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胡同文化总结重要的知识点胡同,是中国古老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社区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街巷的特有文化景观,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北京地区,胡同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块,内城就是现今的东城、西城和南城,而外城就是现今的海淀、朝阳以及丰台、石景山等地。
胡同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街巷结构、社区关系、传统风俗、民俗文化等元素,构成了中国城市独特的历史性文化景观。
胡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其形成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北京等古代城市中,胡同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以四合院为主体,衔接城市空间,反映市井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胡同街巷的设计对城市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和社区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的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胡同文化的特点和特有性值得充分理解,总结其重要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
1. 胡同的定义与演变胡同是中国传统古代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社区形态,通常以四合院为主体,衔接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胡同的演变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胡同作为城市基本单元,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社区的形态和结构,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和发展状况。
胡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规划和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深入探究。
2. 胡同的特点与结构胡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社区结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胡同通常以四合院为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街巷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和风格特征。
胡同中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建筑密集,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精妙与复杂。
此外,胡同中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情。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下面是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阅读!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作品赏析: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
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
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篇课文的笔记:
1. 胡同的起源:胡同起源于元朝,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
明朝时期,胡同成为北京城的主要街道。
清朝时期,胡同的数量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
2. 胡同的特点:胡同狭窄、弯曲、纵横交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 胡同的生活:胡同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里交流、娱乐、互助。
胡同里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4. 胡同的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
胡同里的茶馆、酒楼、戏园等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胡同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胡同被拆除或改建,胡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胡同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如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艺术、开展文化交流等。
6. 作者对胡同的感情:汪曾祺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胡同是北京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主要内容
胡同是中国传统城市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生活文化
胡同里的居民往往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素养,在这个群体中形
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例如,胡同里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邻里之间互相照应,互相帮助,形成了“邻里相称,和谐友爱”的文
化氛围。
另外,胡同里也有很多的传统文艺活动,如五陵年画、梨花戏、地神庙会等,这些古老的活动也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胡同建筑文化
胡同里的房屋一般都是四合院和四合楼式的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个四合院大门前面都有一个石狮子或石马的
雕像,寓意着家庭的富贵安康。
同时,胡同里的街巷也有一些特别的
命名,如“鹿仙桥胡同”、“棕花胡同”等等,这些命名也反映出当
时居民生活的习惯和文化。
三、传统手艺文化
胡同里曾经也是城市的商贸集散地,商人经过这里的时候也带来了一
些传统手艺和民间工艺品。
如金银珠宝、铜铁锁匠、陶瓷艺人等,这
些手艺人不仅是当时社会的一部分,更是胡同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之,胡同文化是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虽然现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很多的胡同
被拆除,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文艺活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感受到胡同文化的魅力。
胡同文化简介
胡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细长的沟”。
从字源上看,“沟”最初的含义是指“土山”,后来逐渐引申为“狭窄”、“狭窄的
地方”。
胡同,也就是土山。
后来,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为了
方便,根据地形地貌,便把一些有特点的土山改造成了胡同。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北京的胡同是一种最
能体现北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
是北京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也是北京这座古
都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每条胡同都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形态结构,有的与四合院
结合在一起,有的则与胡同名称相一致。
从整体上看,胡同似乎
是一个长方体。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每一条胡同都有其独特的
个性。
每一条胡同都有着它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
胡同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文化是北京
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体现了北京的历史和人文风貌,也体现了北
京人的生活习俗。
胡同是北京最具有特色的道路之一,在北京,你可以看见很
多条胡同。
这些胡同里,每条胡同都有它独特的风貌。
如果你住
在这些胡同里,那可真是有口福了!
— 1 —
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参观、游览。
这就给了我们大量的机会去了解、参观胡同文化。
— 2 —。
公开课教案胡同文化
张国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没名的胡同三百六……”(播放评弹《胡同文化》)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
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
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的小说有一种散文之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读课文,理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①这种方正不但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③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⑤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⑦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
⑨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⑪⑫举例
⑬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四讨论与合作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状态,即市民文化,称为胡同文化。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明确:长期的高压统治,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只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
由于互通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形成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
而胡同的方正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忍。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段(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
”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
”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明确:不可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
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
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
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
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
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
根据当地骑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写一篇三百字的小作文《长安骑
楼》(推荐佳作,投影展示)
板书设计: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教后记:
1.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字音字词以及每段中心段落由学生课前完成,为课堂解决重难点留足时间。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2.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3. 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
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
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
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4.小结稍仓促,没能控制好时间。
教师评价: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教师对教材敢于取舍,懂得哪些必须教,哪些是重点,善于处理教材,佩服。
2.导入新颖以评弹“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文化氛围,敢于创新,佩服。
3.教师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一则尴尬,二则拖堂,切忌。
学生反馈:通过语文教师的这堂课,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化”。
课堂营造氛围,合作讨论让我们对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我们不只是读书人,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