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题目: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一、数据记录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如下表:离心泵型号:MS60/0.55,额定流量:60L/min, 额定扬程:19.5mN,额定功率:0.55kw流体温度2、5 2.4 1.9258 0.00513 41149.8586 2.6487 0.024846 6 2.2 1.7653 0.0061 37720.7038 2.2759 0.029569 7 2 1.6048 0.00593 34291.5489 1.8149 0.028751 8 1.8 1.4443 0.00424 30862.3940 1.5304 0.020508 9 1.6 1.2838 0.00536 27433.2391 1.2164 0.025955 10 1.4 1.12340.005655 24004.08420.94180.0273820.00559绘制粗糙管路的双对数λ-Re 曲线如下图示:根据光滑管实验结果,对照柏拉修斯方程λ=0.3164/(Re0.25),计算其误差,计试验次数 阻力系数λ 雷诺数Re 柏拉修斯方程计算结果 误差1 0.016893 57609.8021 0.02042266 0.1728312 0.017215 54009.1895 0.02075485 0.1705553 0.017332 50408.5768 0.02111594 0.179198 4 0.017282 46807.9642 0.0215108 0.196595 0.018107 43207.3516 0.02194558 0.174914 6 0.017612 39606.7389 0.02242819 0.2147387 0.018552 36006.1263 0.02296902 0.1923038 0.019035 32405.5137 0.02358206 0.192819 9 0.019391 28804.901 0.02428678 0.201582 10 0.019954 25204.2884 0.02511122 0.205375 3 的流速2900d Vu π=(m/s ),雷诺数μρdu =Re ,流体阻力ρ1000⨯∆=P Hf,阻力系数22Lu d H f =λ,ξ=gu2f'Δ2ρP ,并以标准单位换算得光滑管数据处理结果如下表二、结果分析(1)光滑管结果分析:曲线表明,在湍流区内,光滑管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进入阻力平方区(也称完全湍流区)后,雷诺数对阻力系数的影响却越来越弱,阻力系数基本趋于不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桥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特点。
2. 探究不同纸桥结构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纸桥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力学实验,通过搭建纸桥模型,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结构的承载能力。
实验原理基于力学中的梁理论,即梁在受到垂直载荷时,会产生弯曲,其弯曲程度与梁的长度、截面形状和材料性质有关。
三、实验材料1. A4打印纸若干张2. 尺子3. 计时器4. 针线5. 承重物(如砝码)6. 砝码盘四、实验步骤1.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选出一组代表进行实验。
2. 设计与讨论:各小组讨论并设计纸桥结构,确定纸桥的长度、宽度、厚度和形状等参数。
3. 搭建纸桥:根据设计图纸,使用A4打印纸搭建纸桥模型。
在搭建过程中,注意纸桥的稳定性,避免因折叠不当导致纸桥断裂。
4. 测量参数:使用尺子测量纸桥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参数。
5. 承重测试:将纸桥放在砝码盘上,逐渐增加砝码重量,观察纸桥的变形情况。
记录每次增加砝码重量时纸桥的变形程度和断裂情况。
6. 数据记录:记录每组实验数据,包括纸桥长度、宽度、厚度、承载重量和变形程度等。
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纸桥结构的承载能力。
8. 总结与讨论:各小组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纸桥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以下几种纸桥结构的承载能力:(1)拱形纸桥: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且在增加砝码过程中,纸桥的变形程度较小。
(2)三角形纸桥:承载能力中等,变形程度较大。
(3)矩形纸桥:承载能力最低,变形程度最大。
2. 分析:(1)拱形纸桥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主要是因为拱形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可以有效地分散载荷。
(2)三角形纸桥的承载能力中等,主要是由于三角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承受一定的载荷。
(3)矩形纸桥的承载能力最低,主要是由于矩形结构在受力时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导致承载能力下降。
⼼理学四⼗⼤经典案例⼼理学四⼗⼤经典案例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物学和⼈类⾏为1、⼀个脑还是两个脑?——脑割裂实验理论由来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脑半球⽪层的某⼀部分后,不能同时⼜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对侧⽪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独⽴地进⾏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从1952年⾄1961年的10年⾥,斯佩⾥先⽤猫、猴⼦、猩猩做了⼤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1961年开始,斯佩⾥把“裂脑⼈”作为研究⼤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长时间进⾏了⼀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体协调、视知觉、美术、⾳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式具有⽆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斯佩⾥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创造⼒、想像⼒;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直觉⼒、灵感、梦境等;超⾼速⾃动演算机能,如⼼算、数学;超⾼速⼤量记忆,如速读、记忆⼒。
右脑像万能博⼠,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把右脑潜⼒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类⽆穷的创造才能。
所以右脑⼜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乐脑”、“艺术脑”。
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为全⼈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世界右脑开发第⼀⼈”,斯佩⾥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类⼤脑科学研究的重⼤⾥程碑。
⼈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麦肯锡7步分析法麦肯锡7步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管理咨询工具,用于帮助企业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以及制定发展策略。
它由麦肯锡咨询公司创始人之一马文·贝伯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这种分析工具包括7个步骤,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
下面将介绍这7个步骤。
第一步是定义问题。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需要明确问题的范围和目标,找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例如,问题可能是关于市场份额的下降,或者产品的质量问题。
