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07395598
- 格式:doc
- 大小:283.00 KB
- 文档页数:8
2007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8.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7.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6%。
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加1040万人,新增加1204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全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加速发展。
2007年,全市实现GDP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1.5:44.8:33.7。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
2007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涪城区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游仙区61.7亿元,增长15%;三台87.2亿元,增长12.1%;盐亭39亿元,增长11.7%;安县50.7亿元,增长14.3%;梓潼29.2亿元,增长12.2%;北川13.2亿元,增长15.3%;平武16.3亿元,增长14.6%;江油138.4亿元,增长15.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占GDP的比重为4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5%,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较大。
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8%。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粮食价格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51.7%,油脂价格上涨29.1%;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4%。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
2007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1点,上升8.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50.7点,上升10.3点,预示全市经济也将保持稳中趋好的上行趋势。
科技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成立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赋予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成功组建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科技城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两大跨越”和“两大建设”,国民经济呈现效益显著、结构优化、速度较快、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中原崛起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50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5.9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280.25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4411.91亿元,增长13.9%。
人均生产总值16060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8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5.8%提高到5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涨幅较上年扩大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8%,拉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4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4%。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6.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4.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6.1%。
表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末从业人员575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比上年增长20.6%。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税收收入624.52亿元,增长32.6%,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5%,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8.37亿元,增长29.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2.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33.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2.8%。
1.【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查找出,2008年7月城市商品价格中,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15%,燃料上涨了22%。
日用品上涨了3.9%,金银珠宝上涨了24%,所以选D。
2.【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查找出,2008年7月城市跟农村商品价格涨幅相差最小的是化妆品,相差100.7-100.6=0.1个百分点。
3.【答案】B。
解析∶只需看价格指数大于100的有几种即可。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年7月农村各类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的有12种。
4.【答案】A。
解析∶2008年7月比上年同月相比,全国燃料价格上涨了24.5%,城市食品上涨了15%,农村体育娱乐用品上涨了0.4%,全国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上涨了1.1%,所以选A。
5.【答案】C。
解析∶此表格只给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格,所以无法对饮料和烟酒的价格进行比较,A项错误;在商品零售价格计算中各类商品的权数和价格没有给出,则无法估计哪种商品对商品零售价格整体上涨的贡献最大,B项错误;城市体育娱乐用品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而农村上升了,C项正确;城市各类商品价格中,涨幅与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涨幅最接近的是饮料、烟酒和日用品,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则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78247÷(1+26.4%)=61904亿元。
7.【答案】D。
解析∶由资料可看出,2007年前三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同比增长13.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24.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0.3%,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2%。
所以选D。
8.【答案】B。
解析∶2007年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38亿元、34522亿元和427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29.3%和24.0%。
A项错误∶第一产业投资增长额为938—938÷(1+41.1%)=272.7亿元,第二产业增长额为34522-34522÷(1+29.3%)=7822.8亿元,第三产业增长额为42’787—42787÷(1+24.0%)=828l亿元,B项正确;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总值为938+34522=35460亿元,小于第三产业的投资额,C项错误。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8.03.17【实施日期】2008.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统计局 2008年3月17日)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省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增长14.4%。
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
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
据快报统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
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07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株洲市统计局2007年全市上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突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特征是“又好又快又稳”。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亿元,分别增长5.5%、17.8%和14.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
全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
图1:2003年-2007年GDP总量及增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1.5:36.0调整为12.9:52.9:34.2(按现价GDP计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一、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
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8.5%,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34.9%;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7.2亿元,增长57.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9.9%。
年末有个体私营经济90133户,从业人员24万人。
2007年1-11月郴州经济运行简况1-11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恢复性增长逐步加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的向好态势。
一、工业生产加快发展。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7.9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9.3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
1-11月,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轻工业快9.2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同比增长9.2%。
二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引领增长。
1-11月,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47.3%,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30.2个百分点。
三是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1-11月,全市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3.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6.7%;同比增长17.9%,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0.8个百分点。
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增长12.3%;能源产业增长26.1%;建材产业增长29.3%;食品医药产业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增长49.7%;化工机械产业增长36.0%。
四是园区主平台作用显著。
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8%;同比增长17.6%,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0.5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1-11月,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3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其主要特点:一是内资企业投资增速较快。
1-11月,内资企业完成投资1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3%,增幅高于城镇以上投资13.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投资3.3亿元和16.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和27.9%。
二是技改投资增速较快。
1-11月,全市技改投资完成65.5亿元,同比增长80.6%,增幅比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58.4个百分点。
三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第三产业。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为主题,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唐山”两大任务,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开创了唐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0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55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897.51亿元,增长16.2%。
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10.8:58.0:31.2调整为10.3:57.4:32.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7734元,比上年增长13.9%。
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涨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0%,农村上涨5.2%。
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食品类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衣着类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4.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3%,涨幅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涨幅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7%。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2.23万人,比上年减少2.5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3.65万人,增加7.9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1.43万人,增加2.4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