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浆糊制作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2.02 KB
- 文档页数:1
古籍修复怎么修一、拍照古籍修复古籍在修复之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拍照存档,让修复师对古籍破损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方便做古籍修复前后的对比。
二、选纸古籍修复古籍修复的选纸是很讲究的,不是选最贵的纸,而是选最恰当的纸。
如果修复古籍,就要选用古法制造的纸,即仿造古时候的原材料、帘纹、工艺生产的纸张,并且这种纸必须是手工制作,主要包括麻纸、竹纸、皮纸、混料纸等。
三、制作浆糊古籍修复古籍修复所用的浆糊必须用去筋的小麦淀粉进行制作,因为这样的浆糊浆性温和,稳定性好,而且具有可逆性。
具体制作方法是把小麦淀粉加冷水后,用木棒反复搅拌至糊状,然后再用热水冲淋,即可成型。
制作成型的浆糊需在自然状态下放置冷却后才能使用。
此外,浆糊中水的比例对修复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修复师会根据具体纸质文献的情况调节浆糊中水的比例。
四、修复古籍修复制作好浆糊,选好配纸,就进入了正式的古籍修复阶段。
古籍修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全手工修复,另一种是使用纸浆补书机修复。
古籍修复中最常遇到的是修补破洞,常用到的工具也就是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碗浆糊。
具体步骤为用沾上浆糊的毛笔在破洞处涂刷,将补纸快速粘在破洞上填补破洞。
原则上,先补大洞,后补小洞。
五、压平古籍修复在完成纸张的修补之后,下一步还需对它们进行压平处理。
压平需要用到压平机。
在纸张上喷水使其潮湿,放在吸水纸内压平,等纸张干燥、压平整之后,再拿出来折页,修剪纸张上多余的补纸。
修剪完后,再把纸张放入压平机进行压平处理。
六、装订古籍修复经过压平处理后的纸张,基本已重新焕发出光彩。
这时,古籍修复师们就会把它们复原装订成册。
虽然是最后一个步骤,但这个步骤却并不简单。
古籍的装订还是遵循已流传上千年的穿纸捻钉法,这个过程就包括搓纸捻钉、理齐、打眼、穿纸捻钉……纸捻钉可以保持长久不坏,用纸捻钉来固定书叶,即便订书的线断了,书叶也不会散。
完成这些步骤后,古籍修复师们会为修复过的文献粘上封面,用真丝线装订,古籍修复就宣告完成。
糨糊制作方法概述糨糊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甜品,由糯米或小米加水煮熟而成。
它有着浓稠的口感和甜美的味道,常常被用作早餐或甜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糨糊制作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您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糨糊。
所需材料•糯米或小米:250克•水:适量•白糖:适量步骤1. 准备材料•将糯米或小米浸泡在清水中,静置30分钟至1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 煮糨糊•将浸泡过的糯米或小米倒入一个大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水的量要稍微多一些,因为糯米或小米煮熟后会吸收水分,糨糊会变得更稠。
3. 炖煮•将锅放在火上,大火加热至水开始沸腾,然后转小火炖煮。
将锅盖盖上,偶尔搅拌一下,以防止糨糊粘锅底。
4. 加糖调味•当糨糊开始变得浓稠时,加入适量的白糖,并均匀搅拌。
糨糊的甜度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调节,如果喜欢更甜一些可以多加一些糖。
5. 煮至糨糊浓稠•继续煮糨糊,直到它变得浓稠而光滑。
糨糊的粘稠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可以在煮糨糊的过程中适量加水或加糯米或小米来调整粘稠度。
6. 完成•当糨糊达到理想的浓稠度后,将火关掉,让糨糊稍微冷却一下。
您可以选择将糨糊分装到碗中,或者将整锅的糨糊装到大碗中,供多人享用。
注意事项•在炖煮糨糊时,一定要不停地搅拌,以防止糨糊粘锅底或结块。
•糨糊的粘稠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所以在煮糨糊时要注意掌握火候。
•如果糨糊煮得过于稠,可以适量加水,或者在糨糊煮熟后加入一些热水来稀释。
总结制作糨糊非常简单,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糨糊。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调整糨糊的甜度和粘稠度。
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甜点,糨糊都是一道家常美食,为您的生活增添一份甜蜜。
尽情享受这道传统的中国美食吧!。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一、古籍修复技术对一册需要修复的线装书来说,修复的主要对象是书叶。
而对书叶的修复,只能从单张书叶开始。
因此,修书时首先要把装订成册的书拆开分解为单张书叶,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拆书的工作实际上是按装订顺序颠倒过来进行的。