第二步是搜集数据。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了解市场、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内部运营情况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公司内部的数据库,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等方式获得。
第三步是进行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需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使用统计方法、模型或框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四步是制定假设。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根据已有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提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解释或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猜想。
例如,假设可能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了市场份额下降。
第五步是进行实验。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需要设计和执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实验可以是市场调研、产品改进或试点项目等方式。
通过实验,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验证假设的准确性。
第六步是分析实验结果。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假设的可行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假设是否成立,以及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第七步是制定建议和行动计划。
在这一步骤中,团队需要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制定建议和行动计划。
建议和计划应该具体、可操作,并能解决问题。
同时,还需要评估实施建议和计划的风险和可行性。
通过麦肯锡7步分析法,企业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机会和挑战,规划战略发展方向,并提高业务绩效。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这就是麦肯锡7步分析法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银镜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观察并分析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银镜反应是一种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用于鉴定醛类化合物。
在碱性条件下,醛类化合物可以还原银氨溶液中的银离子(Ag+)为金属银(Ag),同时自身被氧化成相应的羧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 RCHO + 2[Ag(NH_3)_2]^+ + 3OH^- \rightarrow RCOOH + 2Ag↓ + 4NH_3 + 2H_2O \]其中,RCHO代表醛类化合物。
三、实验器材1. 试管:10mL2. 烧杯:100mL3. 热水浴:1套4. 滴管:1支5. 乙醛:分析纯6. 氨水:分析纯7. 硝酸银溶液:分析纯8. 蒸馏水:去离子水四、实验步骤1. 配制银氨溶液:取1支100mL烧杯,加入2mL硝酸银溶液,加入几滴氨水,边振荡边滴加氨水,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2. 配制乙醛溶液:取1支10mL试管,加入1mL乙醛,加入1mL蒸馏水,摇匀。
3. 进行银镜反应:将配制好的银氨溶液缓慢滴加到装有乙醛溶液的试管中,边滴加边振荡。
4. 加热:将装有反应液的试管放入热水浴中加热,保持温度在50-60℃之间,加热时间为10分钟。
5. 观察:观察反应液表面是否出现银镜,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反应液表面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说明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了银镜反应。
六、实验讨论1. 银镜反应是一种灵敏的醛类化合物鉴定方法,可以用于鉴定各种醛类化合物。
2. 在进行银镜反应时,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 银氨溶液易分解,应现配现用。
4.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氨水过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银镜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掌握了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的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醛类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
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
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
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
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
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
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
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
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小车加速度的方法。
3. 分析影响小车加速度的因素,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小车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主要用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如下: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F与物体的加速度a成正比,即F=ma。
2. 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三、实验器材1. 小车一辆2. 弹簧测力计一个3. 刻度尺一把4. 秒表一个5. 纸带一卷6. 滑轮一个7. 细线若干8. 计算器一个四、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的影响。
2. 将细线穿过滑轮,一端连接小车,另一端连接弹簧测力计。
3. 在小车的一端固定一个纸带,纸带穿过滑轮,另一端连接小车。
4. 在小车开始运动前,启动秒表,并记录下小车开始运动的时刻。
5.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6. 当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拉动弹簧测力计,让小车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运动。
7.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间隔记录下纸带上相应点的位置。
8.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进行多组实验。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记录每组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距离、时间、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组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
3. 分析不同拉力下小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增大,小车的加速度也相应增大,且加速度与拉力成正比。
