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39.77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人谈读书》是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古人读书的故事应该能够理解和接受。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表达方式和词汇。
3.能够了解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从中得到启示。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词汇的理解。
2.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接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读书的吗?古人读书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态度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词汇进行解释和翻译。
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借鉴?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文,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下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古人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并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2.落实古人读书的经验到实际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古人读书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古人读书的经验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为学生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做铺垫。
2. 学习《古人谈读书》
1.听老师朗读《古人谈读书》,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古人读书的意义和方法,每组展示讨论结果。
4. 拓展活动
1.学生就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进行思考总结。
2.设计一个与古人读书故事相关的绘本故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5. 总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古人的读书经验
•落实到实际学习中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古人读书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人读书经验的应用还存在困难。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本单元提供了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很多信息,而恰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再结合本课课后第三题“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梳理、总结两则文言文所提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收获和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四、说学情五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之前从未正式接触过文言文课文,而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
五、说教法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一)谈话导入交流读书名言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读书,那你们都读过哪些书?(生交流)师:从《论语》《礼记》《吕氏春秋》到隋唐时代的《诗》《词》《曲》《赋》等等,几千年来,中国人一部又一部的文学史就是自己的读书史。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
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一、名言趣导入1.回顾旧知,引发期待。
同学们之前积累了不少名言吧?我们来回忆回忆。
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逐句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再齐读。
2.关联要素,导入新课。
(总结学生发言后投影出示第八单元导读页,齐读人文要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要怎么读呢?苏轼的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关于读书,古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朱熹的古文。
)【设计意图: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名言接龙既能唤起学生原有的积累,又能关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同时紧扣古文关于读书的主题。
】二、初读知古文1.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完成学习活动一,注意看要求。
(出示活动一要求)自由读古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文中的停顿。
(2)指名读,师正音。
(指导“矣、岂”的读音)师生合作读。
(3)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在教师停顿的地方做标注。
2.再读古文,读好停顿。
(1)你们标注老师刚才停顿的地方就是老师在这则古文中的断句,(出示断句)以前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的人为了便于理解和读得明白就根据具体的语境给古文断句。
你们也试试。
(2)生自由练习读,生生评价。
3.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读古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断句”读好停顿,“断句”对阅读古文很重要,对于学生又是陌生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古人谈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的大意和核心内容;2.掌握课文中所包含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能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和角色转变。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理解和解读课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感;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古人谈读书》的主旨和内涵;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古人对读书的态度和见解;2.分析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课文《古人谈读书》,导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预习导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引导学生对书籍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3. 阅读课文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古人对读书的看法和态度,然后汇总组内讨论结果。
5. 情感体验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故事或情感体验对比,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和收获。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观点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课文《古人谈读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开拓视野,丰富内涵。
五、延伸阅读1.若干古代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2.其他与读书学习相关的古代故事。
以上是《古人谈读书》这一节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学习之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品格。
部编版《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000字教案一教学内容:《25. 古人谈读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人的读书观念及其价值;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3. 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人的读书观念及其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投影仪;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并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发学生们对于读书的思考和兴趣,并在黑板上写下以下问题:1)古人如何看待读书?2)为什么需要读书?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们开启课文,花10分钟阅读全文,回答上述问题,并将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读书笔记。
3. 分组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与其他小组分享,相互学习,也从中获得对于读书的新认识。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课前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的过程及结果,以及个人的体会,来总结古人谈读书的观念和价值,并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读书和应用读书的成果。
板书设计:第一部分:引入课文名称:《25. 古人谈读书》读书问题:1)古人如何看待读书?2)为什么需要读书?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重点:1. 了解古人的读书观念及其价值;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读书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分组活动小组讨论展示读书笔记板书图例:古人谈读书读书问题:1)古人如何看待读书?2)为什么需要读书?活动:分组讨论教学反思:1. 本课通过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深远的阅读思考;2. 活动环节充分利用了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3. 在阅读理解和分组讨论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探寻,让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体现了高级独立思考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古人谈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人谈读书》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教育学生要热爱读书,勤奋学习。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领悟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阅读理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领悟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2.难点: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3.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古人谈读书》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以辅助教学。
