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解剖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41.02 KB
- 文档页数:7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而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
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又多种多样的表现,可以是运动﹑感觉﹑精神或自主神经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识和警觉程度的变化。
对临床上确实无症状而仅在脑电图(EEG)上出现异常放电者,不称之为癫痫发作。
因为癫痫是脑的疾患,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如三叉神经元或脊髓前角神经元)异常和过度放电不属于癫痫发作。
( 4)局限性发作,一般见于大脑皮层有器质性损害的病人表现为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抽动或感觉异常,可扩散至身体一侧。
当发作累及身体两侧,则可表现为大发作。
震颤性癫痫以眼球震颤为癫痫发作的主要或唯一表现。
中医传统上把引起婴儿眼球震颤原因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
作为局灶性癫痫发作的一种表现,癫痫性眼球震颤是罕见的。
患者以前可无癫痫史,癫痫性眼球震颤可以毫无诱因而突然发作,也可以在某些特定因素,如光刺激、深呼吸、压迫眼球等情况下发生,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快相向癫痫灶对侧,可伴有背离或朝向癫痫灶的水平性凝视。
发作时患者可能有视物不清感,持续时间短暂。
脑电图检查放电部位多在颞顶枕部。
姿势性癫痫指反复发作并以一定的姿势造型为主要表现的癫痫发作形式,常因额叶辅助运动区受累所致。
典型表现为头眼向一侧偏斜伴一个或多个肢体姿势性强直,常见面向侧的上肢上举,肘部半屈,似击剑状,同时意识多保留,部分有尖叫或不能说话。
整个发作过程持续时间短。
这种姿势性发作一般不伴有阵挛性动作,但可向其他形式的发作转化。
旋转性癫痫旋转性癫痫是癫痫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易与扭转痉挛及其它一些精神性疾病混淆,造成误诊。
本病临床较少见,以反复的转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
癫痫发作,可表现为单纯的头眼突然转向一侧,大多转向异常放电的对侧,也可伴有躯干的转动,患者似向侧或后看。
《癫痫》ppt课件•癫痫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分型•辅助检查与评估•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目录•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01癫痫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癫痫定义及分类定义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的、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分类根据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癫痫可分为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和不能分类的发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癫痫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等。
危险因素年龄、遗传、脑部损伤、感染、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均可增加患癫痫的风险。
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流行病学现状癫痫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据估计,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
