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2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地区风格、材料和色彩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戏剧服饰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代,戏剧表演开始兴起,戏剧服饰也逐渐形成。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戏剧服饰的样式和色彩也逐渐丰富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戏剧服饰的基本样式已经形成,并为后世所沿用。
二、地区风格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地区风格非常明显。
例如,北方的戏剧服饰以华丽、繁复著称,而南方的戏剧服饰则注重轻盈、秀美。
不同地区的戏剧服饰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戏剧服饰。
三、材料和色彩古代戏剧服饰的材料以丝绸、棉麻为主,色彩则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不同颜色和材料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例如,红色代表忠诚、黄色代表威严、蓝色或黑色代表粗犷等。
同时,戏剧服饰的纹样和图案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四、结论中国古代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
研究古代戏剧服饰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戏剧服饰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沈从文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贡献以及他对服饰考古的独到见解。
在当今社会,重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服饰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和现实价值。
一、古代服饰的历史背景要研究古代服饰,首先需要对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反映。
从商周的冕服、秦汉的深衣、魏晋的衫袄到唐宋的幞头、明清的霞帔,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和体系。
二、沈从文对古代服饰研究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他对古代服饰也颇有研究。
他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023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沈从文先生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它尤其注重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史实,揭示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而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沈从文首先在博物馆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就算是在北京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却没有增暖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沈从文硬是“转了十年”。
其间他研究过的丝绸、铜器、玉器、瓷器、绘画等诸类文物数不胜数,由此大体掌握了这些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
随后,他又在不同类别文物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总结、提炼。
沈从文在研究商代服饰时,发现安阳殷墟墓出土人形雕像“辑录了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体型的商代人形”,“这些人形,不仅反映商王朝不同阶层,可能还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当时与商王朝对立各部族”。
他注意到,在殷商时期,殷王朝“主要征伐的对象有两个,即西南的戎羌和东南的淮夷。
至于荆蛮成为征伐对象,时间似较后。
这些在玉、石、铜上的人物形状,可能有一部分正是各个敌对而又强有力的西羌和东夷人形象。
特别是铜器上的卷发人形,必有寓意,不会是偶然出现的”。
他通过对稍早时期商代人形雕像服装的研究,不仅搞清楚了当时服饰的阶层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商代社会历史环境状况和早期民族分布的了解,而且还令之前的推断更加真实可信,可谓以小见大。
古代社会中治史者世代延续,史籍文献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大多都并未从当时历史环境角度对服饰名物进行记述,其记载带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片面性。
面对这类问题,沈从文坚持细致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譬如,唐代妇女中十分流行的披帛,在多种文献和壁画等资料中都有记录和体现,但不同记载中披帛出现的时期出入较大。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 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xx 服装时xxxxxx;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中国历代服饰流变史【全】【图】——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库.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
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编撰始末作者:李斌来源:《读书文摘》2015年第03期新中国成立后,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
在近40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丝织物、陶瓷、玉、玻璃、镜子、狮子、扇子等文物研究上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考察这部书的编撰经过,我们不禁为沈从文的学术毅力和艰难处境感叹不已。
该书创作历程凡二十余年,典型体现了上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学术生态。
一早在1960年4月,沈从文在给大哥的信中,就透露了准备编写一部中国服装史的计划。
但这一工作没有立即受到历史博物馆领导的重视。
此后,沈从文多次呼吁编印服装图录。
1962年9月,他在给文化部党委的信中说:当时编印的文人画册太多,这些对实际工艺生产用处不大;很多工艺在花纹图案和造型上因为没有更多可供参考的资料,往往取法晚清,日趋纤巧繁琐,在国外展出上已不大能引起注意。
因此,他建议多印点十七八世纪的丝绣等专题图录,以补救当时工艺美术所受的不健康影响。
到1963年,沈从文的服饰资料收集工作已有所进展,但也面临很多困难。
当年4月9日,他给历史博物馆馆长龙潜的信中表示,愿意“尽余生就服装和丝绸花纹历史发展摸下去”。
同时也陈述了搜集材料的困难情况:分散于国内各地绫罗绸缎不下十来万件,相关图书数千册,此外还有佛经封面、画卷、册页、隔水及包袱和其他文件上的無法计算的丝织物残料。
如此多方面的材料,收集起来需要花费巨大精力。
他希望“把能照的用彩色片照下,应画的把单位图案画下来,再根据这份第一手资料来作分析判断,所谓研究工作,自然就大大推进了一步。
”这一工作逐渐引起历史博物馆领导的重视,决定开展专题研究,还根据沈从文的要求,专门调新从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的范曾,与馆里美术组的相关人员一起,担任此书的绘图工作。
二沈从文编撰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工作,逐渐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以下是 20 本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书籍:
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2. 《中国服装史》-华梅
3. 《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孙机
