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诗歌鉴赏专题七送别诗(教师版)【专题简介】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
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苏东坡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思想内容: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八下第六单元《送友人》练习答案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歌体裁】格律诗(五律)【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指城外。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缓缓坠落,不忍离去,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译文】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主题】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虽是一首送别诗,但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首联:一抹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缓缓而流。
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
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
“孤蓬”的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切。
此联点明“送别”题意,表达对友人的依恋不舍。
颈联:游子漂泊,就如这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眼前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赠汪伦》教学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赠汪伦》教学教案1教学设计:《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授课地点:计算机教室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①古诗趣背复习;②《赠汪伦》诗句;③自学提示;④《赠汪伦》意境动画演示;⑤送别诗6首;⑥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6首(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出示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泥融飞(燕子)自在(娇莺)恰恰啼一行(白鹭)上青天早有(蜻蜓)立上头柴门闻(犬)吠北风吹(雁)雪纷纷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霜叶(红)于二月花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千里(黄)云(白)日曛春来江水(绿)如(蓝)万(紫)千(红)总是春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①(不敢高声语)②白发三千丈③(举头望明月)恐惊天上人(缘愁似个长)低头思故乡④(朝辞白帝彩云间)⑤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 2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怀人诗复习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3.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答案】BD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2015全国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
“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
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扫清障碍。
3、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一、赏析《金陵酒肆留别》金陵酒肆①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②。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酒肆:酒店。
②尽觞:干杯。
1.创作背景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也就是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
726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2.描述诗歌内容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喝尽杯中的酒。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3.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春季(暮春)地点:金陵的一家酒肆人物:诗人自己、金陵子弟4. 赏析“风吹柳花满店香”一句。
①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把眼前看到的柳花和闻到的花香、酒香融合到一起,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营造了柳烟迷离、春风骀荡的令人迷恋、沉醉的气氛。
为后文诗人不舍离别做了铺垫。
②“香”字用得好,把花香和酒香融合到一起,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营造了柳烟迷离、春风骀荡的令人迷恋、沉醉的气氛。
为后文诗人不舍离别做了铺垫。
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比喻,把离情别意比作流水,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二、我的收获与疑惑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扫清障碍。
2、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一、赏析《送魏二》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描述诗歌内容在橘柚飘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带来丝丝凉意。
想着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2.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典型题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分)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浙教版7到9语文表达送别诗句有哪些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送别是一种深情厚谊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离别时表达对亲人、朋友、同事的祝福和祈福,希望他们一切安好。
送别诗句,是送别之际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诗句表达出对被送者的思念和祝福。
浙江教育版7到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句,既有唐诗宋词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诗人的现代意象,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浙江教育版7到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句,既有古典之美,也有现代之风,每一句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浙江教育版7到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1. "愿有人陪你走下去,一生有你真好。
"这句诗句表达了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祝福和希望,希望被送者一生有人陪伴和关爱,幸福美满。
2. "慨然赁弄,信我不自遗。
"这句诗句意味深长,表达了送别者对被送者的无限怀念和期盼,希望被送者不要忘记自己,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3. "万种千般,无语心怀。
"这句诗句抒发了送别者内心深处的无限思念和愧疚之情,希望被送者能够体谅和原谅自己的无奈和无法承诺。
4. "各自海阔天空,各执一端。
"这句诗句表达了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理解和包容,希望被送者能够有自己的选择和空间,过得自由快乐。
5. "送君一斗酒,过后不相思。
"这句诗句中既有对被送者的祝福,又有对离别的痛苦和无法割舍的思念,描述了送别者难舍难分的心情。
浙江教育版7到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句,无论是古典之美还是现代之风,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读者深有感悟。
以上就是浙江教育版7到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句,每一句诗句都饱含着深情厚谊和对被送者的祝福和思念。
送别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每一次送别都能成为一次珍贵的经历和回忆。
送别的时刻,不仅是分别,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也是对彼此之间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典型题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分)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反思总结】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二、送别诗的类别:谢别: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恋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阔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常用意象1、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2、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动物:杜鹃、鸿雁3、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4、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杨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王维《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白居易《南浦别》)灞陵(借代)“——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鸿雁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孤蓬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月: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
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
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
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阳关:《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
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
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四、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五、送别诗常写的内容:1、描写眼前送别的景物(或环境渲染)2、描写想象友人离去路途中的景物3、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景物4、分别后自己看到的身边的景物或分别后自己的生活状况5、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6、借古人写自己的惜别。
六、送别诗的情感:1、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2、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3、对友人路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或自己)前程的担忧4、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抒发分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生活没有乐趣6、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漂泊的愁苦7、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8、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9、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10、借送别言志诗。
七、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再试身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参考答案:(1)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
(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
(3分)(2).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参考答案:(2)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
(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
(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张谓星轺计日赴岷峨①,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
岷峨:指今天的四川,是韦郎中赴任之地。
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参考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
(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
(2分)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
(2分)(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3分)参考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1分)。
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
(2分)3、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参考答案: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
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5、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6、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