流行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癫痫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同时,随着对癫痫认识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结果及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具体标准包括:至少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且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或单次发作但具有明确的致痫灶和相应的脑电图异常。
鉴别诊断癫痫需要与假性癫痫发作、晕厥、偏头痛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要点包括发作时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脑电图等检查结果。
02临床表现与分型起源于脑的某一局部区域,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抽动,如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肢体。
部分性发作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的发作,表现为意识障碍、全身抽搐等症状。
全面性发作由于资料不充足或不完整而不能分类,或在目前分类标准中无法定义的发作。
不能分类的发作癫痫发作类型及特点不同年龄段癫痫表现差异表现为不规则的呼吸暂停,双眼凝视或上翻,面部肌肉抽动等。
出现突然的意识障碍、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动等症状。
癫痫的解剖学基础临床各种类型癫痫发作的基础是脑神经元的发作性异常放电,其基本特点是局部产生的异常高频放电。
尽管癫痫灶的分布各不相同,但源自癫痫灶的异常高频放电均需沿一特殊途径产生传播,这一特殊途径就是各种类型癫痫发作的共同解剖结构基础。
大量资料说明与癫痫发作有关的重要解剖结构有两大系统,即前脑系统和脑干系统。
(一)前脑系统在前脑内可被诱发出痫性放电的脑组织结构有边缘系统、基底节、皮层下结构和大脑皮层。
1.边缘叶及边缘系统边缘叶的主要成分为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
而边缘系统的概念不十分明确,大概是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而连接脑干和胼胝体的较古老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杏仁体、扣带回、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丘脑北侧核和中脑的中央灰质、脚间核、被盖背核、被盖腹核,一端近隔区,另一端在颞叶内侧面的前端。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有关内脏机能的整合与精神运动,故又称为内脏脑和精神脑。
边缘系统的主要病变表现为颞叶癫痫、记忆障碍、睡眠饮食习惯异常和痴呆。
海马结构:海马结构是半球皮质内侧缘的部分,属于古皮质。
它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脚,海马回钩的一部分。
海马通过穹隆可以和许多皮质区发生联系。
弥漫性的海马损害能够诱发前脑(或边缘性)癫痫,甚至泛化导致强直抽搐。
利用癫痫动物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也显示,不论点燃原因如何,海马病变可促发面部和前肢的阵挛。
杏仁核:杏仁核对前脑起易作用,对运动性抽搐机制起抑制作用,可通过减低惊厥阀值来促进源自海马的抽搐,但对源自终纹、嗅球点和床核的抽搐起抑制作用。
杏仁核对源自脑干的强直抽搐无作用,相反,受杏仁核病变抑制的抽搐,恰恰又可通过腹侧杏仁核外行径路点燃引发,这是因为在杏仁核内传播痫性放电的重要结构就是该环路。
旁中间隔和嗅结节:这些区域的病理损害可能会破坏深部前梨状区皮质,该皮质与面部和前肢阵挛的化学发生机制有关,中间隔病变能抑制声源性的强直抽搐,但对狂奔和阵挛无影响。
嗅球:嗅球是一扁卵圆形的灰质块,位于大脑半球额叶和筛骨筛板之间。
嗅球的神经元及突起,构成复杂的突触。
动物实验显示,嗅球全切会减低阵挛抽搐的敏感性,部分切除或损伤可促发抽搐。
2.基底节基底节与间脑部位相临近,中间以内囊相隔,包括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与此相关的核团还有丘脑底核、中脑的黑质和红核、延髓的下橄榄体、网质核。
其中尾状核和壳核合称新纹状体。
在正常情况下,尾状核可抑制杏仁核、海马及颞叶皮层的痫性放电。
在爬虫类、鸟类动物中,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肌张力、调节联合运动、维持姿势的最高运动中枢,而在高等哺乳动物中,纹状体退居次要地位,大脑皮质成为锥体外系的最高级中枢。
但实验显示,纹状体对边缘性抽搐能起抑制作用。
苍白球位于壳核的的内侧,二者合称为豆状核。