4.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周汛、高春明
5.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锡保
6. 《中国古代服饰史》-袁杰英
7.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陈兆复
8. 《中国民族服饰》-戴平
9. 《中国历代服饰图典》-周汛、高春明
10. 《中国服装史纲》-黄能馥、陈娟娟
11.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楼慧珍
12. 《中国历代舆服制研究》-刘永华
13. 《中国传统服饰:抢救保护与创新》-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14.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常沙娜
15.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高春明
16. 《中国古代服饰图典》-周锡保、杨若薇
17. 《中国古代服饰史》-沈从文
18.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朱和平
19.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韦荣慧
20. 《中国服饰文化》-张志春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形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沈从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阅读答案二.(2021·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衣装有了进一步新的变化,新的统一规格,是由秦汉起始。
从几点大处说来,王公贵族因为多取法刘邦平素所喜爱的一种把前梁高高耸起向后如一斜桥的冠式,于是成了标准官帽三梁、五梁作为等级区分。
此外不论男女,有官爵的腰带边必须悬挂一条丈多长褶成两叠彩色不同的组绶。
梳辫子的也有改成一环的。
许多方面都已成定型。
照文献说因为限制商人,作经纪的穿鞋还必需左右不同色。
可是一方面有种种规章制度,对商人、奴婢限制特别大,另一方面却由于生产发展影响,过不到四十年,商人抬头,不仅打破了一切限制,穿戴得和王公差不多,即其奴婢也穿起锦绣来了。
情形自然显得较为复杂,说它时就不易从简单概括得到比较明确印象了。
惟复杂中,还有些规律为我们掌握住了的,即汉代高级锦绣花纹,主要不过十来种。
主题图案,不外从两个方面得来,一是神仙思想的反映,一是现实享乐行为的反映。
这些材料多出现于西北新疆、甘肃和东北、蒙古及朝鲜,并由此得知,当时长安织室或齐地三服官年费巨万数额大量生产供赏赐臣下,并大量外输的高级丝绸,多是这种样子。
这些都是过去千年读书人不容易明白的,由于近年大量实物和比较材料的不断出土,试用真实文物和文献相互结合加以综合分析,逐渐才明白的,更新的发现无疑将进一步充实丰富我们这方面的知识,并改正部分推想的错误。
(摘编自沈从文《古代人的穿衣打扮》)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衣装有了进一步新的变化,新的统一规格,到秦汉已成定型,从此很少改变。
B.秦汉时期衣装有种种规章制度,对商人、奴婢限制特别大,比如奴婢不能穿锦绣。
C.作者说“还有些规律为我们掌握住了的”,这些规律都是运用推想的方法得出的。
D.用近年真实出土的文物可以改正“作经纪的穿鞋还必需左右不同色”的文献记载。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装、衣带的等级区分,宋代要比秦汉时期更为复杂和严格。
中国历史上服饰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服饰的书籍众多,以下是5个赏析:
- 《大明衣冠图志》:作者为撷芳主人,语言生动活泼,且配有Q版图片,但引用资料较为严谨,主要参考了《大明会典》《明史·舆服志》等史料。
- 《汉晋衣裳》:内容详细地展示了汉服的复原情况,适合对汉服有直观印象的小伙伴阅读,也适合作为收藏书籍。
- 《华夏衣冠》:作者为孙机,由上海古籍社出版。
该书对各个时代的服饰进行了详细梳理。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为沈从文,是其后半辈子的心血之作,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巅峰之作。
不管是服饰考证,还是语言运用,以及材料选取,内容都十分充实。
- 《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主编为吴山,书中收录了各类详细的服装信息,可作为阅读辅助用书。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饰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服饰的演变和发展。
在阅读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以更好地理解服饰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专题号】K21【复印期号】1998年01期【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997年09期第9~14页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正如郭沫若所言:古代服饰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自八十年代初,著名学者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一书问世以来,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并且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队伍日益加强,成果不断涌现。
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后相继出版的服饰及相关学术专著主要有: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三联书店〈香港〉、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常沙娜《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万里书店有限公司、轻工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年)等。
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
随着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各种“文化热”,服饰文化研究更加趋于活跃,各种包含有古代服饰研究专册在内的文化丛书相继出版,并创办了诸如《中国服装》一类的专门刊物。
近年来,仅服饰方面的专著就出版了十几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这当中还不包括有章节介绍、涉及到某些服饰内容的著作和论文在内。
与此同时,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其中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考证研究的;又有以服饰为基点,努力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读后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的一部名著。
读了沈从文的这部著作,让我感到非常惊异:他把历史上各个朝代用广博的知识,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生动有趣地构建了一幅古装文化的完整画卷。
他分析了古代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青铜纹饰,到夏代的苏绣系链接,这些服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氛围。
书中又将中国古代服饰系统地分为多个层面:服饰的材料、型式、穿法、用途等,全面彻底地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学术水平和文化沉淀。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受:中国古代服饰自古以来都是富有特色的、体现着中国特色文化的精粹。
沈从文的古装文化完整画卷举一反三,精彩地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可以说,沈氏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令我们尊重中华文化、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让我们在这经久不衰的中国古代服饰中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变迁。
