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61 KB
- 文档页数:5
《蒹葭》教案范文
教案:《蒹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蒹葭》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理解《蒹葭》中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蒹葭》中淡淡的情感和暗示;
2.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功能。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离骚》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阅读《蒹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蒹葭》,学生自己朗读七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讨论意义;
4.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分组讨论《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蒹葭》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
五、教学手段:
1.课堂讨论
2.小组活动
3.视频展示
4.课件展示
六、教学资源:
1.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蒹葭》课文材料
3.演唱《蒹葭》的音频或视频
七、教学评价:
1.在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广度;
2.观察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观察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自由发散,是否能够理解多元观点。
八、教学延伸:
1.给学生一些相关习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蒹葭》中的情感和主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2.理解“伊人”的含义以及“追寻者”执着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伊人”的含义以及“追寻者”执着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竞赛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到《论语》中孔子对一个恋爱中的男子的评价。
(多媒体出示《论语》中的一段话及其意思)“唐棣之花,偏其反而。
岂不尓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思念你吗?是因为你家住得太远了。
”(关于这四句诗)孔子说:“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对于这个在爱情中为自己百般辩解的男子,看透世事的孔子说:你这根本不是真爱!同学们,你们觉得真爱是什么?(生说)让我们回归课本,看看《蒹葭》中的男主人公是不是真爱。
二、小组比拼——明基础1.挑战一:读准字音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掌握复杂字词。
2.挑战二:有节奏地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生明确诗经四字句鲜明短促的二二节奏。
3.挑战三:快速背诵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快速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经“句末押韵、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四言为主”的特点。
4 .挑战四:字词理解研读文本——析“伊人”1.你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真爱吗?明确:是真爱。
从距离上来看,伊人虽“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但男主人公无惧路途遥远;从时间上来看,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男主人公都依然坚持追寻;从途中情况来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即便艰难重重,也不曾停下追寻的脚步。
虽然我们不知道男主角情从何起,但我们知道他一往而深。
跨越山水的阻隔,忘记时间的流逝,这算不算真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希望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再次加深对“湄”“涘”“为”“未晞”“未已”等疑难字词的理解,感受主人公的“真爱”。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经》知识介绍。
(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共有305篇。
(2)介绍“诗六义”。
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3、赏析《蒹葭》(1)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
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
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背诵全诗。
四、拓展阅读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蒹葭》教案设计2一、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蒹葭》是一首唐代文人杜牧创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蒲苇的草茎在风中摇曳,寓意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对《蒹葭》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诗词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唐代文人的文化氛围和诗词创作特点。
通过讲解《蒹葭》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有初步了解。
2. 学习诗词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义,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教师导读和组内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习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形象描绘、意象运用等方面鉴赏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翻译版本的《蒹葭》,让学生理解诗词的翻译差异和多样性。
4. 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蒹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分享一副描绘蒲苇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蒲苇的特点和形象,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做铺垫。
2. 诗词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PPT展示杜牧的简介和唐代文学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蒹葭》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诗词内容学习(30分钟):教师导读诗词,让学生跟读。
然后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词的意境、节奏、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4. 诗词鉴赏(25分钟):结合诗词翻译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译文,探讨不同译文的差异和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5. 作文训练(25分钟):布置作文任务:写一篇文章,探讨《蒹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经历、观察和感悟出发,写出自己真实的思考和感受。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文进行总结,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可见《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学会节奏、押韵的确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2)理解本诗的意象特点及其作用。
(难点)
(3)学习重章叠句和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读、感悟、体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之情,从而感受先人的情感美,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重点)
3、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通过“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诗的情感美”层层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 讨论式营造氛围朗读体验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2、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这首歌曲如此优美那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2500年前《诗经》中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
再用着名学者启功曾对诗歌的一段评论来解说《蒹葭》加之是《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课前所听的歌曲自然优美。
3、解题
4检查预习:检查本诗难读的字的读音。
二、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听范读(教师范读),思考:这首诗的音乐美是如何表现的?倾听
感受
思考
作答
指名读,读准
难读字的字
音
按要求听范
读,动笔标出
节奏、韵脚。
齐读,读出节
奏
创设情境,为学
习《诗经》选篇
《蒹葭》作铺垫。
极力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为学习新知
识做好铺垫。
理解“蒹葭”并
由“蒹葭”的寓
意再次渲染气
氛。
检查预习,会读
诗中难读字曦、
跻、坻、沚等字
听范读要求:
(1)请用“\”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停顿)。
(2)用“”标记出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2、组织汇报,节奏、押韵。
3、思考:除了从节奏、押韵方面体现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
4、板书小结: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
5、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朗读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深情朗读,展示自我。
7、听吟唱。
三、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1、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课前预习的诗意,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3)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组织汇报,教师点拨提升(幻灯片出示意象、及其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
3、板书小结:自主学习思
考诗歌音乐
美的表现
小组合作,读
听评训练。
生生合作、师
生合作读听
评。
听唱
学生动手动
脑,合作学
习,代表发
言,其他同学
听取并及时
补充
展示学习成
果
思考、小结知
识
听朗读并欣
赏画面
听朗读,评价
教师读的情
感变化
思考
的读音。
学会节奏、押韵
的确定,掌握吟
诵诗歌的技巧。
感受诗歌的节奏
美
体会叠词、重章
叠句所表现的音
乐美
小组互读互评,
共同提高。
营造氛围,体验
诗歌的音乐美
营造氛围,感受
音乐美
训练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合作意识
构建支架,突破
难点
通过小结所学知
识,整体感受本
诗的意境。
营造氛围,感受
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凄清、朦胧(托物起兴)
4、听配乐朗读并欣赏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从《蒹葭》中,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
三、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听听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
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五、拓展延伸
1、“伊人”是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你还能把伊人理解成什么呢?
点拨: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
2、学生学唱《蒹葭》。
板书设计:
蒹葭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作答
思考
自有分说
各抒己见
学唱《蒹葭》
感受本诗情感变
化的美感
营造氛围体会诗
人丰富、复杂、
细腻、跌宕变化
的情感
培养学生发散性
思维,进一步理
解伊人的形象
与三千年前的华
夏先民产生情感
共鸣。
板书设计呈现本
节课学习的内容
及中难点,直观
形象地反映课堂
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
然。
意境美:凄清、朦胧
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教学反思: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极力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