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Q正传》
- 格式:docx
- 大小:29.06 KB
- 文档页数:3
5分读鲁迅《阿q正传》感受那个时代人的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主人公阿Q的经历,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时代背景小说的背景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巨大,人民生活异常艰难。
二、冷漠的根源许多人对阿Q的命运漠不关心,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和残酷观念的影响。
例如,小说中的乡绅、土豪和门第,他们并不把阿Q看作是一个与自己同样的人,而是一个低人一等的身份,不值得关注。
三、不堪的命运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憨厚而又心胸狭窄的农民,他不善言辞,但又自以为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很难生存下去,最后被迫离开家乡。
即便是在异乡,他的命运仍然是不堪。
四、哀其不幸阿Q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和痛苦。
他从小就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故事让人们为他感到哀其不幸。
五、怒其不争小说中的阿Q虽然鲁莽,但他还是有自己的一些原则。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战胜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时,他选择了离开,这也算是一种抗争。
但在当时的中国,大多数人并没有像阿Q一样有勇气去反抗,而是怨天尤人,任由自己的命运被摆弄。
六、总结通过《阿Q正传》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的冷漠和无情。
但是在这个冷漠和无情的背后,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人们的不幸和痛苦。
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小说中汲取教训。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篇11.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提示:由于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觉担忧。
2.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含义?提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
其意任在阿Q 非不朽之人3.如何理解《序》中赵太爷的“抢进”“跳过去”?提示:“抢进”说明赵太爷的生气;“跳过去”说明赵太爷的霸道。
4.为仆人公取名阿Q的含义?提示:●提倡“洋字”,挖苦“国粹”派的主见;●“Q”更能表达仆人公阿Q的悲剧性。
●在传统农村旺族大姓,其政治、经济地位很高。
阿Q没有自己的名字、籍贯,足见其无依无靠,地位的凄惨。
阅读其次章:1.“我们从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劝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成功。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特别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情愿,由于这种冲突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最终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劝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成功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制造制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假设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成功。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说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成功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阿q正传鲁迅赏析(2)阿q正传鲁迅赏析(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
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
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
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
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
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
阿q正传鲁迅赏析二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华盖集·俄文译本<阿q症状>序即著者自叙传略》)。
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风趣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中一个充满了悲剧与讽刺的形象——阿Q。
整部小说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道德观念的质疑,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本文将从阿Q的形象刻画、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对《阿Q正传》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这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
首先,阿Q这个形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所在。
阿Q是一个身居社会底层的贱民,他的命运注定了他的终将是一个失败者。
他没有学识,没有地位,甚至连自尊心也几乎被摧毁殆尽。
然而,他却通过对自己的幻想,保护了一点尊严。
他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不断对抗着社会的压迫。
阿Q的形象让人不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身份观念进行反思,同时也使人对社会对底层人民缺乏关怀的现状深感忧虑。
其次,小说背景的设定也是阿Q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小说发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剧变与个人命运失去控制的矛盾日益激化。
阿Q作为底层人民,他的抗争与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实际处境,他注定要受到社会的压迫与忽视。
小说以阿Q为中心,展现了一幕幕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剧,从而道出了那个时代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
第三,人物关系的描写也是《阿Q正传》的一大亮点。
阿Q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在阿Q与高贵人物的关系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比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固化与身份壁垒。
阿Q被压迫和欺负,而那些高贵人物却置身事外,漠不关心。
这种不公平与残酷的社会关系无形中激发了阿Q内心的愤怒与反抗。
最后,小说的主题意义显而易见。
《阿Q正传》通过讽刺与喜剧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风貌。
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呼吁人们对社会弊端进行反思,并为贱民发声。
他通过阿Q这个角色向读者传递了“任人宰割痛苦”的现实命运,同时也提出了渴求正义与自尊的呼声。
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风尘女子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
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一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身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辛亥革命终于失败了。
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
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
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
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阿q正传文学评论3000字摘要:一、阿Q 正传的背景与主题1.背景介绍2.主题阐述二、阿Q 正传的人物形象1.阿Q2.赵太爷3.吴妈4.假洋鬼子三、阿Q 正传的文学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2.批判封建思想3.独特的讽刺手法4.开现代小说先河四、阿Q 正传的启示与影响1.对社会现象的启示2.对文学创作的启示3.影响后世文学正文:《阿Q 正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21 年。
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自命不凡却实际上卑微无耻的农村流氓阿Q,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现实。
在《阿Q 正传》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主人公阿Q,他是一个自卑感极强,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的典型。