即:1.揭书签2.拆线3.拆书皮……等等书册拆散以后,即进行第二项“补破”工作,使破损书叶恢复原来的面目,这是修复工作的主体。
其次,将修复的书叶重新装订成册,这实际上是书册原来装订过程的再现。
现在,装订过程和修复过程的区别,就很清楚了,就是除了“补破”之外,修复过程和装订过程基本相同。
因此,过去和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古籍修复和印刷行业里的装订差不多,甚至在有关部门制定工资标准时,就曾把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和印刷装订工作中的“刷浆糊工”等同,从而制定相同的工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古籍修复工作的悲哀。
但是,装订绝不是修复,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目的不一样。
装订只是把书叶集合成册,结束书籍制作的最后工序。
而修复是对书籍做必要的修整,使书籍恢复原来的面貌。
修复的目的是对书籍施行保护。
其次,从表面看修复书籍和装订书籍相比较,除了装订过程的重复,仅多出“补破”这一道工序。
但在实际上,“补破”这道工序占去了修复工作过程的大半,而装订只不过是修复工作的一小部分,是修复工作的结尾。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历代修复工作者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补破”即修复的措施,发展了修复技术,从而使古籍修复成为举世注目的图书保护专门措施,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同装订技术同日而语的。
修复工作可分为准备、修补、复原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包括三个方面:档案登记、备料以及分解书籍。
1.核查登记首先核查需要待修书的书名、册数。
核查要尽量详细,几册、几叶,以及书皮及书叶是否完整,有否残损字等等。
其次登记装帧形式和送修单位。
第三登记破损情况,包括破损原因、主要破损形式、破损位置及破损等级。
第四是修复要求。
古籍修复过程
1、拿到破损古籍后先要拍摄修复前书影。
2、制定修复方案:根据书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法。
3、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4、拆书:把书上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5、掲书叶、书皮:把书叶书皮逐一分开。
6、书叶去污:用水洇法或水冲法把书叶清洗干净。
7、配纸:配补书用的纸,配纸要求颜色、薄厚、质地都相近。
8、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9、补书叶:用与书叶质地、厚薄、颜色相近的纸修补破损的书叶。
10、托书叶:用与书叶质地、厚薄、颜色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叶的背面。
11、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严重破损的书皮托好。
12、压平:把修好的书叶逐一喷水压平。
13、折叶:把压好的书叶逐一折好。
14、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周剪齐。
15、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16、锤平:把有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17、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18、压实:把折好的书叶再逐一喷水压平。
19、钉纸捻:把压好的书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20、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芯上。
21、订线:把书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订一册书用的
丝线长度约为书长的6-7倍。
22、压平:把修好的用压平机压平,一般修好的书压一天就可以了。
23、拍摄修复后书影。
24、填写修复档案。
古籍修复技艺:让古籍光华再现作者:魏伟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9期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有一项十分特殊的技艺,它伴随古籍一路发展而来,为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它就是古籍修复技艺。
有了它的保驾护航,众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得以保存。
古籍修复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于201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籍修复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已有上千年历史。
