冰心等。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冰心等)在创作上出现了“问题小说”: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5、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以内心情感的表现方法,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这种小说被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7、乡土文学:1923年左右,“乡土文学”崛起,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台静农。
他们对故乡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思念遥远故乡的亲人,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描摹与揭示。
乡土文学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强烈,其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
抒不尽的情烛剪不断的灯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晚年所作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所提出的一句话,其意义应该是劝告人们要重视对自我的审视,然后再由己及彼地去参悟他人的智慧,其实,这种关于文学艺术与"心"与"物"乃至于"人"的辩证,正是抽象的抒情与具体的议论交织碰撞出来的一种探讨与思考。
沈老的文章通过作者总结出自身的写作态度,关于生命的一系列思考,还有创作与某一时空还有不同时空的关联等方面,天马行空却又有条不紊地通过具体的例子将文学艺术的"抽象"与"具象","短暂"与"永恒","简洁"与"繁复","坚守"与"变通"等一系列辩证的矛盾与关系罗列出来,用以与后来者在从事自身的生活,创作,思考过程中获得一些明朗的启迪。
沈从文先生在文章的起始便开门见山地提出:"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来阐释这句话的具体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出的正犹如近代科学家还相信宗教,但是星际航行已接近现实,以及世界上还有人深信上帝造物,近代智慧和原始愚昧,彼此共存一体...... 其实就是体现这样一种矛盾体共存论。
如果用不自觉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思考,所谓抽象的抒情又往往是描绘具体的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情感,这样就牵扯出来第一组关于"抽象"与"具象"所产生的思考。
其实我们的一切情感都是抽象的概念,但比如说喜悦,或者悲伤,当这种抒情转化为作家的文字,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却又似乎很难撇开具象的思考,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眼泪这件东西,形容喜悦时用的到,我们可以说是喜极而泣;那么形容悲伤的时候,当然也有其妙用,"一把鼻涕一把泪",不就是生动的描绘出了人们悲伤时候的痛苦吗?毋庸臵疑,这种痛苦的感觉是抽象且虚无缥缈的,但有了眼泪作为介质,这虚无缥缈摇身一变,又蓦的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又变的有模有样!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魔术表演,只不过是像英文字典一样,把心理上痛苦这种情绪在行为层面所产生的后果或者说是表现注释出来,就让我们在抽象的抒情与具象的表达之间游走着融会贯通了,这当然离不开作家深厚地驾驭文字功力的底蕴,但放开来说,还应该感谢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那样的缤纷博大,自然间的万物生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有着这样那样丰富的情感牵连,同样的客观物质是眼泪,但表达出来不同的情感,这就使得作家有机会去发现世界的美,感受无垠的意,体味情感的淳......其次是作者关于"短暂"与"永恒"的辩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题型归纳填空题·建设“人的文学”和白话文学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历史性成就·《敬告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篇重要的文献。
·胡适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接触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八事”中“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是针对当时文学内容方面的改良主张。
·本着人道主义立场,以人性为主要表现对象,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人的生存理想,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并为20世纪中国文学定下基调。
“平民文学”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这是平民文学不同于通俗文学的根本之处。
·鲁迅,以文学主动参与历史,并以其卓越的艺术原创力,深度介入了中国近代救亡与现代文化、文学的转型。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确立,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
·五四文学主要存在着三种人学思想和文学观念: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近现代通俗文学所持守的充分世俗化的人学观。
·30年代三大文学派别左翼、京派、海派·1928年开始的无产阶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1924年开始出现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春雷社·30年代小说流派普罗小说社会剖析派京派新感觉派·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历史上则有“孤岛文学”之称,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动。
·八个样板戏1967年5月,纪念“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的许多唱腔、戏曲舞台表演身段来自传统京剧艺术。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1.诗界革命: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改变小说是小道、闲说的传统观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3.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作新文体——报章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4.白话文运动:主要人物:裘廷梁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白话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介绍、翻译外国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以今世历史金花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重视文章内容,摆脱对古人的奴性。
宣扬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胡适吸收融汇前人意见,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中国要贡献。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论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谈新诗》:诗体的大解放——《尝试集》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胡适的基本倾向:文学改良提出创造新文学的进行次序:工具——方法——创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形式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排斥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批判明前后七子、桐城派,要求“赤裸裸的抒情写世”钱玄同: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的态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
现代化的标志。
在这一运动中,推崇科学、民主与自由并反对封建道德观
念的思想蔚然成风,文化意识的觉醒导致了现代文学的崛起。
3.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
重要阶段。
该运动通过吸收西方文学思潮,发展了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例如,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红岩》等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4.抗战文学及战后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文学界在抗日战争期间的
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抗战的动荡和人民斗争的精神面貌。
战后文学则着重反映了战争结束后社会转型和国家命运的转变,代表性作
家有海子、余华等。
5.九十年代文学:九十年代文学出现在中国开放后,代表了中国当代
文学的新形象。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题,作家
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个人体验的探索来表达对当代社会困境的关切。
6.典型作家及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其
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包括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沈从文、巴金、艾青、华东等。
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主题,对
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代表了
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历程。
从新文化运动到九十年代文学,这一时
期的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
基本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考点一:文学研究会1)社团成立的时间:1921年1 月2)社团成立的地点:北京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郭绍虞等12 人4)主要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认为“文学应当反应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 创作“为人生”的文学5)主要刊物或主要作品:《小说月报》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意义:它说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社团创造社1)时间:1921年6月2 )地点:日本东京3) 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祥、徐祖正,后增加李初犁、冯乃超、彭康、朱境我、李一氓、阳翰生等人4)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现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5) 主要作品或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增《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1) 时间:1923年2) 地点:北京3) 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人4) 主张: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建筑美5) 地位或意义: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加以肯定湖畔诗社1) 时间:1922年4月2 ) 地点:杭州3) 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4 ) 主张或特点:湖畔诗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成长起来的诗人,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他们坦率的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
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
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
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
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
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
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
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
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
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
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
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乡土情感的追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现代社会的关注,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沈从文的作品和思想,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