阿Q 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劣根性。
其次是赵太爷,他代表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保守。
吴妈则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村妇女形象,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假洋鬼子则象征了那些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中国人。
《阿Q 正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鲁迅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作品对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旧社会的陈规陋习进行了彻底的揭露。
此外,鲁迅在《阿Q 正传》中运用了独特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反讽等,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阿Q 正传》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Q 正传》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看,作品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毒瘤必须根除,人们应当摒弃劣根性,追求进步。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阿Q 正传》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现实,反映社会矛盾,揭示人性。
从影响后世的角度看,《阿Q 正传》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影响和启示后人的。
阿Q正传赏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
《阿Q 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 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无名无姓。
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
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
——“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
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
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阿Q 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
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
具有惊人的健忘症。
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
转嫁痛苦,耍无赖。
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
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
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
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
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
关于《阿Q正传》的赏析《阿Q正传》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
该小说以“阿Q”这个普通人物为主角,通过讲述他的一生和悲剧命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残酷现实。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社会现实以及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阿Q正传》进行赏析。
一、人物形象的赏析《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普通农民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状态。
阿Q是一个地位低微、文化程度低下的农民,他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内心却渴望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现实的残酷面前,阿Q始终无法逃离被动的命运,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阿Q的形象塑造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怀。
作者通过描写阿Q一次次面对挫折和失败后仍然充满信念的精神,展示了他那种不屈不挠、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既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二、社会现实的赏析《阿Q正传》以阿Q的故事为载体,通过描述他在社会中的经历,揭示并抨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陋和虚伪现象。
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人物和情节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与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的相似之处。
小说中的阿Q作为底层人物,身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所表现出的无力和悲哀,道出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下的苦难和挣扎。
他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更多地是社会的不公和弊病所致。
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
三、思想内涵的赏析《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之作,寓意深远,其中表达了一种严肃的思想内涵。
小说通过对阿Q的塑造,以及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命运的打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说中阿Q的精神状态从开始的傲慢自大逐渐转变为卑微和悲观,最终落得个溃不成军的下场。
这种由个体命运到整体社会的破败,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无力。
小说通过阿Q的形象,告诉人们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1000字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做人失败的脑残者——阿Q的命运,阐述了一个中国落后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性的极端丑恶,同时也揭示了民族危机和文化困境。
下面对《阿Q正传》进行浅析。
首先,《阿Q正传》通过对阿Q命运的叙述刻画了他这一社会偏门的典型,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心理的升华却是一种成功的野蛮人文化,他本质上是一个水深火热的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
同时,《阿Q正传》还呈现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阿Q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种种不公和压迫,而那些地主、上层人物则拥有无比优越的地位和财富。
这种严重的阶级分化表明了中国社会的不协调和不平衡,提醒人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否则将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
其次,《阿Q正传》通过对阿Q心态和行为的描写阐释了人性的极端丑恶,他没有良知和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虚荣自大,胆小怯懦,逃避现实。
他的心理状态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是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病态,这类人往往只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生存而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同时也注定了他们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彻底失败。
最后,《阿Q正传》还揭示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困境。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文化遗产,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疲软和日渐消失。
这位文化改革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抗中失败是无疑的,而中国社会也需要不断地革新和进步,才能有一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巨著,通过对阿Q命运的叙述、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民族危机的探讨,强烈提醒人们要珍惜文化,要勇敢地创新和革新,以期将中国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鲁迅唯一得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得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就是为了揭示“国人得灵魂。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得改造“国民性"得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得态度、小说得中心人物就是乡村流浪汉阿Q得。