唐代以前,由于古籍装帧形式以卷装为主,古籍的装裱、修复被称作装潢、裱褙。
唐末五代,板印书籍大量出现,书籍的装帧形式有了很大发展,卷轴字画的装裱修复和册页书籍的装订修复分工渐趋明确。
宋代,民间已有了装裱行业。
元代,官方设有裱褙局,宫廷内部的图书装裱工作已具一定规模。
明清两代,民间的图书装裱行业不断发展,古籍修复技艺逐渐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北派以京、津、鲁为代表,南派以沪、苏、扬为代表。
山东的古籍修复技艺由来已久,师承有序,这得益于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典籍。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2000多年的文明进程,《论语》《孟子》《孙子兵法》《聊斋志异》等为代表的文化经典,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从孔子的“韦编三绝”,到聊城杨氏海源阁跻身清末四大藏书楼,藏书文化在齐鲁大地薪火相传。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济南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古籍藏量丰富。
这些优越条件,推动了山东的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余年来,古籍饱受虫蛀、水灾以及时间考验,在递藏过程中还经历了诸多人祸,大量古代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幸存于世的齐鲁珍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随时间推移带来的自身老化问题,环境污染造成的纸张糟朽、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解体问题,文物价值与精神价值增长带来的生存问题等。
因此,对古籍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统计,中国境内有古籍5000万册,其中1/3有不同程度破损,在诸多国家与山东省的重大典籍再生性保护影印出版工程中,不能提供复制的古籍达需求量的1/10。
线装古籍的修复关于线装古籍的修复中国传统典籍虽然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是作为一个古籍爱好者,要了解很多知识。
本文为大家讲述关于线装古籍的修复,欢迎阅读了解。
随着古籍保护工程的推进,科学规范修复古籍成为当务之急。
河南省登记在册的古籍有180万册(件),亟待保护修复。
线装是中国古籍装帧的主要形式,其修复程序包括:准备、修整和复原三个大的步骤。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及方法进行论述,表明其科学和规范的操作过程。
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遗留了浩繁的古代典籍,但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据统计,收藏于国家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寺院和私人收藏家的古籍约有3,000万册(件)以上。
由于古籍材质特殊、历史久远,多种病害侵蚀,造成古籍的年损毁量达1.33%。
据不完全统计,亟待修复保护的古籍有1,000万册(件),急需抢救性修复的古籍有几十万件(册)。
河南省有国家级古籍保护单位5家,省级古籍保护单位16家,已登记在册的古籍有180万册(件),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已完成普查数据录入53万册(件),其中一、二级珍贵古籍1.5万余册(件),205部入选《古籍珍贵古籍名录》,534部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大量古籍损毁严重。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意见》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古籍保护方针,目前,我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改变古籍原状,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古籍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在修复实践和具体操作中坚持“最少干预原则、可再处理原则、可辨识性原则、美学原则、环境统一性原则、信息收集整理原则、修复前后的存档原则”。
线装书籍是中国古籍装帧的主要形式,《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将其定义为: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愿以线装古籍修复保护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为中心进行论述,以期与业内人士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进而促进我省的古籍保护工作。
古籍修复过程
1、拿到破损古籍后先要拍摄修复前书影。
2、制定修复方案:根据书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法。
