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胡同文化总结重要的知识点胡同,是中国古老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社区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街巷的特有文化景观,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北京地区,胡同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块,内城就是现今的东城、西城和南城,而外城就是现今的海淀、朝阳以及丰台、石景山等地。
胡同文化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街巷结构、社区关系、传统风俗、民俗文化等元素,构成了中国城市独特的历史性文化景观。
胡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其形成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北京等古代城市中,胡同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以四合院为主体,衔接城市空间,反映市井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胡同街巷的设计对城市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和社区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的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胡同文化的特点和特有性值得充分理解,总结其重要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
1. 胡同的定义与演变胡同是中国传统古代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社区形态,通常以四合院为主体,衔接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胡同的演变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胡同作为城市基本单元,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社区的形态和结构,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和发展状况。
胡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规划和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深入探究。
2. 胡同的特点与结构胡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社区结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胡同通常以四合院为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街巷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和风格特征。
胡同中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建筑密集,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精妙与复杂。
此外,胡同中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情。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下面是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阅读!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作品赏析: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
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
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篇课文的笔记:
1. 胡同的起源:胡同起源于元朝,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
明朝时期,胡同成为北京城的主要街道。
清朝时期,胡同的数量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
2. 胡同的特点:胡同狭窄、弯曲、纵横交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 胡同的生活:胡同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里交流、娱乐、互助。
胡同里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4. 胡同的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
胡同里的茶馆、酒楼、戏园等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胡同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胡同被拆除或改建,胡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胡同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如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艺术、开展文化交流等。
6. 作者对胡同的感情:汪曾祺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胡同是北京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主要内容
胡同是中国传统城市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生活文化
胡同里的居民往往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素养,在这个群体中形
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例如,胡同里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邻里之间互相照应,互相帮助,形成了“邻里相称,和谐友爱”的文
化氛围。
另外,胡同里也有很多的传统文艺活动,如五陵年画、梨花戏、地神庙会等,这些古老的活动也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胡同建筑文化
胡同里的房屋一般都是四合院和四合楼式的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个四合院大门前面都有一个石狮子或石马的
雕像,寓意着家庭的富贵安康。
同时,胡同里的街巷也有一些特别的
命名,如“鹿仙桥胡同”、“棕花胡同”等等,这些命名也反映出当
时居民生活的习惯和文化。
三、传统手艺文化
胡同里曾经也是城市的商贸集散地,商人经过这里的时候也带来了一
些传统手艺和民间工艺品。
如金银珠宝、铜铁锁匠、陶瓷艺人等,这
些手艺人不仅是当时社会的一部分,更是胡同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之,胡同文化是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虽然现在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很多的胡同
被拆除,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文艺活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感受到胡同文化的魅力。
胡同文化简介
胡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细长的沟”。
从字源上看,“沟”最初的含义是指“土山”,后来逐渐引申为“狭窄”、“狭窄的
地方”。
胡同,也就是土山。
后来,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为了
方便,根据地形地貌,便把一些有特点的土山改造成了胡同。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北京的胡同是一种最
能体现北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
它
是北京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也是北京这座古
都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每条胡同都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形态结构,有的与四合院
结合在一起,有的则与胡同名称相一致。
从整体上看,胡同似乎
是一个长方体。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每一条胡同都有其独特的
个性。
每一条胡同都有着它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
胡同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文化是北京
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体现了北京的历史和人文风貌,也体现了北
京人的生活习俗。
胡同是北京最具有特色的道路之一,在北京,你可以看见很
多条胡同。
这些胡同里,每条胡同都有它独特的风貌。
如果你住
在这些胡同里,那可真是有口福了!