《阿Q正传》通过阿Q与她周围人得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得麻木与不觉悟,揭示了人性得弱点。
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得致命弱点、阿Q就是一个贫苦得流氓无产者得典型。
阿Q就是个受压迫得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
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
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
—-“别人舂米,她便舂米;别人插秧,她便插秧。
”阿Q性格得最主要得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得“精神胜利法“就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
小说中得《优胜记略》与《续优胜记略》都就是她得这种精神胜利法得表现“行状”。
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得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阿Q 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
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她混得差,她就用“祖先比您阔”来搪塞。
具有惊人得健忘症。
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
转嫁痛苦,耍无赖。
畏强凌弱就是她性格得重要特点之一。
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得头,还说“为什么与尚摸得,我摸不得”。
偷了别人家得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就是阿Q最根本得特征,她得根本性格就是缺乏起码得自我意识与个性意识、阿Q得身上还有封建得正统思想与传统意识。
她认为,凡就是革命都就是与她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
这体现了阿Q身上得保皇意识、她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得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就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得圣贤。
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得体现。
浅析《阿Q正传》
孙志景唐山师范学院201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一班
摘要《阿Q正传》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性作品,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阿Q正传》的分析解读,成为众多学者的选择。
本文主要从《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和问题特征两方面来对《阿Q正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阿Q正传》文体特征文本分析
一、《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最激烈的交流碰撞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古巨变。
在文明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华文明遭到重创,原有的文明形态开始瓦解,中国社会制度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
在外力的作用下,中华文明逐渐由封建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转型期的文明处于极度的不稳定状态,其社会也处于大动荡之中。
中国社会在新旧因素(封建残余与现代化因素)和内外因素(民族自卫和外部入侵)的碰撞中呈现出大变革大动荡的局面,这正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鲁迅写作的年代,新旧因素的碰撞要远大于内外因素的碰撞,具体表现为旧制度残余与新制度的冲突,旧观念与新思想的冲突。
鲁迅作为新知识分子,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之所以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1﹞,借此来唤醒铁屋中沉睡的国民。
这正是《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二、《阿Q正传》的文体特征
鲁迅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端,他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开创性的现代性和独特性,严家炎先生曾评论道:“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2﹞”《阿Q正传》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性的作品,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是极具理论建构性的。
学界对《阿Q正传》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内容分析,对其文体特征的研究就相对较少。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无外乎两个角度——文本外在分析和文本内在分析即文本语言文体分析和文本内容思想分析。
下面笔者将从文本外在分析出发,来简单探析一下《阿Q正传》的文体特征。
对于“文体”,我们可以采取童庆炳先生的定义:“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独特的个性特征、感觉方式、体验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结构,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文体是一个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文体是指文本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等,从形成文体的深隐原因看,文体的背后存在着创作主体的一切条件和特点。
同时也包括与文体相关的丰富的社会和人文内容。
〔3〕”
杜圣修先生将《阿Q正传》的文体称为讽喻体,在笔者看来,这是非常恰当的。
“所谓讽喻,就是不用正言,而以托词婉言来暗示、告晓、劝说。
讽喻体小说则是不用正言,托故事进行暗示、告晓、劝说。
﹝4﹞”杜圣修先生吧讽喻性文体分为三类——虚幻型,写实型,虚实交织型三种,而《阿Q正传》基本属于第三种。
《阿Q正传》中充满了讽喻性的情节和故事,比如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和小D的争斗,闹革命,画圈画押,以及精神胜利种种荒诞的故事。
这些故事亦真亦假,充满了荒诞性,同时在《序》中作者口口声声说要为阿Q作传,却连阿Q
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还为传起了个“正传”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这一切都表明了小说文体的讽喻性特征。
张开焱教授则认为《阿Q正传》的文体特征为“讽拟性”,所谓讽拟性文体就是用讽刺性的手法来模仿旧文体,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同时这种讽拟也激活了旧文体﹝5﹞。
《阿Q正传》则是对中国传统纪传体文学的讽刺性模仿。
作为一篇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性作品,《阿Q正传》在文体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传统文体的特征。
最明显的就表现在《阿Q正传》的纪传体文学特征,《阿Q正传》的文章结构基本上是按照纪传体来安排的,按照介绍人物籍贯姓氏、人物事迹最后“大团圆”结构来安排,同时作者也在《序》中交代要为阿Q做传。
同时《阿Q正传》也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它并非完全模仿纪传体,而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它违背了纪传体文献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为英雄人物做传,其次作为“传记”,人物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姓名籍贯的虚拟人物,这在根本上否定了小说作为纪传体文学的可能。
三、结语
《阿Q正传》正是在中华文明转型中的矛盾冲突催生的,它是文明转型的结果。
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们应抛弃那种狭隘的“屈辱史抗争史”的革命史观,而应代之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将中国近代史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阿Q正传》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讽喻性讽拟性和新旧杂糅的特点,此外还有文体跨界、狂欢化等特征,在此就不再介绍。
参看文献
﹝1﹞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7卷,82页。
﹝2﹞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64页。
﹝3﹞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杜圣修:《论〈阿Q正传〉的文体特征及其解读方法》,《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年第八期。
﹝5﹞张开焱:《文体特征:讽拟纪传体与狂欢化——〈阿Q正传〉叙事文化学分析之五》,《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2期。