3、打糨糊:一般情况下用熬制稀糨糊。
4、拆书:把书上
的线拆下来,纸捻拆掉。
5、掲书叶、书皮:把书叶书
皮逐一分开。
6、书叶去污:用水洇法或水冲法把书叶
清洗干净。
7、配纸:配补书用的纸,配纸要求颜色、
薄厚、质地都相近。
8、溜书口:用裁成长条的薄棉纸
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9、补书叶:用与书叶质地、厚
薄、颜色相近的纸修补破损的书叶。
10、托书叶:用与书叶质地、厚薄、颜色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叶的背面。
11、修书皮:把书皮的破损处修好,严重破损的书皮托好。
12、压平:把修好的书叶逐一喷水压平。
13、折叶:把压好的书叶逐一折好。
14、剪齐:把补纸依书叶边缘四
周剪齐。
15、撴齐:把整本书的书口、天头、地脚撴齐。
16、锤平:把有补纸高出的地方锤平。
17、加护叶:一般情况下护叶前边加两叶,后边加两叶。
18、压实:把折好的书叶再逐一喷水压平。
19、钉纸捻:把压好的书
芯按原眼订好纸捻。
20、装书皮:把修好的书皮上在书
芯上。
21、订线:把书按原来的书眼订上真丝线,订一
册书用的丝线长度约为书长的6-7倍。
22、压平:把修
好的用压平机压平,一般修好的书压一天就可以了。
23、拍摄修复后书影。
24、填写修复档案。
古籍修复装裱书画中浆糊的制作和使用作者:杨来京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3期古藉保护在受到前所没有的重视,使得有识之士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国家文物工作方针。
同時古藉修复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
古籍修复和装裱离不开浆糊,浆糊的质量使用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书籍装裱后作品优劣的关键。
浆糊作为古藉修复主要材料的作用:浆糊作为古藉修复和装裱书画的材料,浆糊起到纸与纸张和装裱织物之间的粘合剂,浆糊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古藉修复后的质量、效果和书画保存時间的寿命。
浆糊的成分:面粉或淀粉《淀粉是是从植物中所提取出来,如米、小麦、粟、番薯、菱藕等》。
浆糊的制作:古人对制作浆糊过程是相当讲究,为了提高和加强浆糊的粘接性和防腐、防霉等功能,在制作浆糊時加入一些药物成分,以确保装裱、修复后的书画质量。
现列举部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元《秘书监志》;明代高濂《治糊方》;周嘉胃《装潢志》;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方以智《物理小识》;周密《志雅堂杂钞》;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现在日本的书画装裱和修复使用的浆糊,通常是淀粉加水直接熬制。
也有装裱师自己动手制作,他们的制作方法是:将整袋的面粉倒入水桶中,加水浸泡,几日后,浸泡面粉桶中的水开始发黄变臭,这时更换清水搅之,待几日后再换去桶中黄水,注入新水,直到桶中水不黄不臭为止(这种方法和我国制糊是一样的,本人在70年代从艺时,师傅就是这样传授的。
当时学习制浆糊、磨刀等基础用了一年时间,全部合格后你才有资格修书)。
目前我国从事古籍修复装裱的技师在制作浆糊时一般是以下几种方式:面粉直接制作浆糊:这在南方一些城市地区使用较为普遍,由于南方城市多为阴雨潮湿,要求装裱书画的浆糊黏性要强,否则书画装裱后一受潮,易起壳。
面粉的选择:使用上好精粉,因为它麸皮少,制作后的浆糊无杂质。
如用品质差的面粉制作浆糊,再不经过箩筛,去掉麸皮等杂质,所制成的浆糊呈黄色,修复或装裱后的作品会出现许多杂质和小斑点,特别是修复装裱后的书画作品一旦受潮后,自然会失去浆糊的黏性,所以我们在选作材料时一定要选择上好的面粉。
自制浆糊的制作方法
浆糊是一种常见的粘合剂,可以用于手工制作、DIY工程和小
型修补。
它简单易得,成本低廉,而且可以用来粘合各种材料。
下
面我们来介绍一种简单的自制浆糊的制作方法。
首先,你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面粉、水、一个小锅和搅拌棒。
接下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1. 将面粉倒入小锅中。
你可以根据需要的浆糊量来决定放入多
少面粉,一般来说,面粉和水的比例为1:4。
2. 慢慢加入水,同时用搅拌棒搅拌,直到面粉完全溶解在水中,没有任何颗粒。
3. 将小锅放在火上,用中小火煮。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不停
地搅拌,以免糊底。
4. 煮至浆糊开始变得粘稠,变得透明,这时候可以关火了。
5. 等待浆糊冷却后,就可以使用了。
这样,一个简单的自制浆糊就制作完成了。
你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面粉和水的比例来获得不同浓稠度的浆糊。
在使用时,你可以用刷子或者棒子将浆糊均匀地涂抹在需要粘合的物体上,然后用力压紧,等待几分钟即可。
总的来说,自制浆糊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可以用于各种手工制作和小型修补。
希望这个方法对你有所帮助,祝你使用愉快!。
古代糯米石灰浆配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糯米石灰浆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古代建筑的墙体和地面的修复和保护。
