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6年全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占比
- 格式:xlsx
- 大小:13.40 KB
- 文档页数:8
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浅析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创25年来最慢的增长率。
人民币全年贬值5%,创记录以来最大跌幅。
从当前舆论可以明确看出,国内诸多学者及投行齐“唱多”并预测中国经济即将获得稳定;而国际投行及投资基金则是“唱空”中国。
国内学者的结论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八年里不绝于耳,国际投行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经济新常态下究竟面临怎样复杂局面?李克强政府的改革政策如何解决当前经济问题? 一、数据回顾 1、中国GDP增幅创25年新低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中国经济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高点14.2%,总体下行八年增长幅度下降超过50%,也是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经济增长减速。
2、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过半 从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三大产业增速均下滑。
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速下滑幅度最大仅增长6%;第三产业增长8.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这是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过半。
3、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落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551590亿元,同比增长10%,创15年新低。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6%,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此前社科院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4万亿元,增长14.7%。
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无法起到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大幅减弱。
4、贸易进出口总值大幅下降 2015年全年,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
自2009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时隔6年后的第一次双降。
同时,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
二、数据透视 1、金融业增加值贡献率高 201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为57500亿元,同比增速15.9%,2014年同比增速仅为10.2%。
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就、意义和经验--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作者:汪海波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摘要:分析我国改革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基本形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了改革后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提高、国有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实现由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转变并正向经济强国迈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生产力标准、矛盾法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发展成就;基本经验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就笔者依据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2)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3)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4)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5)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2020年)。
表1的资料表明:伴随改革在这五个阶段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非常巨大的发展。
总的说来,1981—2016年,个体经济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分别由183万户增长到5928.95万户,由227万人增长到12800万人,由5亿元增长到44400亿元,分别增长了31.4倍、55.4倍和8880.0倍。
1989—2016年,私营经济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分别由9.05万户增长到2349.20万户、由164万人增长到18000万人,由84亿元增长到1305000亿元;分别增长了258.6倍、108.8倍和15534.7倍。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三资”企业的投资由1979—1984年的6年总计的17.4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283.65亿美元,增长了73.4倍。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研网2016-06-17 00:26:53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那么,2016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是如何呢?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1、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50.5%,比2014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2、农业经济持续向好。
中国政府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年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实现历史性的“12连增”。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
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2014年增长2.7%。
棉花产量561万吨,比2014年下降9.3%。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曾五一卢二坡一、案例简介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
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
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
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
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
对此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试》强化练习资料分析讲义(一)根据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2014年,全国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8543.78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较上年增长约6.86%;累计资助金额1421.28亿元,比上年增加236.13亿元,增幅19.92%。
其中,学前教育(幼儿)资助金额52.77亿元,比上年增加12.22亿元,增幅30.14%;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金额173.64亿元,比上年增加5.13亿元,增幅3.04%;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金额362.89亿元,比上年增加68.27亿元,增幅23.17%;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额115.12亿元,比上年增加7.76亿元,增幅7.23%;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
2014年资助总额中,财政资金共989.43亿元,占当年资助总额比例为69.62%,比上年增加184亿元,增幅22.84%。
其中,中央财政518.35亿元,比上年增加90.6亿元,增幅21.18%,占2014年资助总额的36.47%;地方财政471.08亿元,比上年增加93.41亿元,增幅24.73%,占2014年资助总额的33.14%。