2.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F与物体的加速度a成正比,即F=ma。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七、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a. 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可能存在摩擦力,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偏差。
b. 测量工具的精度有限,如刻度尺、秒表等,可能导致实验数据存在误差。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器材】: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 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②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上。
③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
④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为6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
加热时间物质种类质量/g 初温/0C 末温/0C 升高的温度/0C/min水60 20 45 25 6食用油60 20 68 48 6【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食用油__的温度升高的较大。
【考点方向】: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通过温度变化快慢来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2、实验液体的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
4、使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好处: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液体受热均匀。
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比热容7、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答: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经典例题】:【母题】: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判断的;该实验方法叫。
(2)实验过程中该同学使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液体目的是:;温度计在放置时玻璃泡要与液体。
(3)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液体质量/g 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1 水200 25 40 13.5煤油200 25 40 6.52 水200 25 40 12煤油200 25 40 5.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优秀7篇】小学科学实验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学期科学教材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八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3课《馒头发霉了》,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第14课《白天与黑夜》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分组实验。
7、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尽管相对论解释了许多实验,但是否揭示了导致实验的本质原因,需要继续研究。
1971年美国科学家在地面将精度为0.000000001秒的铯原子钟对准,把其中4台原子钟放到喷气式飞机上绕地球一圈,然后返回地球与地面上静止的原子钟比较,结果是绕了地球一圈的这4个原子钟比地面上的慢了59毫微秒(0.000000059秒),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误差为10%。
后来将这个实验的喷气式飞机换成宇宙飞船,实验数据更接近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
物理学家曾经利用原子钟高速运动时钟减缓寿命的延长,说明狭义相对论的正确,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
因为原子钟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地面上的时钟相对于它也在高速运动,为什么地面上的时钟不减缓呢?因为原子钟在实验中有一定的飞行高度,在飞行过程中实际是变速运动,加速运动的物体可以产生引力场,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中时间延缓,所以对此应当重新分析。
引力场强度不变,时钟的快慢不变,强度变大,时钟延缓,反之时钟加速。
1971年,为了验证相对论的时间变化,美国进行了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其结果是:时钟向东飞行时慢了59×10-9,往西飞行时快了273×10-9。
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尤其钟快现象)。
总之,在实验中的三组原子钟相互看来,实验中既有“动钟变慢”现象,也有“动钟变快”现象。
一般认为,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线轰击地球大气,产生了大量的μ介子,这些μ子具有很宽的能量范围,飞行速度有大有小,高能量的μ子速度非常接近光速c,可大于0.9954c。
μ子寿命很短暂,
产生后会很快衰变掉,各个μ子的实际寿命有长有短,但是当我们统计群体μ子的平均寿命时发现,其平均寿命是恒定的。
一群μ子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常被用作寿命的标志,大量的实验统计出静止μ子的半衰期T = 1.53×10-6秒,恒定不变。
在μ子和介子实验中,μ子和介子作有加速的圆周运动,实验证实作这样运动的μ子和介子的平均寿命大于静止μ子和介子的平均寿命。
因为1963年的一次实验中,人们在高1910米的山顶上,测量铅直向下的速度在0.9950C ~0.9954C 之间的 μ- 子数目,每小时平均有563 ± 10个;然后在离海平面3米高的地方测量相同速度的 μ- 子数目,平均每小时408 ± 9个。
μ- 子从山顶运动到海平面所需时间应为:()()s s
m m
68106.41030.995231910t -⨯=⨯⨯-=。
这是静止 μ- 子半衰期()
21T 的4倍多,如果高速运动的 μ- 子半衰期和静止时相等的话,人们预期在飞行经过1907米距离后,在海平面附近的 μ- 子数应不到 352
5634≈个。
而当时实际测量却有408个,这清楚地表明,运动着的 μ- 子半衰期增长了,或者说,衰变过程变慢了。
【1】【2】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广义相对论效应——μ子和介子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引力场在增强, 同时由于μ子带有电荷,地磁场的存在相当于加强了引力场.笔者认为下面的实验也应当是一个广义相对论效应,长度收缩不具有累积效应:在现代高能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粒子
加速器中,粒子可以被加速到0.9998c 的高速。
从下表可以看出原长1米的原子管道的长度收缩效应。
有一高塔和两个一模一样的钟,将两钟调到同一时间,然后一个放在塔顶,一个放在塔底,请问哪个快呢?还是一样快呢?(A).根据常识人们会说两个都一样快。
(B).根据钟摆的等时性 ,下边的g 大一些,T 小一些,下边的快。
(C).根据狭义相对论,这两个钟没有相对运动,一样快。
(D).若考虑地球自转,塔顶的钟线速度大一些,根据狭义相对论,上边的钟慢一些。
(E).根据广义相对论,在象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慢一些,也就是下边的钟慢一些。
笔者认为E 的观点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A.P.弗伦奇著《狭义相对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2】倪光炯李洪芳著《近代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