糯米石灰浆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强度和耐久性,而且还能对建筑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古代,人们通过将糯米和石灰等材料混合搅拌而成的石灰浆,用于修复和加固建筑的墙体和地面。
这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对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糯米石灰浆的制备方法和配方,以及其应用价值和对现代建筑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古代糯米石灰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演变,为现代建筑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古代糯米石灰浆的配方和制备方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糯米石灰浆的概念及其在古代的应用背景。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进行叙述。
第一小节将详细介绍古代糯米石灰浆的制备方法,包括糯米的选择和处理以及石灰的选择和处理。
第二小节将探讨糯米石灰浆的配方和比例,包括糯米和石灰的比例以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添加剂。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糯米石灰浆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现代对古代糯米石灰浆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可以对古代糯米石灰浆的技术水平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现代的建筑材料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代糯米石灰浆的配方和制备方法。
同时,通过对古代和现代的比较,读者可以深入探讨该配方的应用价值和可能的改进意见。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们提供关于古代糯米石灰浆方面的全面了解,并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究古代糯米石灰浆的配方和制备方法,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研究古代糯米石灰浆的制备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在建筑领域中所运用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古代配方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浆糊配方工艺流程
《浆糊配方工艺流程》
浆糊是一种常见的黏合剂,用于手工制作、装修、建筑等各种领域。
它的制作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浆糊的配方和制作过程。
配方的选择对浆糊的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浆糊的主要成分包括淀粉、石膏、明胶、膨胀珍珠岩等。
不同的用途需要选用不同的原料,所以在配方选择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原材料,按照配方比例精确称量,并混合均匀。
接着,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浆糊状。
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均匀地加入原料,以防止出现结块或者未充分溶解的情况。
接下来,需要对浆糊进行加热处理。
将搅拌好的浆糊置于加热设备中,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是70-90摄氏度。
加热的目的
是使浆糊中的成分充分溶解,提高粘合力和粘接性能。
最后,将加热好的浆糊进行冷却处理,待浆糊充分冷却后,即可得到成品。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免影响浆糊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我们可以得到一定质量的浆糊,用于各种工艺和制作中。
当然,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
工艺流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古籍修复浆糊制作方法古籍修复浆糊制作方法古籍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可见证历史的演变。
然而,由于时间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修复和保存。
在古籍修复中,浆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介绍一下古籍修复浆糊的制作方法。
