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小灯泡
- 格式:ppt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10
科学探索:《点亮小灯泡》小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源、导体和绝缘体等。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
-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源、导体和绝缘体等。
-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第二部分:实验实验一:点亮小灯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尝试点亮小灯泡。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灯泡能够点亮。
实验二:探索不同导体的导电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导体的特点,如铜线、铁丝、木棒等。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将不同导体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导体的导电性不同。
第三部分:总结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现象,总结电路的基本原理。
-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索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灯、电视等。
-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对科学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教学资源- 小灯泡- 导线- 电源- 不同导体材料(如铜线、铁丝、木棒等)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建议-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没有触电等危险。
-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点亮小灯泡》:小学科学教案实践点亮小灯泡:小学科学教案实践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份小学科学教案实践,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点亮小灯泡。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讲解,学生将能够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并掌握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实验目标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使用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3. 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力。
实验材料
1. 1个小灯泡
2. 1个电池
3. 2根导线
实验步骤
1. 将电池放在桌子上,正面朝上。
2. 将一根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小灯泡的底座。
3. 将另一根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到小灯泡的金属头。
4. 当电路连接完成后,小灯泡应该会亮起来。
实验讲解
1. 电路是一条电流可以流动的路径。
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进入小灯泡的底座,然后从小灯泡的金属头返回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2. 当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建立电路后,电流开始流动,小灯泡内的电阻会使电流通过,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从而点亮小灯泡。
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了使用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观察力,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2《点亮小灯泡》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学会用导线、灯泡等组件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观察电路中的现象。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和探索。
但在科学实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学会用导线、灯泡等组件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观察电路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学会用导线、灯泡等组件搭建简单的电路。
2.难点:观察并理解电路中的现象,如灯泡亮暗与电流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导线、灯泡、电池等电路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电路实验器材。
3.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如点亮一个灯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灯泡会亮起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介绍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如电源、导线、灯泡等,并讲解电路中的现象,如电流的流动、灯泡的亮暗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导线、灯泡和电池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观察电路中的现象。
《点亮小灯泡》教案(精选 4 篇)第一篇:《点亮小灯泡》教案《点亮小灯泡》教案一、我们许多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美丽的夜景。
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把漆黑的夜装扮的如此美丽呢?你知道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2.同学们都知道通电灯泡会亮,那你知道这个电路具体是怎样连接的吗?同学们不是很清楚,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简单电路,一起来探究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二、1.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电路元件,有灯泡、电池、导线。
请小组长从器材区拿出小灯泡、电池、导线,小组成员共同观察电路元件的结构,观察完毕把器材放回器材区。
2.学生汇报,介绍灯泡结构。
最外面圆形透明的是玻璃制成的,叫玻璃泡,不通电。
里面的金属丝做灯丝,下面是金属壳是螺纹形的,上面有个连接点,最下面有一个深色的锡点,也是金属制成的,也可以通电。
灯泡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把灯泡剖开看一下。
3.介绍电池、导线结构。
功能:电池:两端是金属,有突起的一方是正极,平的一方是负极,分别用加减号标示,实验用的电池是安全电压在 1.5V,把电池剖开铜帽、碳棒(可以让电流通过)、锌筒。
导线:金属芯、绝缘外皮,我们实验用的两端加上了半月形的金属片,更容易连接。
三、1.我们认识了电路元件,接下来就动手让灯泡亮起来,不过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设计一下,怎样连接灯泡可以亮,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然后把最佳连接方案画在实验报告单一上。
(学生上台画)2.设计不一致,怎么办?实验逐一验证经过刚才的实验哪一种能亮?(第三种)我们看第三种连接方式,将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这样灯泡就能亮起来了。
3.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大家想知道吗?电就像水一样会流动,一起看一下电流的流动,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两个连接点,经过灯泡的内部,然后回到了电池的负极,电流是循环流动的,叫电流的通路。
电流循环流动,就会是灯泡里的灯丝达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发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简单电路,我们仅仅用电池、灯泡、导线就可以连通一个简单的电路。
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3篇)小学科学教案《点亮小灯泡》 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懂得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电线、电池、让一个小灯泡发亮的活动;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电流的路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用电安全知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教学难点:1、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2、区分短路和断路。
教学准备:小灯泡、电池、导线、记录纸、、水彩笔、剪刀(教师用)教学过程:一、观察材料,认识结构师:(出示一个小灯泡)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小灯泡(师板书:小灯泡)师:小灯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观察之后再告诉我。
(小灯泡装在桌上的信封里,大家可以打开它)生:小灯泡由金属架、灯丝、玻璃泡、连接点组成。
(课件出示小灯泡剖面图,进一步了解小灯泡的构造。
)师: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生:这样,电流可以从一个连接点进去后,从另一个连接点出来。
师:如果要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你还需要什么材料?生:电源。
师出示一个干电池,问:这个可以吗?生:可以。
(师用小灯泡接触干电池的两端)问:小灯泡亮了吗?生:没有。
还需要电线。
师:(课件出示电池和导线图片)它们在构造上又有什么特点呢?生:电池的一端突出,另一端是平的。
生:一端是正极,有一个“+”号,另一端是负极,有一个“-”号。
生:导线的里面是金属丝,外面包着一层塑料。
二、大胆猜测,绘线路图师: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和一节干电池,你们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出光来?生:能。
师:只要有了这些材料,不管怎么连都可以吗?生:要有一定的连接方法,连得不对就不能发光。
师:那该怎么连?(指名学生尝试说一说其中一种连接方法,教师用简图分别表示小灯泡、导线、电池,示范将学生的连接方法画出来。
)师:举手的同学还有很多,的确还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点亮小灯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二课。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建立起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电路元件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电路连接实验。
通过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为后续学习串联、并联电路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呈现了几种不同的小灯泡和电池,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
然后通过“让小灯泡发光”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电,也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
但是,他们对于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流动路径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连接电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乐于探究未知事物。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电路连接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
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小灯泡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推测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并能用图画记录连接方法。
(3)观察、分析和比较不同连接方式,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