椎体外系:该处病变可影响两种痫性放电从皮层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播途径。
其一为同侧苍白球和黑质;其二为丘脑中线核和苍白球。
尾状核:在正常情况下,可抑制杏仁核、海马及颞叶皮层的痫性放电。
3.皮层下结构(1)丘脑:间脑中最大的一块组织,在脑干前端,形如圆丘、为一细胞核团。
丘脑内部结构复杂,它由多个核群共同构成,如前核群、中线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后核群、板内核群和丘脑网状核等。
不同的丘脑核团作用不一,主要表现为对部分性发作的影响。
腹前核和侧后核有病变时可减少皮层神经元的痫性放电,腹侧核为易化作用,背内侧核及丘脑腹侧海马区为抑制作用,腹内侧核无任何作用。
(2)下丘脑:位于丘脑腹侧,丘脑下沟以下的部分,它组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和底壁。
包括视交驻叉、灰结节、乳头体以及灰结节向下延伸的漏斗。
下丘脑前后部对抽搐分别起抑制和易化作用。
局限于丘脑乳头体向下丘脑前部投射纤维的病变可抑制蜢挛性抽搐。
若病变不仅累及乳头体,且还累及下丘脑、丘脑和丘脑底部时,则失去对痫性放电的作用。
下丘脑病变对强直性抽搐的作用仍不清楚。
4.大脑皮层皮层的病变能够促发面部和前肢抽搐,起初是在慢性癫痫动物模型上发现的。
此后,又证实大脑额叶和后部皮质病变也可降低惊厥阈值。
尽管皮质病变不能抑制杏仁核和大脑皮质间的中继站是被称为无名质的结构,可能是源自杏仁核的全身性抽搐发作的关键区域。
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发展上最晚和最完善的部分,安覆盖于大脑两半球表面的灰质层。
在大脑半球外表面上中央沟将顶叶和额叶分开,也将顶叶和颞叶分开。
大大脑半球的内表面上,顶枕裂将枕叶和顶叶分开,而枕叶在后,内有很深的距状裂,上方为楔回,下方为舌回。
旁中央小叶位于顶部中央,在旁中央小叶后,楔回前楔前回。
旁中央小叶前为额上回内侧部。
在颞叶的前部有海马回沟,向后延伸部分为海马回。
半球前面的中央是胼胝体,其周面是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部前部是额叶,稍后,大脑外侧裂将额叶和颞叶分开,在往后是枕叶。
在额叶底部有嗅球。
(1)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裂之上,主要机能是运动功能、智能与情感、言语功能及对小脑共济运动的控制作用。
额叶病变主要表现为运动、言语、精神障碍。
额叶癫痫多表现为发作时头颈甚至整个躯体向一侧扭转,单限于肢体者常上举一侧上肢,好象击剑状。
某些起源于这个部位的发作可引起短暂的凝视以及意识障碍,随之再出现一些刻板的发作,这种发作形式也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与颞叶引起的复杂部分发作不同,额叶性的部分发作后一般意识立即恢复,而颞叶性的发作后意识恢复则较慢。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之前,外侧裂之上.主要机能是感觉和言语功能。
顶叶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言语和认识功能障碍。
顶叶癫痫多以偏侧面部、上下肢的感觉异常或感觉脱失为主要发作表现,有时也可伴有视物变形或空间定向力丧失。
顶叶发作易于演变成同侧运动性发作,甚至全身性发作。
(3)颞叶: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前方,此连线的中点与外侧裂连线的下方。
主要机能为对听觉刺激进行分析综合。
颞叶病变主要表现为听力、言语和精神障碍。
属于单纯部分性发作的颞叶癫痫主要以听觉、嗅觉、内脏感觉等幻觉的体验、自主神经表现以及精神症状为主,发作初期意识清楚,在犯病之后可回忆部分或全部的发作情节,部分病例也可演变成大发作。
(4)枕叶:位于顶枕裂后方,主要机能为视觉功能。
枕叶病变主要表现为视野、视觉障碍。
枕叶癫痫常以偏侧闪光暗点、视物变形或视幻觉起病。
继以同侧感觉性、运动性部分性发作,或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大发作,偶尔发作之后呈现意识错乱以及自动症。
(二)脑干系统该区域给予电刺激可产生狂奔或奔跑及强直性发作。
如果去除与大脑皮层及脑干其它结构的联系,单独刺激脑干网状结构系统也可以诱发强直性录像片。
而且强直性发作或阵挛的出现取决于对脑干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刺激。
产生强直发作能刺激的区域一般认为是在脑干的中脑尾部和桥脑处,但在脑干处切断前后脑的联系时,仍可以用电刺激成功地在脑干部位诱发出强直发作。
又进一步说明,网状结构中的关键部位是在桥脑头部网状核。
1.中脑(1)中脑网状结构:范围比脑桥稍小。
红核是网状结构的特殊部分,一般把红核背侧和外侧的部分确定为网状结构。
