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辛亥革命相关资料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7.85 KB
- 文档页数:9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1)兴中会的创立:①时间: 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③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成立:6.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1911.10.10)1.导火线: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起义,但消息泄露,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2.经过:武昌起义迅速进军的主要因素:革命党人的高度自主性。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1. 中华民国的建立识记:时间;定都;国旗(五族共和,体现民族团结);纪年(民国纪元换算:加减1911);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策略;(2)帝国主义的支持;(3)立宪派、旧官僚等的破坏;(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2.表现:五、辛亥革命的评价1.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的功绩(进步性):(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3)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文注释:陈天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北新化人。
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
其中心内容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
《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
书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书中还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指出帝国主义“把我们18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
”《警世钟》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书中写道:“四万万人都舍得死,各国纵有精兵百万也不足畏了”。
陈天华号召各阶层群众一致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
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
”“这爱国的心,一定就要发达了,这救国的事,一定就要担任了”,“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陈天华的文章一字一泪,深刻感人。
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兵士读之“即奉为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辛亥革命》第1册,第577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第4课辛亥革命【思维导图】【微试题】]1.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2.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就多达50余个。
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
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答案:D3.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答案:A]4.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的?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列举1911年秋至1912年春的政治大事即可。
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1.背景(1)《□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推行“□2新政”和“□3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4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酝酿(1)宣传民主革命思想①主要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5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6上海和日本的□7东京。
③代表人物:□8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2)创建领导机构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0兴中会。
12中国同盟会。
以孙中山提出的“□13驱除鞑虏,恢复②□11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14创立民国,□15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16民报》,将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性质:近代中国□17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准备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18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19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爆发□20保路运动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湖北防务空虚。
23武汉三镇。
湖北4.爆发:□211911年10月10日,□22武昌城内新军起义,12日,占领□24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军政府成立。
□特别提醒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11912年元旦,□2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3南京,以□4五色旗为国旗。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末新政、宪政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时间:1912年3月②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课文注释:章炳麟宣扬革命论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0年剪去发辫立志革命。
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一文(即《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鼓吹保皇谬论。
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他主要以反对满族的统治来论证革命的必要,他说:“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他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康有为诋毁革命、宣扬保皇的谬论,并热情歌颂革命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760页)。
课文注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采用的是夏历(即今农历)。
革命胜利后有人提出:“我们始祖轩辕氏,以甲子年、甲子月朔的一天冬至为岁首,而现在世界所用的阳历,以冬至后第十天为一月一日,是与轩辕氏所定以冬至为岁首相近,不同夏历正月初一,要后冬至四十五天。
”经过讨论,多数代表同意改用阳历。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以临时大总统就职之日──1912年1月1日(黄帝纪元4609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辛亥革命相关资料注释
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作立宪的准备工作。
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的军权收归中央。
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
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
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保皇派和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
康有为对它大加赞赏,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期待从清朝的立宪中寻找政治出路。
立宪派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
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多数,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发起16省咨议局联合请愿,要求立即召开国会。
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
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最初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中开始的。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会员有一百多人。
当时参加兴中会的有华侨工商界人士二十多人,其中有孙眉(孙中山的哥哥)、邓荫南、何宽等人。
据统计,华侨人数占可查的全部兴中会成员的78%,因此孙中山把华侨称为“革命之母”。
兴中会以救国为目的,其章程说:“是会之役,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
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页)孙中山在会员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表明兴中会
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宗旨。
兴中会成立后,数月之内会员增至百余人。
第二年2月21日,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对外用“乾亨行”名义作掩护,杨衢云被选为会长。
以湖南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华兴会
华兴会是黄兴等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2年,黄兴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
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
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
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推黄兴领首。
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
在斗争过程中,华兴会曾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
光复会的建立和发展
光复会是成立于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
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
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
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
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
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
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