— 1 —
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参观、游览。
这就给了我们大量的机会去了解、参观胡同文化。
— 2 —。
胡同文化(转载)北京作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除了巍峨雄伟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哪怕是一条条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也都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一、胡同名称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关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代。
元大都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大街24步,约合36.96米;小街宽10步,约合15.4米;胡同宽6步,约合9.24米。
居民区划分为50坊,胡同街巷413条,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
但胡同的名称大多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历经岁月的沉淀流传下来的。
比如元代已经出现的砖塔胡同,即是缘于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
砖塔胡同的名称到现在已叫了700多年。
老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几类:以地标性建筑命名。
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不计其数。
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不仅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而且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法源寺街、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三庙街……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
据1949年时的统计,其时将庙宇作为胡同名称的多达605条,占胡同总数的20%。
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
如银锭桥胡同、米粮库胡同、禄米仓胡同、石碑胡同、栖凤楼胡同、塔院胡同、陟山门街……以官衙官爵命名。
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
比如天安门前西侧、人民大会堂旧址上的大府、中府、小府和左府、右府、前府胡同,明代时是前后左右中军这五军的都督府所在地;现在的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因为明代这里是都察院的所在地。
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像定阜街、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遂安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
明朝沿袭了历代爵位的五等分位法,即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爵位最高,原名定府大街的定阜街的得名,即是缘于明代街中建有定国公徐增寿的府邸。
胡同文化文章结构一、引言
- 胡同文化的定义和概述
- 胡同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历史背景
- 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胡同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 胡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三、胡同的特点
- 胡同的布局和结构
- 胡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 胡同的社会功能和生活方式
四、胡同文化的内涵
- 胡同中的人际关系和社区精神
- 胡同中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 胡同中的民俗习惯和节庆活动
五、胡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胡同文化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 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保护举措
- 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六、胡同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胡同文化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 胡同文化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 胡同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七、结论
- 对胡同文化的总结和评价
- 对胡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展望
八、参考文献
以上是一篇关于胡同文化的文章结构,通过对胡同文化的起源、特点、内涵、保护与传承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全面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文章的结构清晰,段落和标题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易于阅读,同时避免了歧义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在语句表达上,使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描述,使文章更加准确严谨。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价值,并对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启发。
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下面请欣赏店铺带来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原文: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北京的胡同风情胡同是北京独有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些狭窄的巷道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老北京风情。
本文将介绍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以及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一、胡同的起源与发展胡同是北京城的街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盛行在杭州的巷弄被称为“胡同”。
胡同的发展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繁荣,是封建社会背景下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胡同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多呈东西走向,形成了北京城的独特格局。
二、胡同的特点1. 狭窄:胡同的宽度通常只有3到10米,因此行人和车辆很难并行。
2. 复杂:胡同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形成了独特的胡同网格。
3. 四合院:胡同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四合院,有着明显的传统建筑风格。
4. 生活氛围:胡同是老北京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有邻里间的交流、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深厚的人情味。
三、胡同文化的内涵1. 历史文化:胡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
2. 社区文化:胡同是邻里之间紧密联系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3. 饮食文化:胡同里有许多传统的小吃摊点和餐馆,体现了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4. 表演文化:胡同是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的聚集地,如京剧、评弹等。
四、保护和传承的意义1. 历史遗产保护:胡同是北京城市的历史遗产,保护胡同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 城市形象塑造: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名片,保护和恢复胡同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3. 传统文化传承:胡同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保护胡同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 社区发展:保护胡同有助于维系社区的稳定和居民的认同感。
总结: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不仅是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一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北京的胡同风情,让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永远绽放光彩。
《胡同文化》作者介绍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祖籍江苏高邮。
以散文和短篇小说见长,代表作品有《职业》《幽冥钟》《受戒》《云致秋行状》《复仇》《八月骄阳》《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国子监》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
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
这种“胡同”味,是汪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汪曾祺曾在他的《自选集》中“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
我写不了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
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我读了一些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背景介绍关于胡同北京胡同的格局形成于13世纪,遍布城内外的数千条胡同一向是最基层的百姓聚居之地,也是富有京韵京味的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
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胡同约有4000多个。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过去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住处必有水井。
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
重点剖析一、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这是一篇序文,但却写得自由活泼。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什么是胡同文化,而是从大处着笔,写北京的城建和胡同的特征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第二自然段,写胡同的来历,第三自然段写胡同的大小和数量,到第四自然段,才谈到胡同文化。
可见前面几段是为后面写胡同文化作铺垫的。
什么是胡同文化作者说:“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胡同文化的呢首先写居住和休闲,透露出北京人生活的封闭、平和和安宁。
公开课教案胡同文化
张国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没名的胡同三百六……”(播放评弹《胡同文化》)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
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
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的小说有一种散文之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读课文,理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①这种方正不但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③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⑤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⑦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
⑨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⑪⑫举例
⑬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四讨论与合作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状态,即市民文化,称为胡同文化。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明确:长期的高压统治,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只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
由于互通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形成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
而胡同的方正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忍。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段(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
”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
”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明确:不可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
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
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
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
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
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
根据当地骑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写一篇三百字的小作文《长安骑
楼》(推荐佳作,投影展示)
板书设计: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教后记:
1. 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字音字词以及每段中心段落由学生课前完成,为课堂解决重难点留足时间。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2. 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3. 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
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
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
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4.小结稍仓促,没能控制好时间。
教师评价: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教师对教材敢于取舍,懂得哪些必须教,哪些是重点,善于处理教材,佩服。
2.导入新颖以评弹“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文化氛围,敢于创新,佩服。
3.教师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一则尴尬,二则拖堂,切忌。
学生反馈:通过语文教师的这堂课,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化”。
课堂营造氛围,合作讨论让我们对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我们不只是读书人,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