一、工具准备制作浆糊需要准备以下工具:1. 研钵2. 研棒3. 筛子4. 筷子5. 高锰酸钾6. 鲍鱼壳灰7. 菜籽油8. 小铜锅9. 火源二、原材料准备1. 沸水:用于烫白纸2. 纸浆:纯手工制作的“楮胶”或其他纸浆3. 活性炭:用于除去松香和杂质4. 菜籽油5. 高锰酸钾:用于消毒6. 鲍鱼壳灰:用于调节颜色和防蛀7. 明胶:用于增加粘度8. 空气过滤器:用于过滤尘埃三、制作流程1. 浆糊的选择在制作古籍修复浆糊之前,需要考虑修复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浆糊材料。
如果是对纯手工制作的“楮胶”需要进行修复,可以采用菜籽油、高锰酸钾和鲍鱼壳灰制成的复合浆糊;如果处理的是普通的热水纸浆,可以使用明胶和高锰酸钾混合制成的浆糊。
2. 准备原材料将要用于制作浆糊的原材料准备好,包括高锰酸钾、鲍鱼壳灰、菜籽油、明胶等。
同时注意要对纸在使用之前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 烫白纸在这一步骤中,需要用到沸水和洁净的纯棉布。
将纯棉布放入沸水中烫烫,然后用筷子将白纸一张一张地放入沸水中,在水中浸泡25秒左右,然后将其捞起放在纯棉布上除去水分。
4. 制作浆糊将原材料准备好之后,开始制作浆糊。
将研钵放在水下,将活性炭放入钵中磨成粉末,然后将菜籽油、高锰酸盐和鲍鱼壳灰混合至均匀状态。
将磨好的活性炭粉末筛入混合中,开始炒浆糊。
接着加入明胶,不断搅拌。
最后,将浆糊倒入容器中,放至室温下自然冷却。
5. 过滤浆糊放置一段时间后,需要将过滤浆糊,确保其干净无杂质。
将空气过滤器放在浆糊桶边缘,手拿筛子轻轻将浆糊注入,过程中轻轻拍打,确保浆糊经过过滤器时,最小程度地损坏。
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李怀乾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其装订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裱除具备易于保存,保证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的功能性之外,而且还起到锦上添花,化寻常为神奇的审美功能。
在人们的印象中,未经装裱的书画只是半成品,因而书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云:“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
由此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十分关注书画作品的命运。
而书画作品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书画装裱的工艺水平所决定的,更具体地说,是由装裱师本身的技艺水平决定的。
也说明在当时也有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在技艺不精的装裱师手里受到损伤折寿,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发生。
所以《装潢志》中云书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良工首重浆糊。
因为浆糊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作品装裱的质量,以至作品的寿命。
良工所重浆糊在于三个方面:制糊、用糊、药糊。
裱件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人们关注的怎样使裱件既粘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古人对书画装裱浆糊的探索《装潢志》中的感慨,也暗示当时是有着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画操作工艺的。
古人早就认识到浆糊对裱件的深刻影响,并作了有益的探索。
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注:装背又称装潢、装裱,即修裱))”可见、远在晋代已有这项技术的萌芽。
长期以来,随着修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尤其在提高修裱用糊的防虫防霉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制糊”、“用糊”、“药糊”成为书画装裱、文献修复技术中各项专门的技艺。
明·周嘉胄《装潢志》中专有一节讲“治糊”,其方法是“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
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
如浸数日,每早必搅一次,令过性,淋去原浸椒汤,另放一处,却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锤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用原浸椒汤煮之,搅匀再煮,搅不停手,多搅则糊性有力。
浆糊的制作方法
浆糊是一种常见的粘结材料,可以在手工制作和家庭DIY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是制作浆糊的简单方法:
材料:
1. 面粉:400克
2. 温水:适量
步骤:
1. 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用来混合和存放浆糊。
2. 取出400克面粉,倒入容器中。
3. 慢慢加入适量的温水,同时用搅拌器或勺子搅拌,直到面粉和水充分混合并形成浓稠的混合物。
4. 如果发现浆糊太稠,可以适量加入更多的温水,直至达到你想要的粘度。
5. 继续搅拌几分钟,确保浆糊的均匀性。
6. 完成后,用盖子将容器密封,以防止浆糊过早干燥。
7. 让浆糊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通常需要大约30分钟),使其获得更好的粘性。
现在,你可以使用这个自制的浆糊进行绘画、手工制作、装饰等各种活动。
当然,如果你需要更大量的浆糊,可以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材料的数量。
祝你使用愉快!。
浆糊的做法有哪些我们春节的时候贴对联都是需要用到浆糊的,而平时家里有什么需要粘贴的都是用浆糊的,而浆糊我们一般都是在外面买的,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在家里动手做浆糊的,简单又方便,效果可能还比外面的要好。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浆糊的做法。
浆糊的制作方法如下:方法一选用精面粉洗出面筋余下的粉水用来制作浆糊,购买三斤面粉回来,倒一半入大盆内,加入清水,搞拌和面,水分应适量,过软时加入面粉再搞拌,形成一面粉山状。
另取一面盆直径40cm左右装入清水,右手捏面团一小块拿着放入水中捏洗,直至成面筋状,离水将面筋放入另一只大碗内(可煮熟作莱吃)。
待全部面粉捏去面筋后,面盆内的清水己成面粉水,面粉水经沉淀之后呈浅黄色,每天更换清水,黄水变清后,即可以煮浆糊了,煮之前加入清水搞拌,放入苯甲酸少许,放入明矾少许。
使用如船浆状一搞浆捧搞拌浆水,随着水温的升高,浆水慢慢变稠变熟,滚出气泡,再煮一分钟就可以了。
此时浆糊结白成糊状,手粘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此时加入冷开水在浆的面上,封盖存放。
此为煮浆法之一。
方法二在有些城市有一种叫澄面的粉状物也是制作食用点心的面粉,在出厂前已提炼除去面筋,这种澄面可煮可用热开水冲熟,煮法同上。
热开水冲的方法是:倒出澄面入桶内,放入苯甲酸少许,放入明矾少许。
加入清水少许搞拌,用右手拿如船浆状搞浆捧搞拌浆水,左手提一壶已滚的开水慢慢倒入桶内,边倒开水边搞拌浆水顺时转动, 浆水慢慢变稠变熟,此时浆糊结白成糊状,手粘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此时加入冷开水在浆的面上,封盖存放。
此为煮浆法之二。
方法三在广东有一种生粉名为荷花牌生粉,中山市出品,也可以用冲浆法来冲熟它。
倒出荷花牌生粉入桶内,放入苯甲酸少许、明矾少许。
加入温清水少许搞拌,用右手拿如船浆状搞浆捧搞拌浆水,左手提一壶已滚的开水慢慢倒入桶内,切勿太快,快则成米粒状,边倒开水边搞拌浆水顺时转动, 荷花牌生粉浆水慢慢变稠变熟,此时浆糊结成半透明糊状,手粘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此时加入冷开水在浆的面上,封盖存放。
浆糊的制作方法1. 引言浆糊是一种常见的粘合剂,广泛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家庭装修和学校教育活动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制作浆糊的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浆糊。
2. 制作浆糊的材料要制作浆糊,我们将需要以下材料:•玉米淀粉:2汤匙•水:1杯•锅•搅拌勺3. 制作步骤下面是制作浆糊的详细步骤:3.1 准备工作•准备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在桌子上铺上报纸或塑料膜,以防止浆糊弄脏桌面。
3.2 混合玉米淀粉和水1.取一个锅,并将其放在炉灶上。
2.在锅中加入1杯水。
3.将2汤匙的玉米淀粉慢慢地加入水中。
4.用搅拌勺搅拌直至混合物充分均匀。
3.3 煮沸混合物1.将锅置于中小火上。
2.不断搅拌混合物,直到它开始变得浑浊和粘稠。
3.继续加热混合物,直到它开始沸腾。
4.一旦混合物沸腾,继续煮沸30秒钟,以确保混合物完全煮熟。
3.4 取出锅1.将锅从炉灶上取下。
2.将锅放在一旁,让混合物冷却一会儿,直到它达到所需的浆糊粘稠度。
3.在混合物冷却时,不断搅拌以防止其结块。
4. 浆糊的使用制作好的浆糊可以用于许多应用中,例如:•手工艺品制作:您可以使用浆糊将纸张、布料和其他材料粘在一起制作手工艺品。
•家庭装修:浆糊可用于粘贴壁纸、修复损坏的墙纸或制作装饰效果。
•学校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浆糊进行手工制作、课堂展览等活动。
要正确使用浆糊,应遵循以下步骤:1.获取所需材料和工具。
2.确保所需表面是干净和平坦的。
3.使用刷子、海绵或搅拌勺将浆糊均匀地涂抹在需要粘贴的表面上。
4.把待粘合的材料贴在浆糊涂抹的表面上。
5.使用手指或刷子轻压粘合的材料,确保其牢固粘合。
5. 结论通过本文,我们学习了一种简单的制作浆糊的方法,并了解了浆糊在手工艺品制作、家庭装修和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使用方法。
制作和使用浆糊时,请注意安全和清洁,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您!。
手工纸浆补书方法
手工纸浆补书是一种传统修复古籍或珍贵书籍的方法,主要用于修补书籍页面的破损部分。
以下是大致步骤:
材料准备:
- 纯棉布、麻布或者专用的纸张(用于制作纸浆)
- 纸浆粉(也可自制,通过将废旧纸张浸泡、撕碎后打成浆状)- 水
- 压力锅或其他容器(用于煮制纸浆)
- 平板和重物(如玻璃板和书砖)
- 刮刀、毛笔等工具
- 筛网或细布袋(过滤纸浆用)
手工纸浆补书步骤:
1. 制作纸浆:首先将纸浆粉加入适量水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入压力锅中加热至沸腾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其充分溶解成糊状。
如果是自制纸浆,需要先将废旧纸张撕碎泡水,然后用搅拌机打成纸浆。
2. 过滤纸浆:待纸浆冷却到适宜温度后,使用筛网或细布袋过滤掉大颗粒杂质,得到细腻的纸浆液。
3. 修补前处理:清理书籍破损部位,去除尘埃、污渍,并确保修
补区域干燥清洁。
4. 涂敷纸浆:用毛笔蘸取适量纸浆液,均匀地涂在书籍破损部位,注意厚度适中,既要有足够的覆盖力,又不能过厚影响翻阅。
5. 贴合加固:在涂抹了纸浆的破损部位贴上与原书页质地相近的纯棉布、麻布或专用纸片,轻轻压实,排除气泡。
6. 平整晾干:将修补好的书页平铺在平板上,上面覆盖玻璃板以保证平整,再放上重物压平,放置在通风阴凉处自然晾干。
7. 修整边角:待纸浆完全干燥后,用刮刀小心修去多余的边缘,使修补部分与周围页面尽可能平滑过渡,还原书籍原有的外观。
以上仅为基本流程,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需要根据书籍的具体状况进行更为细致的操作,例如颜色匹配、纹理模仿等,这通常需要较为专业的古籍修复知识和技巧。
古籍修复课程中浆糊制作的教法探究发布时间:2021-12-15T07:16:45.17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周慈玉[导读] 浆糊制作是一项核心的教学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整个课程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极其重要。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200030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历代爱书护书之人的努力下,保存下了无数典籍,这些古籍作为记载了文化与文明,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是中华文明的根脉。
保护古籍,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其中有大量的古籍在流传中已经不复当年光彩,甚至面目全非,亟待修复。
开设中等职业学校《古籍修复》课程就是为了保护古籍,传承文明。
古籍修复中纸张粘合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制浆、调浆、养浆、用浆每一个环节对古籍修复都至关重要。
浆糊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成败。
在《古籍修复》课程中,浆糊制作是一项核心的教学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整个课程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极其重要。
一、浆糊调制是古籍修复的基本功浆糊是修复古籍、装裱书画等文献保护工作中使用的纸张粘合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修复材料,无论是补、镶、托、装都离不开浆糊,浆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修复作品的质量。
周嘉胄《装潢志》云“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 糊用佳,则卷舒温适。
调用之宜,妍媸攸赖。
” 充分说明了浆糊对于修书裱画的重要性。
用作修复的浆糊必须具有可逆性。
所谓可逆性,是指重新修复时易于揭除。
修复完成后,即使历经千年,仍可重新揭去原修用纸,不会损坏古籍。
为了保证可逆性,这种浆糊都是由修复师自己调制的,绝不可使用市场售卖的化工粘合剂。
修复用的浆糊主要由小麦淀粉调合而成的浆糊。
制作的方法一般采用水冲法。
淀粉与水混合为糊状,经沸水冲制达到一定温度后,高度膨胀成为“淀粉浆糊”。
打制成厚浆糊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操作工序,不同的操作对象,甚至不同的气候温度调制成不同厚薄的稀浆水。
用浆太厚,书叶会发硬,不易舒卷,且易招致虫害;用浆太薄,易发生补纸脱开、起壳等情况,都会影响修复质量。
古籍修复浆糊制作方法
1.材料准备:将适量的熟糯米粉和水混合,搅拌均匀,制成糊状。
2. 煮糊:将制好的糊放入锅中,用文火煮至糊状,期间要不断
搅拌,以免糊底糊壁。
3. 调制:煮好的糊需要加入一些明矾和食盐,搅拌均匀,制成
适宜的浆糊。
4. 过滤:制好的浆糊需要过滤,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决渣。
5. 存储:将过滤好的浆糊装入密封的容器中,保存在干燥通风处,以防潮湿。
古籍修复浆糊的制作方法虽然简单,但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
制作好的浆糊不仅可以用于古籍修复,还可以用于纸张粘贴等其他领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