3.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笔记本、笔等,供学生做笔记和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读书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第【1】篇〗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助读资料:(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四、品读释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教案教案一课题:《古人谈读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圣贤对读书的看法;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古人谈读书,了解古代圣贤对读书的看法;2.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教学准备:1. 课文《古人谈读书》的课件、录音带;2. 预先准备好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平时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些书?为什么?2. 引发思考:请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读书?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读课文;2. 教师对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并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3.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4. 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比赛,并对好的朗读进行评选。
Step 3 学习古人谈读书1.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并与学生共同阅读;2. 讨论:请学生讨论一下这些名言警句的意义,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3. 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呈现给全班。
Step 4 拓展阅读1. 学生进行自由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并向同学推荐;2.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进行点评和交流。
Step 5 总结和评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并结合今天的课程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读书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2. 学习名言警句对你有什么启发?3. 你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读书活动和读书分享会。
教案二课题:《古人谈读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圣贤对读书的看法;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通过学习古人谈读书,了解古代圣贤对读书的看法;2.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25 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25 古人谈读书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主题是读书与学习。
本课选取了三个经典的古文片段,介绍了《论语》中古圣人读书方法及态度、朱熹的“三到读书法”、曾国藩谈读书,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及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本课内容是古文,学习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读,把课文朗读流利,顺畅。
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文言文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帮助要学生疏通句意,准确感悟课文主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先通过预习学习课文生字,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课文学习要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主旨,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安排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标出难以理解的字句。
(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课件展示《论语》、朱熹和曾国藩的图片。
板书:古人谈读书。
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注意区分形近字书写。
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课文文段一1.大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相关资料。
3.讲解句子大意。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提问:这句话是说的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呢?(点名学生回答)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提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态度?③强调“知”的读音和字义。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强调识的读音应读“zhì”。
提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方法?⑤再次朗读这一段,读完之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文段二1.朗读文段内容,读完之后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翻译文段内容。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3.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读书应该注意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最重要的是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二、学习课文文段三1.朗读文段内容,注意读得流利,通顺。
2.重难字讲解。
盖:句首发语词;断:绝对;恒:恒心;下流:下等。
3.翻译文段内容。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
4.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常用字义有什么不同。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提到的哪些读书方法感受最深。
四、课文主旨总结五、板书设计《论语》:勤学好问古人谈读书朱熹:心到、口到、眼到曾国藩:有志、有识、有恒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浮萍、踪迹、采”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4、图文结合,想象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中蕴藏的童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识记“首”字,注意翘舌音,扩展说话:还能说“一首()”?2、让我们首先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识记生字。
(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识字情况)(1)出示“采”,学生认读,认识“爪字头”,学生说出笔画名称。
(出示课件:甲骨文“”)师述:采是会意字,它像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
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者指尖轻轻摘取。
出示田字格里的“采”字,学生观察,怎么才能写好呢?(结构上注意上小下大,关键笔画中“木”的横写在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书写,师巡视,注意纠正书写姿势。
学生同位互评与师评相结合,注意表扬鼓励。
(2)出示:踪迹,学生读,提示:“踪”是平舌音。
出示图片:雪地里小画家的脚印。
上学期,我们学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在雪地里留下了自己的踪迹,是什么?(脚印)月牙是小马的踪迹,竹叶是小鸡的踪迹,其他小动物的谁会说?出示图片:车轮印,这是谁的踪迹?学生自由交流。
把“踪迹”再读两遍。
(3)出示浮萍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吗?出示“浮萍”一词,学生读。
解释浮萍:它是一种水生植物,表面绿色,平铺在水面。
所以,“浮”是三点水旁,因为浮萍是生活在水中的,“萍”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因为浮萍是一种植物。
齐读生字、词语。
(4)这两个词都出现在古诗的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话: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指名读,读正确。
(5)检查反馈读书。
过渡语:现在我们把生字词放进诗句里,自己再来读一读。
A、指名读,正音。
齐读。
B、读出诗文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
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
跟老师读。
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评议。
(4)男女生赛读。
三、品诗解句,入情入境。
师导: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到池塘边去看一看。
1、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指名读。
齐读。
你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这个小孩儿是怎么去采白莲的呢?(偷偷地)你从哪个字知道的?(偷)板书:偷。
(2)师:偷,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诗人为什么还用了这个“偷”字呢?预设:他是偷偷地去采的白莲,在这里只是悄悄地意思,瞒着家长去的;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这是他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这里可能是他自己家的荷塘,也不算偷。
(3)猜猜他此时的心情在怎样的?(紧张、高兴)指名高兴地读、紧张地读。
2、学习第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这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回,有没有被发现呢?指名读。
(2)播放视频资料:小船在水中滑行。
你看到了什么?(小艇驶来时,冲开满池的浮萍,水面波动,浮萍向两边漾去,会出现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个小孩儿了解吗?(不解)板书:不解。
对啊,不解藏踪迹。
上下句连起来读。
(3)他还以为自己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呢,其实早就留下了痕迹!指名再读诗句。
3、不止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人看到他了呢!谁呀?(白居易)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偷看、偷笑)4、小娃娃偷采白莲偷到了乐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乐趣,让我们也和这一老一少一起偷着乐一乐吧!自由读整首诗。
5、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可爱、调皮)板书:可爱。
学生再读。
6、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小孩儿,也忍不住想读读诗句了,老师配上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展现在你们面前的那个顽皮的、可爱的、有趣的小娃吧!(配乐,师范读)老师给你们也配上音乐。
指名读。
7、下面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老师说意思,你能知道他是哪一句吗?第二关:老师读前两个字,你能接上吗?第三关:男生读上句,女生能接出下句吗?反过来,女生考考男生。
第四关:看图诵读诗句。
(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那位小娃娃,让我们看着图再试着读读这首诗。
大家太棒了,这么快就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
8、小结:诗人白居易,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池上》,诗人用这么通俗易懂的语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道隐藏踪迹的可爱、调皮的形象。
四、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其实许多诗人都喜欢描写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孩子,比如:出示《村居》画面及诗句,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找一找与画面相对应的诗句。
指名读。
齐读。
2、出示《所见》,这也是发生在夏天的一件事,学生自由读。
读了诗句,你知道这个小牧童想要干什么呢?(捕蝉)3、出示《小儿垂钓》,又来了一位学垂钓的小朋友,老师领读。
4、这些诗读起来多有趣啊!像这样描写孩子们天真、可爱、顽皮的古诗还有许多,如《牧童》《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出示《牧童》《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如果想认识这些诗中可爱的孩子,就让我们课下去读诗吧!(下课)板书设计:池上偷可爱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