由此可见,读古装文化对大学生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
读古装文化是一种贴近历史、深入洞悉历史的知识。
它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种博大精深,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古装的礼节、把握古装的特色和美感,更好地了解与活跃相关的公共文化,以拓宽视野、提升素质,使之达到静思文化,磨治心灵的好处,从而达到收获艺术和智慧的目标。
总之,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多彩纷呈,更加直观的赏识到中国古装的厚重、精致,更加充分地领悟到古装服饰对于特殊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入学习古装文化,从中发现更多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揭开古装文化的神秘面纱。
沈从文中国古人的服饰之美2021-11-08 09:15华人号:心宜善作者丨沈从文原标题丨中国古人的穿衣美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对于很多人而言,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
但是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却是承载文明意味的中华符号。
商朝人多穿齐膝短衣,扎着裤脚。
衣着材料除麻、葛外,已有十分细致的绸子。
奴隶主贵族的衣服上,多织绣花纹,连腰带、衣领和袖口,也有花纹。
贵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种平顶式帽,到春秋战国还流行;汉代的“平巾帻”,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妇女多梳顶心髻,横贯一支圆骨簪;有的还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支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
大姑娘梳辫子,小孩子则梳两个小丫角儿。
男女贵族身上都佩玉;玉被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一种为玉鱼。
奴隶只能穿本色粗麻布或粗毛布衣服,光头无发,有的头上包巾子,缠得高高的,和现代西南苗族人一样。
到西周,统治阶级穿衣服,日益讲究宽大。
周天子坐朝、敬天、办婚丧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于迷信,出行还得按季节定方向,穿不同颜色的服装,配上相当颜色的车马。
穿皮毛也分等级,不能随便。
猎户打得的珍贵的狐、獭、貂、鼠都得全部上缴,私下不能使用,也不许出卖。
一般平民,年老的在名分上虽可穿绸衣,其实何尝穿得起?也只能和奴隶一样穿粗麻布或粗毛布短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的牛衣即冬天盖到牛身上的草编蓑衣!▲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生活越加奢侈,穿的衣服更加华丽,佩的玉也比前越发精致。
剑是这个时期的新兵器,贵族为了自卫并表示阔气,经常还得有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挂在腰间皮带上。
皮带头有用铜或骨、玉做成的带钩绊住,讲究的带钩必用银镶金嵌玉作成,而且式样很多。
男子成年必戴冠。
贵族的冠高高上耸,有的又和个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样多是椭圆形)。
年轻妇女梳辫子,梳法多种多样。
有的妇女喜戴圈圈帽,而且还在颊边点一簇胭脂点(聚成三角形),眉毛被画得浓浓的。
女孩梳两个大辫子,向两边分开;穿的衣长度齐膝,下沿折成荷叶边。
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一)
李之檀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沈从文先生生于1902年、于1988年辞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
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并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
出版,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本文是笔者根据和沈先生曾经共事及
学习的经历,以及与沈先生有过接触的前辈们的回忆录所整理,希望能通过此文为大
家展现出沈先生研究服饰史的具体历程。
本文将分多次连载。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李之檀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3
【相关文献】
1.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四)
2.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四)
3.沈从文先
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一)4.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历程(二)5.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
究历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从文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
的成就不仅仅只是国家电视台中的多届节目主持,还有他在青年时期的著作,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古代服饰诸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该研究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沈从文青年时期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从文献记载到田野考察,再到精心设计,不仅探索了古代文化中服饰的形态和功能,也把服饰的历史演变融入当时的生活实践,以及异族文化及本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神内涵,还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沈从文的著作中,他指出,中国流行的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改朝换代”,历代服饰就受到政治潮流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而每一代的新服饰,往往不仅仅只是服装的改变,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文化改变的一种表象。
服饰也可以作为一种时代的符号,既可以体现社会秩序,也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传递出诸多的信息。
沈从文指出,实际上,古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之间精神上的变化与演变。
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服饰充满着浓浓的文化内涵。
在《管子》中,提到了《分封》,就是指王者设定每种等级所
设定对应的服饰。
此外,礼制中服饰也充满了仪式感,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女子应穿着缎裙、巾头、缠腰带,而男子则应穿袍、裙、
长袖衣、腰带等。
每种服饰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沈从文也曾指出,在这些宝贵的文物中,可以找到人们对服装分类系统的构建,其中有些可以用来衡量衣襟、衣袖等具体细节,这也有助于当代政府部门规划服饰行业的发展。
沈从文的著作把古代服饰的研究融入生活实践,使我们能够迅速地把历史文化带入当代。
他的著作及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发现服饰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服饰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向世人传承古老文明的精华。
总之,沈从文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既具有普遍意义,也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既可以作为古代服饰文化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当代服饰业改的借鉴。
这些研究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