单侧中脑病变可增加惊厥阈,双侧病变可阻止痫性放电,而双侧前脑断离却无此作用。
由此可见,中脑网状结构与大脑双侧同步放电有关。
也就是说癫痫放电由癫痫灶向双侧大脑皮质传播时,必需有中脑网状结构存在。
(2)黑质:在人脑最发达,是中脑中最大的核工业。
贯穿中脑全长,并伸入间脑的尾侧部,也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神经核。
因为震颤麻痹通常伴有黑质的损伤,从而表现出强直和运动不能。
实验研究也证实,向黑质内微量注射γ-GABA会阻止由电休克所引发的两前(上)肢和奔跑性的阵挛和强直发作。
当向黑质以外的其它区域,如前脑或脑干尾部注射γ-GABA则无此作用。
目前认为,中脑黑质可能是脑干系内与癫痫有关的另一重要结构。
2.桥脑桥脑与黑质不同,桥脑网状结构病变仅影响强直发作或者是癫痫发作中的强直性部分,但对面部及前(上)肢的阵挛发作无影响。
桥脑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桥脑中缝部网状核病变均可减低电休克发生率。
不过桥脑中缝部网状核病变仅影响听源性强直发作。
另一项有关桥脑网状结构病变对强直发作影响的研究显示,桥脑网状结构和中脑双侧病变能够抑制大鼠听源性癫痫发作的运动万分。
以上事实证明脑干与强直发作密切相关,亦说明全身性发作之强直性部分与阵挛部分具有完全不同的解剖学基础。
另外,桥脑网状结构中最大的去甲腺素能神经核有大量与促发强直和阵挛发作有关的去甲肾上腺素,而去甲肾上腺素又与癫痫发作有关,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3.小脑将小脑放在脑干中讨论癫痫的解剖学基础,是因为小脑与脑干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其功能是很难与小脑截然分开。
小脑位于后颅窝内,在天幕之下,桥脑和延髓之上,以上、中、下3对小脑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接。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校正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
当小脑或其纤维束受害时,即引起肌张力改变和病态运动。
还可促发大脑皮质局限痫性放电,但却抑制强直发作。
上小脑脚病变可阻止后肢强直发作。
4.强直和阵挛发作的混合出现采用癫痫动物模型脑干不同节段切断术,观察其与癫痫发作的实验研究表明,断面越接近脑干尾部时,越不易诱发出癫痫发作,甚或根本不出现。
曾有学者观察到中脑网状结构存在持续增加的与痫性发作之强直时相有关的多单位电活动,发作的阵挛时相取于皮质下结构。
中脑前部结构与两前肢阵挛发作有关,但与强直发作无关。
从上丘到延脑,切断面位于下小脑脚外的桥延交界时,才会出现强直发作被抑制。
也有人提出,桥脑存在一个与强直发作有关的中心结构。
目前发现黑质对前脑和脑干均有作用,其控制机制似乎不仅限于一特定类型的发作,且不管其诱因为何。
黑质对痫性放电和惊厥都有很广泛的控制域,其机理为抑制癫痫冲动传播而不是抑制其发生。
黑质可能具有调节脑神经元兴奋性及改变前后脑间各种回路对痫性放电源放大汇聚的敏感性等功能,它在癫痫放电传播途径关键节段上起增益强化作用,而非单独的中继站。
由此可见,来自癫痫灶的初始冲动是在黑质上活化放大的,并持续至抑制冲动占优势为止,这时就发生部分性癫痫。
而当黑质内兴奋性冲动持续占优势时则出现全身性或由部分性转化为全身性发作。
因此,临床上强直和阵挛发作混合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质癫痫灶痫放电向皮质下不同脑干节段的传播和黑质结构对痫性放电的控制所致。
80年代以来,癫痫病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迅速发展,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而推动了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癫痫病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学习和研究各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对开辟治疗癫痫病的新方法、新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一、人脑的基本结构:(1)颅骨中的脑:癫痫的病变部位在脑,颅骨中的脑共有三层包被,统称为脑脊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软膜,硬膜紧邻颅骨,软膜紧邻大脑皮层,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充满着脑脊液,穿行于其间的血管紧贴着软膜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