1.在下列各项中,2014年资助金额同比增幅排名第三的是()。
A.学前教育(幼儿)B.中职学校学生C.普通高中学生D.普通高校学生2.在五类教育中,2014年资助金额最多的大约是资助金额最少的多少倍?()A.2B.20C.12D.143.2014年资助总额中,助学贷款约为多少亿元?()A.18B.116C.167D.6724.2014年每人次平均受资助额比上年增长约()。
A.7%B.12%C.14%D.20%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13年资助总额中,财政资金占比不足50%B.2014年资助总额中,比上年增幅最大的是中央财政C.2013年每人次平均受资助额不足2000元D.2014年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增加额占总增加额的比例超过3%(二)根据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推进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发达经济体基本与预期相符,其中欧元区强于预期的增长表现抵消了美国弱于预期的表现,但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依然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略好于预期,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也比预期略好,巴西的深度衰退已经初步呈现缓解迹象,俄罗斯经济在石油价格回升后也开始趋于稳定。
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投资普遍疲软,因此全球工业活动和贸易低迷,但近几个月,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工业活动和贸易均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日趋加剧。
首先,英国投票退出欧盟的影响仍有待充分显现,预计未来将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并对信心产生更大影响。
其次,持续的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可能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尤其脆弱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压力加大。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仍需实施大幅度的财政调整,尤其需要警惕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与之相伴的是国内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继续依赖信贷驱动经济增长导致最终发生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增大。
美联储何时加息是全球货币政策趋向的重要参考。
在今年9月的议息会议上,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委员会(FOMC)会议决议以7:3票数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
就未来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官员仍保留了2016年加息1次的余地,中长期利率预期也被下调。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2016三季度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中积极因素增多,经济增长略超市场预期,成绩来之不易。
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服务业增幅略有回落,中上游企业利润增速回升。
预计当季GDP增长6.7%左右,经济增速位于预定的目标区间。
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走势分析-综合新能源论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也出现了结构性松动的迹象。
与此同时,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却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继成品油价格、电价、煤价做出调整之后,水价、热价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能源经济必将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能源与经济相结合也已经成为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
为此,应加快制定节能型财税政策,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快提高重要资源型产品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针对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抓紧研究计税方法改革方案,尽早实施能源税。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速由升转降以2016年为界,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由升转降。
自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23.7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
2016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进入2000年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中国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1.3%,这是改革开放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时期,特别是2003年和2016年,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5.3%和16.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和1.5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两个年份。
如此之高的能源消费,造成了能源生产和运输供应异常紧张,石油能源进口大量增加,石油安全甚至整个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2016年以来,能源生产和消费增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其中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在2004至2016年分别为16.1%、10.6%、9.6%和8%,下降趋势明显。
中国“过度去⼯业化”的危害与反思中国“过度去⼯业化”的危害与反思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业化”的特征与事实⼯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下,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典型的“过度去⼯业化”现象,“去⼯业化”呈现出全⾯、过早、快速的特征。
所谓“全⾯”,是指在全国、地区及省级层⾯都出现了“去⼯业化”;所谓“过早”,其含义同前所述;所谓“快速”,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总体情况⽽⾔,中国的⼯业⽐重下降速度和服务业⽐重上升速度很快。
1.全⾯的“去⼯业化”尽管中国不同地区的⼯业化阶段各异,但近年来全国地区及省级层⾯都出现了“去⼯业化”现象,因此可称之为全⾯的“去⼯业化”。
(1)全国层⾯的“去⼯业化”。
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论是从增加值⽐重还是就业⽐重看,中国近年来在全国层⾯都出现了明显的“去⼯业化”趋势。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CDP的⽐重看,1978—2017年第⼆产业增加值占GDP的⽐重基本保持在40%以上;从2007年开始,第⼆产业增加值占CDP的⽐重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47.6%降⾄2017年的40.5%,尤其是2012年以来快速下降。
与此相对应,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重在改⾰开放以来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尤其是2012年之后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产业,其增加值⽐重由202年的45.%快速上升⾄2017年7年的51.6%。
总体⽽⾔,⽆论是从第⼆产产业、⼯业还是制造业的增即值⽐断省⼈⾯从2007年开始都出现了“去⼯业化",并且2012年以来这⼀趋势明显加快。
(2)地区层⾯的“去⼯业化”。
从⼯业增加值⽐重看,2008—2016年,全国各地区的⼯业增加值⽐重都出现下降,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9.27和13.26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4.97和5.56个百分点。
从就业⽐重看,2013—2016年,东部、东北地区的第⼆产业就业⽐重分别下降2.36和0.91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上升0.56和0.5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